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的高手,都是具有“系統優勢”的長期主義者

作者 | 孫瑞希

真正的高手,都是具有“系統優勢”的長期主義者

01

做事,不能光看優勢。

下午三點,我剛做完諮詢,接到朋友的電話:“你介紹的那個孩子,我不能留了,你再幫他看看別的工作吧。”

原來,親戚家的孩子又闖禍了。

他是我介紹到朋友公司實習的,人很聰明,有很多好的創意和點子,就是有點眼高手低。

年輕人嘛,有時難免做事浮躁,本以為經過實踐的錘鍊,他能有所收斂,沒想到他把領導、同事,甚至帶他的師父得罪個遍。

我跟他父母通了電話,他們說疫情期間不好找工作,讓我無論如何再幫孩子想想辦法。

可是,即便有好的工作機會,我也不敢給他介紹了。

真正的高手,都是具有“系統優勢”的長期主義者

02

朋友給我描述了親戚家這個孩子的表現:頭腦特別靈光,有很多好想法,但是交給他的任務總是拖拖拉拉,甚至壓根兒就完不成。

有一次讓他把自己的想法梳理成一個方案,他最後什麼也沒交上來。師父教他,他也不虛心,他好像只喜歡提想法,對於手頭的工作興趣不大。

末了,朋友說:很抱歉,我們需要的不是“天才”。

這個年輕人的表現,驗證了我的一個判斷:優勢是優勢,和職業發展的好壞是兩碼事。做生涯諮詢的這些年,我發現:那些職業發展比較好的,不一定是有多大優勢的。走得遠的,都是底層能力比較紮實的人。

我有個來訪者叫小宋,找我做諮詢時,她已經做過三份工作。第三份工作是一家國企,福利待遇都不錯,非常穩定。不過,她正因為人際關係的原因打算辭職。

小宋覺得這家企業管理死板,不夠人性化,領導和同事經常刁難她。她特意舉了兩個例子。

復工之後,小宋晚到崗兩天。她的理由是:家裡沒有口罩。雖然單位給發口罩,但是復工第一天,從家裡到單位這段路程,得自備一個口罩。

小宋說,網上買的口罩還沒到呢。領導認為小宋的理由純屬託詞,小宋覺得領導一點也不為員工考慮。

到崗後,公司食堂實行分餐制。每天上午以部門為單位,將用餐人數和取餐人報給食堂。中午由專門人員取餐,領導把這個活兒派給了小宋。

小宋很不滿意,覺得領導淨把別人不願意乾的活兒分給自己。

小宋希望我能幫她挖掘一下能力優勢以便跳槽。我意識到,像小宋這樣的職場人,無論你有多麼大的優勢,如果你的底層能力沒有建設好,即便換個地方,大概率上也很難有更好的發展。

真正的高手,都是具有“系統優勢”的長期主義者

03

底層能力到底是什麼?

我很認同梁寧的說法。梁寧在《人生的三個底層能力》演講中認為:判斷能力、增長能力、關係能力是一個人非常重要的底層能力。

判斷能力是指,建設你的評估系統,練習為自己負責;增長能力是指,設計你的增長系統,打造你的增長飛輪;關係能力是指,建設自己的共同體,讓同伴增強自己。

翻譯成大白話:判斷能力就是一個人能夠透過現象找到事物的本質與規律的能力;增長能力就是一個人讓自己不斷成長,變得更好的能力;關係能力就是一個人能夠與周遭和諧相處,讓環境為自己賦能的能力。

無論是我親戚家的那個小孩,還是小宋,他們都缺乏這些底層能力。

這些年,我們一直在談發展“長板”,找到自己的優勢。如果把人比作一隻木桶,只有長板,沒有“底板”,裝多少水都白搭。

因為,底層能力缺失帶來的負面影響,遠遠大於發揮優勢取得的成績。

所以我們需要的不是有單點優勢的聰明人,而是有系統優勢的靠譜的人。

04

靠譜,在職業發展中表現的就是“穩”。即,穩定地發揮。

這幾年,我一直保持業餘時間寫作的習慣,有個做HR的朋友也想寫。我告訴他:這一點兒都不難,難的是堅持下來。

他在某個自媒體平臺開通賬號後,我看他時不時地發佈一些小短文。他閱歷豐富,寫作功底也不錯,所以閱讀量挺好。

但他總是堅持不下來,所以寫了很長時間,粉絲一直不多。這就好比要燒一壺水,他總是沒等水燒開就不添柴火了,下次還得重新燒。總是走在量變的路上,一直沒有實現質變。

其實,那些在各個領域取得不錯成績的人,很少有人是“一鳴驚人”的。他們就在那裡默默地做事,一點點踏踏實實地積累。

真正的高手,都是有系統優勢的長期主義者,他們既沒有明顯的能力短板,又在某個領域有較高水平,並能保持下去,這才是智者的選擇。


作者簡介:孫瑞希,生涯諮詢師,個人成長教練,今日頭條簽約作者,青雲計劃外部評審團成員。17年職場歷練,以溫和、真誠、接納的狀態為廣大來訪者解決職業困惑,提升職場適應力,探索人生更多可能性。歡迎關注我的頭條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