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宗的承繼:“改變”是否意味著“妥協”?

教宗的承繼:“改變”是否意味著“妥協”?


序言

“教宗”,在中文中也譯作“教皇”,指天主教教會的最高領袖,其完整稱謂為“羅馬主教、基督之代表、宗徒長之繼承人、普世教會最高教長、意大利首席主教、羅馬教省總主教及都主教、梵蒂岡城邦元首及天主眾僕之僕”。


教宗的承繼:“改變”是否意味著“妥協”?


該詞語譯自拉丁語“Papa”,其希臘詞源為“πάπας”,意為父親,在歷史上曾廣泛被用作對神甫和司鐸的尊稱,後來逐漸僅應用於教宗一人。在教會的傳統中,教宗被視作聖伯多祿的繼承人,因此耶穌賜於的兩把鑰匙(金色象徵天國,銀色代表地上,西斯廷教堂中也曾出現)被認為在教宗之間代代相傳。


教宗的承繼:“改變”是否意味著“妥協”?


在教會中,教宗雖然並不是定於一尊的人物(絕大部分重要決策由 “大公會議”表決得出),但是卻有著很大的影響力,甚至能夠影響當時教會的作風和特徵。因此,這部影片也是借用教宗的象徵,去表達對於教會更替的期待。(以上內容為作者根據維基百科與個人記憶的整理)

《教宗的繼承》大概可以被歸類為宗教電影,其講述了從若望·保祿二世逝世之後,教宗本篤十六世(若瑟·拉青格)與教宗方濟各(豪爾赫·貝爾格里奧)先後繼位的故事。其中的重心在被放置在兩代教宗的爭鋒與和解之上。


教宗的承繼:“改變”是否意味著“妥協”?


相比於它的眾多前輩,比如2016年的《沉默》之類,這樣的故事或許顯得有些寡淡了。然而,《教宗的繼承》在電影風格和技術上卻能讓人看到更多的嘗試和創新。


一般來說,基督教電影似乎偏好冷色調或者昏暗色調以凸顯宗教肅穆之感。然而,本片卻大量選擇陽光明媚的場景來進行敘事。這彷彿是在向利用自然光的文藝復興藝術致敬——光,給予觀影者生動愉悅之感,並淡化宗教中死板僵化的風氣。


教宗的承繼:“改變”是否意味著“妥協”?


而在剪輯上,這部電影才用了多種畫質的混搭。片中不僅選用了正常的畫質鏡頭,而且常常增加一些像素更低的畫面去突出其中的現實感,甚至把兩位教宗的真人影像剪了進去。這樣的剪輯似乎是在試圖達到一種紀實電影與非紀實電影的平衡。這彷彿是一種提醒,提醒影迷這部電影的現實意義。


教宗的承繼:“改變”是否意味著“妥協”?


這樣的故事試圖是以兩任教宗為透鏡去顯現當下教會內部的神學衝突,並試圖通過教宗方濟各的上位以及兩任教宗的握手言和去表達對“新教會”的期待——一個更為開放,但同時也更加交融的教會。

保守與自由

“不隱惡”似乎是這部電影的一個追求——它似乎並不想要掩飾兩任教宗曾經的衝突與矛盾。從第一次選舉會議上,雙方之間的嫌隙就通過演員的對話、眼神交流等方式被展現出來;到了夏宮漫步這一折時,二人的衝突似乎得到了一個爆發。在漫步中,兩任教宗對各自的神學立場進行激烈的辯論,而他們的矛頭指向了“改變”是否意味著“妥協”。


教宗的承繼:“改變”是否意味著“妥協”?


對於本篤十六世而言,既然上帝意味著永恆的真理,“改變”就將意味著真理的減損,是對於世俗的讓步和低頭。然而,貝爾格里奧則相信教會是人世間的教會,那麼與人間的互動是教會不可避免的。教會需要看到人間的疾苦,去關注那些真正的問題,比如資本的剝削與窮人、對於少數群體的關愛等等。


教宗的承繼:“改變”是否意味著“妥協”?


很多人或許會將這場辯論看作是保守派和自由派的爭鋒,甚至將兩人看作是各自立場的代表,然而,這樣的區分或許太過生硬。本篤十六世年輕時也曾是梵二會議的積極參與者(這場會議大概就是教廷的十一屆三中全會,確立了“對內改革,對外開放”的基本方針);而貝爾格里奧在2010年時,還是個同性/婚姻的反對者。


教宗的承繼:“改變”是否意味著“妥協”?


因此,立場的區分或許並不恰當,他們更多地是對神學真理的關心。究竟在何種意義上,神學的真理能夠真正而完全地展示給人呢?


或許就像是《雅典學院》裡的柏拉圖和亞里士多德一樣,本篤十六世與教宗方濟各一人指向天空,一人指著地面。前者代表著是對於神性的執著追求,他擔心人們會在熙熙攘攘的人世間,忘記了上帝的榮光;而後者指著土地,因為宗教是佇立在人間的食物,神性只有在人性的表達中才能被信徒真正領會。


教宗的承繼:“改變”是否意味著“妥協”?


他們至少都意識到了一點,宗教本身作為人性與神學的中間地帶,必然會在這對矛盾之中苦苦掙扎去尋求一個平衡點,但是世俗與神聖究竟該如何被調和呢?

世俗與神聖


這部電影本身似乎就是一個答案:世俗的表達方式——電影,與神聖的表達內容——教會神學。


每次教堂選舉時那扇關閉的大門或許是影片的直接回應:無論是樞機之間的相互拉攏,還是繁雜俗世對於宗教的關注,在那扇大門的關閉之時,都轉為靜止,一方神聖的空間被定格在西斯汀小堂之內。這個象徵似乎表達著教會對於神聖的堅守,同時,貝爾格里奧的彌撒似乎展示了教會對於神聖性的另外一種嘗試。


教宗的承繼:“改變”是否意味著“妥協”?


他走出了教堂,來到廣場,然而,這方空間卻因他的彌撒而成為神聖。神聖與世俗的界限雖被消弭,然而這一次確實神聖的勢力向前一步,在世俗之中攻城略地。這或許也是對於天主教徒的提醒:在與世俗的聯繫之中,不應該讓世俗中的惡沾染了神聖的善,而是應該讓神性的善去改善人間的狀況。

衝突與和解


在這樣的解釋之下,所謂的保守派與自由派並沒有實質性的差別,他們都想要達成宗教中神性與人性的平衡,都想要讓宗教既能存續,又能有益於社會。那麼二者之間的和解似乎也就是自然而然的。


教宗的承繼:“改變”是否意味著“妥協”?


這種和解再次以教宗的象徵被呈現出來。在飯後,兩代教宗在相互的娛樂之中達成和解,並幫助彼此完成對過去的懺悔,二人最終握手言和。


教宗的承繼:“改變”是否意味著“妥協”?


這種和解在片尾被展現出來,二人一起觀看世界盃的比賽,這似乎又是一場隱喻。就像足球一樣,一切的對抗都是對於各自立場和榮譽的堅守,然而一切對抗也都是為了促進雙方的友誼和對於同一事物(包括上帝)的無限熱愛。


總結


單論電影本身,雖然兩位主演的反差演出(一位曾經出演食人惡魔漢尼拔,一位曾出演邪教教主打麻雀),讓我深刻地感受了“拋臉式演技”的精彩。而論及其他方面,這部電影令人滿意但或許很難稱得上是巔峰之作。


教宗的承繼:“改變”是否意味著“妥協”?


但是,當宗教的意義被考慮時,我讚揚其中對於天主教內部問題的暴露(比如“戀童癖”,當本篤十六世懺悔此事時,鏡頭將門上的花紋截為一個倒立的十字架),也欣賞其表達的開放的態度。


教宗的承繼:“改變”是否意味著“妥協”?


或許這才是我個人想要追求的宗教:不再借用上帝繼續狐假虎威,而是走下祭壇去認真地愛每一個人,接受每一件善事。我也希望,天主教能如其所言,吹走火苗上的灰燼,令火苗再次雀躍而生。


文 / 二涼 排版/ 曉雁


歡迎到公號“來之電影”說說你的見解

合作&投稿:[email protecte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