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各地名小吃名佳餚的傳說由來嗎?來看看有沒有你家鄉的

中國人見面最常打的招呼是:吃了嗎?最讓中國人困擾的問題是:吃什麼?民以食為天,中國人喜歡吃,也擅長吃,在國人眼中,美食不僅僅為了果腹,更是一種文化。中國有八大菜系,各個省份地區都有特色的美食、特產,美食街永遠都是當地最熱鬧的街。每種美食都有一個美麗的傳說或者故事。品嚐美味的同時,講述著美味的傳說和由來,絕對是人生一大快事!

本文就為大家盤點中國各地有代表性的美食的傳說由來,包括名菜、特產、老字號餐館、小吃等。

【一】 甘 肅

你知道各地名小吃名佳餚的傳說由來嗎?來看看有沒有你家鄉的

(蘭州牛肉拉麵)

1915年,家境貧寒的馬保子,為生活所迫,在家裡製成了熱鍋牛肉麵,肩挑著在城裡沿街叫賣,取名“熱鍋子面”。後來,他開了自己的店,推出免費的“進店一碗湯”,客人進得門來,夥計就馬上端上一碗香熱的牛肉湯請客人喝,爽口,醒胃。

40年代,蘭州酒泉路馬保子熱鍋子麵館,國民政府的高官于右任老先生常常光顧這裡。有一次吃飯,他問起店名,老闆如實相對。他說,這熱鍋子面不中聽,你看這麵湯清肉爛,看著美吃著香,不如叫“清湯牛肉麵”。從此,蘭州牛肉麵的美名就名傳天下了。于右任也算是蘭州牛肉拉麵最早的代言人了。

【二】 湖 北

你知道各地名小吃名佳餚的傳說由來嗎?來看看有沒有你家鄉的

(武漢熱乾麵)

熱乾麵是武漢的傳統小吃之一。20世紀30年代初期,漢口長堤街有個名叫李包的食販,在關帝廟一帶靠賣涼粉和湯麵為生。有一天,天氣異常炎熱,不少剩面未賣完,他怕麵條發餿變質,便將剩面煮熟瀝乾,晾在案板上。一不小心,碰倒案上的油壺,麻油潑在麵條上。李包見狀,無可奈何,只好將麵條用油拌勻重新晾放。第二天早上,李包將拌油的熟麵條放在沸水裡稍燙,撈起瀝乾入碗,然後加上賣涼粉用的調料,弄得熱氣騰騰,香氣四溢。人們爭相購買,吃得津津有味。有人問他賣的是什麼面,他脫口而出,說是"熱乾麵"。從此他就專賣這種面,不僅人們競相品嚐,還有不少人向他拜師學藝。

過了幾年,有位姓蔡的在中山大道滿春路口開設了一家熱乾麵麵館,取財源茂盛之意,叫做"蔡林記",成為武漢市經營熱乾麵的名店。後遷至漢口水塔對面的中山大道上,改名武漢熱乾麵。

熱乾麵既不同於涼麵,又不同於湯麵,麵條事先煮熟,拌油攤晾,吃時再放在沸水裡燙熱,加上調料,成品面道筋道,黃而油潤,香而鮮美,誘人食慾。

你知道各地名小吃名佳餚的傳說由來嗎?來看看有沒有你家鄉的

(武漢紅菜薹炒臘肉)

傳說在很早以前,有一孤身婦人因家境貧窮,四處逃荒要飯,勉強度日。一天,她來到武昌洪山區的一個破廟前,遇見一個名叫薹子的孤兒躺在地上可憐地哭叫,那婦人很憐惜這個孤兒,便將他帶在身邊一起要飯度日。二人相依為命地走了一會兒,來到一間破草房的門前,他們看見屋內有位老奶奶上氣不接下氣地咳個不停,便進屋去問那老奶奶有何不舒服,老人說:“我快不行了,門後邊有塊臘肉,你們拿去吃了吧!”那婦人不忍心將老奶奶的臘肉白白拿走。於是她爬到洪山上去採摘野菜,她發現有一種野菜長著長長的嫩薹,紫紅的顏色,開著黃花。她將這種野菜摘回,與臘肉同炒,誰知吃起來味道好極了。真可謂天無絕人之路。那老奶奶吃了這臘肉炒菜後精神也好多了。

打這以後,那婦人每天都到山上去採這種野菜,除了她們三人同食充飢外,還拿到街上去賣,久而久之,她們就以那孤兒的名字給這種菜取了個名字——紅菜薹子。紅菜薹炒臘肉這道菜也漸漸傳開了。

【三】 天 津

你知道各地名小吃名佳餚的傳說由來嗎?來看看有沒有你家鄉的

(天津狗不理包子)

據傳“狗不理”包子店開業於清同治年間,店主姓高名貴友,乳名叫“狗仔”。據傳,高貴友小時候的脾氣很倔強,倔起來連小狗來逗都不理睬。因此,街坊鄰居都取笑他,叫他做“狗不理”。後來,高貴友去學廚藝。他製作的包子不僅選料十分講究,而且技藝十分獨到;味道更是十分鮮美,具有鮮明的特色,因而深受廣大食客讚揚與青睞。慈禧太后慕名品嚐後,“龍顏大悅”,不禁也大加讚賞。從此,這種包子“一登龍門,聲價十倍”,也就聞名遐邇,生意越來越紅火,慕名前來品嚐包子的顧客與日俱增,紛至沓來,常常令高貴友忙不過來。

後來高貴友突然急中生智,想出了一個經營新點子:即使店內桌上放上幾大籮洗乾淨的筷子,顧客們想買包子,他要求先把零錢放進碗內,然後他便照碗裡的錢多少按價給包子。顧客們吃完包子,放下碗筷就離店,而高貴友忙得自始至終不發一言。於是街坊鄰里們都取笑他說:“狗仔賣包子,一概不理睬”。後來,好事的街坊們就把他的包子店取名“狗不理”;把他製作的包子叫做“狗不理包子”,而高貴友也不表示異議。此店名一經傳開,遠近聞名,一直傳至今天,可謂久盛不衰。

【四】 山 西

你知道各地名小吃名佳餚的傳說由來嗎?來看看有沒有你家鄉的

(山西刀削麵)

蒙古人侵佔中原後,建立元朝。為防止"漢人"造反起義,將家家戶戶的金屬全部沒收,並規定十戶用廚刀一把,切菜做飯輪流使用,用後再交回蒙古人保管。

一天中午,一位老婆婆將棒子、高粱面和成麵糰,讓老漢取刀切面。結果十分不巧,刀已經被別家取走。老漢只得失望地回家。路上被一塊鐵皮碰了一下,老漢將鐵皮帶了回家。

回家之後的老漢被一家人責備“無刀切面”。老漢忽然想起帶回來的鐵皮,於是就讓老婆婆把麵糰放在一塊木板上,左手端起,右手持鐵片,站在開水鍋邊"砍"面,一片片面片落入鍋內,煮熟後撈到碗裡,澆上滷汁。沒想到口感還特別好吃。於是,一傳十,十傳百,山西大地上就開始流行起這種刀削麵了。

【五】 雲 南

你知道各地名小吃名佳餚的傳說由來嗎?來看看有沒有你家鄉的

(雲南過橋米線)

清朝初年,雲南蒙自有一位書生,家住南湖,在湖中菘島築了一間茅屋,與湖岸有一橋相連。書生日日讀書,只為考取功名。其妻子每天給他送來飯菜,但每次送到後,飯菜已經涼了,書生吃得很不舒服。

一天,妻子燉了一隻雞連湯送來給丈夫滋補身體,連日操勞的妻子走到橋中間時暈了過去,等她醒來之後,發現雞湯還是熱的,原來湯上有一層油起保溫作用,妻子由此得到啟發, 每日給他送來雞湯、生肉、蔬菜和米線放在一起食用。書生在這樣的悉心照料下,終於考取了狀元。

眾人前來賀喜,妻子又燉了雞湯、生肉和米線招待客人。客人詢問這種吃法的名字,妻子想到每日過橋送飯的情形,隨口說道:“過橋米線”。從此,這種吃法便聲名鵲起,流傳至今。

【六】 鎮 江

你知道各地名小吃名佳餚的傳說由來嗎?來看看有沒有你家鄉的

(鎮江水晶餚肉)

餚肉在鎮江還流傳著一個美麗的傳說:有一次張果老接到王母娘娘的請柬,請他去瑤池赴蟠桃宴。半路上,張果老忽然嗅到一股奇異的香味,仔細一看,原來是水晶餚肉散出的香味,不由饞蟲撓心,便變成一個老頭買了一些,飽餐一頓,繼續上路。快到瑤池時,忽然對赴蟠桃宴沒了興趣,心想水晶餚肉如此好吃,何必再赴蟠桃宴,於是掉轉毛驢,打道回府了。

你知道各地名小吃名佳餚的傳說由來嗎?來看看有沒有你家鄉的

(鎮江鍋蓋面)

鎮江當地的特色小吃,本來叫“夥面”。

傳說,乾隆皇帝第一次下江南期間,來到了鎮江。尋到鎮江名氣最大的“張嫂子夥麵店”,要嘗一碗“夥面”。店主張嫂子由於過度緊張,不小心將湯罐的小蓋子掉到了面鍋裡了。煮好之後,乾隆皇帝嚐了一碗,清香爽口,軟熟相當,龍顏大悅。其隨從發現鍋蓋在麵湯裡,從此之後,“鎮江鍋蓋面”的名聲便傳遍大江南北。

由於有皇帝的能量加持,鎮江鍋蓋面順利地被稱為“江南第一面”的美稱。

【七】 陝 西

你知道各地名小吃名佳餚的傳說由來嗎?來看看有沒有你家鄉的

(陝西岐山臊子面)

相傳周朝時,文王姬昌帶人出外狩獵,在渭河畔遇見一條蛟龍從水中騰空而起,張牙舞爪,殘害無辜。周文王令將士一齊射箭,一時空中箭鳴不止。頃刻之間長五丈重千斤的蛟龍眼瞎喉斷,從空中跌落下來。由於蛟龍肉食後有延年益壽和驅惡除邪的作用,文王讓廚師將蛟龍剁成釐米見方肉丁,加上佐料爛成臊子,把煮好的麵條撈在碗裡澆上湯和蛟龍臊子。只吃面,不喝湯,再把湯倒進湯鍋,如此循環不但將士們吃上了蛟龍面,就連當地鄉親也沾了光,品嚐了鮮美的蛟龍面。從此,岐山人仿效這種吃法,將豬肉爛成臊子,澆湯而食,這就是世代流傳千百年至今的臊子面。

(陝西肉夾饃)

我們初次聽到“肉夾饃”三個字,都會覺得是個病句:明明是“饃夾肉”,偏偏叫做“肉夾饃”。其實,這是與古漢語有關,肉夾饃,其實是"肉夾於饃"。老百姓無需文縐縐地講之乎者也,加上陝西人性急,直爽,省去"於"字,喊起來便當些。

而且,陝西人把饃(燒餅)掰開加食材的吃法,就叫夾饃。夾肉的叫肉夾饃,夾菜的叫菜夾饃,還有大油夾饃、辣子夾饃等。

【八】 四 川

你知道各地名小吃名佳餚的傳說由來嗎?來看看有沒有你家鄉的

(四川夫妻肺片)

話說上世紀三十年代,成都皇城附近,是成都少數民族聚居的地方,人們只食用牛羊肉,忌食內臟,於是把所有內臟都扔掉了。

那時有一對年輕的夫婦,男的叫郭朝華,女的叫張田正,他們看到這些廢棄的內臟都被扔掉,覺得很可惜,小兩口反正也還沒有事做,正耽於生計,於是就清晨到屠場,在堆積的內臟堆中翻翻撿撿,挑選自己覺得還有吃相的打理乾淨上鍋煮熟,反覆試驗,終於做到了牛肚白嫩如紙,牛舌淡紅如樺,牛頭皮透明微黃。此後再配以夫妻精心搭配的紅油、花椒、芝麻、香油、味精、上等的醬油和鮮嫩的芹菜等各色調料,而炮製出這後世傳誦的美食來。

因起始賣的原料是用牛肉、牛心、牛舌和頭皮等切成片雜燴在一起,稱“薈片”,因“薈”與“肺”的音相近,傳開後便叫“肺片”。因調製得法,香味濃郁,被稱讚為“車行半邊路,肉香一條街”。聽說有名客商品嚐過郭氏夫妻製作的肺片,讚歎不已,送上一個金字牌匾,上書“夫妻肺片”四個大字。從此,“夫妻肺片”這一小吃更有名了。

為了適應顧客的口味和要求,夫妻二人在用料和製作方法上不斷改進,並逐步使用牛肉、羊雜代替牛肺。雖然菜中沒有了牛肺,但人們依然喜歡用“夫妻肺片”這個名字來稱這道菜,所以一直沿用至今。

你知道各地名小吃名佳餚的傳說由來嗎?來看看有沒有你家鄉的

(毛血旺)

70年前,沙坪壩磁器口古鎮水碼頭有一王姓屠夫每天把賣肉剩下的雜碎,以低價處理。王的媳婦張氏覺得可惜,於是當街賣起雜碎湯的小攤,用豬頭肉、豬骨入老薑、花椒、料酒用小火煨制,加豌豆熬成湯,加入豬肺葉、肥腸,味道特別好。

在一個偶然機會,張氏在雜碎湯裡直接放入鮮生豬血旺,發現血旺越煮越嫩,味道更鮮。這道菜是將生血旺現燙現吃,遂取名毛血旺。 “毛”是重慶方言,就是粗糙,馬虎的意思。

你知道各地名小吃名佳餚的傳說由來嗎?來看看有沒有你家鄉的

(麻婆豆腐)

四川傳統名菜,始創於清同冶初年,當時成都北郊萬福橋有一陳興盛飯鋪,主廚掌灶的是店主陳春富之妻陳劉氏。她用鮮豆腐,牛肉末,辣椒、花椒、豆瓣醬等燒製而成。她烹製的豆腐,麻、辣、燙、嫩,味美可口,十分受人歡迎,人們越吃越上癮,名聲漸傳開。

因她臉上有幾顆麻子,故傳稱為麻婆豆腐。從此名揚全國。

你知道各地名小吃名佳餚的傳說由來嗎?來看看有沒有你家鄉的

(回鍋肉)

四川名菜,又稱熬鍋肉,傳說這道菜是從前四川人初一、十五打牙祭(改善生活)的當家菜。當時做法多是先白煮,再爆炒。

清末時成都有位姓凌的翰林,因宦途失意退隱家居,潛心研究烹飪。他將原煮後炒的回鍋肉改為先將豬肉去腥碼味,以隔水容器密封的方法蒸熟後再煎炒成菜。因為早蒸至熟,減少了可溶性蛋白質的損失,保持了肉質的濃郁鮮香,原味不失,色澤紅亮。自此,名噪錦城的早蒸回鍋肉便流傳開來。

你知道各地名小吃名佳餚的傳說由來嗎?來看看有沒有你家鄉的

(魚香肉絲)

相傳很久以前在四川有一戶生意人家,他們家裡的人很喜歡吃魚,對調味也很講究,所以他們在燒魚的時候都要放一些蔥、姜、蒜、酒、醋、醬油等去腥增味的調料。

有一次晚上這個家中的女主人在炒另一隻菜的時候,她為了不使配料浪費,她把上次燒魚時用剩的配料都放在這款菜中炒和,當時她還以為這款菜可能味不是很好吃,可能家中的男人回來後不好交待,她正在發呆之際,她的老公做生意回家了。這個老公不知是肚飢之故還是感覺這碗菜的特別,而他還沒等開飯就用手抓起就往嘴中咽,還沒等一分鐘,他迫不及待地問老婆此菜是用何做的,她剛在結結巴巴時,她意外地發現其老公連連稱讚其菜之味,她老公見她沒回答,又問了一句“怎麼好吃是用什麼做得”,就這樣老婆才一五一十地給他講了一遍。

而這款菜是用燒魚的配料來炒和其它菜餚,才會其味無窮,所以取名為魚香炒,而得此名。

你知道各地名小吃名佳餚的傳說由來嗎?來看看有沒有你家鄉的

(宮保雞丁)

清代咸豐進士丁寶楨,任山東巡撫期間,奉恭親王密令將受慈禧寵幸的太監安德海誅殺。此舉大快人心,一時名噪朝野,加之治理黃河水患、籌備渤海海防、創辦山東機器局等政績卓著,因而聲譽頗佳。

光緒二年(1876),丁出任四川總督時,也將家廚攜帶入川。天府花生不亞於山東,只是調料中缺少了甜麵醬,後改用豆瓣辣醬,略加白糖,滋味更佳。

相傳有一次外出歸來已晚,眾人飢腸轆轆,丁急傳速備飯。家廚措手不及,便現抓了雞丁、辣椒、花生米等原料,速炒成菜後竟大受讚賞。

丁常以此菜宴請川籍同僚,博得眾人稱讚,紛紛傳揚。由於此菜色澤鮮明、油而不膩、辣而不猛、肉質細嫩、軟滑酥脆,老少皆宜,一時享有“國菜”美名。

【九】 福 建

你知道各地名小吃名佳餚的傳說由來嗎?來看看有沒有你家鄉的

(佛跳牆)

又名滿壇香是福建名菜,現已成為閩菜中居首位的傳統名菜,閩菜中的佛跳牆是由海參,鮑魚,乾貝,魚翅,雞,豬蹄筋,羊肘,鴿蛋等18種原料用酒罈煨制而成。特點是味道鮮醇,質地軟嫩,入口即化,食後餘香顯著。

福建風俗中有一個規矩叫“試廚”。按這規矩,新婚媳婦第一天上門,第二天回門,第三天須到夫家在大庭廣眾面前試廚,這是對新媳婦治家本領的測試。

相傳有一個從小嬌慣的女子,不會做菜。出嫁前因此而為即將到來的試廚而發愁。母親為女兒想盡了辦法,最後把家藏之山珍海味都翻找出來,一一配製後用荷葉裝成小包,反覆叮囑女兒各種原料的烹製方法。誰知這位新娘到了試廚前一天,慌亂中忘記各種烹調方法。她到了晚上才到廚房,把母親包好的各種原料一包包解開,堆了一桌無從下手,正在無計可施之際,又聽公婆要進廚房。新媳婦怕公婆挑剔,見桌邊有個酒罈,匆忙中將所帶的原料都裝入壇內,須手用包原料的荷葉包住了壇口,又把這酒罈放在了快滅火的灶上。想想明天要試廚,新媳婦生怕自己無法應付,就悄悄溜回了孃家。

第二天,賓客都到了,卻不見了新媳婦。公婆進廚房,發現灶上有個酒罈,還是熱的。剛把蓋掀開,就濃香四溢,賓客們聞到香味都齊聲叫好。這時高僧玄荃,在往福建少林寺途中,正好住在隔壁,高僧嗅之垂涎三尺,頓棄佛門多年修行,跳牆而入一享 “滿壇香 ”。“佛跳牆 ” 即因此而得名。

【十】 江 蘇

你知道各地名小吃名佳餚的傳說由來嗎?來看看有沒有你家鄉的

(沛公狗肉)

傳說漢高祖劉邦年輕時,常到其以宰狗為業的孃舅處“揩油”,孃舅趕之不去,甚為厭惡。一次孃舅忍無可忍,便拉起了吊橋,下了逐客令。誰知劉邦並不死心,騎上一隻大烏龜泅水而過。孃舅一口惡氣無法出,將大烏龜殺了,扔進狗肉鍋裡。沒想到狗肉出鍋後讓人口涎大流,龜汁狗肉便由此而來。

後來故此得名沛公狗肉。以狗肉、甲魚與酒、蔥、姜、硝醃漬後,加酒、糖、鹽、醬油、八角、花椒及水燜制,狗肉酥爛腴香,甲魚軟嫩鮮美。此菜至今仍是徐州地區的名饌。

你知道各地名小吃名佳餚的傳說由來嗎?來看看有沒有你家鄉的

(叫花雞)

江蘇常熟名菜,又稱黃泥煨雞。相傳明末清初時,常熟虞山麓有一叫化偶得一雞,苦無炊具、調料,無奈,宰殺去髒後,帶毛塗泥,放入柴火堆中煨烤,熟後敲去泥殼,雞毛隨殼而脫,香氣四溢。適逢隱居在虞山的大學士錢牧齋路過,試嘗,覺其味獨特,歸家命其家人稍加調味如法炮製,更感鮮美。此後,遂成為名菜,並一直流傳至今。

【十一】 山 東


你知道各地名小吃名佳餚的傳說由來嗎?來看看有沒有你家鄉的

(九轉大腸)

此菜是清朝光緒初年,由濟南“九華樓”首創,此樓燒製的大腸下料狠,用料全,先煮熟焯過,後炸,再燒,出勺入鍋反覆多次,直到燒煨至熟。有一次“九華樓”店主杜某請客,席間有一道“燒大腸”,品味後客人們紛紛稱道,有說甜,有說酸,有說辣,有說鹹,座中有一文人提議,為答謝主人之盛意,贈名為“九轉大腸”,讚美廚師技藝高超和製做此菜用料齊全、工序複雜,口味多變的特點。

此菜色澤紅潤,大腸軟嫩,兼有酸、甜、香、辣、鹹五味,為山東的傳統風味菜。

你知道各地名小吃名佳餚的傳說由來嗎?來看看有沒有你家鄉的


(八仙過海鬧羅漢)

八仙過海鬧羅漢是孔府喜慶壽宴時的第一道名菜,從漢初到清末,歷代的許多皇帝都親臨曲阜孔府祭祀孔子,其中乾隆皇帝就去過七次,至於達官顯貴、文人雅士前往朝拜者更為眾多,因而孔府設宴招待十分頻繁,孔宴聞名四海,八仙過海鬧羅漢,便是孔府名菜之一,它選料齊全,製作精細,口味豐富,盛器別緻,該菜取用魚翅、海參、鮑魚、魚骨、魚肚、蝦、雞、蘆筍、火腿等十幾種原料為主,以雞作為“羅漢”,其中八種主料為“八仙”,故名為八仙過海鬧羅漢此菜一上席隨即開鑼唱戲,一面品嚐美味,一面聽戲,十分熱鬧。

你知道各地名小吃名佳餚的傳說由來嗎?來看看有沒有你家鄉的

(神仙鴨子)

這是孔府的一個傳統名菜,相傳始於孔子七十四代孫孔繁坡時期,在孔繁坡任山西同州知府時,府內廚師以鴨子出骨,加調料入碗加蓋,上籠蒸制而成,肉質酥爛,香氣濃郁,滋味鮮美,孔繁坡品嚐後,覺得此菜製法與眾不同,上籠蒸制以點香三炷燒盡為度,滋味鮃美美勝於它菜,故取名為神仙鴨子。

【十二】 蘇 杭


你知道各地名小吃名佳餚的傳說由來嗎?來看看有沒有你家鄉的

(臘八粥)

朱元璋早年曾討過飯,有一年臘月初八,他已經幾天沒吃飯了,飢寒交迫,忽然他看見一隻老鼠鑽進了洞,他想抓老鼠吃,就挖開了鼠洞,在裡邊卻掏到一些米豆雜糧,於是他熬了一鍋粥吃,免於凍餓而死。當了皇帝后,每到臘月初八這一天,他就要熬粥吃,以作紀念,也含有憶苦思甜之意。

你知道各地名小吃名佳餚的傳說由來嗎?來看看有沒有你家鄉的

(獅子頭)

當年隋煬帝下江南,飽覽了揚州萬松山、金錢墩、象牙林、葵花崗四大名景。在觀光遊覽之餘,他命御廚以四大名景為題,做出四道菜來。在當地名廚指點下,御廚終於烹製出松鼠桂魚、金錢蝦餅、象牙雞條和葵花斬肉這四道菜,其中葵花斬肉即現在所說的“獅子頭”。隋煬帝品嚐後龍顏大悅,賜宴群臣,一時四大名菜傾倒朝野。

到了唐代,由於經濟繁榮,權貴們飲宴成風,競相請客。一次國公韋陟宴客,也上了這四道名菜,當“葵花斬肉”上桌時,只見那用碩大的肉丸子做成的葵花心,狀若雄獅之首。有的賓客為取悅主人,趁機勸說道:“國公半生戎馬,戰功彪炳史冊,應佩獅子印。不如將此菜更名為‘獅子頭’。”國公大喜,欣然採納,從此“獅子頭”風靡大江南北,並流傳下來。

你知道各地名小吃名佳餚的傳說由來嗎?來看看有沒有你家鄉的

(東坡肉)

東坡肉屬浙菜菜系,是杭州名菜,其色、香、味俱佳,深受人們喜愛。慢火,少水,多酒,是製作這道菜的訣竅。一般是一塊約二寸許的方正形豬肉,一半為肥肉,一半為瘦肉,入口香糯、肥而不膩,帶有酒香,色澤紅亮,味醇汁濃,酥爛而形不碎,十分美味。

相傳為北宋詩人蘇東坡所創制。蘇軾任徐州知州時,黃河決口,蘇軾身先士卒,和全城百姓築堤保城。徐州人民殺豬宰羊,上府慰勞,蘇軾推辭不掉,便指點家人燒成紅燒肉回贈給老百姓,百姓食後,都覺得肥而不膩、酥香味美,便稱之為“回贈肉”。蘇軾貶謫黃州時,作有煮肉歌:“黃州好豬肉,價賤如糞土。富者不肯吃,貧者不解煮。慢著火,少著水,火候足時它自美。人們開始競相仿製,並戲稱為“東坡肉”。蘇軾二任杭州知州時,因疏浚西湖有功。大家抬酒擔肉給他拜年,蘇軾便命將豬肉和酒燒好後給民工吃,家人誤聽為黃酒和豬肉同燒,大家吃後反而覺得更加酥香味美。慢慢傳開。

追本窮源,蘇軾的這種紅燒肉最早在徐州的創制,在黃州時得到進一步提高,在杭州時聞名全國。

你知道各地名小吃名佳餚的傳說由來嗎?來看看有沒有你家鄉的

(西湖醋魚)

“西湖醋魚”,又叫“叔嫂傳珍”。杭州傳統名菜。其年代可追溯到宋朝,可謂是歷史悠久。

相傳古時有宋姓兄弟兩人,滿腹文章,很有學問,隱居在西湖以打魚為生。當地惡棍趙大官人有一次遊湖,路遇一個在湖邊浣紗的婦女,見其美姿動人,就想霸佔。派人一打聽,原來這個婦女是宋兄之妻,就施用陰謀手段,害死了宋兄。

宋家叔嫂非常激憤,兩人一起上官府告狀,當時的官府不但不接收他們狀子,反而一頓棒打,把他們趕出了官府。

回家後,宋嫂要宋弟趕快收拾行裝外逃,以免惡棍前來報復。臨行前,嫂嫂燒了一碗魚,加糖加醋,燒法奇特。宋弟問嫂嫂:今天魚怎麼燒得這個樣子?嫂嫂說:魚有甜有酸,我是想讓你這次外出,千萬不要忘記你哥哥是怎麼死的,你的生活若甜,不要忘記你嫂嫂飲恨的辛酸。弟弟聽了很是激動,吃了魚,牢記嫂嫂的心意而去。

後來,宋弟取得了功名回到杭州,報了殺兄之仇,把那個惡棍懲辦了。可這時嫂子已經下落不明。有一次,宋弟出去赴宴,宴間吃到一道菜,味道就是他離家時嫂嫂燒的那樣,連忙追問是誰燒的,才知道正是他嫂嫂的傑作。原來,從他走後,嫂嫂為了避免惡棍來糾纏,隱名埋姓,躲入官家做廚工。宋弟找到了嫂嫂很是高興,就辭了官職,把嫂嫂接回了家,重新過起捕魚為生的漁家生活。

古代有人吃了這道菜,詩興大發,在菜館牆壁上寫了一首詩:'裙屐聯翩買醉來,綠陽影裡上樓臺,門前多少遊湖艇,半自三潭印月回。何必歸尋張翰鱸(譽西湖醋魚勝過味美適口的松江鱸魚),魚美風味說西湖,虧君有此調和手,識得當年宋嫂無。'詩的最後一句,指的就是'西湖醋魚'創制傳說。

你知道各地名小吃名佳餚的傳說由來嗎?來看看有沒有你家鄉的

(永修東坡肘子)

東坡肘子有肥而不膩,粑而不爛的特點,色、香、味、形俱佳,有人稱其為“美容食品”,外賓讚頌它“可列入世界名菜”。

傳說蘇東坡曾到過江西永修一帶,併為當地一個農夫的孩子治好了疾病。農夫為表感謝,特地留他吃飯。鄉村美景陶醉了蘇東坡,他不禁吟了一句詩:“禾草珍珠透心香”。正在灶間做飯的農夫聽了,以為這是蘇東坡在教他怎樣去煮肉——“和草整煮透心香”,於是趕緊將豬肉和系肉的稻草一起放進鍋裡去煮,不料這樣煮出來的肉還真是別有一番香味哩!

自然,這一發明就算到了蘇老先生的頭上,並廣為流傳。

【十三】 河 南


你知道各地名小吃名佳餚的傳說由來嗎?來看看有沒有你家鄉的

(雜燴菜)

河南人遇到逢年過節或是家中來客,總愛做一大鍋雜燴菜來招待客人。雜燴菜就是把白菜、粉條、白豆腐、油炸豆腐、肉丸子等放在一起,再加上姜、蔥、香菜以及其它佐料熬成一大鍋。這道菜最初的名字不叫雜燴菜,而是叫做“炸檜菜

相傳南宋時期,兵部侍郎的朱敦儒因主張抗金,丟了官職。他回到河南老家以後,對朝廷心灰意冷,不再過問政事,常常約上三五個好友飲酒作詩,打發時光。

這一年,時逢朱敦儒六十壽辰,正邀集了一些親朋舊友前來小聚。不料突然傳來秦檜以“莫須有”的罪名將岳飛殺害。一時間,國仇家恨交織在一起,朱敦儒哪裡還有心情飲酒歡聚?但客人既已前來赴宴,又怎能讓他們空著肚子回去。於是朱便吩咐家廚:“今日不飲酒,也無需擺那些盤碟,只把備好的蔬菜熬在一起,一人一碗,配上蒸饃端來即是。”

朱敦儒見大家遲遲不動筷子,便夾起碗中一個丸子說:“嶽元帥一生精忠報國,竟然慘死在‘莫須有’的罪名下。我恨不能砍下秦檜的頭顱下油鍋……” 他的話還沒說完,一位客人便忽地站了起來,義憤填膺地說:“大人,這碗熬菜中的丸子就是秦檜的頭,油炸豆腐就是秦檜的肉,粉條就是秦檜的腸子。來,我們大家一起把秦檜這廝吃下去,替我們的嶽元帥報仇!”

於是,滿座客人一齊響應,紛紛拿起筷子,頃刻之間就把一碗碗熬菜吃了個精光。菜吃完了,有人問:“該給這道菜起個啥名字呢?”朱敦儒想了想說:“就叫‘炸檜菜’吧!”

很快,這件事傳入了民間。人們出於對秦檜的憤恨,紛紛做起“炸檜菜”吃。後來,因為這道菜是將各種雜七雜八的菜燴在一起做成的,所以,人們就將它叫做“雜燴菜”了。

你知道各地名小吃名佳餚的傳說由來嗎?來看看有沒有你家鄉的

(四喜丸子)

四喜丸子是一道知名豫菜,是以精瘦肉及碎饅頭等為主料經油炸八成熟,放入碗內加高湯蒸熟即成,每碗放四個。由於油炸過後又加水蒸過,吃起來鮮而不膩,酥嫩爽口,香味濃郁又利於消化。

庚子事變後,清廷與八國聯軍簽定了喪權辱國的“辛丑條約”,逃到西安的慈禧太后決定返回北京。路經河南時,她降旨要品嚐河南特色菜。當地官員就讓廚師獻上了一道“四季丸子”,取其代表一年四季圓圓滿滿之意。“老佛爺”對這道菜十分滿意,連聲贊曰:“味道不錯。”可其本意並非如此。

原來慈禧這一行隨行數千人,車輛上千輛,鬧得沿途民不聊生。一位廚師在做四季丸子時就解恨地說:“炸死這個禍國殃民的慈禧!”有人接茬說:“慈禧心狠手辣,就應叫她完止!”但當時咒罵“老佛爺”是滅族之罪呀。於是人們就用慈禧二字的諧音,把炸慈禧改叫“炸四喜”,把“慈禧完止”改叫“四喜丸子”。

【十四】 河 北


你知道各地名小吃名佳餚的傳說由來嗎?來看看有沒有你家鄉的

(河間驢肉火燒)

河間驢肉火燒據說起源於明初。燕王朱棣起兵謀反,殺到保定府徐水縣漕河,打了一場敗仗。在餓得飢腸轆轆之時,有士兵出主意要他效仿古人殺馬吃。而馬肉纖維比較粗,不是特別好吃,但是飢不擇食,就把馬肉煮熟了夾著當地做的火燒吃了。哪知味道還很不錯。於是後來當地老百姓也開始殺馬做“馬肉火燒”,而且馬肉火燒因為曾經被皇上吃過而聲名大振。但是好景不長,沒過多久,因為和蒙古人打仗需要馬。馬成了戰略物資,當然就不能由著老百姓夾火燒吃了。

於是就出現了替代品——驢肉。驢肉纖維比馬肉細膩,而且純瘦不肥。河間驢肉火燒就在種種際會之下誕生了!

【十五】 東 北


你知道各地名小吃名佳餚的傳說由來嗎?來看看有沒有你家鄉的

(老虎菜)

老虎菜是東北傳統的涼拌菜,更是熱天裡的一道開胃菜。它是將辣椒、大蔥、香菜、小黃瓜…切碎後,用白醋、香油、糖、鹽來 調味,用手輕輕抓勻入味,就是一道辣勁十足、清脆爽口的涼拌菜,熱天裡能讓人胃口大開,一碗飯接著一碗飯,吃個沒停喔!相傳它的由來,與一位不會廚技的媳婦有關。

東北有個不太會做菜的媳婦,過門後的第一天,婆婆就叫媳婦做一道拿手菜,讓家人嚐鮮嚐鮮,這下子可難倒了媳婦,她只好硬著頭皮,把廚房現有的辣椒、黃瓜、大蔥、香菜等食材洗淨,切長條狀後盛入盤子裡,胡亂撒把鹽、撒把糖,再隨意滴些白醋、滴些香油後,用手抓了幾下,就手忙腳亂的端上桌。

婆婆一見這盤“雜亂無章”的菜,如此隨性離譜的做法,就脫口而出:“媳婦,你可真虎啊!”(東北方言的“虎”,有罵人傻、缺心眼之 意。)但是嚐了一口後,食慾卻被它猛烈如虎的辣勁所挑動,胃口大開,再加上清脆爽口的黃瓜、大蔥、香菜,酸酸甜甜又鹹鹹的好滋味,每個人不自覺的多吃了一 碗飯,大家都讚不絕口,從此,這道菜就被稱為“老虎菜”。

【十六】 北 京


你知道各地名小吃名佳餚的傳說由來嗎?來看看有沒有你家鄉的

(北京烤鴨)

據說,這一特種純北京鴨的飼養,約起於千年前左右,是因遼金元之歷代帝王遊獵,偶獲此純白野鴨種,後為遊獵而養,一直延續下來,才得此優良純種,並培育成今之名貴的肉食鴨種。即用填喂方法育肥的一種白鴨,故名“填鴨”。

明初年間,老百姓愛吃南京板鴨,皇帝也愛吃,據說明太祖朱元璋就“日食烤鴨一隻”。宮廷裡的御廚們就想方設法研製鴨饌的新吃法來討好萬歲爺,於是也就研製出了叉燒烤鴨和燜爐烤鴨這兩種。叉燒烤鴨以“全聚德”為代表,而燜爐烤鴨則以“便宜坊”最著名。

據說,隨著朱棣篡位遷都北京後,也順便帶走了不少南京宮廷裡烤鴨的高手。在嘉靖年間,烤鴨就從宮廷傳到了民間,老“便宜坊”烤鴨店就在菜市口米市衚衕掛牌開業,這也是北京第一家烤鴨店。而當時的名稱則叫“金陵片皮鴨”,就在老“便宜坊”的市幌上還特別標有一行小字:金陵烤鴨。

在1864年,京城名氣最大的“全聚德”烤鴨店也掛牌開業,烤鴨技術又發展到了“掛爐”時代。它是用果木明火烤制並具有特殊的清香味道,不僅使烤鴨香飄萬里而且還使得“北京烤鴨”取代了“南京烤鴨”。

你知道各地名小吃名佳餚的傳說由來嗎?來看看有沒有你家鄉的

北京王致和臭豆腐。

康熙八年,安徽舉子王致和進京趕考,卻名落孫山,這時路費都花光,只好留京待下次再考。他小時曾做過豆腐,為維持生計,就在當時的“安徽會館”內做豆腐賣。

有一次正在值盛夏,豆腐還剩了好多沒賣出去,他一看,發愁了,如果倒掉就太可惜了。這時他突然想起家鄉有用它們製成醬豆腐,但怎麼作呢?只發試著把豆腐切成小塊,加鹽國和花椒封在罈子裡。時間一長,王致和才想起來,趕忙打開罈子,臭氣撲鼻而來,豆腐全變成綠色了!他好奇地嚐了嚐,味道卻鮮美無比。由此,王致和的臭豆腐就這樣臭名遠揚了。

你知道各地名小吃名佳餚的傳說由來嗎?來看看有沒有你家鄉的

(白煮肉)

9北京傳統名菜,此菜創始於明末的滿族,約有 300多年曆史,清入關後從宮中傳入民間。北京“砂鍋居”飯莊製作此菜最為著名。傳說,清乾隆六年(1741),砂鍋居初建時,用一口直徑 133釐米的大砂鍋煮肉,每天只進一口豬,以出售白肉為主,由於生意興隆,午前便賣完,摘掉幌子,午後歇業,於是在民間逐漸流傳開一句歇後語:“砂鍋居的幌子——過午不候”

你知道各地名小吃名佳餚的傳說由來嗎?來看看有沒有你家鄉的

(豌豆黃)

豌豆黃是北京傳統小吃。按北京習俗,農曆三月初三要吃豌豆黃。因此每當春季豌豆黃就上市,一直供應到春末。北京的豌豆黃分宮廷和民間兩種。豌豆以張家口出產的花豌豆最好。豌豆黃是北京傳統小吃,同芸豆卷一起傳入清宮。

據說,一天慈禧正坐在北海靜心齋歇涼,忽聽大街上傳來敲打銅鑼聲和吆喝聲,心裡納悶,忙問是幹什麼的,當值太監回稟是賣豌豆黃、芸豆卷的。慈禧一時高興,傳令將此人叫進園來。來人見了老佛爺急忙跪下,並雙手捧著芸豆卷、豌豆黃,敬請老佛爺賞光。慈禧嘗罷,讚不絕口,並把此人留在宮中,專門為她做豌豆黃和芸豆。

你知道各地名小吃名佳餚的傳說由來嗎?來看看有沒有你家鄉的

(驢打滾)

又名豆麵卷。是老北京傳統小吃之一。

據說有一次,慈禧太后吃煩了宮裡的食物,想嚐點兒新鮮玩意兒。於是啊,御膳大廚左思右想,決定用江米粉裹著紅豆沙做一道新菜。新菜剛一做好,便有一個叫小驢兒的太監來到了御膳廚房,誰知這小驢兒一個不小心,把剛剛做好的新菜碰到了裝著黃豆麵的盆裡,這可急壞了御膳大廚,但此時再重新做又來不及,沒辦法,大廚只好硬著頭皮將這道菜呈到慈禧太后的面前。慈禧太后一吃這新玩意兒覺得味道還不錯,就問大廚:“這東西叫什麼呀?”大廚想了想,都是那個叫小驢兒的太監闖的禍,因為很像驢在黃土上打滾後渾身沾滿黃土的樣子。於是就跟慈禧太后說:“這叫‘驢打滾’。”從此,就有了“驢打滾”這道小吃。

你知道各地名小吃名佳餚的傳說由來嗎?來看看有沒有你家鄉的

(艾窩窩)

艾窩窩是北京一款用糯米制作的清真風味小吃,其特點是色澤雪白,形如球狀,質地粘軟,口味香甜。每年農曆春節前後,北京的小吃店要上這個品種,一直賣到夏末秋初,所以艾窩窩也屬春秋品種,現在一年四季都有供應。

清乾隆平息了大、小和卓木叛亂後,把新疆的某個維吾爾族首領的妻子搶到宮中作他的妃子,也就是香妃。

香妃被搶到北京後,日夜茶飯不思,急壞了乾隆,只好下旨叫白帽營的人給香妃做家鄉小吃送進宮。香妃的丈夫做了一盤祖傳的江米糰子。香妃見到江米糰子,就知道她丈夫來了。江米糰子送到宮中,太監問他這東西叫什麼名字,他想自己叫艾買提,就叫艾窩窩吧

你知道各地名小吃名佳餚的傳說由來嗎?來看看有沒有你家鄉的

(羊眼包子)

羊眼包子是北京的一種名小吃,是回民飲食中的佳品,此物因其個頭小似羊眼,所以人稱羊眼包子。別看包子小,但餡料多樣,深受人們喜歡。傳清代康熙皇帝曾食用過羊眼包子,故而出名。

相傳,清朝康熙皇帝曾喬裝打扮到前門外,品嚐回民羊肉包子鋪的羊眼兒包子。康熙帝左找右找也未看見“羊眼兒 ”,便問掌櫃的:“ 為什麼看不見羊眼兒?” 掌櫃忙回答說:“回爺的話,有罪不敢欺瞞:餡肉沒有羊眼兒,只是做的精細些,包的個頭小一點,像羊眼兒,就給起了個‘羊眼兒包子’的名字。”康熙嚐了兩個,覺得非常可口好吃,便傳旨:“朕覺得羊眼兒包子很好,可經常送到宮中,找內務府開銀。”從此,羊眼兒包子名聲大噪,譽滿北京城。

你知道各地名小吃名佳餚的傳說由來嗎?來看看有沒有你家鄉的

(炒肝)

炒肝兒是由宋代民間食品“熬肝”和“炒肺”發展而來的北京小吃,以豬的肝臟,大腸等為主料,以蒜等為輔料,以澱粉勾芡做成的北京小吃。最初吃炒肝時講究沿碗周圍抿並要求搭配著小包子一塊吃,但現在吃炒肝早已沒有那麼多講究了。

清朝同治年間,前門鮮魚口衚衕的會仙居發明不勾芡方法制做炒肝,現在,會仙居被認為是炒肝的創制者。據說,當年慈禧太后忽然也想嚐嚐炒肝兒的味道,可經她這一嘗不要緊,雖博得讚賞,卻言明去掉心和肺也許更好。金口玉言,小民豈敢違命。

自那以後,老北京人便多了句歇後語——北京的炒肝兒,缺心少肺。

你知道各地名小吃名佳餚的傳說由來嗎?來看看有沒有你家鄉的

(炒疙瘩)

炒疙瘩是北京的一種特色的炒麵食品。炒疙瘩色澤深黃,黃綠相映成輝,食之綿軟柔韌,醇香可口。製作過程中煮炒兼用。炒疙瘩顏色焦黃,配上綠葉鮮菜,黃綠相間。吃起來又綿軟又有勁,越嚼越香。

民國初年,在和平門外的琉璃廠有家叫“廣福館”的家常飯鋪,店主是個姓穆的老太太,與女兒相依為命,每日賣點面。有一回和好了面沒有賣完,於是穆家姑娘把面擀成了面劑兒,切成了一個個的小疙瘩,她們用這煮熟的麵疙瘩及切好的青菜、肉絲炒了炒作為晚飯,吃起來非常爽口,還有一股子咬勁兒,味道特別好。

你知道各地名小吃名佳餚的傳說由來嗎?來看看有沒有你家鄉的

(三不沾)

傳說清朝乾隆年間,安陽縣令的父親過七十大壽,宴席上少不了當地傳統的桂花蛋。因為是第一次用大鍋做,只能一邊炒一邊往裡添油。結果,這回炒出來的桂花蛋色澤黃潤,晶瑩欲滴,香氣四溢,大家品嚐了之後,都誇獎這道菜味道鮮美,甘甜爽口,實在是菜餚中難得的佳品。於是,桂花蛋很快就在安陽聲名鵲起,風行開來。

不久,乾隆皇帝到江南巡察民情,路過安陽,提出來要品嚐安陽的風味小吃。安陽縣令就讓廚師精心炒了一盤桂花蛋,獻給乾隆品嚐。乾隆吃了這道菜餚之後,十分高興,他見這道菜餚不粘盤子、不粘筷子、不粘牙齒,就當即下了聖旨,將桂花蛋賜名“三不粘”。並讓縣令把此菜餚的製作方法給了皇宮裡的御膳房,以備自己和後宮嬪妃及皇親隨時品嚐。

當然,這些名吃的由來,有的是有真實考據的,有的也只是品牌為了給自己鍍金,編造了一些傳說。我們在看這些歷史的時候,也就權當這些是有一定的依據的吧。

畢竟,我們看中的,不是這些傳說有多麼神奇,而是看中這些名吃的口味有多麼獨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