事情再多,也能有條不紊推進的人,到底是怎麼工作的?


【本文原創首發於個人讀書公眾號:深夜書桌(ID: shenyeshuzhuo)】


我最近沉迷於研究如何提高可支配時間的個人效率。


這一點是如此重要,我非常驚訝於我之前竟然沒有好好研究和學習。在做相關主題閱讀的過程中,我頓悟到兩件事:


第一,你不用重新發明輪子。


效率問題無數的人遇到過,人們早就總結出一套又一套高效的解決方案,你直接拿來用就好了,你不用重新發明輪子。


第二,複習和記住一本書的內容,最好的方法不是一直去重複這本書的內容,而是去看另一本同主題的書。


比如,我前段時間看的《單核工作法圖解》,講的是提高個人可支配時間效率的方法,我這幾天看的《超效率手冊》講的也是這個內容,你多看幾本就會發現,圍繞這個主題無非就是:清晰的優先級、不拖延、要專注、精力管理等等的內容,但是不同的書講法是不一樣的,不同的書側重點又是不同的,不同的書又各有自己的獨到之處。


以前我會覺得同一主題的書,我找一本好的來看就行了,現在我覺得就算看到重複的內容,我也是在複習,而且是以一種非常高效的方式在複習,因為同樣的內容換一種講法,之前沒領會,現在你可能就領會了,之前領會得比較淺,現在可能領會就深了。


今天繼續大家講《超效率手冊》,這本書一共給了99條效率建議,每一條都講得非常簡單和淺顯。但是如果只用一篇文章來介紹,文章會特別長,讀起來很辛苦,所以我決定按照不同主題,拆分成系列文章。


這是效率系列文章的第二篇。


今天要解決的問題是:如何有條理地工作?


為什麼有些人事情再多,也能有條不紊地推進工作,有些人事情一多,馬上就手忙腳亂?如果要成為一個高效率的人,必須要解決這個問題。


我之前一直被這個問題困擾,後來才發現是因為我沒有一個高效的目標管理系統。我從《超效率手冊》裡學到一種非常簡單但非常高效的目標管理系統,我結合自己的實踐經驗來和大家分享。


01

條理是一種可以習得的能力

事情再多,也能有條不紊推進的人,到底是怎麼工作的?


很多人認為做事有條理是個性原因,甚至認為有條理的人是有強迫症。這不對,條理性是一種可以習得的技能。


條理性是高效的基礎,條理主要包括五方面的條理,我也是經過幾年的時間才漸漸搭建起條理性的基本框架:物理環境管理的條理、數字文件管理的條理、個人知識管理的條理、人脈社交的條理,目標推進的條理。


第一方面,物理環境管理的條理,管理的對象是實體的物品、生活和工作的空間。


物理環境的條理和整潔是有區別的,物理環境的條理要達到的目標是,能快速地找到你需要的東西。我曾經就有一個同學,因為物理環境的雜亂無章,每天都要浪費大量時間去找東西。


要把物品進行分類管理,給每個物品規定好一個地方,就可以避免這樣的情況。


這方面可以讀日本人的書,日本人精於此道,可以讀《人生整理魔法》、《斷舍離》這些。


事情再多,也能有條不紊推進的人,到底是怎麼工作的?


第二方面,是數字文件管理的條理,管理的對象是電子文件。


圖片、視頻、文檔、郵件,對於數字化生活的我們來說,數字文件管理的混亂,會給我們帶來非常多的不便。


目前我的處理經驗就是非常重要的東西單獨保存,其它只要有方便的搜索系統就靠搜索來提取,不花很多時間去做分類管理。


第三方面:個人知識管理,管理的對象是我們的知識體系。


關係到知識體系的構建,以及各種學習筆記的整理和存放。


第四方面,是社交和人脈的管理,管理的對象是人脈。


這個社會是協作的社會,做很多事情都離不開人,我發現效率高手都有一套人脈管理系統。


我印象比較深的是楊小米分享過的人脈資源表格,用電子表格,按照姓名、關係、職業、行業、地區和個人情況整理信息,後來我又從一個社群裡跟一個老師學到,利用微信的備註、標籤等信息高效管理人脈。


高級的人脈管理達人,會把認識的人分層、分類管理,不同的人匹配不同的社交深度和頻率。


第五方面,是目標推進的條理性,管理的對象是我們要做的事。


這是我這篇文章重點要講的。


上面的四個方面,任何一個方面展開都至少可以寫一篇文章,甚至說可以寫幾本書都不誇張,我提到的目的是希望大家建立一個框架,去系統地梳理自己的生活。


02

如何通過一個簡單的組織系統

有條不紊地推薦目標?

事情再多,也能有條不紊推進的人,到底是怎麼工作的?


事情很多的時候,如果沒有條理,我們就會感到分身乏術,好像每一件沒完成的事都在發出召喚,這些召喚混合在一起就會形成巨大的內心噪聲和壓力。我們需要條理,才能感覺自己在掌控局面。


我從《超效率手冊》裡學到一個非常好用的組織系統。


作者把所有要做的事分為:項目、活動和任務三類。


項目,是有共同目標的許多個任務的集合。


我之前只有任務管理,沒有項目管理,任務缺乏結構。


就像《超效率手冊》作者說的,當任務缺乏結構的時候,它們就像游來游去的水母。有了項目,任務就被集合起來,某些任務的重要性也會顯現出來。


散亂的任務是散兵遊勇,項目則是有組織的軍隊。


比如我籌備一個讀書訓練營就是一個項目,這個項目包括行業標杆拆解、出課程大綱、磨課、做PPT、招生、做宣傳物料、策劃推廣方案、尋找合作方等一系列的任務。


項目可以幫我們規劃未來幾周、幾個月甚至幾年的生活,它相對穩定、更新比較少。想要取得大的進展,基本上都是通過完成項目來達成的。


那項目管理使用什麼工具呢?我推薦印象筆記。


印象筆記有筆記本組-筆記本-筆記三層結構,可以放文件、可以做表格、可以列清單,層級清晰且功能強大。


活動則是那些只能在特定的時間乾的事,它有時間限制。


比如我上個月2月24日和行動派合作了分享,那這個事情就是在2月24日晚八點進行的。同時活動是偶爾進行、比較沒有什麼規律的。這個分享就是非常偶然的一個機會,不像做公眾號一樣,需要不斷重複寫文章、排版這些事。


那用什麼管理活動呢?作者推薦使用帶日程管理的日曆。這個很方便,因為現在手機都有智能語音助手,比如蘋果手機自帶的日曆,你把Siri喊出來把安排告訴她,如“3月16日上午8點去派出所補辦身份證”,她會自動幫你設置好。


事情再多,也能有條不紊推進的人,到底是怎麼工作的?


那任務是什麼呢?


任務是具體要去做的事,是一些需要完成的比較小的、獨立的行動。


任務來自哪裡呢?來自項目、活動的拆分。


任務包括每週任務和每日任務,用清單這個工具來做管理。


利用這個分類法,我在印象筆記裡把我的工作分為寫稿、運營、學習三個大項目。


寫稿又分為兩個公眾號、兩個星球、一個課程、樊登讀書講書稿、小說7個小的寫稿項目。


運營又分為兩個公眾號運營、兩個星球運營、課程運營、朋友圈運營6個小的運營項目。


學習按照不同課程和標杆拆解對象,分為9個左右的項目。


我每週把項目裡的內容拆分,分配到每週任務,然後再用每日任務去跟蹤執行,我的工作安排條理一下子變得很清晰。


按照項目來管理任務,無論是整理和存放工作成果,還是安排任務都要清晰很多。


開始萌生和擁有項目意識,對我的個人管理來說是一個很大的突破。因為著眼項目而不是任務有一個巨大的好處。


項目是更高形態的任務,任務多變又沒有條理,而項目有一定的結構和具體的目的。如果只有任務,沒有項目,你忙碌但不會大的成效。有項目,每一件具體的事,都會被納入一個更大的框架或者藍圖之中。


其實以前我要忙的事情種類不多的時候,我不太考慮這方面的問題,忙碌程度加深之後才漸漸感到力不從心,感到現有的目標和事務管理已經滿足不了需要,我才決定開始進化。


可能事情不怎麼多的人,沒有痛點,會意識不到這套系統的優勢。但項目、活動和任務的分類,搭建了一個做事情的層級和框架,簡單、清晰和可複製,對我幫助很大。


請試著把自己要做的事,按這個組織系統梳理一遍。


【本文原創首發於個人讀書公眾號:深夜書桌(ID: shenyeshuzhuo)】


- The End-


書還是親自讀的好,別人的終究是二手的

事情再多,也能有條不紊推進的人,到底是怎麼工作的?



李小墨

前海南特區報記者,職業讀書人,新書《請停止無效社交》全網熱賣中。

個人讀書公眾號:深夜書桌(ID:shenyeshuzhuo

個人日記公眾號:李小墨的日記(ID:lxmmovie

我相信,一個人的閱讀史,往往就是他的思想成長史和能力發育史。

每看完一本書就寫一篇深度解讀文章,每個月一份高質量書單。不賣劣質雞湯,不說正確的廢話,歡迎關注、星標和置頂。

我們一起讀書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