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户尽调:“淘”律师,搜你没商量


客户尽调:“淘”律师,搜你没商量

满纸肺腑言,

一把辛酸泪!

都云律者痴,

谁解其中味?

2019年,是很多律所及律师在互联网领域不断“折腾”的一年。用一位资深法律人的话来说就是:今天不折腾,以后的市场蛋糕还有我们的份吗?


竞争战略之父迈克尔·波特在《竞争战略》一书中,全面展示并阐释商业和竞争者行为的一系列分析:


一个行业内什么因素驱动竞争?


如何对竞争者的行为做出反应?


如何才能始终占据最有利的竞争地位?


1995年,被称为中国互联网商业化元年。经过20多年的发展,匠人出身的法律人不再是网外过客,逐渐成为行业大变局的参与者和兴奋者。


走进律所的时候,律师们会经常分享他们在这个未知领域的探索和尝试,有时候自己描述不清楚,却很想知道完整、直接的答案。


互联网讲究速度和覆盖面,法律人讲究深度和匠人精神。一横一纵,两个不同维度的行业,在客户这里有了“交集”。古有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今有客户三过其门而不入,门未敲而客已远。


纵观2019年10月以来,竞价投放案源转化降低,业内的竞争者并没有发生太大变化。互联网大环境和客户购买法律服务行为的变化,是这一轮变化中两个看不见的变量。


在非诉领域,四大和巨头埃森哲这样的咨询巨头先从京沪两地慢慢切蛋糕;在诉讼领域,一旦竞价转化降速,且短期不能改变,我们路在何方?


汇总自2015年跨界从业以来,一个互联网人眼中的法律人:痛点及纠结。希望对其他正在踩坑或者入坑的匠人们,有所启发:

客户尽调:“淘”律师,搜你没商量

客户尽调:“淘”律师,搜你没商量


第一篇之客户尽调

移动互联网“淘”律师,搜你没商量


第二篇之割裂运营

竞价与新媒体本为一家人,却说两家话


第三篇之案源转化

关键词PK信息流,转化背后逻辑解析


第四篇之中小团队

有一种精神叫匠人,一群人叫志同道合


客户尽调,网络时代

购买法律服务背后的行为逻辑


尽职调查,企业收购兼并程序中最重要的环节之一,也是收购运作过程中重要的风险防范工具,为管理层提供决策支持。


网络时代,客户变为中心,他们自带光环,不受杂音干扰,有其自身的知识架构和判断认知体系。他们购买法律人服务的行为,虽然我们没有准确的语言去更好概括,姑且将其称为“客户尽调”:对法律人专业服务能力做尽调,从而为是否委托提供参考和决策支持。

客户尽调:“淘”律师,搜你没商量

客户尽调:“淘”律师,搜你没商量


发起尽调的主体,变为客户,而其借用的工具即为互联网这个“放大镜”。这种行为,逐渐成为网络时代客户购买法律服务一个很重要的行为特征和趋势。


先让我们透过河北一位律师提供的案例,来还原下陌生客户到访律所的场景:


客户:赵律,到律所之前,我已通过手机查询完您以往相关信息,您的专业能力符合预期,想委托您来代理我的离婚诉讼。


分析:伴随“客户尽调”行为而来的,是我们法律人对这种行为的识别,很多还未引起重视。


在该案中,律师如日常缺乏关键专业服务信息在网络的披露,或许会与该案将擦肩而过。


客户在天猫和京东等多年形成的购物习惯,移植到了法律领域。客户会从更多的维度去参考去揣摩律师,讲究“眼见为实”,即使熟人介绍、推荐的律师朋友不止一个。我们日常遇到的典型问题,可以分为:


第一:从互联网行业找答案


答:百度不是无所不能,而搜狗搜索却可以抓取。


法律人需要自己“架桥”,比如内容放微博或知乎等两个搜索爬虫都可以路过的地方,可解目前困境。


第二:从法律行业找答案,被忽视的“简历”


1、忙,没时间夸夸自己

2、N年前的简历

3、学术论文型简历

4、全通型简历

5、未转PDF版本,浆糊型

6、不析客户需求,一文通吃型


分析:一文千投,很难让客户在最短时间内了解到律师能解决哪类核心问题。最终石沉大海,“家门口”的客户,另寻他家。


第三:互联网和法律交叉地带


根据百度搜索的大数据,客户的法律搜索请求大多通过移动端来完成,所以律所官网改版时,要做适配。PC端高大上的同时,移动端更要让客户便捷地获取关键信息,对律所来说,这是比较薄弱的一个地方。


长期以来,律所品宣作为边缘部门存在。随着规模不断扩张,品宣部门的工作人员,弄清每个律师的业务领域,再“翻译”成品牌推广所需的文案分身乏术。


从竞价投放及业务现实情况来看,法律人需要的不仅仅是流量,其他基础设施建设的薄弱,很难真正指向案源转化。

律师自己的“门脸”,还得自己当好“守门员”。


在雷锋网《2019:技术为王》一文中,这样写道:如果借用历史眼光和上帝视角来看待 2019 年,这一年必将会被视为中国互联网行业发展史上的一个标志性年份。


2011年,被称为中国移动互联网元年。如果翻看这段历史,有两个大的事件不容忽视:


第一个是中关村劳模雷军二次出山,创立小米科技,推动国内手机等硬件的普及。


第二个是以微信为代表的国民级应用的出现,为移动互联网的发展提供了两个核心要素。


对标传统法律服务,律师眼中的“网络”,横跨两个时代:传统互联网时代和移动互联网时代,对案源转化影响最大的是移动互联网时代各种应用的兴起,自2011年时代开始。


对于律师等客上门的模式受到很多挑战,尽管酒香不怕巷子深,但是如果客户不从巷子口经过怎么办? 这个纠结点,考验着所有想借助互联网,把创收规模更上一层的法律人。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伴随着网络对于国民生活的影响逐步加深,在法律领域一侧,原有的信息不对称,法律人掌握主动权的情形,在互联网巨头的深度市场教育下,正在重新回归到客户手中。


律师在咨询的时候,我们会发现一个现象:就是做的事情不少,做的很努力,但是感觉做得很“鸡肋”,分析原因就是因为他只做了事情,很少对互联网的趋势予以关注。开始的路径选错了,后面的答案可想而知。

客户尽调:“淘”律师,搜你没商量

客户尽调:“淘”律师,搜你没商量

客户对法律人的研究不会止步,互联网终将成为法律人品牌突围的“第二战场”,也是一个看不见的“战场”。


在互联网一侧,走好每一步,减少试错的概率,是对团队最好的升值。以客户为中心,想跨越创收层级,趋势、时机和事情,缺一不可。


在桥上看风景,

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

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

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客户尽调,是所有故事的开始,也是结局。面对激烈的竞争,我们法律人已经无路可退。


互联网这门“大作业”,法律人很多都在做。如有可参考的行业经验与案例,少走弯路,那是再好不过。


对律师个人来说,个人专业和擅长领域如何定位;怎样借力新媒体打造品牌和影响力,进而促进案源转化的问题更受关注;


对于中小律所及团队来说,更加关注:互联网如何布局与传播;竞价推广与新媒体运营如何双轮驱动等问题。


只有深度理解客户尽调律师的“底层逻辑”,才能够真正下好互联网这盘“大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