餓了麼持續降傭,對美團的“針對”,源於馬雲的“因愛生恨”?

疫情期間,各個行業都遭受了重創,本地生活服務行業也不例外。直到現在才稍微有點起色。現在本地生活服務主要是餓了麼與美團,他們各佔領本地生活服務行業的一半江山。

近期有消息傳出餓了麼為了達到1億日活繼續降傭,這無疑就是擊中了美團的痛點。美團因為上市盈利的壓力,不得不多次上調佣金,很多商家都表示吃不消。但是隻要有商家在美團,美團肯定是有點收入的。

但是餓了麼這麼一降傭,有些商家已經開始蠢蠢欲動,美團不可避免的受到了衝擊。餓了麼和美團如何出現這“不死不休”的場面呢?

餓了麼持續降傭,對美團的“針對”,源於馬雲的“因愛生恨”?

餓了麼與美團不僅僅是同行競爭,還有一出“因愛生恨”的原因佔據很大一部分原因。當時王興剛成立美團的時候,美團的前景是被人們看好的,但是由於資金的缺少,美團發展的很緩慢。當時馬雲對本地生活服務這一行業非常看好,大手一揮為王興投資了5000萬。

美團有了這筆資金確實也發展起來了,但是馬雲提出繼續追加投資,前提是美團的支付方式只能有支付寶一個方式。王興立即拒絕了馬雲。出於他的立場考慮,美團會損失一部分消費群體,而且消費者有選擇支付的方式的權利。

餓了麼持續降傭,對美團的“針對”,源於馬雲的“因愛生恨”?

馬雲與美團不歡而散後,王興便找到了騰訊的馬化騰,馬化騰的加入直接影響了阿里在美團的發言權。阿里與美團也徹底鬧掰了。因此美團的負責人王興曾多次提到馬雲沒有誠信。

馬雲失去了美團之後,餓了麼的當家人張旭豪找到了馬雲,馬雲聯合螞蟻金服耗資95億美元完成了對餓了麼全資收購。餓了麼與美團的戰爭也正式拉開了。

餓了麼持續降傭,對美團的“針對”,源於馬雲的“因愛生恨”?

美團和餓了麼還是有著本質的區別的。很多用戶對於餓了麼的印象只侷限於點餐平臺,但是美團確是集吃喝玩樂於一體的綜合性本地生活服務平臺。看餓了麼的名字也可以體現這一點。

3月10日,支付寶在官方的微博發佈整改。整改之後打開支付寶的頁面就可以看到餓了麼,功能也更加齊全。從水果生鮮到送藥上門等服務應有盡有,和美團功能相差無幾。

2014年—2015年這段時間是外賣的紅利期,平臺和商家都是有利可賺的。很多商家都會選擇入駐外賣平臺。但是2016年—2017年餓了麼與美團的競爭進入白熱化階段。兩家互不相讓,給消費者的福利層出不窮,這對於消費者而言肯定是好事。但是對於外賣平臺無疑是虧本。

餓了麼持續降傭,對美團的“針對”,源於馬雲的“因愛生恨”?

現在這個階段則是打造品牌外賣平臺的時候。很多人都有自己的消費習慣,剛開始認定的消費平臺後期會很難發生改變。餓了麼和美團也在通過各種紅包福利吸引更多的消費者。美團與餓了麼不分上下。

在疫情期間,餓了麼和美團同時受到巨大的衝擊。餓了麼趁這段時間也沒有閒下來,首先是整改餓了麼,整改後直接位於支付寶的“第一位置”。而且它的功能也越來越豐富了。其次就是餓了麼降低佣金的這一措施,在這段困難時期也博得了好名聲,同時也打擊美團。相對於美團的“重資本”模式,又在這麼一個經濟蕭條的一個情況下,很多商家的選擇不言而喻。

餓了麼持續降傭,對美團的“針對”,源於馬雲的“因愛生恨”?

美團與餓了麼競爭如此激烈,消費者和商家都會選擇對自己有利的平臺。在這方面,餓了麼佔據了優勢。但是消費者和商家選擇的美團的也不少。可能是基於對美團的認同感吧。

美團和餓了麼到最後誰會更勝一籌呢?幾年後會是什麼樣的情形呢?是一支獨大,還是花開兩朵,各表一支,但是春天還是百花齊放比較熱鬧。有競爭是好事,有了競爭才會積極反思往更好的方向去發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