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哪有什麼報復性消費?只有轉型圖存,死裡逃生。

突如其來的疫情,讓實體書店受到重創,也讓本已日漸衰落的出版行業更加前途昏暗。於是乎出版從業者就寄希望於疫情過後,讀者會有所謂的報復性消費來補償疫情期間的損失。但事實真的如此嘛?也許一切的希望只是出版從業者的一廂情願。

閱讀紙書只是習慣的慣性,並非永遠不變

讀書是為什麼?娛樂、學習、信息獲取、欣賞等等。這些功能以前除了紙質圖書以外,獲取的渠道非常有限,且成本不菲。但在現在的移動互聯網技術下,這些功能都變得非常的廉價和便利,那紙質圖書本身存在的價值就已經被嚴重壓縮。這個時候雖然仍有一些人在購買、閱讀,或鍾情於紙質圖書,但這種需求,更多的是一種情結以及習慣的慣性,而並非是剛需。

習慣很難改變,但不是不可以改變。很多習慣只是習慣,並不是最佳、性價比最高的生活方案。一般情況下,因為生活慣性,所以習慣的改變很緩慢,甚至是牴觸。但當有外力影響或者干預下,習慣也不是不可改變,甚至改變的很快,很徹底。

看紙質圖書也就是習慣的一種。這次突如其來的疫情,讓實體店一下都關閉了,網店因為受假期及防疫的影響也受到了很大限制。大家待在家中,何以解憂?秀廚藝,刷朋友圈,看抖音,盯頭條,等等。雖然很多人禁足已經快兩個月,雖然生活很多焦慮與煩悶,但可以解悶的事情還是有的,但看書貌似並不是主要的解悶項目之一。網絡太過精彩,吸引了大部分人的時間和精力,沉悶的圖書已經被許多人漸漸遺忘。

我們看看自己的身邊人,有多少人會看紙書?有多少人會把閱讀紙書當成日常的生活習慣?少之又少,而且隨著電子技術的發展,仍在閱讀紙書的人,是在逐步減少的。許多曾經抱著紙書不放的人,也都減少著閱讀,一切都在悄悄的轉變。所以疫情之後紙書的報復性消費只能是出版從業者一廂情願的幻想。在瘟疫期間,消費者會發現沒有紙書的生活一樣十分美好,各種對信息的需求基本可以得到滿足,紙書並非不可離開。

時間去哪了?讀者去哪了?

在新媒體平臺不斷湧現且信息獲取成本越來越低的當下,一個人如果想緊跟社會步伐,想實時瞭解社會,那必然需要大量的接觸各種新媒體平臺。微博、微信、頭條、抖音、知乎、豆瓣,等等,總有一款適合你,或者有多款適合你。空餘時間被各種蜂擁而至的平臺所擠佔,甚至讓人感覺時間不夠用。在信息過載的情況下,傳統的紙質圖書,試問有多少優勢留住大家的時間?你的各種功能不可被取代?彷彿並不是。你的產品、信息具有獨一性,沒有其他替代渠道?貌似也不是。你的價格低廉,信息質量更高?也沒有吧。那你被取代,被放棄,不是理所當然的嘛?

或者出版從業者會說,紙質圖書的內容更有系統性、更有深度、文字質量更高。首先和其他信息渠道相比這些優點有沒有並不一定,其次這些都是讀者需要的嘛?你推銷給消費者並不需要的東西,有意義嗎?我要出差,就需要買個便宜的牙刷,用幾次就可以扔掉了。你卻和我說,你的牙刷雖然貴,但經久耐用,做工精細,這是我需要的嘛?顯然不是。

你的文字更有系統性?你能有網絡空間裡信息的無線延伸性嘛?你能說明白某個問題,但當讀者想了解更多的情況下,不是還需要另尋讀物嘛?你的文字更有深度?優秀的作者越來越少寫書,更多的是轉向自媒體、新媒體,在你能給作者提供的稿酬條件下,你的內容質量從何而來?深度從何而來?寫一本書收入好些的不過也就幾萬塊,而且還要很久才能結算。但寫一篇好文章,通過新媒體渠道則可以短期就收入幾萬幾十萬。你怎麼有信心讓優秀的作者為你提供內容?你怎麼有信心讓優秀作者給你提供的就是最好的內容,而不是殘羹冷炙?你的文字質量好?讀者不是查字典,不是學認字,需要質量好嘛?只需要語言文字不影響閱讀,不影響理解內容就好,其他的您自己留著吧。

在少有優勢的情況下,在獲取價格與新媒體相反發展的情況下,在作者資源減弱的情況下,您憑什麼留住消費者的時間?憑什麼留住消費者的錢?如果您知道答案,請告訴我。謝謝。

面對現實,疫情過後沒有報復性消費,只有收拾殘局,轉型求生

疫情之後有沒有報復性的消費?出版業會有什麼樣的局面?在沒有瘟疫衝擊下,許多網上網下的書店、經銷商就已經經營吃力,困難重重,那受此衝擊,則更會加劇書店、經銷商的經營風險,增加倒閉的數量和概率。所以疫情過後,出版業要考慮的不是什麼收復失地,而是要謹慎收縮,避免死賬,減少損失。

首先,應該對現有的渠道客戶進行梳理,發行人員應出差把片區全面摸底,瞭解客戶的經營情況,以減少因為倒閉或者經營困難而造成的死賬、呆賬,減少現金流的損失。這時候寧可少賺一些,也要現金為王。

其次,調整渠道佈局。實體書店經此一疫,其衰落的加速是不可避免的。書都沒人看了,更不會有人去實體書店去了。同時幾大網店因為渠道佔比的進一步集中,話語權更重,必然會加大壓榨供貨商的利潤空間,來彌補自己的損失。在一頭衰落,一頭無利的情況下,發行渠道如何調整佈局成為非常迫切的工作。自渠道、新渠道的開發成為必然的趨勢和工作重點。

再次,傳統紙媒及發行渠道收縮後出版企業如何轉型,如何生存成為所有出版機構必須要面臨的問題。你能提供什麼產品?你有多少資本?你可以轉型去做什麼?你為了生存如何調整自己的經營?時間緊迫,壓力巨大,市場和現實環境並不會給出版機構多久的時間去摸索和籌備。轉型並不丟人,死了就沒人可丟了。

最次,放棄盲目樂觀,面對現實,認清自己。生死存亡之時,不是保護自己脆弱的小心靈,弱小的小情懷的時候了。經此劫難,各行各業都深受打擊,大家都會為生存奮鬥,都會為彌補瘟疫的損失而調整,誰有閒錢、閒時去消費可有可無的紙質圖書?需求不在了,你還想什麼消費,所以必須認清形勢,然後接受現實去死中求生。


什麼報復性消費,只是出版從業者的一廂情願,只是迫於生存壓力和對未來恐懼的自我安慰,但現實永遠是殘酷無情的。面對現實,如何善後才是關鍵。趁現在,正好構思、籌備善後的諸多事項,瘟疫過後也許就沒有時間再去盤算,只能回憶當年勇了。1929年的時候無數人跳了樓,也有一些人用白菜價大量收購了優質資產,然後幾年後暴富,成為一代富豪。機會就在那裡,只是看你如何認識與面對。


出版哪有什麼報復性消費?只有轉型圖存,死裡逃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