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篇《Nature》論文造假14年,今天終於被撤稿!

一個好的研究者,要避免自欺欺人的實驗,要對科學研究保持敬畏之心,要為實驗的再現性儘自己的一份力量。


今天(3月19日)出版的《Nature》期刊發表了一篇撤稿聲明,撤下了美國斯坦福大學Erler等人於2006年發表的一篇研究論文。從nature官網可以看到,這篇文章已有1846次訪問,953次引用!撤回的原因主要是圖片異常,而且作者無法提供原始數據。


這篇《Nature》論文造假14年,今天終於被撤稿!


作者稱,由於圖片組合和數據方面引起關注,決定撤回本文。撤稿聲明顯示,這篇文章的圖4c、附圖1a,附圖1e和附圖4a,共4張圖片出現異常。《自然》雜誌稱這些圖片的質量和完整性都不符合期刊要求。特別是附圖4a,原論文中得出的結論並沒有原始數據能夠證明。下面是被指異常的4張圖片:


這篇《Nature》論文造假14年,今天終於被撤稿!

圖4c


這篇《Nature》論文造假14年,今天終於被撤稿!

附圖1a


這篇《Nature》論文造假14年,今天終於被撤稿!

附圖1e


這篇《Nature》論文造假14年,今天終於被撤稿!

附圖4a


不過,作者認為該論文的主要發現仍然是有效的。因為其他研究人員已經進行了重複性實驗。

但是,不管有意還是無意造成的,鑑於上述問題和原始數據的缺乏,作者認為最合適的辦法還是撤回該文章,所有作者都同意了撤稿。


前不久,《Nature》還發表社論(點此)鼓勵重複性研究和無效結果!並表示更多的資助者和出版商應該支持這樣的工作,並重視它們給科學研究帶來的價值。重複性實驗讓研究人員相信,他們的工作是可靠的,值得繼續努力。上述被撤的論文也正是得益於重複性實驗,作者才說“論文的主要發現仍然是有效的”。


3月12日出版的《Nature》發表最新評論(點此)再次強調“可重複性試驗”的重要性。近三年以來,美國國防部高級研究計劃局每個研究項目資助兩個團隊:一個用於研究,另一個用於實驗可重複性,這種模式的好處正日益凸顯。每個研究團隊除了收到項目獲批的通知外,還將收到一個重要提示,即:將會有一個獨立的“影子團隊”負責重現他們的實驗結果。


這篇《Nature》論文造假14年,今天終於被撤稿!


將來,或許可重複研究工作將與論文初稿一同提交,並作為補充材料進行發表。尤其是當結果接近理想狀態時,向同行評閱者和編輯說明有一個“影子團隊”已經證實了這一結果就顯得很有幫助。


近年來,論文造假事件不斷出現。比如,2018年化學諾貝爾獎獲得者發表在《Science》的論文造假被撤,或將影響整個領域!加利福尼亞理工學院Frances H. Arnold團隊2019年3月10日在Science 發表題為“Site-selective enzymatic C‒H amidation for synthesis of diverse lactams”的論文(點此)有望改變生物催化產生內酰胺化合物,具有里程碑意義。但是,當通訊作者再次重複這些實驗,發現都是假的;然後仔細檢查了第一作者的實驗記錄,發現缺少同期條目和關鍵實驗的原始數據。於是在2020年1月2日撤回了該文章。


這篇《Nature》論文造假14年,今天終於被撤稿!


2018年10月15日,學術界發生了一件大事。幹細胞領域數一數二的專家,哈佛終身教授Anversa學術造假,哈佛撤稿了他在心肌幹細胞方面31篇頂級刊物的全部論文(點此)!無數研究化為泡影,整個領域沒了,堪稱學術界有史以來最大的醜聞。十餘年間,Anversa以心肌幹細胞申請了超過數千萬美元的資金,但相關研究被認定從一開始就基於欺詐性數據,從始至終都是一場大騙局。整個科研界更是浪費了無數資源。


這篇《Nature》論文造假14年,今天終於被撤稿!


隨著學術交流變得越來越開放,學術造假的成本代價越來越高,政府-高校-出版社等多方採取越來越完善的措施,相信學術造假的事件會越來越少。當然,最重要的還是科研人員自身素養的提高。正如本文開篇所說,“一個好的研究者,要避免自欺欺人的實驗,要對科學研究保持敬畏之心,要為實驗的再現性儘自己的一份力量……”(文:董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