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有三個“貧窮陷阱”,有一個就是壞事

人生如局,必須破局。

網上曾有人討論:為什麼窮人越來越窮,富人越來越富?

有個回答一針見血:

窮人和富人的思維認知不同。

《窮爸爸富爸爸》中,窮爸爸總說:“我付不起。”

富爸爸總說:“我怎麼才能付得起呢?”

窮人描述問題;富人解決問題。

這就是思維之間的差距。

一個人,意識到自己是窮人很容易,但意識到自己是窮人思維卻很難。

比貧窮更可怕的是,隱藏於內心的窮人思維。

有窮人思維的人,往往容易掉入這三個貧窮陷阱。


1

  • 貧窮陷阱一:一直做加法

聽過這樣一則寓言故事。

一個人去沙漠尋寶,可寶藏還沒找到,水就喝光了,他只好躺在沙漠中,等待死亡。

這時,佛主出現了,給了他很多水,足夠走出沙漠。

可走到半路,他遇到了寶藏。

於是,他貪婪地將寶藏塞滿身上所有的口袋。

負重前行的他,很快就乾渴難耐,水瞬間被他喝光了。

為了走出沙漠,他開始一件一件丟掉寶藏。

最後,他丟光了所有寶藏,卻依然渴死在路上。

被物慾綁架的時代,很多人都像尋寶人一樣,因為想要的太多,一直在給自己做加法。

不停給自己增負。

最後,什麼都想要,卻一無所獲。

看到什麼就想要什麼,卻從不關注自己最需要什麼的狀態,就是一種典型的窮人思維。

終身成長詞典詞條《奧卡姆剃刀》裡說:

生活中,真正必須的物品並不要太多,相反,精簡之後,我們還有更多認知帶寬,來做對自己真正重要的事。

娛樂圈低調的富二代韓雪,曾在綜藝中表達過自己的“減法人生觀”。

她說:

“我從來不把時間浪費在毫無意義的事上面,一切都以效率為先。

給生活做減法,去掉那些否定項,留下來的東西,自然是自己最想要的。”

人有三個“貧窮陷阱”,有一個就是壞事

人生,應該是一個不斷做減法的過程。

不斷選擇、放棄、再選擇、再放棄,直到剩下最重要的。

窮人思維的人做事,看到什麼就做什麼,結果撿了西瓜就丟了芝麻,時間被忙碌打發掉了,卻一事無成。

想得到的東西越多,越容易得不到。

懂得取捨的人,得到的越多。

盧梭曾在《瓦爾登湖》裡寫道:

“一個人越是有許多事能夠放得下,他就越富有。”

想要跳出窮人思維,首先記住三個字:別貪多。

重新審視自己的生活,轉換下思路,不要想“什麼還不足”,試著想想“還能放下什麼”,生活或許會給你不一樣的驚喜。

處理掉不重要的東西,才能還自己的心一片清淨之地,專注最重要的事情。

2

  • 貧窮陷阱二:缺乏長久規劃

日本街頭,曾做過一個實驗。

隨機給一位流浪漢大叔100萬日元,表示一天之內,他可以隨便花。

條件是:24小時後,要收回剩餘的錢。

面對意外之喜,大叔的第一反應是我會被捕麼?

在被反覆告知不會後,他踏上了“揮霍”之旅。

首先,他去賓館洗了澡,接著,在便利店購買了T恤、毛巾、雨傘、紙袋......都是一些便宜貨。

隨後,大叔又走進了日本大型便利購物折扣店唐吉訶德,再次購買了T恤和毛巾。

當被問道:“為什麼又買衣服、毛巾?”

大叔羞澀表示:“因為更便宜。”

當跟拍者以為,他接下來該去奢侈一把的時候。

大叔突然說:“就這樣吧。

最後,給他的100萬,他僅僅只花了不到3萬,買了吃、穿、日用品。

有人不解,大叔為什麼這麼實誠?

因為缺啊。

露宿街頭的他,最缺的就是基礎的生活物資。

一個人越缺什麼,越關注什麼,然後陷入“稀缺模式”,看不到更重要的事。

這就形成了一個“死循環”,越窮越短視,越短視越窮。

美國經濟學家穆來納森說:

“長期處於稀缺狀態的窮人,會被稀缺心態消耗大量帶寬;

其判斷力和認知能力會因過於關注眼前問題而大大降低,而沒有多餘帶寬來考慮投資和長遠發展事宜。”

馬雲曾在湖畔大學開學演講上說:

“做企業要像農民一樣,做好長期規劃。”

同樣,人生也是如此。

疫情期間,有個博主@林晨同學,因為一條“武漢疫情日記”的視頻,收穫了3396萬的播放量。

隨後,視頻被央視新聞、人民日報、澎湃新聞轉。

他,一夜爆火。

但實際上,此前,他已經默默努力了2年。每月收入不足3000元。

他曾給自己做了一個兩年規劃,學習了各種自媒體技能。

可現實的巴掌,卻打得啪啪作響。

兩年的努力,沒有收穫成功,有時甚至0收入,但他卻執拗地堅持著。

因為沒被短期的利益左右,而是堅持了長期的規劃,最終,他贏來了黎明。

不想掉入貧窮陷阱,就一定要有撂倒失敗的勇氣。

窮人思維的第二個特徵是:鼠目寸光。

因為短期內看不到利益,就輕易放棄。

想要跳出窮人思維,就要把規劃的時間線拉長,站在未來五年、十年的長度來思考自己的人生。

那些能擺脫貧窮的人,往往不是力量最大的人,而是堅持夠久的人。

3

  • 貧窮陷阱三:渴望確定性的穩定

經濟學上,有個名詞叫“低收入陷阱”。

說的是:由於你的收入沒辦法得到積累,所以就會形成惡性循環,越來越窮。

而之所以會陷入“低收入陷阱”,源於你缺乏致富習慣。

英國牛津大學心理學教授貝克哈斯曾做過一個有名的實驗:

用人工方法同時孵化出一群家鵝和一群天鵝。

他把一隻小家鵝放進天鵝群,又把一隻小天鵝放進家鵝群,讓它們在一起生活。

半年後,天鵝群裡的鵝可以飛幾百米,而鵝群裡的天鵝卻飛離地面都十分吃力。

因為認知限定了想象力,即便有天賦,也終究會被漸漸埋沒。

窮人思維的第三個特點,恐懼改變帶來的風險,而渴望確定性的穩定。

正如有的人,明知是沒有前途的工作或崗位,但害怕辭職後找不到好的工作,害怕轉行後要從頭開始。

所以,沒有走出舒適區的勇氣。

巴菲特說:

“如果你沒找到一個當你睡覺時還能掙錢的方法,你將工作到死。”

改變的過程很痛苦,但不改變更痛苦。

恐懼的情緒,讓人渴望確定性的穩定,讓人束手束腳,進而失去很多機會。

想要擺脫貧窮,就要先進行思維升級。

很多時候,你恐懼的,往往只是恐懼本身,敢於直面恐懼,才能掌控人生。

想要跳出窮人思維,就要勇敢地拓展認知,對思維進行升級。

拓寬自己的認知邊界,找到你喜歡的、擅長的,並且在那個領域深耕下去,才能讓你的收入來源更加多樣。

暫時的貧窮並不可怕。

可怕的是,我們一直被窮人思維裹挾著,改變不了現狀,也觸及不到未來,然後在窮忙的怪圈裡碌碌無為。

4

  • 建立致富習慣

貧窮,不僅是一種物質上的匱乏,也是一種精神上的貧瘠。

想要脫貧,就得擺脫窮人思維;想要破局,就得建立致富習慣。

1. 學會斷舍離

信息爆炸的時代,想要跳出知識圍追堵截的陷阱,就要學會給自己的生活作減法。

想學習新知識,不妨先問自己,真正的興趣點在哪裡;

想做幾件事情,不妨先問自己,現在做的是不是最重要的;

想買東西的時候,不妨問問自己,真正的需求到底是什麼。

敢於和不重要的事情斷舍離,給自己的思維留出足夠的空間,集中精力去高效地與這個世界完成最重要的互動。

2. 學會拆解目標

無論是投資理財、學習成長,還是事業發展,都要在心理要有一個長週期的概念。

很多努力,短期內的感受和長期的結果是相悖的。

別把改變的時間週期想得太短。

可目標太長遠,實現遙遙無期,確實會給心理上帶來一次次打擊。

所以,想要致富,就得學會將長規劃,拆解為短目標。

日本有個運動家叫山本田一,曾兩次獲得國際馬拉松冠軍。

他曾在自傳中公開成功秘訣:每次比賽前,他都會先去賽道做標記,把沿途醒目的地標記錄下來。

到比賽當天,他就以每一個地標為目標,每一段都奮力衝過去。

就這樣,40公里的賽程,被他分解成幾個小目標,輕鬆就跑完了。

人生中,任何計劃都可以如此。

比如,你想賺100萬,可以先從3年攢第一個10萬開始,一年3萬,平均下來,一個月才2500而已。

把它“化整為零”,各個擊破,這麼一算,是不是覺得10萬塊在向你招手?

3. 培養全局觀

首先,要有發現事物底層規律的能力。

這就需要你多積累和學習所在領域的知識,並且學會主動思考。

當你積累的足夠多,時間足夠長,你自然能找到事物中暗藏的規律。

那時,你便有了站在更高維度看問題的能力。

其次,面對困境,你要會提出關鍵性的問題。

會提問題,才會獲得好的決策。

遇事最怕頭痛醫頭、腳痛醫腳,只知其症,不知其因。

面對困境時,將自己的思路打開,利用現實世界的底層規律,找出主要矛盾,從根本上解決當前難題。

當你定了計劃,卻依然一無所獲的時候;

當你有了夢想,卻埋怨遙遙無期的時候;

當你終日忙碌,卻永遠原地踏步的時候。

那麼,就是你需要思維破局的時候。

人生如局,必須破局。

當你擁有了破局思維,才是你走向富裕的開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