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葩說》帶人到更高地方,卻沒說怎麼回來,慶幸教育沒靠它完成

“我見過太多知識分子,出現了問題也不解決問題,就在那兒一個勁兒地想怎麼犧牲小的去救大的,怎麼犧牲少的去救多的。遠方的哭聲可能其實是你想象出來的哭聲,你連眼前的哭聲都不拯救,你拿什麼去拯救遠方的哭聲?” ——李誕

《奇葩說》:一群“精緻利己主義者”的狂歡

它們織成了,侷限了年輕人的視野,保護著年輕人身上那一份自認為的清高。

可是究竟是什麼呢?大部分學生成績平平並無過人之處,甚至連九年義務教育都沒上完。

他不過是看過幾集奇葩說而已。

《奇葩說》帶人到更高地方,卻沒說怎麼回來,慶幸教育沒靠它完成

"我講現實,你談情懷"

《奇葩說》鼓勵大家去追求獨立思考,追求愛與自由。

當你看完一兩個小時節目,你的生活還在那裡。

沒寫完的論文和作業還擺在你的電腦裡。

明天要給老闆的ppt還停在封面那頁。

明天的客戶可能依舊會放你鴿子。

績效依舊不好還在焦慮房貸。

《奇葩說》帶人到更高地方,卻沒說怎麼回來,慶幸教育沒靠它完成

慶幸教育沒靠《奇葩說》完成

《奇葩說》有一期辯題是:“美術館著火了,一幅名畫和一隻貓,只能救一個,你救誰?”

李誕的辯詞瞬間引起熱議

《奇葩說》帶人到更高地方,卻沒說怎麼回來,慶幸教育沒靠它完成

貓很可愛這大家都知道,但名畫為什麼有名,往往一知半解。

許多人不禁讚歎李誕的辯詞,簡便易懂,卻又直擊要害。

但辯詞雖好,卻違背了以往《奇葩說》的風格。

" 斷章取義、崇拜金句,炮製中學生作文。"

教育的終極目的是為了人更好的成長。

人的成長一定是先學會愛貓(小价值),才會愛上名畫(大價值)。

從辯題跳出來,延伸到人的成長中。

成長是個漸進過程,不可取捨,不可比較。

幸好我們的教育沒靠《奇葩說》完成。

面對現實無能為力,卻在幻想中酣暢淋漓。

不可悲嗎?

告訴更多人,更多在遠方中迷茫的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