貓科動物——美洲虎

美洲豹,學名:Panthera onca (Linnaeus, 1758),又叫美洲虎,是現存第三大的貓科動物。體重70—180千克,咬力可達1250磅。是生活在中南美洲的一種大型貓科動物。它身上的花紋比較像豹,但整個身體的形狀又更接近於虎。在貓科動物中,美洲豹的體型僅次於獅、虎。野外壽命約18年。人工飼養的歷史達20多年。


貓科動物——美洲虎

美洲豹肩高90—110釐米,體長為182—285釐米,尾長60—90釐米,體重70—180千克。

美洲豹和豹外觀花紋長得很像,但體型更像虎,尾巴較短,特別是眼窩內側有腫瘤狀突起為其主要的特徵,這個腫瘤狀突起是豹、虎和豹等其他豹屬動物所沒有的。

美洲豹頭的比例較大,臉較寬,前胸較粗,身體肥厚,肌肉豐滿,四肢粗短。身上的花紋美麗,黑色圓形環圈較大,而且圓環中一般都有一個或數個黑色的斑點,由於是圓環而不是條紋,所以很容易與虎相區別,但它的圓環又與豹的較小而環內中空的環紋顯著不同,細看時不難分辨。尾巴顯著地短於豹尾,僅略長於身長的1/3。美洲豹在頭上和四肢上的花斑為黑色的斑點,毛色同豹差不多,全身呈金黃色至橘黃色,但偶爾也能見到極少數黑色或白色的變種。


貓科動物——美洲虎

它們生活於多水之地,且跟虎一樣,是喜歡游泳的貓科動物。美洲豹愛獨行,是蟄伏突襲的掠食者,在選擇獵物方面,它們完全是投機取巧的。它們是頂級掠食者和基石物種(keystone species),在平衡生態系統和調節獵物數量方面佔著舉足輕重的地位。

活動規律美洲虎的生境複雜,以熱帶密林為主,逐漸擴展到灌叢、草原、半沙漠和多石的山區。單獨行動,白天隱藏在林中休息,傍晚或夜間捕食鹿類、猴類、鳥類、鱷、蛇和魚類,善於游泳、攀緣、奔跑和爬樹。但由於圈養條件下活動範圍的減小,活動空間受到限制,降低了自身的運動機能;人為的清潔籠舍,投餵食物的條件反射,削弱了動物捕食的能力;遊人的喧譁,降低了對危險的敏感度,使美洲虎的活動行為規律表現與人的飼養管理活動相適應。這種與飼養管理相適應的生活規律,是長期在人工飼養條件下的美洲虎對人工馴養的一種適應性。這種適應對於美洲虎是一種野生的退化,打亂了美洲虎正常的生存規則。

領域性,可互相重疊,雄豹領域為雌豹二倍大,可能與多隻雌豹重疊,活動範圍大約二到三公里,最大可將近六十公里。會發出多種叫聲,表達情緒。利齒亦有咬碎獵物頭骨及龜殼的能力。 為南美洲食物鏈頂端,食物包括魚、樹懶、水豚、鹿、刺鼠、野豬、巨骨舌魚、食蟻獸、猴類、淡水龜、鱷魚等,偶爾也會捕食體型龐大的森蚺。


貓科動物——美洲虎

美洲豹沒有固定的繁殖期,一般多在初春發情交配。雌獸一般每隔一年或更長的時間才生育一次,懷孕期為100—110天,每胎產2—4仔。幼仔出生6周後便會隨雌獸出外狩獵,一年半以後才離開雌獸,3—4歲性成熟,但要到5年左右才能完全長成。在幼仔尚未成年的大部分時間裡,隨時都會受到雌獸的嚴密保護和悉心指導。

對幼仔的教育是一個煞費苦心的過程,雌獸首先教它們經常洗澡,這樣有助於它們習慣在水中活動,增強它們的能力和肌肉彈性。還要教會它們游泳並在水中站穩,讓它們瞭解水下光線折射的現象。雌獸總是十分精心地注意著幼仔的發育情況,經常同它們做遊戲,這樣也能夠幫助雌獸瞭解幼仔力量的增長和獨立能力的提高等情況。當雌獸認為幼仔已經具備了一定的能力,便開始放手讓它們自由活動了。美洲豹的壽命約為22年。

美洲豹皮毛上那美麗的顏色和花紋是一種很好的保護色,也使它成為一種價值昂貴的毛皮獸,被人們用來製做各種服裝等,價值大約略與豹皮相等。由於現代文明的衝擊,人類不斷開發森林,墾為農田,使自然生態環境遭到大規模的破壞,奪去了美洲豹賴以生存的環境,縮小了棲息地;而且人們為了得到它那漂亮的毛皮,運往北美洲的交易市場,而進行了瘋狂的大規模偷獵活動,尤其是在一些邊遠地區。

據統計,在1968至1970年內,就有31105張美洲豹的皮張運至美國各大城市出售,這種情況雖然引起了有關部門和野生動物的專家們的強烈反對,但偷獵和走私活動一直沒有被有效地制止。因此,美洲豹的野外數量急劇減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