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醺,我喝酒的境界。

很多时候我们真的需要一个既不影响别人,又能发泄自己的方式。

最后,我们还真就找到了——微醺。

微醺是情绪的滤镜

让负面情绪虚化,让正面情绪明亮。

为什么这么多人,选择用饮酒结束一段感情?

因为微醺的状态能让你暂时忘记那些痛苦。

不管是失恋、失业、还是失误。

一段痛苦我们无法逃避,但“微醺”让我们有机会短暂逃离。

我们都知道这解决不了问题,但它必不可少,因为这短暂的逃离,给我们积攒的是继续前行的动力。

微醺的迷人就是,它不仅能让你短暂逃离悲伤,还能让你加倍享受快乐。

不知道你有没有发现,任何一个聚会,微醺都是气氛最好的催化剂。

毕业晚会,让同学和老师称兄道弟的,永远是两瓶啤酒;

生日party,把气氛推上高潮的,永远是挥洒的香槟;

家人团聚,传递思念和祝福的,永远是杯中的红酒。

我们不是只因为难过才喝酒,欢乐的时候也需要它来引爆。

微醺像情绪自带的美颜滤镜,虚化负面情绪,增强正面情绪。

如果是悲伤,那就忽略,如果是欢乐,那就沉浸。

我们都知道那是短暂的,但我们都需要这种没心没肺的短暂。

微醺让勇气翻倍

有很多话,都是在我们喝两杯之后才敢说。

有一个节目叫《举杯呵呵喝》,由胡海泉邀请其他明星艺人来喝酒聊天。

某期嘉宾是大张伟。

杨迪问大张伟:“ 假唱是不是比真唱舒服?”

大张伟无奈地说:“ 真不是。”

当初逼不得已才假唱,结果一直背黑锅,谁能不委屈呢?

谈到当年他被谣传吸毒的事时,一向无所谓的他,少有地表达了自己内心的苦涩:

“一刀扎上,这伤是合了,但是这痕迹永远都在。”

微醺是一些外表坚硬的人真诚沟通的唯一方式。

很多人,在有了一点酒精的鼓舞后,才敢把那些藏在心底的话说出来。

而很多在微醺状态下才敢说的话,如果不说,错过的就是一辈子。

《旺角卡门》里,张曼玉对喝过酒的刘德华说:

“你不要说两次,说两次我就相信了。”

张曼玉不懂:很多“我爱你”,都是微醺时才敢说出口。

你和TA的更进一步,除了一次次的吃饭看电影,

更需要张口说“我爱你”的勇气。

“剪刀手爱德华”,“杰克船长”的扮演者,著名影星约翰尼·德普。

就是借着微醺酒意向凡妮莎·帕拉迪丝说出了“我爱你”。

他是出了名的爱酒,还在法国买下了一座葡萄园酒庄送给女友。

微醺给你的勇气,改变的不仅仅是你自己。

微醺是你最接近真我的状态

微醺时,内心真正的想法就会冒出来。

在这一点上,怎么也绕不过这个浪漫的诗人。

自信:“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豪迈:“古来圣贤皆寂寞,唯有饮者留其名。”

狂放洒脱的诗仙,满足了我们对微醺状态最美的幻想。

作家王欣说:

“相信我,人在微醺的状态下,写的文字会特别优美,看的文字也会特别生动,你会永远记住在那个状态下,读到的一个美好句子,然后被温暖、被打动。”

王尔德把苦艾酒当作创作灵感之源。

这一点和法国十九世纪著名的诗人波德莱尔不谋而合。

波德莱尔曾说:

“每个人都应该经常沉醉,或沉醉于美酒,或沉醉于诗歌,或沉醉于美德。无论沉醉于什么,只要沉醉就好。”

以前我以为他们喜欢的是酒。

现在我才明白:他们喜欢的不是酒,而是微醺的状态。

在看他们作品时,我们在为什么而感动?

我们在为他们的“真”而感动。

因为那是我们缺乏的,所以珍贵。

好在,这种珍贵,我们也能短暂拥有。

酒是涩的,但和生活相比,很甜。

生活的重点不是上班应酬的8小时,而是剩下的能自由掌控的3小时。

梵高写给弟弟提奥的书信里说:

经历了白天辛勤的劳动,又累又饿时享受的那杯酒,才是世上最好喝的酒。

晚上拖着一身疲惫回到家,开灯,换鞋脱衣服,靠在沙发上倒上一杯酒。

这杯酒是分隔工作和生活的一个仪式。

那一刻,生活只属于自己。

那一刻,一饮而尽的是一天的烦闷和苦恼。

那一刻,是成年人最体面的放肆。

微醺让愉悦更持久,是助兴却又理性的新生活方式的体现。

微醺就是年轻人新兴的饮酒方式,不要那种在酒桌上还要考虑客户领导的拘束谨慎。

年轻就要有年轻的方式,年轻就要有年轻的态度。

微醺是我们对生活最温柔的抵抗。

我们不要酩酊大醉,我们只希望:

在高楼林立间温柔的微醺一次。

在成人世界里体面的放肆一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