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的的戰略執行能力為什麼這麼強?

原來我們在美的時,不覺得美的的管理有多麼特別的地方,甚至總感覺有很多問題,但是出來以後,接觸到外面非常多的各類企業,看到了各種案例,再回頭來判斷,

美的的經營管理的確有效

美的的經營之本:低調務實

1. 規模與品類的同步發展

美的能夠在家電這個並不那麼起眼的行業,從1990年的1個億,做到2000年100個億,再幹到2010年1000個億,再到現在美的家電板塊已接近3000億、美的地產也有1000億的規模。短短二三十年時間,能夠發展到這一步,一定是有其必然性的。

美的1997年成立事業部制的時候,主要的終端產品只有三個:空調、風扇、電飯煲。到了2000年,已經擴大到十幾個品類,到現在,白電可能是全球產品門類最多的。

美的的戰略執行能力為什麼這麼強?

2. 企業家的經營智慧與低調務實兼備

美的的戰略執行能力為什麼這麼強?

美的和碧桂園,在同一個小鎮——順德北滘,兩個都是世界五百強企業。這兩個企業的老闆,其實關係非常好,楊國強自己也說何享健是他的老師。他們在中國企業家群體裡非常特別,學歷不高、非常低調,但具有著穿透商業本質的頂級經營智慧,雖偏居北滘一鎮,卻對全球商業洞若觀火。而且這兩個企業也出現了兩位很具代表性的經理人

可能基於所處的地方、兩個老闆相似的背景,這兩個企業都是極其務實的。他們的做法是講求紮實、有效,沒有花架子。在美的、碧桂園,如果你講的東西太虛了,在兩位老闆面前是過不了關的,甚至有時候會讓你覺得:這老闆過於務實,而企業多多少少得有些虛的東西嘛。但是這種理念、這種文化,在中國比較浮躁的商業世界裡,真地非常非常難得。整個美的能夠一直保持著比較清醒狀態的重要原因,正在於此。

低調務實,是經營企業的一個很重要的因素。美的創始人何享健,到現在為止很多人都不知道。而美的集團的董事長方洪波,作為職業經理人接班,在中國企業界都是罕見的。當然,並不是說不出鏡不接受採訪,就叫低調;有些企業家,表面上高調,面對企業經營卻極其務實,馬雲就是這樣一個典型。

3. 激烈的競爭倒逼經營管理能力的提升

美的所在的家電行業,瞭解的朋友會知道,家電行業是非常殘酷的,競爭非常激烈。我經常講,中國有兩個行業——管理諮詢行業和廣告行業,其中的很多人都是給家電行業做服務做出來的。不少諮詢專家,最開始都是給家電行業做諮詢的;不少廣告業人士也是從給家電行業做廣告起步的。這也從一個側面說明,家電行業的競爭是非常慘烈的,所以走得相對比較超前,對經營管理的要求也非常高。

4. 敢於自我否定、敢於自我變革

這是美的發展過程中一些基本脈絡、主要事件。

美的的戰略執行能力為什麼這麼強?

我想強調的是,在這過程當中,美的每過五年左右,就會出現一個比較大的變化和調整,可能是業務的,也可能是模式的、也可能是組織架構的。我回過頭來總結,體會就更深。美的實際上是一個非常敢於自我否定、敢於自我變革的企業。所以這個組織總能保持著一種活力,自我迭代能力很強,包括何老闆、包括美的的高管團隊都是如此,這是驅動企業不斷向前的一個很重要的因素。

5. 管理化繁為簡:規模做大、管理做輕

美的發展的過程中,有很多項目,有成功的,也有失敗的。但是總體看來,沒有犯戰略性的錯誤,每個五年戰略目標都能夠實現。而且,美的雖然做到這麼大的規模,但是整個經營管理還是比較簡單,看上去並不像兩三千億的公司。很多二三十億、七八十億的公司,管理比美的還複雜。所以,美的一定是做了一些更接近經營本質的事情,才能夠化繁為簡。因為如果企業都是隨著規模變得越大,而管理也越來越複雜的話,一定會規模不經濟,這個成長的邏輯一定走不通,企業做大的過程中就被管理拖垮了。

美的的戰略:先把內部的管理能力、經營能力搞清楚

1. 戰略本身就是一個動態的過程

如前所述,美的的品類居於行業前列,看起來是多元化的戰略了。相比之下,很多的家電企業,至少放到中國來看,“多元化”並不成功,有一個產品做得很好,但是要做別的產品就很難做成。這是一個很有意思也值得研究的現象。

做企業經常會去思考的一個問題,就是“多元化戰略”還是“專業化戰略”?我認為,從企業經營的角度說,不存在“多元化戰略”和“專業化戰略”之分,或者說這不是上升到戰略層面的界定。從專家的角度可能需要進行辨識、分解,但我覺得這只是一種理論上的理解而已。企業的經營其實很難分清楚專業化還是多元化。

中國企業確實是非常喜歡談戰略,國外企業好象沒有聲勢浩大講戰略的。我看到很多公司做的戰略,不論是內部人做的還是外部專家做的,都非常詳盡,幾乎完美。但是中國企業的戰略執行的效果,都是比較弱的。問題出在哪?是戰略規劃做得不好嗎?關鍵在於,

戰略本身就是一個動態的過程,不是說做出100億、200億的一個戰略規劃書,把路徑都設計好,戰略就能夠自然實現的。

2. 從戰略到執行,核心的要素是經營能力

很多企業之所以強調專業化,是因為它多元化的能力不強!那些經營能力強的,都不會說什麼多元化專業化,早就幹起來了。這不是一個外向的戰略選擇問題這麼簡單,而是企業內生的能力、資源匹配以及抓住市場機會的問題。我們在做戰略的過程當中,在做戰略溝通、規劃的時候,不要簡單的去探討多元還是專業,要先把內部的管理能力、經營能力搞清楚。沒有這樣的能力,什麼樣的戰略都是空架子。我在給很多企業做戰略規劃的時候,特別強調要做經營能力的戰略規劃。

我們可以思考一下,對很多企業來講,對行業的判斷一定會出現巨大的偏差嗎?或者說真的又什麼機會,只有一兩個人看到而其它的人都沒有看到嗎?更何況很多優秀的企業,一開始幾乎都是跟隨者,沒有靠什麼原創的獨有的東西幹起來的。

就像家電行業,經常有人會說,美的之所以成功,是因為房地產的黃金20年,給了家電行業巨大的機會。但是反過來講,房地產的黃金20年給家電帶來機會,我相信只要在家電行業裡的,恐怕沒有一個老闆不會認識到。大家不會看不到這個趨勢,也絕對不會在這個趨勢面前無動於衷。

為什麼這個黃金20年對美的格力來說是黃金20年,但是對更多的高達80%以上的中國家電企業,卻是災難性的20年,是消失了的20年呢?核心還是經營能力的問題。這也是從戰略到執行的最核心的要素。

3.經營能力是有數據可衡量的

那麼,到底什麼是經營能力?怎麼去評價和衡量這個經營能力?企業做大了就是有經營能力嗎?賺錢了就叫經營能力嗎?銷售好就叫經營能力嗎?我認為不是。以下是我對經營能力如何去衡量、如何去評價的思考。

第一,一定是數學題,一定是用數字去檢測的。就像評價一個人是否健康,一定是拿數據說話。

第二,一定是要看裡子,不是看面子。這個面子就是指銷售收入等等這些面上的指標。很多知名的企業、品牌,一次事件就倒下了,是完全正常的。比如曾經的三株,因為一個危機事件而倒下,儘管最後證實是冤枉了三株,好像三株的老闆很冤、運氣太差。實際上真的不冤,為什麼?因為你本身做的東西就不是那麼正道,抗風險能力又不強。在家電行業更是如此了,有很多很多這樣的案例。

第三,既要看效益,更要看效率。

效益就是指銷售、利潤,包括現金流。最近很多人關注現金流,但有現金流就足夠了嗎?如果你沒有創造現金流的能力,那你積累的現金流遲早是撐不下去的。

所謂效率,是評價企業能力的動態指標。企業經營能力,或者說組織能力,是有這些指標的。說實話,很多企業搞組織能力建設,都是從某個職能部門、從理想化的角度去看的,搞了很多概念、做了很多方案、寫了很多書、做了很多模型,但是對企業提高組織能力可能沒什麼用處,因為摸不著邊。

我理解的組織能力是什麼呢?可以通過效率指標來看,它可以體現出組織能力的高下。舉例來看,什麼叫組織能力變得越來越強?一定是有一些指標可以衡量的,比如企業的人均銷售越來越高、人均利潤越來越高、庫存週轉越來越快、現金週期越來越短、投入產出比越來越高,等等。而且這個“越來越”是兩個維度:第一個是跟自己比,今年比去年好,這個數據在變好;第二個跟同行比,不斷在優化。這樣才代表你的組織能力上去了。

美的戰略轉型中的“數字密碼”

1. 優化與企業的效率有關的指標

美的的戰略執行能力為什麼這麼強?

上圖是美的2011年與2016年的數據。這是我經常用的一組數據,也是美的在經營管理中一直不斷改善與提升的。我們進行了詳細分析,這五年間,美的其實在經營上也遇到了一些問題,所以整個五年銷售增長才19%。美的以前每年增長都不會低於這個數,這個速度是美的史上從未有過的。

但是在這些數據裡面可以看到,除了第一行營業收入這個數據不理想之外,其餘的我認為都是跟企業的效率有關的這些指標,全部都在優化。營業成本的增長是6.6%,遠遠低於收入的增長,因為成本控制住了,還有淨利潤翻倍、人均銷售增長近1.5倍,在人員數量方面,原來是19.6萬人做1340億的規模,現在10萬人做1590億的規模。週轉率等指標,也說明整個企業的經營效率在不斷增強。

2. 全面預算管理:上接戰略、下接績效

下面這張圖,美的轉型成功的核心要素都在其中。

美的的戰略執行能力為什麼這麼強?

當時,美的轉型確定了三個主軸——“產品領先、效率驅動、全球運營”。這些在2010年甚至更早時就一直在做,其中的重點就是效率驅動。從上述圖例中可以看得到,美的整個經營效率在大幅度提高。當然,這個經營效率提高是一個系統工程,比如減少產品的型號、增加自動化投入、控制固定資產投資、提升固定資產的投入產出比,又如提高製造效率、縮短現金週期、壓縮管理層級等等。通過這一系列的動作,才使美的轉型成功。

(1)財務邏輯是企業經營的基本邏輯

但轉型過程中有個非常重要的抓手,就是全面預算管理。沒有全面預算管理,是沒辦法把戰略轉型的動作落實到位的。經營預算的內涵與價值,就在於上接戰略、下接績效。通過預算,才能把這一項項動作細化、解碼,相關的部門才能一項項去承接、去落實,管理部門也才能去檢查。這樣一個轉型,涉及到很多方面,要做詳細的測算,絕對不是董事長或者高管們說一說、喊一喊、提一提、逼一逼,就能幹得成的。

(2)通過預算來規劃利潤

下圖可以幫助大家理解全面預算管理。

美的的戰略執行能力為什麼這麼強?

我經常講,利潤也是可以規劃出來的,如下圖所示:

美的的戰略執行能力為什麼這麼強?

這個圖片反映了預算在經營管理當中的作用與重要性,或者說是如何發揮作用的。利潤也是可以規劃出來的,按照邏輯、方向去做就有可能得到正常的結果。比如,現在利潤率是5%,五年之後希望做到10%,那就必須要去分析利潤的結構,然後再看哪裡能夠給利潤帶來改善空間:通過產品結構的優化可以提高毛利率,能影響淨利潤1.8%;通過製造效率提高,可以提高1.4%……等等。

當然這裡有兩個維度,一個是數字結構層面,通過做這些管理動作,才能提高5%;第二個是時間維度,絕對不是說一年時間我對產品結構進行優化,就能夠直接貢獻1.8%,第二年對製造效率進行提升,再貢獻1.4%,而是這些動作都要做。明年產品結構優化,提升0.2%,後年再繼續優化,提升0.3%;管理費用下降貢獻0.1%,再持續優化。它絕不是立竿見影一年兩年就能改善,而是一系列動作堅持的結果。

(3)經營分析會:驗證和調整預算

所以,美的轉型,預算是重要的手段和工具,都是通過預算去進行測算和驗證。當然,絕對不是預算一出來,就可以了,還要通過經營分析(主要是經營分析會)來不斷檢查分析。預算是拆到每個月的,每個月再開經營分析會,針對性分析當時的預算是不是得到了有效的執行,偏差在哪裡?為什麼有偏差?為什麼有的完成了,有的沒完成?問題出在哪裡?這是一定要搞清楚的,然後就一項項針對性來改善。管理就是這樣進步的,經營能力就是這樣一點點積累起來的。

美的的戰略執行能力為什麼這麼強?

美的這些預算指標是分解到月的,美的需要關注的重點指標每個月都會有,比如各種費用率、庫存、現金週期、毛利率等等,而且要一層一層提供,像庫存,事業部層面要有數據,工廠層面要有數據,工廠庫存還分型號,渠道的庫存也要有數據。

美的的戰略執行能力為什麼這麼強?

那麼美的這麼大的公司,怎麼樣解決庫存的問題?可能每一個產品、每一個型號,每一個核算單位的庫存,都能算得清清楚楚,每一個市場的情況都算得清清楚楚。通過這樣一個體系,

每個月都能夠看到,我們當時制定的戰略計劃、轉型的措施,有沒有在做?有沒有效果?要不要調整?整個美的就是一個邏輯化、數字化的決策體系,都是看數據去找問題、做分析、拍板決策的。從另外一個角度看,美的培養人也變得非常容易。就是在這樣一種數據導向的經營框架下,通過這個方式,週而復始地計劃、預算、分析、總結,只要這個人不蠢、不懶,就能夠在這個體系下有效地成長起來。

3. 預算管控和考核兌現的雙管齊下

經過預算的邏輯驗證、經營分析的過程管理之後,要落實到考核上。以這個轉型的三大主軸為例,不能只喊口號,一定要有一些指標來說明。

美的的戰略執行能力為什麼這麼強?

比如說什麼叫產品領先?或者說評價產品領先的維度有哪些?我們就列了這三個(當然有一些不同的事業部會有所區別),市場佔有率得上去、高端產品的佔比也要上去、研發投入佔比要達到一定的規模,做到這些,才叫產品領先。效率驅動也是如此,現金週期要縮短、期間費用率要下降、單個SKU產出要提升,這些都是效率的核心指標。這樣一來,就把大的戰略舉措拆細成各種指標,然後進行測算、進行分解,最後要明確到部門與責任人,進行考核。

我把它稱之為預算管控和考核兌現的雙管齊下。用何老闆在20年前的原話講,預算出來了,我的經營的重點就出來了,風險點、價值點也出來了,同時對幹部、對經營單位的考核指標也出來了。

美的從戰略到執行的“5311” 法則

1. “5311”,從戰略到執行的有效滾動

基於以上,我把美的從戰略到執行的過程總結為“5311”:

“5”是五年規劃,美的每個五年都會做一個規劃。

“3”是三年滾動規劃,就是每一年都做下一個三年的規劃。五年規劃一般比較遠,很難保證企業一定能夠按照預想的在做,所以用三年滾動規劃來銜接。這個滾動規劃是基於五年戰略規劃的大方向,同時也會結合當年的經營情況來做調整。

第一個“1”是1個年度的經營計劃和全面預算。

第二個“1”是分解到每個月度的經營預算和月度的經營分析會。

通過 5311,不斷地把戰略到執行整個系統有效地滾動起來。遠近結合,細緻簡化,反覆驗證,可調可控。形象地說,相當於把一個5年的規劃,變成了60個月的計劃。而且這個計劃,不是那種重點工作計劃,不是工作表格,而是一個預算,每個月都有詳細數據與邏輯。這樣就更加有效地去管控一個比較長期的目標。

2. 用財務語言解碼戰略和業務過程

美的的戰略執行能力為什麼這麼強?

這裡面非常關鍵的就是要用好財務管理工具,用好預算管理這個“抓手”。這些戰略規劃要用財務的邏輯進行解碼、編碼。沒有預算管理,從戰略到執行,我覺得就是碰運氣,經營能力更沒辦法提高。

很多企業評價它的戰略執行能力、經營能力,就看它的財務管理。如果沒有預算管理,沒有清晰的核算,開不好經營分析會,沒有與此對應的績效考核的話,可能它很多經營管理都是“假動作”。就是說企業還是在靠要素資源稟賦,或者說靠老闆能力,靠高管團隊的個人能力,或者靠資本門檻,總之絕對不能說明這個公司是有組織能力的、是有經營能力的。一個企業不能有效地使用財務管理工具推進經營效率改善的話,是不可能提升得了組織能力的。

美的從戰略到執行的五個環節

美的的戰略執行能力為什麼這麼強?

總結美的的經營實踐,從戰略到執行就是五個環節:

第一是要確定戰略目標

第二是要細化到年度的經營計劃

第三要根據年度經營計劃去做

全面預算。預算就是兩個方面,一是對戰略、計劃進行解碼,二是相當於提前一年把財務報表做出來,不斷按照這個邏輯去做,預算的準確性也會越來越高,經營就變得越來越可控。

第四是經營分析,主要是以月度經營分析會為主。

第五是考核評價

這五個環節形成了從戰略到執行的閉環。我認為,一個企業要真正由戰略到執行,也是這五個環節,缺一不可。

“所有的好結果,都是管理出來的”。我們來看一些數據,這裡選了兩個行業的兩家企業進行分析,分別是家電行業的美的和科龍、IT通訊領域的華為和中興:

美的的戰略執行能力為什麼這麼強?

可以看到,在2000年前後兩個企業的規模差不多,但是後面差距就拉開了,而且兩條線有非常一致的趨勢,一條線是整個銷售規模的增長性,另一條線是人均銷售的增長性。美的的規模逐漸甩開了科龍,而人效也是科龍的兩倍。華為的規模逐漸甩開了中興,而人效也是中興的三倍以上。相比之下,美的、華為比同行要高出許多,這意味著什麼?

這是一個互為因果的關係,你沒有比別人更高的人效,就沒辦法獲得更高的增長。反過來,一個優秀的企業、行業領軍者,一定有更高的人效。它沒有這種經營管理水平,也就不可能達到這種高度。所以任正非說,一切企業的競爭,都是管理的比拼,要全員全流程降成本。

而美的是這麼管理出來的,就是一項一項的去摳,做預算的時候,就從來不會想環境會更好。會預設價格一定會往下走,在價格下行的情況下,我們還怎麼保證盈利、甚至還要提高?這兩頭擠壓,還要能活下來、活得好!所以在這種預算原則下,每年都要不斷地加快週轉、提升投入產出比、不斷減員增效,不斷降本降費、不斷提高效率,來獲取盈利空間。這也和許多優秀企業要做“災備”是一樣的道理。

回顧美的的發展歷程,每一次大環境不好的情況下,當年或者下一年美的就能夠獲得更好的增長,我相信2020年美的的業績可能會增長得更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