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漠如:尋根路上,發現這家企業活成了一棵樹

尋根路上,發現這家企業活成了一棵樹


洪漠如

洪漠如:尋根路上,發現這家企業活成了一棵樹

白沙溪老廠區的香樟樹


從白沙溪茶廠碼頭牌坊出去,在階梯位置,栽種著3棵玉蘭樹。凱哥講,這3棵樹是很多年前,劉總、肖總、王總他們那批人進廠時種下去的,後來廠區改建,保護萬里茶道起點遺址,這三棵樹被移栽到了這裡。在廠裡很多員工心裡,這三棵樹隱喻著白沙溪茶廠領導層的“三駕馬車”。


洪漠如:尋根路上,發現這家企業活成了一棵樹

隱喻“三駕馬車”的三棵樹


玉蘭樹的生長很慢,幾十年過去了,肉眼看上去,知道那是老樹,但是視覺上並沒有太強的衝擊。白沙溪茶廠有種樹的傳統,剛過的植樹節我也曾參與了種樹的勞動,親自在江對岸的茶園裡種了棵樹。


洪漠如:尋根路上,發現這家企業活成了一棵樹

安化三中,道光賞賜陶澍的兩棵玉蘭樹



在茶廠對岸的安化三中,也有兩棵玉蘭樹,那是當年道光皇帝賞賜給陶澍的生日禮物。近200年的時光過去了,大樹身姿挺拔,和六層樓齊平。2019年冬天,我站在樹下,思考應該如何理解安化黑茶的文化史。最直接的啟發就來自於樹!
我們過去喜歡將歷史比作江河,滾滾滔滔,永無止境的從上游流向下游。在流動的過程中,浪花淘盡英雄。而我從去年開始,更多的感受是我們的歷史像棵樹,有吸收營養的根系,有支撐起整個體系的主幹,還有茂盛的枝葉,甚至還會綻放出帶著幽幽暗香的花朵。
很多時候,能引起我們關注的要麼是繁茂的枝葉,要麼是釋放著幽幽暗香的花朵。因此,我們目力所及,時常會囿於細枝末節,而忽略了主幹和根系。


洪漠如:尋根路上,發現這家企業活成了一棵樹

老廠區的香樟樹


在白沙溪茶廠老廠區的大門口,有三棵高大的香樟樹,老輩人的傳說裡,這三棵香樟樹與白沙溪茶廠的命運休慼與共。曾經茶廠效益不好的時候,樹也時時顯露著一種頹態。這種聯想很有意思,因為對於一個年逾80歲的老企業,本質上它也活得像棵樹。


洪漠如:尋根路上,發現這家企業活成了一棵樹

白沙溪古茶園


在我們看不到的地方,有龐大的根系深埋在土壤裡。那些波瀾壯闊的歷史,那一段又一段悲歡離合的故事,很難有人再能清晰的敘述了。但他們也貢獻了自己的智慧,也做了很多錯誤的嘗試,在生與死之間選擇,在扛起還是放下之間抉擇,轉瞬之間,那些泛黃的檔案與已故的生命,和那些我們已經叫不出名字的耄耋老人,都曾為白沙溪茶廠這棵“樹”輸送過營養。說那三棵香樟樹與茶廠的命運休慼與共,我也不完全是附會,因為這裡面確實深藏著某種深刻的隱喻。


洪漠如:尋根路上,發現這家企業活成了一棵樹

鈞澤源一角


我們面對一棵樹,看不見根,但是每一片葉子一起鮮活的生命向我們展示著來自樹根與主幹所發揮的效力。安化黑茶的根在哪裡?我們無法揭開土層去看,但透過枝葉也能感受到來自根的營養。三磚三尖一花捲,我們已經念成了口頭禪的產品線,當有人說,我們的天尖應該限定只採一芽二葉的時候,其實就已經有種脫離根與主幹的跡象了。


洪漠如:尋根路上,發現這家企業活成了一棵樹

白沙溪茶廠大師工坊,守著安化黑茶技術的根


這隻能說明,大家沒有掌握天尖茶的技術核心,沒有把產品的魅力釋放出來,在市場上跌跌撞撞幾個回合之後,有點不自信了。葉底不如人,香氣不如人。談及功效,又沒有茯磚茶的“金花”,談及收藏,又沒有花捲的概念足。整個就像是一個“醜小鴨”,偶爾想起了會跟客戶講起曾經皇帝喝過的故事。
天尖還好,至少說安化境內一百多家茶企大家偶爾還會提起,還會真正拿出來喝一喝。與天尖並列的另外兩個尖,更多的在安化茶企那裡就只停留在口頭上了。很多人把“三尖”視為安化黑毛茶的等級劃分,貢尖與生尖,因為等級不高,自然而然就被很多廠家忘記了。


洪漠如:尋根路上,發現這家企業活成了一棵樹

“截肢”的樹,也會綻放新生命


一截脫離根系與主幹的枝葉,其命運就是化作春泥,不過只要樹還在,就有可能在截斷的殘枝上長出新芽來。目前,安化黑茶“三尖”的命運就像極了枯木逢春的態勢。白沙溪茶廠依然延續著最傳統的工藝在生產天尖、貢尖和生尖。眼下,貢尖和生尖的產量很少,但每一年依然會生產,其目的很明顯,是為了延續這兩個品類的傳統工藝。一棵大樹的枝幹有很多,有些枝幹繁茂,綠蔭參天,有些枝幹暫時枯朽,但新生的芽頭,也昭示著生生不息的力量。


洪漠如:尋根路上,發現這家企業活成了一棵樹

老廠區的老茶樹


今天午後,在廠區漫步,老廠房古建築群到資江邊的空地上的古茶園裡正在補種古茶樹。這些古茶樹與安化本地的茶樹有很大的差異,有很多樹已經在這裡生根發芽,開花結籽。我那天還在猜想,你說這些“二代茶樹”長大了會是什麼樣子?這些“二代茶樹”與安化本地茶樹雜交之後的“三代茶樹”會是什麼樣子?安化這個地方,古稱梅山,舊不與中國通,這種不通是官方層面的,民間移民史其實早就已經發生了。


洪漠如:尋根路上,發現這家企業活成了一棵樹

安化江南,某戶人家的神龕上


你到安化老鄉家裡去,只需要瞟一眼他們的神龕上,你就會發現,他們的祖先有很多都來自山西、江西、湖北等地。或避戰亂,或避災荒,在這個“不通”之地,仰仗著得天獨厚的自然環境,過著不知魏晉的小日子。代代移民的到來,不斷給這裡注入了新鮮的血液。人與樹一樣,在這片土地上紮根之後,會形成適應本土的身高,膚色,脾性,乃至語言信仰··· ···


洪漠如:尋根路上,發現這家企業活成了一棵樹

左宗棠屯兵甘肅平涼時種下去的柳樹


晚清時期左宗棠曾經在這裡蟄居了8年,他是受兩江總督陶澍的託孤重任,在這裡靜觀天下。左宗棠也喜歡種樹,而且把樹種向了大西北。他當年種下去的那些樹現在還活著,西北人將其喚作“左公柳”。唐詩裡說:“春風不渡玉門關”,霸得蠻的湖南人就偏偏要“引得春風度玉關”。
這幾年,做田野調查,看文獻檔案,其實不管是讀萬卷書,還是行萬里路。行為的根本目的,其實就是在尋根。產業之樹也許是一個很抽象的概念,但是本質上回到一個個活生生的企業,回到一個個具體的產品,其都有自己的根。


洪漠如:尋根路上,發現這家企業活成了一棵樹

茶廠外的滾滾資江


江河的源頭,往往就是一股噴湧出來的清泉,簡單純粹;樹的根卻依然是一個複雜的系統,且深埋地下。有些自然環境惡劣的區域,植物的根系往往是這株植物莖幹的很多倍。我覺得,產業史和很多廠史不像江河而像一棵樹,其實就是這個緣由。一棵樹夠不夠大,往往也是對根系的拷問。我們在古茶園裡看到,園藝師們移種一棵大樹,往往會把坑刨得很深很寬,填上富含營養的腐殖土,給生長留足了空間,能否活下來,主要取決於根。


洪漠如:尋根路上,發現這家企業活成了一棵樹

“死而復生”的南糯山大茶樹


在雲南南糯山,有一棵號稱800年的古茶樹,後來那棵茶樹的樹幹死亡枯萎了,但是從旁邊橫斜的樹枝又茁壯成長了,2018年我到現場的時候,又已經開枝散葉長得很茂盛了。這種“死而復生”的奇蹟是由根系創造的。


洪漠如:尋根路上,發現這家企業活成了一棵樹

安化茶葉試驗場的老茶篼


在安化茶葉試驗場,因為縣城的擴建,很多老茶樹被剷掉。當時白沙溪茶廠總經理劉新安讓手下人撿了很多被遺棄的老茶樹,就種在茶廠的鈞澤源裡。如今,老茶樹枝繁葉茂,與鈞澤源的其它茶樹一樣,丰采時產量依然可觀。這一切也有賴於老茶樹鮮活的根系。
茶樹有根,製茶工藝有根,老茶廠的傳承與發展也有根,就像每個人都有一個屬於自己回得去或是回不去的原鄉。老輩人把來時路濃縮成了一個地名,放在家裡堂屋的神龕上。如今,產業的根和大樹的根一樣,深埋在土壤裡,看不見,但是每一盞呈現在客戶面前的茶湯,就能感受到根系的所在,就像一棵樹,從枝葉,從綻放的花朵,就能感受到根的存在一樣!(資料來源:光陰夜歸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