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是一顆思考的葦草》:如果你覺得人生困苦,不妨讀讀哲學

2020年一場突如其來的疫情,讓我們的生活發生了鉅變。

宅在家裡的日子,多少有些壓抑難捱,好在,我讀到了一本好書,勝過美景無數。

它就是《人是一顆思考的葦草》,作者是英國哲學博士,著名的哲學家加雷思•索斯維爾。


《人是一顆思考的葦草》:如果你覺得人生困苦,不妨讀讀哲學

書中收錄了三百多句來自全球知名思想家的名言。加雷思運用他獨到且深刻的認知,給我們逐一解釋了這些名言的內涵,還分享了名言背後的故事。

早先提到哲學,我從來都不認為這和自己的生活有關。

哲學高深難懂,讓人不知所云。但加雷思卻從一個全新的角度,把晦澀難懂的哲學理論,詮釋為普通人都能理解的通俗內容。

不僅如此,他還對書中的很多觀點,提出了自己的批判。

加雷思將自己定位在一個讀者的視角,化繁為簡,去偽存真,把深奧的哲學變成了接地氣的生活道理。

書不厚,讀來並不吃力。不誇張地說,讀完這本書,我們就讀完了一部世界哲學簡史。

《人是一顆思考的葦草》中收集了300句哲學金句,每一句用一到兩頁的篇幅,進行解讀。

多數句子我們都曾聽過。


《人是一顆思考的葦草》:如果你覺得人生困苦,不妨讀讀哲學

蘇格拉底的“我知道我一無所知”;

笛卡爾的“我思故我在”;

塞涅加的“只要你懂得怎麼生活,生命就是長久的”。

有人會說,哲學有什麼好看的?

它晦澀難懂,學了也無用。

這是對哲學最深的誤解。

加雷思告訴我們:學習哲學不是為了獵奇你感興趣的那些觀點,然後不加分析地全盤接受,學習哲學是告訴一定要懂得反思,在反思和批判中,才能增長智慧,才知道認識萬事萬物從來不止一個角度。

這才是哲學蘊含的高級智慧,而擁有這個智慧,可令我們化解生活中的一切難題。

今天我就從書中抽取三個精華認知,和大家共同探討。

《人是一顆思考的葦草》:如果你覺得人生困苦,不妨讀讀哲學


順其自然是最好的規律

有些事情,我們不知道如何處理,就憑著眼睛看到的來做判斷,做決策,殊不知,看到的往往也不是真的。

看待事物,用眼更要用心。

瞭解叢林法則的人都知道,叢林裡,昆蟲帶走花粉的同時也給花進行了授粉,動物吃掉了植物的果實,卻間接地把果實的種子散播到各個地方,這便是叢林動植物之間彼此互鬥互助的局面。

所以,不要認為動物吃掉了果子,果子就沒有了,不要認為一件事發生後,結果就一定是自己想的那樣。

自然規律就是讓動物和森林相生相長,共同存活。


《人是一顆思考的葦草》:如果你覺得人生困苦,不妨讀讀哲學

傳說,藥山禪師和弟子云巖、道吾在禪院裡打坐。院子裡有一棵樹,長得高大茂盛,在這棵樹旁邊的一棵樹卻即將枯死。

藥山指著這兩棵樹問弟子:“那兩棵樹是茂盛的好還是枯萎的好?”道吾說茂盛的好,雲巖說是枯萎的好。

這時,一位姓高的侍者走來了,禪師問他同樣的問題,高侍者回答說:“枯者由它枯,榮者任它榮。”

一句話,並未直接給出答案,卻說明了一個不為人知的道理:樹木榮枯,雖然有可能是人為的因素造成,但是在很大程度上是自然規律導致的。

自然規律一直都在,人力是無法違背自然規律的,所以我們要順應規律。


《人是一顆思考的葦草》:如果你覺得人生困苦,不妨讀讀哲學

而規律,沒有好壞之分。

同樣的,兩棵樹,是枯是榮,無關好壞,只是眼下的狀態而已。

如果知道了這個道理,大家還會對生活中的很多事糾結難過嗎?

比如,生老病死,愛恨別離,這些都是規律和現象而已,並不因人為的努力而有所改變。

人,有生便有死,有愛便有恨。

順其自然才是最好的活法。


《人是一顆思考的葦草》:如果你覺得人生困苦,不妨讀讀哲學


萬事萬物都在變化,眼光狹隘是錯誤的根源

古時候,一個儒生找裁縫做衣服,衣服前短後長,他不樂意,質問裁縫,為什麼他的衣服前短後長?

裁縫說,你現在還是一介書生,尚未取得功名,地位卑微,見人必定點頭哈腰。當你逢人低頭時,自然衣服的前面短點,便於你彎腰。

書生一聽,覺得有理。

後來書生考中狀元,又找了這位師傅做衣服,衣服則變成了前長後短,他又奇怪了,反問說這次怎麼又變了?

裁縫安然答道,這次你做了官,不用低頭而是挺胸昂頭,自然是前面長點好。

書生恍然大悟,對裁縫的智慧佩服得五體投地。


《人是一顆思考的葦草》:如果你覺得人生困苦,不妨讀讀哲學


你能看出這個故事裡的哲學道理嗎?

其實道理很簡單。

同一個人,同一個事,我們若是簡單狹隘地去看待,就憑著常識和經驗累積,輕易下結論是遠不夠的。

當外界環境發生變化,人和事,都會跟著變化。

這世上的事,答案往往不唯一。

就像很多熱戀中的人,常問對方會不會永遠愛自己,這個就是一個逼人撒謊的問題。

對方愛不愛你,和他當年愛上的你有沒有變化有關,也和他自身有關。

答案自然也會因時、因地、因人不同而變化。

不要固執於他說永遠愛你的傳統答案,因為它不是唯一答案,它是個變數。

哲學家摩爾在《倫理學原理》裡提到,大家對待問題要全面,不要認為別人說對的事,就一定是對的。

我們學習哲學的主要目的在於,正確地認識世間萬物,不因眼光狹隘而盲從和誤判。

萬物不斷變化和發展,用開放的眼光,全面看待問題很重要。


《人是一顆思考的葦草》:如果你覺得人生困苦,不妨讀讀哲學

活在當下,人生只看一二

有句老話叫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它反映了一個大概率事件,一個人的一生,不如意的時候佔據了生命的十之八九,只有十之一二的生活是幸福快樂的。這一分析不見得精準,但大體說來,人的一生中,煩惱憂愁的事,確實比快樂的多。

有人就用失意和詩意來定義生活的不如意和如意,一旦我們過分在意眼前的得失,就會輕易地滿足於一種平穩與吃飽喝足的安逸狀態,我們定義這樣的生活為“詩意”,“詩意”可能也意味著“失意”,因為我們失去了更進一步的追求和探索。

黑格爾說過,哲學是一種反思。當我們面對一切時,都要反思。如意的事情,往往暗藏不如意;不如意的事,反而隱藏生機。如果沒有反思,沒有判斷,我們就會被無常世事所迷惑,從而忽視了事情的本質。

所以,我要告訴大家,人生不要專注”八九“,而要只看”一二“。

不如意的十之八九,對這些就不要計較了,多把精力放在這十之一二上,你的人生會幸福的多。

《人是一顆思考的葦草》中,就提過一個理論:從本質上抓住問題的核心。

《人是一顆思考的葦草》:如果你覺得人生困苦,不妨讀讀哲學

哲學裡有個經典的故事。

一位哲學家帶著學生遊歷各國,十年後,學生們個個滿腹經綸,才華橫溢。

在回國之前,哲學家考了學生們一個問題。

他說,假設我們現在就坐在一片曠野裡,這裡長滿雜草,現在誰能告訴我如何除掉這些雜草。

有學生說,用鏟子剷掉;還有人說用火燒光,也有人說用石灰除草,把草根挖出來。

哲學家聽完後,不置可否。

最後,他微笑著告訴學生:“要想除掉曠野裡的雜草,方法只有一個,那就是在上面種莊稼。”

學生們愣住了,思考片刻後才恍然大悟,自愧不如。

《人是一顆思考的葦草》:如果你覺得人生困苦,不妨讀讀哲學

克魯﹒泡特金在《互助論》裡提到,一件事情往往具有兩個不同的面,而且這兩個面還能和諧地結合在一起,這就是現實。

莊稼和雜草就是曠野裡的兩種存在形式,但它們卻又相生相剋,呈現了土地的不同面貌。

但核心只有一個,我們是想要雜草還是莊稼?

土地因為閒置才會荒草叢生,解決這個問題,並不難,讓土地長滿莊稼,雜草便無法瘋長。

我們看待事物也要全面分析,找到核心,只有這樣問題才能從根本上得到解決。

人活著的核心是什麼?

如果是追求幸福和安樂,那就把重心放在當下,過去的就讓它過去,沒有到來的也不要著急。

人生難得的幸福和快樂,往往就在當下的十之一二上。

《人是一顆思考的葦草》:如果你覺得人生困苦,不妨讀讀哲學

讓哲學成為我們的靈魂伴侶

這些故事蘊含的道理,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

有人能做到,有人沒做到,人和人之間的差別,就在於誰能更好的將哲學智慧消化吸收,成為自己的認知。

認知得到提升,我們的眼界和思路都會大不相同。

哲學的世界像是廣闊無垠的星空,裡頭綴滿了閃耀的繁星,我們但凡能拮取一二,都足以照亮人生。

如果你也對哲學有興趣,不妨看看加雷思的《人是一顆思考的葦草》,一天讀一條,一年不到就可以輕鬆領略哲學的魅力和力量。

哲學改變認知,認知改變生活。

共勉。

《人是一顆思考的葦草》:如果你覺得人生困苦,不妨讀讀哲學

----------En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