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十六區縣地名由來

東城區:位於明清時北京內城的東半部,大部分地區在東直門以內,1958年設區時取名“東城區”。2010年,將崇文門之外於外城東半部的“崇文區”併入東城區。

北京十六區縣地名由來

西城區:遼、金、元、明、清皆為宛平地。元至元四年(1267年)在金中都城的東北部營造中都城,元至元九年(1272年)改中都為大都,定名大都城。因位於明清時北京內城的西半部、大部分地區在西直門以內,故1958年設區時取名“西城區”。2010年,將宣武門之外、位於外城西半部的“宣武區”併入“西城區”。

北京十六區縣地名由來

海淀區:早在400多年前的明代已是一片水草茂盛的沼澤之地,並有人定居,被稱為“海店”或“海淀”,“澱”是指水聚積之處。以後這一帶逐漸形成集鎮,故名“海淀鎮”,1952年設區時因鎮而得名。

北京十六區縣地名由來

朝陽區:1925年設區,稱北京市東郊區,1928年改為北平市東郊區,1958年經國務院批准改為朝陽區至今,其得名源於地處朝陽門外之東。

北京十六區縣地名由來

豐臺區:在金朝時就出現別墅群,名曰“遠風臺”。明朝時此處已出現村落,名曰“風臺村”。另說金代都城有豐宜門,門外設拜郊臺,豐臺之名即取自豐宜門之“豐”,拜郊臺之“臺”,清朝稱“豐臺鎮”,1952年設區時因鎮名而得。

北京十六區縣地名由來

石景山區:因境內有一座海拔171.7米的石景山,1952年設區時因山而得名。

北京十六區縣地名由來

通州區:在金代時設州,是運河北端的終點,取“運河漕運通暢賙濟”之意,漕運不能堵塞,所以叫通州。通州區1958年,劃歸北京。1997年,撤縣設區。

北京十六區縣地名由來

順義區:因隋朝文帝開皇年間突厥率領八部歸附(順從),朝廷將其安置之地命名為“順州”。另有一說是順義的“順”是根據地理形勢(地貌)而得名的,順義縣城“地位高亢”,像一座磨盤,四周為平坦的田地,磨盤之上亦為平坦的田地,“四去皆然,順以此得名”。 順義區1958年,劃歸北京。1998年,撤縣設區。

北京十六區縣地名由來

平谷區:因地處燕山南麓與華北平原北端的相交地帶,其東、南、北三面環山,中間為平原谷地,故得名平谷。平谷縣自漢高祖十二年設縣以來,歷經2000餘載,期間,縣有撤併,境域多變,然縣名一直延續至今,是北京區縣中最古老的名稱之一。正如民國23年《平谷縣志》撰寫者王兆元所說:“洵天然之疆界。遠在漢初,設置縣治,迨隋唐以迄有明,雖屢裁省旋仍置縣,其終不得而易者,形勢使然也。”平谷區1958年,劃歸北京。

北京十六區縣地名由來

懷柔區:出自《詩經·周頌·時邁》中的“懷柔百神”,意思是招來安撫。在古代漢語中,“懷”是來的意思,“柔”是安撫的意思。“懷柔”這兩個字放在一起,就是以德施政,民族團結,交融發展。唐太宗貞觀年間始設“懷柔縣”。懷柔有著悠久的歷史,早在1300多年前的唐朝就已經有了“懷柔”這個名稱。公元1368年明朝設置的懷柔縣與今天的懷柔區管轄範圍基本相同。1958年,懷柔縣由河北劃歸北京。2001年撤縣設區。

北京十六區縣地名由來

房山區:在金定都後,於大房(防)山建陵寢,後置“萬寧縣”,再後以奉祀先陵,改“奉先縣”。元世祖年間以境內的大房山(也稱房山)改奉先縣為房山縣。房山縣1960年,劃歸北京。1986年,撤銷房山縣、燕山區,設立房山區,以燕山區和房山縣的行政區域為房山區的行政區域。1987年撤縣設區。

北京十六區縣地名由來

門頭溝區:為北京老區,其絕大部分原屬北京第16區(京西礦區)。1958年設區時,因圈門至風口鞍這條溝叫門頭溝,故因溝得名。

北京十六區縣地名由來

大興區:在金代,金由元二年(公元1154年),金企圖代宋,便將當時的永安府改為大興府,改析津縣為大興縣,意思是寓疆域遼闊,宏大而興盛。大興因此而定名,並沿用至今。元忽必烈把大興府的治所遷到今天的東城區大興衚衕。清時北京城以中軸線為界,東城及東郊屬大興縣。大興區1958年由河北劃歸北京。2001年撤縣設區。

北京十六區縣地名由來

昌平區:於西漢時在此設昌平縣,名稱來自漢代的昌平侯,為昌盛平安之意。據《昌平山水記》所記:“漢齊悼惠王子印以昌平侯立為膠西王,縣名始見於此。”說明昌平的地名來自漢代貴族的封爵。1956年由河北劃入北京市,為北京市昌平區。1960年初,改為昌平縣。1999年撤縣設區。

北京十六區縣地名由來

延慶縣:早在戰國時期就設立了縣,名“居庸”。元仁宗年間更名為龍慶州,明永樂年間設隆慶州,明穆宗朱載垕登基後改年號隆慶,由於避諱而改名為延慶州,民國年間改為延慶縣。1958年由河北劃歸北京市。

北京十六區縣地名由來

密雲縣:於春秋時在此建漁陽郡,東魏時因臨近密雲山(今河北省豐寧縣境內的雲霧山)常年雲霧繚繞,因而,得名“密雲郡”,以後曾被稱為“檀州”“密雲縣”等。1958年由河北劃歸北京。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