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弢:芻議毛澤東人民衛生思想及其當代價值


王弢:芻議毛澤東人民衛生思想及其當代價值

毛澤東不是醫生,更不是醫學家,但是,作為從人民群眾中走出來的領袖和偉大的馬克思主義者,他善於把黨的群眾路線和醫療衛生事業有機結合,堅持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在長期的領導工作中,他逐漸形成了自己的人民衛生思想,這對於我國醫療衛生事業的發展和保障人民群眾的健康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至今仍有重要的時代價值。

一、人民衛生事業是一項重大的政治任務

  毛澤東高度重視人民衛生事業,並將其提到政治的高度來對待,當作一項重要的政治任務來抓。1951年9月,他在《必須重視衛生、防疫和醫療工作》的指示中指出:“今後必須把衛生、防疫和一般醫療工作看作一項重大的政治任務,極力發展這項工作。對衛生工作人員必須加以領導和幫助。”“必須教育幹部,使他們懂得,就現狀來說,每年全國人民因為缺乏衛生知識和衛生工作引起疾病和死亡所受人力畜力和經濟上的損失,可能超過每年全國人民所受水旱風蟲各項災荒所受的損失,……決不應該輕視衛生工作。”1960年,毛澤東在《中央關於衛生工作的指示》中,針對一些省區市黨委不太重視人民衛生工作的情況,明確要求衛生工作“由黨委第一書記掛帥,……立即將中央二月二日批示的文件發下去,直到人民公社;各省、市、區黨委迅即做出自己的指示,重新恢復愛國衛生運動委員會的組織和工作,發動群眾,配合生產運動,大搞衛生工作”。

  正是在這一基礎上,人民衛生事業取得了舉世矚目的重大成就,僅舉一例可略窺一斑。據報道,新中國成立初期,在最嚴重的血吸蟲病流行區,居然出現了“有屋無人住,有田無人種,蒿草遍地,荒塚累累”的悲慘景象。對此,毛澤東憂心如焚,親自主抓血吸蟲病防治工作。1955年至1957年,毛澤東多次親臨疫區視察,連續3年召開全國防治血吸蟲病工作會議。他鄭重指出:“血吸蟲病流行範圍廣,一千萬人受害,一億人民受威脅,要認識它的嚴重性。”發出了“一定要消滅血吸蟲病”“全黨動員,全民動員,消滅血吸蟲病”的號召,並指示衛生部“要把消滅血吸蟲病作為當前的政治任務”,“加強黨對防治血吸蟲病工作的領導,是完成防治任務的基本保證”。在毛澤東的領導下,大批醫務人員奔赴疫區,對患者進行免費治療,採取有效的消毒措施殺滅病源,掀起了一場轟轟烈烈的血吸蟲病殲滅戰,經過幾年的艱苦奮戰,於1958年全面消滅了血吸蟲病,創造了世界血吸蟲病防治史上的偉大奇蹟。

  在毛澤東時代,人民衛生事業穩步快速發展,人民群眾醫療健康水平快速改善,最根本的原因就在於毛澤東始終高度重視人民衛生事業,始終把人民衛生事業當作一項重大的政治任務來抓,人民衛生事業取得的一切成就也為新中國的社會主義建設提供了政治保障。

二、一切為了人民健康

  毛澤東認為,中國共產黨要為人民服務,而不是為少數人服務,因而一切為了人民健康是衛生工作的原則立場。對此,不管是在革命戰爭時期還是社會主義建設時期,毛澤東都大力提倡、身體力行,“一切為了人民健康”。

  在革命戰爭年代,毛澤東認為衛生工作是戰爭勝利的重要保障之一,提出了衛生工作必須堅持“一切為了人民健康”的方針。1933年,毛澤東在長岡鄉調查時指出:“疾病是蘇區中一大仇敵,因為它減弱我們的革命力量。如長岡鄉一樣,發動廣大群眾的衛生運動,減少疾病以至消滅疾病,是每個鄉蘇維埃的責任。”毛澤東明確提出衛生工作要面向人民大眾。1945年,在黨的七大上,毛澤東第一次提出醫生等知識分子“必須具有為人民服務的精神,從事艱苦的工作”,“應當積極地預防和醫治人民的疾病,推廣人民的醫藥衛生事業”。

  新中國成立初期,醫療條件簡陋,藥品供應不足,醫療衛生事業極端落後,人民群眾的衛生狀況十分惡劣。為了人民的健康,新生的共和國必須打贏一場沒有硝煙的衛生戰爭。毛澤東領導全國人民克服重重困難開展了艱鉅的疫病防治工作。在他的重視下,1950年至1953年,衛生部連續召開三屆全國衛生會議,集中力量研究解決人民衛生事業問題。在毛澤東的推動下,黨和政府克服經濟困難,幾年內就基本建立起覆蓋城鎮居民的公費醫療和勞動保險制度。但是,直到20世紀60年代,我國城鄉醫療水平的差距依然很大。對此,毛澤東於1965年發出“六二六指示”,批評衛生部“只給全國人口的百分之十五服務,……廣大的農民得不到醫療,一無醫,二無藥。衛生部不是人民的衛生部,改成城市衛生部或老爺衛生部或城市老爺衛生部好了”。由此,他發出了“把醫療衛生工作的重點放到農村去”的號召。從此,以人民為主體、農村為重點、積極防治為內容、人民健康為根本的新型人民衛生事業開始推進,大批醫療衛生人員到農村去,到人民中間去防病治病,改變了舊中國醫療衛生以城市為中心、為少數人服務的狀況。大批赤腳醫生響應“六二六指示”的號召紮根農村,他們不僅提供醫療服務,而且把農民組織起來進行健康教育和自我保健。據統計,最高峰時全國約有500萬赤腳醫生(含農村衛生員),他們成為我國農村地區醫療衛生工作的主力軍,為改善農村地區醫療服務水平作出了重要貢獻,是世界醫療衛生史上的一個創舉。聯合國婦女兒童基金會稱:“中國的赤腳醫生制度在落後的農村地區提供了初級護理,為不發達國家提高醫療衛生水平提供了樣板。”

  1950年6月,毛澤東給教育部長馬敘倫寫信要求:“要各校注意健康第一,學習第二。營養不足,宜酌增經費。”次年1月,他再次致信馬敘倫:“提出健康第一,學習第二的方針我以為是正確的”,這些都充分體現了毛澤東對祖國下一代和未來的重視與關懷。

  1958年以後,我國開始推行農村合作醫療,為解決農民看病問題起了一定作用,但是普及率偏低,成效一直不高。1968年,毛澤東對湖北長陽等地農民自發搞起的合作醫療給予了充分肯定和大力支持,並親自批轉了長陽縣樂園人民公社合作醫療的經驗。隨後,《人民日報》用一年時間組織專稿大討論,推介農村合作醫療。1969年起,農村合作醫療制度逐步在全國推廣,“到70年代末,覆蓋率達到 90%。全國醫療衛生機構病床的分佈由1965年農村只佔40%,到1975年比重提高到60%,並且全國衛生經費的65%以上用於農村”。

  幹部保健特殊化擠佔了大量衛生資源,損害了人民群眾就醫看病的公平性,毛澤東對此有所警覺。1964年,他指出:“一個人,如果不動動,只是吃得好、穿得好、住得好、出門乘車不走路,就會多生病。衣、食、住、行受太好的照顧,是高級幹部生病的四個原因。”對於沒有嚴重疾病的人,要經常到戶外活動、鍛鍊身體,並指示衛生部取消專職保健醫生、保健護士制度,把他們調回醫院參加診療工作,取消高級幹部保健工作的特殊化。毛澤東一針見血地指出:“北京醫院醫生多,病人少,是一個老爺醫院,應當開放”,這些都體現了毛澤東“以人民為中心”的人民衛生思想。 

三、治病救人、救死扶傷是醫務工作者的天職

  毛澤東認為,治病救人、救死扶傷是醫務工作者的天職,也是我們黨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根本宗旨在醫療衛生事業中的具體體現,醫務工作者要恪守職業道德,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不能把賺錢作為行醫的目的。

  1941年7月,毛澤東為延安“中國醫科大學”題詞:“救死扶傷,實行革命的人道主義”,1942年又給延安中央醫院題詞:“治病救人”。從此以後,“治病救人、救死扶傷”就成為醫療界職業道德的核心組成部分。

  毛澤東認為,要做到治病救人、救死扶傷,一定要“政治好”,醫生僅技術好是不行的,如果政治上不過關,就可能敲詐勒索病人,或者對病人不負責任。政治上過關是檢驗一位醫生能否真正做到救死扶傷的試金石,為此,他強調衛生部門既要加強業務領導,更要加強政治領導。毛澤東還強調不能把行醫當作賺錢的行當,要實行救死扶傷的革命人道主義。他批評有些醫療單位:“認為賺錢的醫療隊就好,不賺的、少賺的就不好,這難道是人民的醫院?”“藥品醫療不能以賺錢不賺錢來看。一個壯勞力病了,給他治好病不要錢,看上去賠錢,可是他因此能進行農業和工業生產,你看是賺還是賠?”他還鄭重指出:“有些醫院、醫生就是賺錢,病人病不大或沒有什麼病也要他一次次看,無非是賺錢。甚至用假藥騙人。”

  毛澤東認為,醫務工作者應以緩解人的生老病死等身心痛苦為己任,在執業實踐中要富於惻隱之心、胸懷良知仁義、踐行人道主義,這就是所謂的救死扶傷。長期以來,毛澤東的偉大號召已經成為我國醫務工作者的行動指南,“治病救人、救死扶傷”作為醫療衛生行業職業道德的核心組成部分,永遠不會過時。毛澤東還認為,真正做到治病救人、救死扶傷,還要發揚精益求精的精神,刻苦鑽研醫學技術,提高看病本領。他在《紀念白求恩》一文中說:“白求恩同志是個醫生,他以醫療為職業,對技術精益求精;在整個八路軍醫務系統中,他的醫術是很高明的。這對於一班見異思遷的人,對於一班鄙薄技術工作以為不足道、以為無出路的人,也是一個極好的教訓。”他號召大家學習白求恩“精益求精”的精神,他認為,醫生從事著攸關性命、至關健康的特殊職業,可謂掌握著病人的生死存亡之大權。這種職業性質和職業特點,決定了醫生不僅要醫德高尚、對工作高度負責、對患者極端熱忱,而且要醫術高明、對醫學求索不已、對技術精益求精,這是一名良醫應有的看家本領。

四、堅持預防為主的基本方針

  毛澤東認為,減少人民疾病死亡的基本方針就是預防,應當積極預防和醫治人民的疾病,推廣人民的醫藥衛生事業。堅持預防為主的基本方針貫穿於毛澤東領導人民衛生事業的全過程。

  現代西方醫學一度片面強調發展高精尖技術,把大量資源用於晚期治療,忽視了面向廣大群眾的預防措施。現代西方醫學傳入我國後,我國的醫療衛生事業也出現過這一傾向,使得醫療衛生資源集中於少數大醫院,醫務人員的主要精力用於攻克疑難雜症,一定程度上忽視了面向廣大人民群眾的預防保健基本服務。

  毛澤東人民衛生思想的一個重要內容,就是結合我國當時經濟文化發展水平比較低的實際,提出了預防為主的思想,讓有限的醫療衛生資源惠及更多人群,發揮更大作用。毛澤東認為,醫療衛生工作的首要目標是減少疾病,而主要途徑則是防患於未然,把疾病扼殺於萌芽狀態,要把有限的資源向預防醫學傾斜,實行預防為主的基本方針。新中國成立初期,毛澤東親自抓了一場大規模、群眾性的愛國衛生運動,達到了很好預防疾病的目的。1952年,他在第二屆全國衛生會議的題詞中指出:“動員起來,講究衛生,減少疾病,提高健康水平,粉碎敵人的細菌戰爭(這裡是指抗美援朝戰爭中美國對我軍使用細菌戰——筆者注)。”

  1965年,毛澤東在“六二六指示”中談及醫療衛生技術路線問題時指出:“把大量的人力物力用在高、難、深的研究上,所謂尖端。對於一些常見病、多發病、普遍存在的病,怎樣預防?怎樣改進治療?尖端問題不是不要,只是應該放少量的人力、物力,大量的人力、物力應該放在群眾最需要解決的問題上去。”在毛澤東的指導下,我國醫療衛生事業樹立了一種與“以治療為本”截然不同的思路,那就是通過大規模的健康教育、愛國衛生運動,實行全民預防、群防群控,把醫療衛生服務和群眾運動結合起來。實踐證明這種做法是有效的、符合我國國情的。

  毛澤東認為,講究衛生就是最好的預防,衛生是一種文化,不衛生是文化落後的產物,應該在改變不良衛生習慣中創建衛生新文化。他指出:“除四害,講衛生,消滅老鼠、臭蟲、蒼蠅、蚊子”,“把這些東西滅掉,全國非常講衛生。這是文化,要把這個文化大為提高”。毛澤東進一步指出,要改善人民的飲食居住衛生條件;要注意兒童的“好生保育”、防疫免疫等衛生工作;打掃環境、清理髒亂村,開展群眾性愛國衛生運動。這些衛生措施都旨在造福人民。因此,講究衛生是人民健康的需要,也是提高人民群眾文化水平的需要。

  1960年3月,在《關於衛生工作的指示》中,毛澤東再次闡述了做好衛生工作的重大意義,他說:“環境衛生,極為重要”,“衛生工作之所以重要,是因為有利於生產,有利於工作,有利於學習,有利於改造我國人民低弱的體質”,“現在,還有很多人不懂這個移風易俗、改造世界的意義。因此必須大張旗鼓,大做宣傳,使得家喻戶曉,人人動作起來”,“一定要使居民養成衛生習慣,以衛生為光榮,以不衛生為恥辱”。毛澤東一再強調講究衛生,著眼點還是放在預防疾病上,這些都是毛澤東“預防為主”的人民衛生思想在實踐中的具體體現。

  毛澤東認為,醫療治病為了實現人民個體健康,衛生防病為了追求人民群體健康,這還不夠,還要強調體育鍛煉,這也是預防疾病的一種形式。毛澤東號召“發展體育運動,增強人民體質”,他特別注重從青少年入手抓體育鍛煉。毛澤東認為,應該把青少年的體育運動看得比什麼都重要,有志於參加革命工作的人必須鍛鍊身體,身體強健、精力充沛才能擔負艱鉅複雜的工作。

五、堅持中西醫結合的發展方向

  近代以來,隨著西學東漸,西方醫學也傳入中國,對中國傳統醫學造成了一定衝擊。毛澤東從辯證唯物主義的高度來理解中西醫之間的關係,他認為,任何事物都有兩面性,都應該一分為二。中醫、西醫各有所長,各有所短,因此絕對肯定或絕對否定,都是錯誤的。所以,排斥外來西醫或是丟棄本國中醫都是不對的,都是走了極端。毛澤東認為,中國醫學藥學是個偉大寶庫,自古以來積累了豐富經驗,是我們的珍貴遺產,中醫對於中華民族的繁衍生息作出了不可磨滅的巨大貢獻。中國對世界作出的大貢獻,中醫就是其中一項,看不起中醫是錯誤的,當然把中醫說得都好太好,也是錯誤的。中醫是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應當加以保護,在保護的基礎上努力發掘,進一步提高。但是中醫也有自己的侷限性,就是缺少現代科學的闡釋,缺少自然科學知識武裝,在這方面要向西醫學習、借鑑,要以西方的科學來研究中國的傳統醫學規律。

  因此,主張“全盤西化”是不應該的,在實踐上也是不可能的。

  毛澤東十分推崇我國近代中醫界關於中西醫“匯通”的思想,他創造性地把統一戰線理論運用於醫學領域,提出了中醫和西醫結成鞏固的統一戰線的思想。1950年,毛澤東給第一屆全國衛生會議題詞:“團結新老中西各部分醫藥衛生工作人員,組成鞏固的統一戰線,為開展偉大的人民衛生工作而奮鬥。”1956年8月,他在一次談話中指出,西方的醫學和其他有關的近代科學都要學,“學了西醫的人,其中一部分又要學中醫,以便運用現代科學的知識方法整理和研究我國舊有的中醫和中藥,以便把中醫中藥的知識和西醫西藥的知識結合起來,創造中國統一的新醫學、新藥學”。這就是說,既要保留我國民族醫學特點,又要超越古代中醫的“新醫學、新藥學”。這裡毛澤東提出了創造中國統一的新醫學、新藥學的命題和任務,一言以蔽之,就是“中西醫結合”,取長補短,融會貫通。

  毛澤東在推動中西醫結合方面的歷史功績是,運用辯證唯物主義的立場、觀點和方法,總結我國醫學發展的歷史經驗,保護了中醫,並且與時俱進,提倡打破宗派主義,搞好中西醫團結,提出中西醫學要聯姻以求融合,中西醫隊伍要聯盟以謀人和,走中西醫結合的新路。

六、開展群眾性愛國衛生運動

  愛國衛生運動是一項旨在預防和減少疾病,保護人民健康的群眾性衛生運動。在革命戰爭時期,毛澤東就曾多次倡導“開展群眾性的衛生運動”。1945年,毛澤東在黨的七大上說:“……所謂國民衛生,離開了三億六千萬農民,豈非大半成了空話?”新中國成立後,為儘快控制疫病流行,改善衛生狀況,1950年春天,全國軍民聯合開展了春季防疫運動,取得了很大成績。1952年春,美帝國主義入侵朝鮮,對我國發動細菌戰。為此,毛澤東發出了“動員起來,講究衛生,減少疾病,提高健康水平,粉碎敵人的細菌戰爭”的偉大口號。一場規模宏大、群眾性的愛國衛生運動迅速掀起,顯著改變了城鄉衛生面貌。當時正在中國調查細菌戰的國際科學委員會對此評價道:“今天在中國正在進行著一個偉大的運動,在促進個人和社會衛生。這個運動是受五萬萬人民全心全意的支持的,這樣規模的衛生運動是人類有史以來從未有過的。”

  抗美援朝戰爭結束後,愛國衛生運動也進入了新的歷史階段。這一階段的愛國衛生運動以改善農村衛生狀況、保護勞動力為主要任務,以“除四害、講衛生”為主要內容。毛澤東把“除四害”作為愛國衛生運動防疫工作的一項重要任務。1955年,他在修改《1956年到1967年全國農業發展綱要(草案的修改稿)》時寫道:“除四害的根本精神,是清潔衛生,人人振奮,移風易俗,改造國家。”在毛澤東的親自領導下,全國愛國衛生運動深入發展。舉國上下,各行各業,人人都是“除四害”的戰鬥員。至1958年11月,據不完全統計,全國已消滅老鼠18億8000萬隻,消滅麻雀19億6000萬隻,以及大量的蚊蠅、蛆蛹和孑孓,同時清除垃圾295億噸,積肥611億噸,疏通溝渠165萬公里,新建和改建廁所8500萬個。這場群眾性愛國衛生運動使環境衛生和個人衛生都得到了明顯改善,推動了社會主義事業的發展。毛澤東在黨的八大預備會議上說:“過去說中國是‘老大帝國’,‘東亞病夫’,經濟落後,文化也落後,又不講衛生,打球也不行……總而言之,壞事不少。但是,經過這六年的改革,我們把中國的面貌改變了。我們的成績是誰也否定不了的。”1967年10月,毛澤東在最高國務會議上又說:“除四害是一個大的清潔衛生運動,……如果動員全體人民來搞,搞出一點成績來,我看人們的心理狀態是會變的,我們中華民族的精神就會為之一振。”

  毛澤東秉持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緊密結合中國實際,著眼於經濟社會發展的全局,創造性提出了一系列人民衛生思想,把衛生工作和群眾工作有機結合起來,把黨的群眾路線貫徹始終,在實踐中取得了舉世矚目的巨大成就。1949年至1951年,接種牛痘人口已達全國人口的45%;1955年,全國範圍內基本控制了鼠疫,1959年,基本消滅性病。1961年,我國比世界提前十餘年消滅天花,結核、麻疹、脊髓灰質炎、百日咳、乙腦、破傷風等疾病的發病率和死亡率顯著下降。到1957年6月,全國已建立各級衛生防疫站1330多個,建立各級婦幼保健所(站)3800多個。以此為基礎,黨和政府逐步在全國建立起縣鄉村三級衛生保健體系。從1949年到1957年,全國人口預期壽命從35歲增加到57歲。僅8年時間,中國人的預期壽命增加了22歲,儘管這裡面有全國解放,結束大規模戰亂的因素,但與醫療衛生事業的迅速發展也有著非常直接的關係。到了70年代末,這一數字達到68歲,遠遠超過同期發展中國家的水平。健康就是生產力,1950年到1982年,隨著中國衛生保健事業的發展,僅人均壽命增加創造的經濟價值,就相當於GDP的22%;由於減少死亡率、發病率和因病缺勤而增加的國民收入,大約有1000億元。

  可以看出,毛澤東的人民衛生思想對於新中國醫療衛生事業的健康快速發展,起到了重要的指導作用,對於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的醫藥衛生體制改革,實現“人人享有基本醫療衛生服務”的目標有著非常重要的借鑑意義。

  第一,加強醫德醫風建設,救死扶傷的使命和天職永遠不能丟。救死扶傷是醫療衛生從業者的天職,也是職業底線。醫療衛生事業過度市場化導致一些醫療機構出現不交錢就不給治病、一欠費就停藥、大處方過度治療、盲目追求經濟利益等現象,與治病救人、救死扶傷的使命和天職背道而馳。加強醫德醫風建設迫在眉睫。實際上,從醫人員時刻牢記救死扶傷的使命和天職,也是最大限度減少醫患矛盾,創建和諧醫院的好方法。

  第二,預防為主,防治結合。未雨綢繆,防患於未然,把疾病消滅在萌芽狀態之中,永遠是最好的辦法,這是一個淺顯的道理。現在,我國預防保健工作做得不錯,普及工作很有成效,但還要進一步完善預防保健工作的各項體制和機制。醫療保健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重要組成,完善國民健康政策,推進健康中國建設,是我們黨對人民的莊嚴承諾。習近平強調:“堅持預防為主,深入開展愛國衛生運動,倡導健康文明生活方式,預防控制重大疾病。”因此,我們應當堅持防治結合、聯防聯控、群防群控,努力為人民群眾提供全生命週期的衛生與健康服務。

  第三,堅持中西醫並重的方針,推動中醫藥傳承創新。現在我國中西醫結合方面存在“匯”而未“通”的問題,中西醫結合做得還不夠,特別是中醫有邊緣化的趨勢,即便在一些大型中醫院,看病也以西醫為主。但是反觀國外,中醫藥熱像漢語熱一樣在很多國家出現,這種情況應該引起我們的反思。中醫不要了,中西醫結合也不可能做好。2019年10月,習近平在全國中醫藥大會上強調:“要遵循中醫藥發展規律,傳承精華,守正創新,加快推進中醫藥現代化、產業化,堅持中西醫並重,推動中醫藥和西醫藥相互補充、協調發展,推動中醫藥事業和產業高質量發展,推動中醫藥走向世界,充分發揮中醫藥防病治病的獨特優勢和作用”。有關部門應高度重視,堅持中西醫並重,在大力發展中醫藥的基礎上把中西醫結合工作進一步做好做實。

  第四,以人民群眾為中心,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人民健康是民族昌盛和國家富強的重要標誌。我們黨治國理政,只有以人民為中心,才能無往而不勝,在醫療衛生領域也不例外。人民群眾是醫療衛生機構的服務對象,在新時代條件下,只有把“以人民群眾為中心”的人民衛生思想發揚光大,落到實處,才能最大限度地減少醫患矛盾,創造和諧的醫患關係。對待醫鬧、暴力傷醫等現象也要依法嚴肅處理。某些醫療機構試行先治病後付費的辦法就是踐行“以人民群眾為中心”的具體舉措,實踐證明取得了滿意的效果,值得大力推廣。我們現在大量醫療資源集中在城市,特別是大城市,農民看病都朝城市跑,大醫院人滿為患,看病難、看病貴的問題長期得不到有效解決。針對這些問題,要進一步改革醫療衛生資源分配體制機制,適當向基層和農村傾斜,採取切實措施加以改變。總之,要按照習近平的要求,“完善國民健康政策,為人民群眾提供全方位全週期健康服務。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全面建立中國特色基本醫療衛生制度、醫療保障制度和優質高效的醫療衛生服務體系,健全現代醫院管理制度”。

  作者:王弢,中共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博士研究生,安陽師範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講師。

  來源:《毛澤東鄧小平理論研究》2019年第11期、當代中國研究。


中宣部2019年主題出版重點出版物

2019年度中國版協30本好書

中央和國家機關“強素質·作表率”讀書活動2019年推薦圖書


王弢:芻議毛澤東人民衛生思想及其當代價值

書名:《新中國70年》

著者:當代中國研究所

出版年月:2019年12月

書號:978-7-5154-0989-4(平)

定價:89.00元(平)

書號:978-7-5154-0990-0(精)

定價:139.00元(精)

裝幀:全綵印刷(彩圖57幅 )

字數:470千字

頁碼:524頁


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週年之際,由中央宣傳部指導、中國社會科學院當代中國研究所編寫的《新中國70年》正式出版發行。該書是一部權威的新中國史基本著作,可作為黨員、幹部、群眾學習黨史、新中國史的輔助讀物。(新華社2019年12月17日)


這部書的出版,具有重要現實意義,是新中國成立以來第一部系統、完整記述中華人民共和國70年曆史的權威著作。全書秉承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力求遵循和體現確鑿、平實、簡潔、生動的治史文風。全書主題鮮明,觀點正確,邏輯清晰,結構合理,史論結合,文風樸素,給廣大幹部群眾提供了一部全面、正確瞭解新中國史、學習新中國史的好讀本。它的及時出版,對於反對歷史虛無主義,弘揚愛國主義精神,同樣能發揮重要作用。


噹噹、京東、文軒、博庫,全國新華書店、民營書店有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