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使好多人還不起房貸網貸,養家餬口都成了問題,這說明了什麼?

用戶1059560550831996


這說明,“未雨綢繆”的重要性。


這次疫情來得太突然,其嚴重程度也令我們想象不到。開年就有消息說,有部分農民工因為著急掙錢,過完年就乘車去外地打算上班,結果導致一些問題。我想,不是他們不知道危險,更可能因為其他。


不光部分農民工存在這樣的問題,大城市裡很多揹負高額貸款的工薪階層,無穩定收入的人群,也同樣面臨窘境。


當然,還有一些中小微企業,他們也正處於艱難時期,這和我們個人還是有所不同。這裡,我們只討論個人。



這些至少暴露出以下三方面問題:


一,風險意識不足。


相信很多人對理財和求職這類知識書籍比較感興趣。相關領域中,很多專家都會告訴我們這一點:至少存夠二個月的生活費,以備不時之需。


可能,在結婚之前甚至生小孩之前,我們這種意識會比較弱,一個人(兩個人)吃飽,全家不愁。甚至有些媒體也會宣揚,存錢的是窮人,貸款的是富人。結果是窮人錢沒存到,又揹負貸款,讓自己變得更加身不由己。


有時,可能是因為某種冒險意識佔上風,把自己的經濟能力這張弦繃得比較緊。比如,買多套房,選擇更好的車,購名貴服飾……


還有更年輕一些的,因自身經濟能力,還得父母助力。幾年前曾經遇上一位來城裡探望兒子的母親,拉家常的時候,她告訴我說,兒子買了一輛三十多萬的車,管借了她十萬。那母親講,說是借,實際相當於給。因為兒子剛貸款買了房,現在又生了小孩,沒指望他們還錢。



那對我們普通人來說,這些消費,隨時可能成為我們的財務“危機”。


反觀不少機構,他們會有很多防控風險的手段。


我們知道,去銀行貸款買房的話,他們會要求夫妻雙方都留下詳細資料,照相、摁手印等等。這不僅涉及到財產歸屬問題,更是銀行規避自身可能存在風險的一種手段。


還有,在一些正規企業中,會有嚴格完備的資金制度。專項資金不可他用,並且達到一定數額的資金消耗必須申請更高級別准許。


機構集體尚且如此,何況是我們個人呢。所以,個人財務風險的防控,我們還是要向那些機構效仿、學習些什麼,才可能更加穩妥。


風險意識的不足,當然會形成接下來的第二個問題——存貯意識的淡薄。



存貯意識的淡薄。


至少在疫情剛剛來臨時,在我們看來,世界如此平和安穩,吃穿早已不愁,貯存糧食蔬菜什麼的,都是多此一舉。



但現實狠狠打了一把臉。


剛開始,小區半封閉,准許一家一人外出採購;不久之後,禁令一出,全封閉,所有人不得外出。購物買菜都得超市蔬果店售賣點代買代送。


所購物品價格上雖然上揚不多,但還是漲了。畢竟,那些冒著生命危險響應國家號召的工作人員,他們和他們所服務的單位,還是需要維持代購代運代送這些工作運轉的。而且特殊時期,對於有些緊俏物資來說,我們也不能期待它絕對“穩坐釣魚臺”,這市場決定而不由我們決定。


小時候,父母常常告訴我們“勤帶雨傘,飽帶飢糧”。那時,購物場所不是特別多,想買東西還需要跑一些路程。


後來,大街小巷小攤小販,甚至小區衚衕都開起超市購物場所。發展到現在,不用出門,就有“送貨上門,貨到付款”服務。甚至餐前買菜,“買米下鍋”也不再是什麼稀奇狀況。



所以,我們的存貯意識漸漸淡薄下來。


疫情前,除了住郊區住別墅的人們,如果說誰家要貯藏比較多糧食、蔬果什麼的話,可能會被人笑話。但現在,誰家還存有足夠吃食的話,還真是令人羨慕的一件事呢。


這之前,剛剛鬧過一陣豬瘟。當時就有不少人家裡,往年的豬肉還存貨不少。為避免損失,年前,他們又提早很多天把年豬變成了豬肉。一時間,豬肉價格大漲。有坊間戲稱——家裡有豬就是有礦啊!


那段時間,為了吃肉還有吃蘋果,我們得多掏錢。買蘋果不再論斤而是論“個”,買豬肉總感覺手中的錢開拔了就再也回不來一分一釐。


所有這些,無疑讓我們手中持有的現金實際價值縮水。


總之,花出去的多,存得下的少之又少了。


而與此對立的是——消費意識的一路看漲。這就來到了我們的第三個問題:



三,消費意識的不夠節制。


市場上各種營銷手段五花八門,加上人與人之間的攀比意識,競爭意識……都使得人們的消費意識也一路看漲。


每年春節回農村探親,我們都會看到,無數從外地回村的年輕人聚集在一起,吃飯、喝酒、打牌、講生意經,他們大多是二三十左右的年輕人。其中有少數幾個女生,她們看起來比城裡姑娘還漂亮。她們小小年紀從村裡走出去,如今已經遠嫁外村,聽說過得不錯。而路邊每家門口停的那些車,一輛比一輛豪華。


而在城市裡,新生代們給予旁人的感受也是相當富足,吃穿用,一瞬間孩子們的生活水準提高了父母的N多倍。雖然孩子們的花銷顯得富足,但他們自身壓力也不小。因為父母們盡全力給予孩子,對他們的期待也不可謂不高。也許,六零七零甚至八零父母們,都不想自己的孩子輸在起跑線吧。



前幾日,荊門的“高調炫父”事件,事主男的某寶消費金額,不僅我們網友咋舌,恐怕那些中產人士大都有些心驚吧。也有人說,流水這麼多不足為奇。由此,可見部分新生代消費水平之高。


結果,“新冠”一來,計劃基本打亂!這對很多人來說,有點“措手不及”。


我們已經聽到不少人在感嘆,再不出去,沒錢吃飯了呀!還有人羨慕身在體制的人,也有人後悔剛剛離開體制……


無論如何,這次的體驗會帶給我們全新的體驗和感悟。就連我的父母都說,在他們的經歷中,“沒見過這麼厲害的”。


待這次危機過去,一切恢復正常,我們每個人,一定未雨綢繆!樹立起風險意識,存貯意識,以及節制消費的意識。讓自己的錢不但花得合適,不但不缺幸福感,還能樹起一道屬於個人和家庭的“防火牆”。


這樣,不管未來風雨多大,我們都有能力抵擋。給家人更好的庇護,給自己更強大的後備力量!



讀書芽聊情感


來個偏見吧,說明存款備用真的需要有。


  • 備用金真的需要留,哪怕是信用卡額度

之前有段時期,我把錢都用完了,信用卡也刷爆了,極限壓力下,因為想著有份工作,只要工資下來,就可以都還上。 結果有一次,公司發工資推遲了,真的慌手慌腳了,最後還是找好朋友週轉下才緩過來。

經歷這次,便學會了,留有餘地,把錢存一部分作為備用。 即使是信用卡,也留有餘地。

這次疫情,我平緩的渡過了,公司確實把工資發放推遲了十幾天,但不影響。


找朋友借,都是人情,是需要還的。 切記不要有不還或延遲還的想法,因為只會讓你生活更累。


  • 養成一個前瞻習慣,迫在眉睫

無論是工作,家庭還是什麼,學會做備用方案,能養成一種自信,也能培養我們負責任的優良品質。


我們並不知道,什麼時候會有意外出現,主動的或被動的,都有,有備無患真心不錯。

備用方案,有很多,比如買個保險(我並非賣保險的,請不要誤解),五險一金都算,因為還有很多工作的小夥伴沒有五險一金,我表哥(送外賣)就是。


存點備用金,刷信用卡留有餘地,計算下還款時承受的壓力,不要在這方面給自己極限壓力。


紫色的記憶


這些都說明了,有計劃的過日子非常重要。

我是工人子弟,以前生活在國企廠區內,企業還活得滋潤的時候,還是計劃經濟年代。那時候工廠的生產,都是按年度計劃進行,材料與物質的調配,也是按計劃進行。不知是不是受這個影響,父母過生活也比較有規劃和計劃。

有計劃的生活,不容易打破生活的寧靜。以前看過一條消息,說是一個家庭本來甜美,一兒一女加男主女主,男才女貌,匹配的相當好了。不過女主愛剁手,最後欠了網貸快兩百萬,不得不賣房還債,家庭也因此不睦,令人唏噓啊。

疫情使一些人還不起房貸、網貸,甚而影響到生活,主要還是對生活的規劃不夠。

網貸的事要說一下。

用未來的錢過好現在的生活,那得是在基本保障比較齊全、水平比較高的前提下。如果幾個月沒工資拿就慌成一比的,就沒必要大力網貸,因為你沒那個實力。用現在的錢,過好現在的日子,才是王道。現在銀行求著給你額度的,你要感覺到有點不正常,出來混總要還的,沒有能力還就不要想著用貸款來滿足慾望。

房貸的事也要說一下。

房貸這個東西,必須有三個月的預算,而不是一個月工資到了才能還貸,房貸這事一般比較大項,如果沒有規劃,那麼斷了以後就是惡性循環,可能就永遠還不上了。這個跟搞企業一樣,一般也會有三個月的成本預算在內,否則企業就沒得搞了,一有突發事件就斷流,那還做什麼事業,還不如做項目。

最後,一個家庭沒有存款是很不負責任的事。

現在很多年輕人,之所以還能啃老,就是老一輩基本都會存些款,為未來做準備。老一輩的做法不是老掉牙了,而是會生活,值得晚輩們學習。

其實,生活也是有基本面的,這個基本面需要你來精心營造。


波士財經


其實我也面臨這樣的問題:我一直從事美業,現階段每月房貸8500元,車貸2000元,還有信用卡。以前每個月還完貸款還能還部分信用卡。現在不能正常工作,失去了經濟來源。躺在床上,從最初的惶恐焦慮已經過度到接受現實啦。畢竟生命誠可貴,活著才有機會鹹魚翻身。

終於懂得父母輩為什麼不超前消費啦,他們更瞭解有些風險是不可預測的。有時候我們確實高估了自己的能力,對市場前景太樂觀。

同時讓我明白沒有管道收入的危機。曾經接觸過的直銷,微商,金融pos機,和現在正火的電商,抖音網紅等線上經濟受到的衝擊相對不大。

還有一定要有儲蓄,它是人生的保險繩。當需要經濟支撐的時候,方能從容淡定應對。一場疫情提醒我們,人這一生不知道明天和意外誰先來,別給自己太大壓力。

在天災面前,自責後悔都沒有用。只有想方設法自救,找條適合在家就能創業的路,堅持專注地走下去。


艾妮雅


疫情爆發到現在只有20多天,而且我們春節回家過年都是會準備相關的資金,而且復工延遲也就延遲了10天左右,春節法定假日剛開始是放到1月31號,國務院把春節假期延到2月3號,很多城市的復工延遲到2月10號,所以總共就10天時間沒有上班,而且是在春節時間段。

10天沒法工作,養家餬口就成了問題,那這說明什麼問題呢?說明你平時基本上沒有積蓄,單身沒有積蓄,沒有任何問題,一人吃飽,全家不餓。

但是一個家庭沒有了積蓄,是不合格的,家庭應該有家庭應急金、家庭備用金,還有平時的積蓄,10天都熬不過去,那隻能說明資產積累有問題的,我知道大家現在壓力很大,房貸、車貸、信用卡等,但是這些都是身外之物,我們在購買這些身外之物的時候,是不是要想好每個月應該能承擔起這些,而且每個月還得有相關的積蓄積省下來。

既然事情已經發生了,餬口成了問題,那我們得想辦法,第1個信用卡、借唄、微粒貸這些有沒有額度,可以先應急,實在沒有也可以向親戚朋友去借,還有現在有很多疫情的救助基金,也可以向他們反映情況。

我想說的通過本次疫情,家庭備用金、家庭應急金真的實在是太重要了,因為誰都不知道黑天鵝事件什麼時候發生,什麼時候能結束,為了安全起見,家庭有相關的資金很重要。


互金圈


大家好,我是範哥,很高興能回答這個問題

疫情一發生,就知道誰在裸泳。高槓杆的負面影響就出來了。這跟現在社會提倡的提前消費觀念的弊端展現出來了,出來混,遲早要還的。

數據表明,目前中國年輕人平均負債在13萬左右,而90後人均負債12萬,80後人均負債20萬。

生活中不難發現有3類人的負債情況:

1;房貸、車貸、信用卡、各種網貸。每個月過的緊巴巴,疫情發生就沒辦法還上了,房貸其實還好,因為房子總價高,很多人都沒辦法一下拿出那麼多錢,還能抵抗通貨膨脹

2;沒有任何負債的月光族,這一類人是很少一部分

3;能夠每個月攢點錢的,這一類人更少

幾年前,我還沒畢業,總覺得一年能攢點錢下來。到自己出來工作了才發現自己也是重有點積蓄,到月光族,到每個月還貸款。年齡大了家裡在城裡沒房子,首付一套縣城的房子,首付還要借一點,然後還要裝修,一下子每個月都要還房貸,信用卡。疫情期間也是勉強熬過來。現在就想減少負債,每個月存點,有緊急情況備用。

中國最近這幾年儲蓄增長率一直下降,居民的存錢能力在下降。這確實不是好事,當沒有儲備,遇到風險,會讓人無法應對。就如同這次的疫情,如果沒有一些廠家的口罩儲備,口罩供應會更難。而如果年輕人都沒有資金儲備,當家庭遇到困難時,很多家庭無法扛過去。

所以,平時還是儘可能的存點錢,哪怕一個月幾百也好。當遇到緊急情況,還有迴轉餘地。

以上就是我的回答

希望對你有幫助,謝謝。





範哥的打工生活


說堅持不下去的簡直胡扯淡。才幾天呀?本來過年就是小長假,就多個十幾天活不下去了?又是房貸,這樣那樣的,都是無病呻吟。年後即復工,就直接拿工資了嗎?這些人過不下去純屬活該,過日子沒點憂患意識,怎麼過?根本還沒懂什麼叫過日子呢,這些過不下去的活該。只是遇到疫情的,假如你生病了,日子怎麼過?自己無能不會過日子不要怪罪於疫情。


叫不出名子


大家好,我是勇談。此次疫情持續一個多月後很多人反映自己遇到了這樣一個情況“還不起房貸、網貸和車貸了”,這樣的情況能夠說明的問題很多,起碼說明多數人都是入不敷出的。藉此機會簡單談談我的觀察。

網貸、房貸等貸款成為大家透支消費的習慣,不過卻經不起半點風險

從某些方面來說,很多人應該“感謝”此次疫情。如果不是此次疫情,很多人都還會在2020年繼續活在“月光族”“透支消費”的日子裡,而此次疫情造成的大家收入短暫消失,使得不少人清醒的認識到一點“原來自己並沒有多少積蓄”。幾點觀察:


第一、“重積蓄,低消費”是我們爺爺輩、父母輩留給我們的東西,可惜一度被認為不合時代潮流。有時候我在想一個問題“我們經濟取得的40多年的飛速發展,很大程度上是不是建立在父母輩、爺爺輩的這種消費習慣上?”因為他們多數都是窮苦日子出身,深深知道生活不易,所以都會未雨綢繆,掙100花30,存70的做法使得他們擁有足夠的大額消費能力。包括婚喪嫁娶,買車購房等基本上很少看到父母輩有外債的情況。

第二、西方的消費觀念不適合國人,適度的消費和一定的積蓄是保證經濟社會穩定發展的基石。大家可以試想下,如果此次疫情發生在歐美國家會是怎麼樣(事情正在發生),相比於我們國人如今的月光來說,歐美國家的人基本就是“周光族”;如果敢連續1-2個月沒有收入,那麼歐美國家恐怕早就開始動亂了。今天的我們之所以還能待在家裡,不是因為我們有錢,而是起碼超過50%的人群還保留著父母輩留給我們的好習慣,要有積蓄。

負債不可怕,關鍵是負債要合理,提取透支的前提是“還得起”

現代金融這幾年發展的很快,但是現代金融的法律和風險普及卻遠遠沒有跟上。包括銀行在內,很多金融機構的宣傳多數還是在貸款利息低、貸款額度高、放款快上,但是具體的操作和後期的違約風險卻沒有提及(或者很少提及)。幾點觀察:
第一、金融的本質是要服務實體,方便群眾,一味把群眾消費作為業績新的增長點,其實有點“殺雞取卵”。從國家提出“消費升級”的概念後,我就發現一個問題,很多金融機構加大了對於普通民眾的授信額度。以信用卡為例,10年前辦理起碼需要單位工作證明和收入證明,但是如今一張身份證就可以,包括如今很多網貸和平臺貸款都是這樣。“給大家錢讓大家花,帶動消費增長”成為很多金融從業人員的座右銘。

第二、過於寬鬆的金融政策貨幣環境,不利於社會財富的創造,反而會增加負債。大家其實可以理解下,為何如今的辦理信用卡和網貸的門檻會這麼低?就是因為金融機構的錢太多了,單單依靠企業貸款根本消化不完,所以才會把目標放在普通人消費身上。這點在歐美國家普遍“負利率”就可以看出來,市場資金太多的後果就是大家都去投資或投機。所以,要想創造更多的社會財富寬鬆貨幣政策必須區別對待,對於企業尤其是實體企業要絕對寬鬆,對於居民消費確實沒有必要。

還債成為2020年新的主題,戒網貸、降負債應該提上日程

此次疫情後已經有不少網友意識到了這個問題,過高的負債已經壓得人喘不過氣來,2020年降低負債應該成為共識,要不然下一個宣佈“破產”的就是你。幾點愚見:
第一、儘量降低負債,甚至出售一些不必要的資產應該抬上日程。今天早上看到一則短視頻,有對夫婦為了支付房貸和車貸,不得已把自己的黃金首飾拿出來賣掉。不得不說這也是一種緩解債務壓力的辦法,包括很多朋友說還不起車貸,個人覺得如果說你的汽車不說必需品的話,處理了沒有什麼不好,要知道一輛車一年的開支也不小。

第二、重新制定2020年的計劃,從開支、收入增加等方面入手,儘量少使用透支消費。信用卡、網貸這些東西是容易上癮的,沒有一個人有足夠的能力來杜絕這些東西。唯一解決的辦法就是儘量少用,根據個人經驗信用卡儘量不要超過3張,花唄、借唄等儘量不要開通(個人建議信用卡與這些花唄、借唄儘量二選一)。甚至個人覺得如果不是真的需要,有些APP是可以刪除掉的。

綜上,疫情使好多人還不起房貸網貸,養家餬口都成了問題足以說明我們的生活有多麼脆弱。經濟的高速發展不僅僅使我們失去了父母輩抵禦風險的能力,也使得我們多數人養成了“提前透支”的壞毛病,這個毛病得改。各位覺得呢?原創不易未經允許不得隨意轉載,喜歡房產問題的朋友可以訂購勇談的專欄,更多優質內容繼續貢獻中。


勇談房產壹貳叄


這說明很多人都不適合過苦日子,都不知道平時積累的重要性。

記得凡是老一輩的人,大多數都是從舊社會過來的,有的經過了1960年。吃過苦,受過累,知道沒有東西吃的艱難。

因此他們都很會節省,平時有一點錢都攢著,捨不得花。家裡儲備的米麵油,能夠吃上幾個月的。在他們看來,這是預備著災荒年。

可見他們是被那苦日子過怕了。



而現在的年輕人就不同了,不僅沒有吃過苦,而且從小到大好東西吃不完,一個個都成了大胖子。哪過過沒有糧食、沒有衣服穿的日子啊?災荒年、沒有東西吃,在他的心目中就沒有這個印象。

因此他們有一個錢,花一個錢,成了月光族,甚至於有些人超前消費,房貸、車貸加上信用貸款,花唄、借唄,透支一大堆。

他們原以為自己不斷的掙錢,隨時都能夠還上。可是經過了這次疫情,徹底使他們傻眼了。

整天待在家裡,不僅沒有收入不能掙錢,而且還需要花錢。各種貸款都逾期了,心急如焚呀。

通過這件事情,大家就應當有個憂患意識,要知道積穀防饑的重要性。


法重情深


疫情使好多人還不起房貸網貸,養家餬口都成了問題,這說明了什麼?

鄰家老馮認為:消費觀念有問題。

近些年,由於受西方發達國家的消費觀念的影響,很多人特別是年青人養成超前消費,月光消費的習慣。過多消費造就了年輕”負翁”,“月光族”變成“月欠族“。

我們生活在這個超速發展的社會,很多風險是我們不能預料的。我們只能看到今天是陽光明媚的天氣,而明天是什麼天氣我們無法預料。我們掙多少用多少吃光用光,這種超前消費,本身就隱藏著巨大的風險。

古人云:晴帶雨傘飽帶乾糧。這是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它的核心就是,無論我們在任何環境任何情況下,都要考慮未知的風險,留得一份保險,才能給自已留有一條退路。“未雨綢繆”,方能安然度過生活的低谷,克服暫時的困難。

通過這次疫情的發生,也給我們敲響了警鐘。如何樹立良好的消費觀念,如何養成良好的消費習慣,是讓我們好好的反思了。怎麼養成好的消費習慣:

1,學會簡單的生活。

我們的生活本來是應該簡單的,是人為的複雜化了。很多情況都是商人為了銷售某種商品製造的某種概念,引導消費者入局。很多服裝或者物品買回家裡,能用一次兩次的不多,大多數拿回家就沒有用過。

我們要學會定期整理,雖然它不屬於消費習慣,但可以幫助我們正確消費。特別是女人最喜歡買東西,什麼化妝品,服裝鞋帽等等。通過整理,把過期的,不喜歡的,還有多餘的都處理掉。在整理過種中,讓自已感受到什麼是自已需要的,什麼是多餘不該買的。

2,每月提前做好消費計劃,並做好消費記錄。

很多人養成大手大腳亂花錢的習慣,就是因為沒有做好消費計劃,只知道包裡有錢就只管花。特別是刷卡習慣,更是不知道自己到底花了多少錢,很多“月光族”就是這樣造成的。

每月做一份消費計劃,每次按計劃進行消費。按家庭的實際需求列出各種開支情況,然後在實際生活中不斷的進行調整,以滿足家庭的正常生活需求。每次消費要做好消費記錄,以便月底好進行復盤。通過覆盤才能看出哪些該增加,哪些該減少。

3,每次出門列好消費清單,千萬控制衝動購物。

現在很多人只要出門,都會買很多東西回家。但拿回家後又感覺不合適或者不喜歡,成了一種沒有用的東西。出門購物時列好清單,就能很好的解決這一點,能夠簡單明瞭的知道今天出去需要買什麼東西,而且不需要到處瞎逛。

逛街逛超市都要控制自己,衝動是魔鬼。在看到一件東西想買時,首先要想一想自己為什麼要買,我是否需要它。所以,在清單以外的東西就儘量不要買。

養養成良好的消費習慣,才能使我們的生活變得更加美好。才能真正做到家有“餘糧”,生活不慌。

以上是鄰家老馮的回答,不知你可是否認同?如有不同請與我互動。謝謝點贊關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