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我多年困惑!抗日劇裡衝鋒時,難道後面的機槍不會傷到隊友麼

小編受國產抗日劇的影響,從小到大看抗日劇時,每當看見一個人大喊一聲:火力掩護我。頭也不回地跑去前面衝鋒,後面的士兵就端起機槍在後方“突突突"的掃射,這時就蹦出一個問題。難道這些機槍手全是神槍手,能確保每一發子彈都打在敵人身上,而不是友軍。還是說前面的友軍都卡掉線了,直接無視這些從身後打來的子彈呢。

解我多年困惑!抗日劇裡衝鋒時,難道後面的機槍不會傷到隊友麼

事實上,雖然機槍是一種連射武器,但是在現實中不管是輕機槍還是重機槍都會不會採用連續射擊的這種方式,如果對面的敵人不密集到像組團出去旅遊一樣,百分之90以上的機槍手都會採用短點射和長點射的方式進行射擊。

而輕機槍每次短點射打出的子彈是5到7發,長點射打出的子彈是10到15發。重機槍每次短點射打出的子彈是8到10發,長點射打出的子彈在20發左右。絕不會出現抗日劇中機槍手那樣,手一旦扣上扳機,就突突到天昏地暗誓不罷休的場景。要知道機槍陣地是極為拉仇恨的存在,幾組點射打完不換陣地的話,基本上也就涼涼了。

解我多年困惑!抗日劇裡衝鋒時,難道後面的機槍不會傷到隊友麼

所有那些影視作品第一個不合理的地方就在於,即便是步兵端起機槍壓制敵方火力掩護友軍也不會採取不斷的掃射,更不會長時間窩在一個地方掃射。另外,在部隊衝鋒陷陣時,機槍手的站位也大有說到,一個大原則就是要遵循射擊線不能與友軍重疊。可能有的觀眾老爺會問,衝鋒的時候那麼多人在前面瞎跑,怎麼找出一條不與友軍重疊的射擊線來射擊,這也太難為機槍手了把。

其實不然,一是所謂的人海戰術,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後就基本消失了,除了非洲某些落後地區的黑蜀黍,不會有哪國的指揮官,會讓自己的部隊一窩蜂地衝上去給敵人送“經驗”。

解我多年困惑!抗日劇裡衝鋒時,難道後面的機槍不會傷到隊友麼

早在抗日戰爭時有的指揮官就說過;集體衝鋒陷陣的方式傷亡率太大,我們要三五成群,以小隊的形式去戰鬥。解放戰爭中,每一個班拆成幾個戰鬥小組,戰鬥時,每個小組之間要保持40多米的距離。也就是說就算在一個800米的正面戰場發起衝鋒,一眼望去也不過稀稀拉拉幾十人而已。

當然了,如果電影也這樣拍的話,就沒什麼觀賞性。

解我多年困惑!抗日劇裡衝鋒時,難道後面的機槍不會傷到隊友麼

第二一般機槍陣地往往部署在進攻部隊的側翼來對敵方進行火力壓制,我們可以戰鬥場地想象為一個等邊的三角形。三角形的頂角就是敵方衝鋒的起點,底邊兩個角是己方的機槍陣地,中間放置步兵,這樣一來機槍手的射擊線就不會與友軍重疊。

影視作品中第二個不合理的地方就是,機槍手往往隨意擺放。另外解釋一下超越射擊是什麼概念,簡單來說就是讓機槍幹迫擊炮的活,仰角打,朝天打,用機槍來打飛機。

解我多年困惑!抗日劇裡衝鋒時,難道後面的機槍不會傷到隊友麼

這種射擊方式一般是用在陣地戰上,而在部隊發起衝鋒時,如果想用超越射擊把機槍藏在衝鋒部隊的正後方。 是要滿足兩個大前提的,其一是要有數量足夠的機槍一同開火,增大子彈的密度,讓敵人感受到被子彈支配的恐懼,其二就是與友軍保持安全距離。

而現實中步兵發起衝鋒時,距離地方陣地不會超過500米,因為在真實的戰場上超過500米那不能叫衝鋒那要叫“馬拉松”。如果這個時候機槍手超越射擊,那麼前面的兄弟心裡肯定恨死這為機槍手了。

總之影視作品雖然容許虛構化和誇張化,在此之前也需要搞清楚哪些是合理誇張。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