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下老人說:“三月怕三七,四月怕初一”,啥意思?為什麼要怕?

鄉下老人說:“三月怕三七,四月怕初一”,啥意思?為什麼要怕?

因為疫情問題,想來很多人至今都是足不出戶的狀態。藉此機會,不妨多瞭解一下古代先人的文化。在很多農村地區,從老一輩傳著一句俗語“三月怕三七,四月怕初一”,那麼這句俗語是什麼意?為什麼要怕?我看了網上有很多關於“三月怕三七,四月怕初一”解讀,今天我也來說說的我看法:

1、三月怕三七

農曆中的三月份,對於古代農業生產來說至關重要,是小麥、油菜等糧食作物的灌漿期,在北方地區,這個時間段也可以種植玉米。作為農作物生長的關鍵時間,如果雨水不足,那麼勢必會造成減產。

鄉下老人說:“三月怕三七,四月怕初一”,啥意思?為什麼要怕?

舊時農民對於莊稼地有著非同尋常的依賴感,因為莊稼的收成不僅關係到一家老小的吃飯問題,還關係到能否交得起一年的稅負,要知道如果交不起稅負就要交人,家中的青壯勞動力一旦充作壯丁,便意味著骨肉分離。

再加上自然的不可抗力,古人為了能夠保證糧食的豐收,在很多月份的某一天會根據天地的自然現象來做出對未來天氣的預測。此處的“三七”是指七號、十七號、二十七號。古人覺得在這三天裡若是出現下雨的情況,那麼便意味著今年降雨較多。而若是不下雨,則意味著降雨較少,很有可能會發生旱災。

鄉下老人說:“三月怕三七,四月怕初一”,啥意思?為什麼要怕?

在這三天,降水太多或者沒有降水都會影響到農作物,對於處在灌漿期的農作物來說,這個時間段需要大量的陽光,足夠的日照才能滿足澱粉的積累,若是降雨太多的話,便會導致澱粉積累時間不足,顆粒不飽滿,甚至還會引發赤黴病,影響農作物產量。

依據三天的天氣情況就能推斷出接下來的天氣狀況,古人這麼說有科學依據嗎?因為這句俗語多分佈在古代中原地區,也就是現如今河北河南一帶,這個地區作為典型的季風氣候區,在農曆三四月份的時候會迎來太平洋海洋溼潤的暖氣流,其中含有大量水分。而同時西伯利亞的冷氣流也會頻繁南下,二者相碰就會形成降雨。

鄉下老人說:“三月怕三七,四月怕初一”,啥意思?為什麼要怕?

因為季風氣候的規律性,所以在三月份這幾天一般都會下雨。如果雨下得大,那說明兩股對峙的氣流勢力較為龐大,那麼勢必會造成長時間的降雨,導致陽光不夠對農作物會產生傷害。

若是沒有降雨,則說明北方冷氣團較為強大,隨著暖氣團的節節敗退,加上冷氣團退縮時間較長,在這段時間裡該地會持續乾旱,對於農作物來說又是一場劫難。

最好的也是最常見的結果,當然是強大的暖氣團將冷氣團逼得節節敗退,會有一定的降雨,但不會持續很長時間,雨量適中,且陽光充足,那麼這一年必定河清海晏,等待豐收。

鄉下老人說:“三月怕三七,四月怕初一”,啥意思?為什麼要怕?

2、四月怕初一

在農曆四月初一前後,有一個重要的節氣,那就是立夏,立夏之後對於北方平原地區而言,就再也不用擔心倒春寒的威脅了,如果能在初一這一天天氣尚好,那就預示著往後去降雨會較多,風調雨順之下農作物必定豐收。

與之相反,若是在歷下的前後持續出現。陰冷下雨的情況,那就表明這一年的冷空氣較為強勢,冷空氣強的後果便是,乾旱少雨。這對於農作物而言是致命的,尤其是小麥抽穗的前夕,至關重要。所以,一般農民看到這種情況就會立刻召集同伴開始囤水,以防那一天的到來。

鄉下老人說:“三月怕三七,四月怕初一”,啥意思?為什麼要怕?

最後,農村人說:“三月怕三七,四月怕初一”就介紹到這裡,這些古人俗語,尤其關於農業方面的無不顯示著質樸的農民對於自然的恐懼和敬畏,於是便有了這些傳承後代的俗語和民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