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扶貧對象的需求是個“無底洞”,作為幫扶人該怎麼辦?

瑤家李哥


扶貧工作是新農村建設和鄉村振興的重要任務之一,因此,黨和國家非常重視扶貧工作,組建工作隊進駐貧困村,幫助他們脫貧致富奔小康。駐村工作隊的幫扶人員的幫扶工作是按照國家幫扶政策和要求開展幫扶工作的,是很有針對性和目的性的,駐村工作隊是如何開展幫扶工作的呢?

首先是圍繞“兩不愁,三保障”遍訪貧困戶和貧困人口,在走訪中必須清楚這些貧困戶和貧困人口他們真正的致貧原因是什麼(緊靠兩不愁三保障),這是駐村工作隊幫扶幹部必須掌握的第一手資料,為以後的幫扶工作打下了紮實的基礎。

二是扶貧幹部通過走訪瞭解到了貧困人、戶的真實的致貧原因後,對症下藥地開出脫貧致富的良方,也就是針對不同的致貧原因,因戶施策因人而異的制定脫貧措施和脫貧路徑,而不是沒有標準的來滿足貧困家庭的所有需求。例如,如果是家庭因為家庭成員大病而導致了貧困,我們就會根據相關的政策,幫助他們積極參加新農合和大病醫療保險,通過三重四重醫療保障來解決這些問題和困難,不再讓這些因病的家庭因病而致貧;還有的是因年老體衰沒有了勞動能力的人(戶),可以用社會兜底的方式保證他們脫貧來安度晚年;對於有一定勞動能力的人,但苦於他們不知怎麼樣脫貧致富,我們幫助他們申請小額貸款幫助他們發展生產來脫貧(養殖業和種植業);還可設立公益廣位,通過自己的勞動來獲取一定的勞動報酬,增加收入來脫貧,這樣也抑制了一些“等、靠、要”的懶漢思想。

三是防止脫貧後返貧現象的出現,必須發展穩定的產業。由於沒有穩定的經濟收入,當下脫貧後往往還會出現返貧現象,為了解決這個問題,必須要有穩定的經濟來源,否則就是脫貧工作做得不徹底,也就是沒有真正地脫貧,貧困人口不減反而還會繼續增加,解決這些問題的方法就是要引進支柱性產業項目,例如,為了貧困人口有穩定工作經濟收入,我們引進了枸杞種植業、太陽能發電站、燕麥食品加工業(燕麥是河北壩上地區的特產),白羽毛肉雞加工業正在籌建中,等等,通過企業的分紅來增加收入,對一些有勞動能力的貧困人可以到這些企業參加力所能及的勞動,可以獲取一定的勞動收入,保證他們脫貧致富,還有其他的脫貧措施和脫貧路徑,只有這樣才能保證脫貧而不返貧。

總之,在扶貧工作中,要緊緊圍繞“兩不愁三保障”來開展工作,不降低標準,也不提高胃口,更不能由貧困戶“獅子大開口”,決不偏離“兩不愁三保障”這個“綱”,做到精準扶貧,精準脫貧,小康路上決不讓一個貧困群眾掉隊,讓他們一通邁入小康社會,這是我們扶貧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通過我們的努力工作,一定會向黨和人民交一份滿意的答卷。



ZBP壩上人


講一個真實的故事:2019年1月,縣林業局組織全局幫扶聯繫人進村入戶開展扶貧慰問,每戶不能超過200元。當時,我買了一桶價值115元的花生油和價值85元的一袋大米,親自送到貧困戶手中。殊不知,過了兩個月,貧困戶來到單位問我:2月份和3月份的米和油你還沒給我,今天我來拿下,免得你來回跑。我解釋了很久,才把他送回去。

可以說,大部分貧困戶還是理解的,個別貧困戶因為懶,不想做事,又沒有收入才產生了“等靠要”思想。

如果貧困戶的要求象“無底洞”,可以跟他做好解釋工作。習近平總書記就脫貧攻堅作了很多論述。脫貧標準就是“兩不愁,三保障”,幫扶的主要內容就是“兩不愁,三保障”。不能因為貧困戶要求什麼,幫扶人就給什麼。

另外,督促貧困戶找事做,爭取實現“一戶貧困戶有一人穩定就業”。只要貧困戶肯做事,那就有收入。從貧困戶收入情況看,我縣要求人均年純收入達到3800元以上,如果不務工,光靠種點糧食和農作物是很難達標的。







都龐居士


我是一個農村人,我們村有一戶貧困戶,父親60多歲,母親是個精神病人,全家住房是村委會建蓋的,靠低保和父親一個人種地生活,兩兒子小的20多歲,遊手好閒的,大的好不容易今年六月大學畢業,本以為畢業後可以找個工作,家裡脫貧有望了,可這小子一直在家裡閒著,嘴上說複習考研,可實際是在吃閒飯。前幾天嫌棄父親髒把家裡碗筷砸了,村幹部去到他家本想勸說一下,他立馬報警,說村幹部私闖民宅,搞得派出所和村幹部哭笑不得。這種大學生不要說對社會就是對他家庭也沒有什麼用,就是一個忘恩負義的白眼狼。


曇花一現140905180


講一個扶貧故事:父子2人,父親七十歲,能吃能跑能做飯,兒子四十歲,兒子屬於那種木吶的人,四肢健全,身體健康,扶貧之前給辦理了低保,扶貧後,給發放了產業資金,自己啥都不願意幹,最後入股了企業,年分紅1000元,辦理了小額信貸,入戶村光伏電站,年分紅3000元,安排在村裡的苗木基地打工,加上平時自己打零工,打工年收入約10000元,平時米麵油,被褥,衣服,降溫,取暖經常送。平時說是黨的政策好,要不都不知道怎麼活。前幾天國務院扶貧辦檢查的時候說自己今年一天活都沒幹,原因是沒活幹,等檢查組走了,幫扶責任人問為啥說沒活幹,他說自己很緊張,不知道怎麼說。


浮生28602429


我來說說我幫扶的兩戶貧困戶,去的次數多了,處的有了感情,這次去了,都要留我在家吃飯,我離開的時候,非要給我帶家裡產的小雜糧,我推也推不掉,最後象徵性地拿了一點。我認為大部分貧困戶還是好的,不知足不滿足的人畢竟少數!


手機用戶20224220246


這個問題阿麗來回答。

首先明確一點,農村開展精準扶貧,幫扶責任人在幫扶過程中,是有針對性的進行幫扶,而不是扶貧對象的任何需要都要去“滿足”。

阿麗也貧困戶的幫扶人,同時也是駐村幹部,對於基層的扶貧工作非常熟習。


那具體的當扶貧對象的需要是個“無底洞”,作為幫扶人該怎麼辦呢?

首先,要給幫扶對象講清楚,幫扶人的職責及幫扶工作的範疇。

在農村,扶貧過程中,幫扶人的職責很清楚,就是根據貧困家庭的戶情,制定幫扶計劃,並針對貧困戶致貧原因,進行精準幫扶,嚴格落實幫扶措施。同時要做好扶貧政策的宣傳、思想教育和扶志扶智等工作。併力所能及的為貧困戶解決實際困難。

以上就是幫扶人的主要責任。在實際工作中,就存在像題主所說的扶貧對象“需要無底洞”,比如今天要低保,明天要危房改造,後來看到別的幫扶人進行愛心幫扶,會就和幫扶人提出要求,自己怎麼沒有,什麼時候能得到同樣的愛心幫扶等等。對於扶貧對象的合理需要,我們可以結合實際情況,力所能及的幫扶,比如確實住房不安全,我們可以幫助其申請改造,如扶貧對象年齡大了,需要辦理慢病報銷,幫扶人可以協助辦理。但如果是不合理、也不切實際的要求,比如本身不滿足低保享受條件,非要申請低保;住房安全卻要申請危改,目的是要補助款等,作為幫扶人對這些不合理的要求可以拒絕,向幫扶對象講清楚這些需求不在自己的幫扶範圍內。



其次,在幫扶過程中,幫扶人要明確幫扶重點,要主要圍繞扶貧對象“兩不愁三保障”開展幫扶工作。

在農村開展扶貧工作的過程中,“一收入兩不愁三保障”是貧困戶脫貧的標準。

所以作為幫扶人也要圍繞“收入達標、不愁吃、不愁穿、住房安全有保障、基本醫療有保障、義務教育階段無輟學”這6方面開展幫扶工作。

所以對於以上6方面扶貧對象的需要,我們一定要認真對待,幫扶他們解決。同時對於貧困戶家庭的實際困難,如果在合情合理的範圍內,作為幫扶人我們也要力所能及的幫扶他們解決。但對於像題主所說的扶貧對象需要“無底洞”,我們就是仔細考量斟酌,對於無理需要,可以拒絕,畢竟幫扶人也不是萬能的。



最後,幫扶人要向扶貧對象進行“扶志扶智”教育,樹立自強奮鬥的思想。

作為貧困戶的幫扶人,我們只是起到幫扶作用。真正要實現脫貧致富,還是需要扶貧對象發揮自己的主觀動能性,在幫扶人及政府的幫扶下,通過自身的辛苦奮鬥,才能換來真正的幸福。

所以在開展幫扶工作中,要多進行思想教育,通過當地或者村裡勤勞致富的典型、開展扶志扶智表揚活動等來引導所幫扶對象樹立起自強奮鬥的思想,摒棄一味向幫扶人索取的錯誤觀念,從而實現真正的脫貧!



總村:在基層扶貧工作過種中,大部分的貧困戶者比較自律,在幫扶人及村鎮兩級的幫扶下,結合自己的勤勞奮鬥都脫貧了。但少數貧困戶“等靠要”思想嚴重,對於這樣的扶貧對象,作為幫扶人要從實際出發,根據自己的職責範疇及工作範圍進行有針對性的幫扶,如果扶貧對象的需要合理,我們可以儘自己所能幫扶,如果不合理也不合規,那可以通過思想教育引導,讓他改正這種錯誤的思想,樹立自強脫貧的正確觀念。

我是村官阿麗,歡迎大家關注!

鄉村大喬喬


提問者你好!你說“當扶貧對象的需求是個無底洞,作為幫扶人該怎麼辦?”,我判斷你是一個農村精準扶貧的扶貧工作者,同時也是你駐點村某一貧困戶的“幫扶責任人”。

你提到你在扶貧幫扶工作中,遇到貧困戶,不管你怎麼全心全意地去幫扶他,可是還是不能滿足貧困戶的需求,就我們這裡的民間一句俗話叫:吃飽了不曉得放下碗!說句難聽的話,就是你把自己身上的肉割給他吃了,他還會說應該的,算不了什麼。

說實在話,這幾年農村貧困戶,在扶貧工作者的幫扶下,都由貧困變為富裕,貧困戶因此感謝幫扶人的事情也不少。但是,還有一些人依耐性太強,哪怕屁大的事兒,他都指望幫扶人去為他做,自己什麼也不幹,你幫他規劃怎麼脫貧,他也不想去拼,就是張著嘴等你去喂他。

對於這樣的貧困戶,我們只要按照政策,在條允許的情況下,儘自己最大的努力去幫扶他,該享受的政策待遇,按政策給他享受,不要過份的慣著他,你越慣著他,他越懶。越懶,越窮;越窮,越幫;越幫,越不動。

總之,精準扶貧政策是幫勤奮人的,是幫想努力而後勁不足的人,而不是幫那些不懂感恩,只要好處的假貧困戶。

以上是我個人的的一點看法,不代表大家的想法,僅供參考!


湖北大老方


越扶越貧,越幫越困,應當把輸血變為造血,我認為蘭州市城關區環衛局在幫扶工作中做的比較好,每年蘭州市環衛局需要大量的保潔作業人員,在該局的對口幫扶縣庒浪有貧困家庭,他們在庒浪縣招聘了幾百名馬路清掃保潔人員,在招聘時優先解決幫扶的家庭,讓幫扶家庭出來到蘭州環衛局上班,這樣就解決了貧困家庭就業問題,徹底把輸血變為造血,是貧困家庭每年都有幾萬元的收入,做到了貧困家庭人員想致副無處務工的難處,只有做到造血幫扶解困,堅決不要在幫扶工作中走過場,拍上幾張照片走走過場的現象,應當向蘭州市城關區環衛局學習,把當前幫扶工作落到實處,為同步實現小康做出企業應有的責任和擔當!


悟儉社會稿件


說說工作中看到的兩個片段。

隔壁辦公室就是鎮脫貧辦,有一天,一位老人家到脫貧辦來,要求脫貧辦想辦法給自己打光棍的兒子結婚娶媳婦。

脫貧辦的小夥子感覺這個要求比較為難,就懟他,是不是要包給你兒子娶媳婦,包生兒子嘛!我們大家都給老人家解釋政策,脫貧不是啥子都給你辦了,最主要還是要靠自己。最後老人家悻悻地走了。

這兩天下村看貧困戶的房子,很多貧困戶的廁所是不達標的,我們這邊農村的廁所一般都是跟豬圈在一起,不是有水衝的衛生廁所,需要改進。到了有幾家,村書記都要求農戶進行整改,農戶都在等,等書記安排人來弄,書記也在跟我們抱怨,部分農戶“等靠要”的思想太嚴重。不給他弄呢,檢查不過關,名額都給他上報了,他就等村上來實施,自己不出錢不出力,就等著就行了。


朝夕於斯216


當扶貧對象的需求是個“無底洞”,作為幫扶人該怎麼辦?


說一句大實話,部分精準扶貧戶被慣的不知道自己是誰了,無理要求張口就來,好像誰欠他們似的,富不起來是有原因的。



在我們村裡,有的沒有被評為精準扶貧戶的人,對扶貧幹部惡語相向,跑村委會去大吵大鬧,被評為精準扶貧戶是很讓人羨慕的事、驕傲的事,好像撿到寶一樣。

被評為精準扶貧戶的人對國家政策有一個誤解,以為自己被評為精準扶貧戶,沒啥國家給啥,很多無理要求張口就來,讓很多扶貧幹部頭疼不已。

作為精準扶貧幹部,遇到精準扶貧戶“無底洞”的要求,怎麼辦?



毫無疑問,肯定是講政策講形勢,讓精準扶貧戶知道他們為什麼會被幫扶,扶貧先扶志,扶貧不是施捨,是政策傾斜,如果理想與意志貧窮那真是沒救了,國家的精準扶貧政策,更多的是扶志,而不是養懶漢,然而在一些懶漢的心裡,似乎貧窮並不可恥,而是一件很光榮的事。

由於國家的精準扶貧政策,對貧困戶有這樣或那樣的扶持,很多精準扶貧戶養成了“等靠要”的壞習慣,家裡沒啥了,就找扶貧幹部要,而且是張口就來,一點都不覺得害臊。

脫貧攻堅關鍵在於多“多扶志,少扶錢”,對於那些爛泥扶不上牆的懶漢,給再多錢也沒用,反而會把他們慣的越來越壞,越來越不成器。

沒有志向的人,永遠都扶不起來,就好比一棵小草,再怎麼施肥,再怎麼精心管理,都難以長成參天大樹,因為他們只有小草的基因,如果想把這些懶漢扶起來變成參天大樹,必須經過品種改良,讓他們具有大樹的基因,才有可能讓他們變成參天大樹。



綜上所述:要想扶貧,必先扶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