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心學大師王陽明能學到什麼?

科學的元寶


王守仁(1472年10月31日~1529年1月9日)字伯安,號陽明。浙江餘姚人。因建室於會稽山陽明洞,自號陽明子,學者稱之為陽明先生,亦稱王陽明。王陽明是明代著名思想家、哲學家、文學家、軍事家。

王陽明的理論被稱為"陽明心學"。它的理論結構由四部分構成。"良知"本體論、"致良知"的方法論、"知行合一"的道德實踐論、"親親仁民"的民本論。陽明心學是中國思想文化史上的重要學說之一。王陽明的心學不是唯心學說,更不是心理修學。我們在今天的歷史視野看,它是中國古代思想重視人的主觀能動性,強調道法合一,天人合一的哲學思想之集大成的理論體系,對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建設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偉大實踐有重大的理論價值和現實意義。

一、“良知”本體論可以讓全社會確立以“良知“為核心的道德自覺,樹立正確的價值觀,人生觀,利益觀。改善道德滑坡、唯利是圖、物慾橫流的社會文明環境,全面提高全社會人文素質,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的主流價值觀。

二、"知良知"的方法論讓我們內存於心的“良知“,認識事物的根本方法是“致良知",就是用“良知"去做標準來衡量一切事物。"人人自有定盤針,萬化根源總在心。卻笑從前顛倒見,枝枝葉葉外頭尋"。這是陽明心學的根本宗旨。做事情要知天地良心,這是極具正能量的思想,如果每個人都真能夠實現自己的良知,對建設和諧世界是非常有力的。

三、"知行合一"的實踐論是我們堅持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和改革開放的既定國策,

為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提供科學務實的思維方法和精神力量。“知行合一”可以提高幹部隊伍和全體人民的道德素質,真正做到"取信於民"。

四、"親民"的本體論重視民生的主張,在當下改革開放新時代尤為重要。儒學傳統始終強調以民為本,推行仁政。我們這個時代尤其需要充分肯定人民的主體作用,堅持民為主宰的民主精神,這對中國走向民主仁政的治理模式是有積極意義的。


賀蘭燕語


在讀完董平教授《傳奇王陽明》一書的良知之教一章,我不禁點頭,實在太精彩,書中對“致良知”、“知行合一”的解讀實在太精彩了,雖然只有很少的幾頁,但讓我既感動又興奮。和君商學院院長王明夫先生曾經說過,如果人生一定要皈依某種哲學的話,那就皈依王陽明哲學吧。雖然目前我對心學的認知僅限於《明朝那些事》、《傳奇王陽明》兩本書的相關介紹,也不禁心神嚮往,想更深入探尋王陽明哲學的方方面面。

董平教授對王陽明心學關於“致良知”的部分,深入淺出的講解,易讀易理解,順便提一下,這本書也是王明夫先生推薦瞭解心學的書之一。讓我更為感動驚奇的更在於,前不久剛讀完的邁克·A·辛格《臣服實驗》一書中描述的生命流動的力量,正是王陽明口中的“良知”,他們雖然一個西方,一個東方,一個在明朝,一個在近現代,但表達的底層意思卻是出奇的一致,原來“理”是不分時間空間的,而它一直都存在著。

回到主題上,在讀完《明朝那些事》王陽明部分章節後,我對“知行合一”瞭解的非常淺顯,知道並且做到本身就很難,我之前也是這麼理解,但也僅止於此,也就是個表面而已。這本書帶給我的更多是對王陽明一生經歷的瞭解,他從小就很才能出眾,思想觀念也和其他小孩不一樣,在周邊人看來,他也許就是一個怪小孩,並且他很小就立志要當一位“聖人”。

怎麼當聖人呢?聖人首先要保家衛國,所以他15歲獨自到關外偵查邊關地形,回到家中寫了報告要上奏朝廷,被他爹罵了一頓,可他還是堅信要當聖人。16歲,朱熹的“格物致知”在當時十分流行,王陽明對此也十分相信,馬上行動,在家格起了竹子,3天后積勞成疾生了重病,這件事也讓王陽明開始對朱熹的學說產生懷疑,開始另闢蹊徑,也因此更加堅定他要當聖人的決心。

17歲王陽明成親,卻在婚禮當天不見新郎官蹤跡,原因是王陽明在當地的廣潤門附近偶遇一位老道士,與他攀談甚歡,不知不覺竟過了一夜。21歲,王陽明順利通過浙江鄉試,中了舉人。22歲會試落地,25歲復考再次落地,直到28歲考中進士。隨後他因替言官替正義上書,得罪當時權傾一時的太監劉瑾,被貶龍場。在這之後有了著名的“龍場悟道”,王陽明領悟出一個重要的道理:聖人之道,吾性自足。意思是,每一個人的人性當中,原本就有”聖人之道“,以前總將聖人之道當作外在東西來追求,現在他認為,那實在是一種完全錯誤的做法。

在我目前淺顯的理解來看,“良知”也即“聖人之道”的一種。“良知”就是我們的“本心”,是我們心靈本來的樣子,本來的狀態。也是我們生命的本原,是我們作為人而存在的根據;是理性的本原,是我們可能獲得知識的根據;也是德性的本原,是我們之所以可能有道德的依據。並且“良知”是本來就存在,而且是一直就存在的。

什麼是本心?打個比方,在國學書院裡,小輩給長輩遞茶水,這是書院的規定,但不是本心,本心應該是,不管書院有沒有這個規定,小輩都應該向長輩遞茶水,這是敬重長輩。再舉個例子,比如你是為什麼去幫助別人?是為了積累自己的善行,還是不得而為之,抑或是為了讓自己心安,這些都不是本心,都參雜著私心或者慾望,都為了想讓自己獲得回報。而本心是,幫助別人沒有目的,為了幫助而幫助,別人需要幫助就幫助了,並沒有想過幫助別人後,你能獲得什麼回報,或者幫助別人你要付出什麼代價,這就是良知。

王陽明說,你的“良知”知道什麼是對,什麼是錯,什麼是善,什麼是惡,什麼是美,什麼是醜,讓“良知”引導我們去做事,而不是我們的偏好。只不過在日常生活中,我們與外界接觸的眼、耳、鼻、舌、身這些外在的感覺無時無刻不在與外界打交道,並且它們在與事物打交道的過程當中還往往自作主張,將偏見當作真理,使人們的生活偏離了“良知”的引導。“良知”被日常生活當中的各種偏見掩蓋、遮蔽起來了,這十分危險,它使我們的生命失去了根基,喪失了人的本質。

所以我們要“致良知”,董平教授解釋說,“致良知”包含兩種意思:

一是我們要自覺意識到“良知”才是我們自己真正的本質,要使我們自己的生活充滿意義,就需要讓“良知”重新顯現出來,顯現於我們的內在心靈,讓“良知”指導我們自己的日常生活。(這裡提一下,《臣服實驗》提到,放下個人偏好,臣服於生命自然流動的力量,作者的這個觀點和王陽明的“致良知”觀點不謀而合)

二是如果我們意識到自己“良知”的存在,那就要在日常生活與工作中表達出來,將“良知”貫徹落實到方方面面。“知”就一定要“行”,這裡的“知”就是“良知”,“知行合一”是“致良知”最為根本而有效的方法。

王陽明正是“知行合一”徹底的踐行者,從上面的他的經歷中就能看出,他立志成為”聖人“,並且做了很多不同的嘗試,也經歷過很多人難以理解的困境,最終他還是悟到了,並且將自己的心學傳播給更多人受益。

在讀完董平教授《傳奇王陽明》一書的良知之教一章,我不禁點頭,實在太精彩,書中對“致良知”、“知行合一”的解讀實在太精彩了,雖然只有很少的幾頁,但讓我既感動又興奮。和君商學院院長王明夫先生曾經說過,如果人生一定要皈依某種哲學的話,那就皈依王陽明哲學吧。雖然目前我對心學的認知僅限於《明朝那些事》、《傳奇王陽明》兩本書的相關介紹,也不禁心神嚮往,想更深入探尋王陽明哲學的方方面面。

董平教授對王陽明心學關於“致良知”的部分,深入淺出的講解,易讀易理解,順便提一下,這本書也是王明夫先生推薦瞭解心學的書之一。讓我更為感動驚奇的更在於,前不久剛讀完的邁克·A·辛格《臣服實驗》一書中描述的生命流動的力量,正是王陽明口中的“良知”,他們雖然一個西方,一個東方,一個在明朝,一個在近現代,但表達的底層意思卻是出奇的一致,原來“理”是不分時間空間的,而它一直都存在著。

回到主題上,在讀完《明朝那些事》王陽明部分章節後,我對“知行合一”瞭解的非常淺顯,知道並且做到本身就很難,我之前也是這麼理解,但也僅止於此,也就是個表面而已。這本書帶給我的更多是對王陽明一生經歷的瞭解,他從小就很才能出眾,思想觀念也和其他小孩不一樣,在周邊人看來,他也許就是一個怪小孩,並且他很小就立志要當一位“聖人”。

怎麼當聖人呢?聖人首先要保家衛國,所以他15歲獨自到關外偵查邊關地形,回到家中寫了報告要上奏朝廷,被他爹罵了一頓,可他還是堅信要當聖人。16歲,朱熹的“格物致知”在當時十分流行,王陽明對此也十分相信,馬上行動,在家格起了竹子,3天后積勞成疾生了重病,這件事也讓王陽明開始對朱熹的學說產生懷疑,開始另闢蹊徑,也因此更加堅定他要當聖人的決心。

17歲王陽明成親,卻在婚禮當天不見新郎官蹤跡,原因是王陽明在當地的廣潤門附近偶遇一位老道士,與他攀談甚歡,不知不覺竟過了一夜。21歲,王陽明順利通過浙江鄉試,中了舉人。22歲會試落地,25歲復考再次落地,直到28歲考中進士。隨後他因替言官替正義上書,得罪當時權傾一時的太監劉瑾,被貶龍場。在這之後有了著名的“龍場悟道”,王陽明領悟出一個重要的道理:聖人之道,吾性自足。意思是,每一個人的人性當中,原本就有”聖人之道“,以前總將聖人之道當作外在東西來追求,現在他認為,那實在是一種完全錯誤的做法。

在我目前淺顯的理解來看,“良知”也即“聖人之道”的一種。“良知”就是我們的“本心”,是我們心靈本來的樣子,本來的狀態。也是我們生命的本原,是我們作為人而存在的根據;是理性的本原,是我們可能獲得知識的根據;也是德性的本原,是我們之所以可能有道德的依據。並且“良知”是本來就存在,而且是一直就存在的。

什麼是本心?打個比方,在國學書院裡,小輩給長輩遞茶水,這是書院的規定,但不是本心,本心應該是,不管書院有沒有這個規定,小輩都應該向長輩遞茶水,這是敬重長輩。再舉個例子,比如你是為什麼去幫助別人?是為了積累自己的善行,還是不得而為之,抑或是為了讓自己心安,這些都不是本心,都參雜著私心或者慾望,都為了想讓自己獲得回報。而本心是,幫助別人沒有目的,為了幫助而幫助,別人需要幫助就幫助了,並沒有想過幫助別人後,你能獲得什麼回報,或者幫助別人你要付出什麼代價,這就是良知。

王陽明說,你的“良知”知道什麼是對,什麼是錯,什麼是善,什麼是惡,什麼是美,什麼是醜,讓“良知”引導我們去做事,而不是我們的偏好。只不過在日常生活中,我們與外界接觸的眼、耳、鼻、舌、身這些外在的感覺無時無刻不在與外界打交道,並且它們在與事物打交道的過程當中還往往自作主張,將偏見當作真理,使人們的生活偏離了“良知”的引導。“良知”被日常生活當中的各種偏見掩蓋、遮蔽起來了,這十分危險,它使我們的生命失去了根基,喪失了人的本質。

所以我們要“致良知”,董平教授解釋說,“致良知”包含兩種意思:

一是我們要自覺意識到“良知”才是我們自己真正的本質,要使我們自己的生活充滿意義,就需要讓“良知”重新顯現出來,顯現於我們的內在心靈,讓“良知”指導我們自己的日常生活。(這裡提一下,《臣服實驗》提到,放下個人偏好,臣服於生命自然流動的力量,作者的這個觀點和王陽明的“致良知”觀點不謀而合)

二是如果我們意識到自己“良知”的存在,那就要在日常生活與工作中表達出來,將“良知”貫徹落實到方方面面。“知”就一定要“行”,這裡的“知”就是“良知”,“知行合一”是“致良知”最為根本而有效的方法。

王陽明正是“知行合一”徹底的踐行者,從上面的他的經歷中就能看出,他立志成為”聖人“,並且做了很多不同的嘗試,也經歷過很多人難以理解的困境,最終他還是悟到了,並且將自己的心學傳播給更多人受益。


Mr張先森說


王陽明先生是歷史上最被低估的一位聖人。

人活一世就像一個人學習武功一樣。

釋迦摩尼看到人們整天胡亂比劃,於是想告訴世人心法。但很少有人聽懂。

老子說那個心法玄之又玄,說了你也不信,我還是告訴你個基本招式吧,如何下蹲,如何跳躍。

孔子想依世人的根性不一不可能都學會心法,我還是教他們什麼是正確動作吧,這樣雖然他們不知道自己練的什麼功夫,但從大體動作上不至於是錯誤的。

王陽明想孔子的示範動作是對的,心法我也領會了但是沒有釋迦摩尼講的那麼透徹,而且很多人聽了心法也不會用到招式上,我還是幫他們打通任督二脈吧,至少這樣練功會事半功倍。

修行如幻,以幻修幻,幻心還依幻法來滅,法無斷滅,離幻即覺,有覺亦幻,離亦為幻,離無所離,幻滅即滅,真常不動。

個人所悟,亦為戲論,有緣自會深討。



凡夫講禪學


王守仁(1472年10月31日-1529年1月9日),漢族,幼名雲,字伯安,別號陽明,浙江餘姚人。明代著名的思想家、哲學家、書法家兼軍事家、教育家。

弘治十二年(1499年)進士,歷任刑部主事、貴州龍場驛丞、廬陵知縣、右僉都御史、南贛巡撫、兩廣總督等職,晚年官至南京兵部尚書、都察院左都御史。因平定宸濠之亂等軍功而封爵新建伯,隆慶時追贈侯爵。

王守仁是明代心學集大成者,明代心學發展的基本歷程,可以歸結為:陳獻章開啟,湛若水完善,王陽明集大成。王守仁的學說思想王學(陽明學)的直接源頭是陳獻章與湛若水的“陳湛心學”,陽明心學和與陳獻章的學說堪相一致,已是學界的共識。

王明陽是一個心學大師,看待萬物非常淡然。對功名利祿不爭、不怒,擁有偉大的胸懷,如聖人一般的存在於那個時代。他極力的推廣提倡天理,不管人的慾望。他倡導一個人存活在世上,就應該將天理與自我良知合二為一,合為一體。把倫理道德的價值看的很重要,他說人應該去除一切的慾望,人不能心存惡意,一個人有什麼心機,決定著他有什麼樣的終點。一個人的慾望就是一個人的痛苦,慾望愈多,痛苦愈多。

倘若一輩子在追求功名利祿的途中,他這一輩子都是碌碌無為,毫無意義,在勾心鬥角的痛苦中走往漫長的一生。駕馭不了的慾望,根本不要去想,也不要去伸手夠,因為那是你痛苦的起點。

平凡的生活中,不要好高騖遠。人生最怕的就是沒有本事,卻心比天高。自己的資金、能力、背景這些不足以支撐你追求時,不要想太高大上的慾望,你的能力決定你所擁有的一切,不要讓自己生活在無止境的痛苦中,這就是王明陽對生命的詮釋。










今古雜壇


弘治十二年(1499)進士,先後刑部碩士,貴州隆昌程頤,廬陵知縣,右杜遷御史,贛南巡撫,二廣巡撫等。晚年,他成了南京軍務大臣,都察院離開了杜御史。他被授予“新人”的稱號,以平息陳豪的叛亂和其他軍事成就,並被追授侯爵隆慶。

王守仁是明朝的一位大師心學。明朝心學的基本發展過程可以概括為:陳獻章開放,湛若水完善,王陽明精通。王守仁的理論和思想王學(陽明學)的直接來源是陳獻章和湛若水的“陳展心學”、陽明心學和陳獻章的理論,這三者是一致的,是學術界的共識。

王明陽是一個心學大師,非常冷靜地看待一切。他不計較名利,不生氣,有一顆偉大的心。他像聖人一樣存在於那個時代。他強烈敦促廣提倡正義,不管人們的願望。他主張如果一個人生活在這個世界上,他應該把自然法則和他自己的良心結合起來。倫理的價值非常重要。他說一個人應該去除所有的慾望。一個人不可能是惡意的。一個人的想法決定了終點。一個人的慾望是一個人的痛苦,慾望越多,痛苦越多。

如果他一生都在追逐名利,他將毫無用處,毫無意義,並將在陰謀的痛苦中度過漫長的一生。不要去想無法控制的慾望,也不要去追求它,因為那是你痛苦的起點。

在日常生活中,不要志存高遠。生活中最害怕的事情是沒有能力,卻擁有一顆比天空更高的心。當你的資本、能力和背景不足以支持你的追求時,不要想太多你的願望。你的能力決定了你擁有的一切,不要讓自己生活在無盡的痛苦中。這就是生活的解釋王明陽。


日月乾坤國學團隊


王陽明是心學集大成者,是立德、立功、立言真三不朽之人。跟先生能夠學到良知之學。能夠學到學會創造屬於自己的世界。即“心即理”的向內求還是向外求的哲學命題。也包含“知行合一”的實踐論和“致良知”的方法論以及“親親仁民”的民本論。

我們通過學習王陽明心學,還能懂得聖人可學而至,知道陽明學的根本精神在良知,知道要有遠大志向、勤學、改過和責善。

在遇到問題和困難時,修煉強大內心,關鍵在事上磨。能靜亦定,動亦定,此心不動,隨機而動。還能學會變通。

從陽明先生身上能學到他那種面對艱難困苦樂觀面對,不為所動的自強不息精神。無論身處逆境、困境、險境、遭陷害、遭妒忌、、被誤解均能泰然處之,無所畏懼。他的精神值得我們學習。

還有他那種以天下為己任,憂國憂民的心,為百姓平安、社會穩定、民族團結嘔心瀝血。更時刻不忘教化黎民百姓的社會責任擔當精神等等都是值得我們學習的。




中和至道


陽明心學指出,當良知認為我們受到了不公正的待遇時,就要勇於抗爭,人活在世上遇到不公正待遇時如果不爭,就是傷天害理。

禮節以否不重要,確認自己真心想去做的話,做就好。法無定法,貴在得法,心生萬法。

王陽明的弟子問他是如何清除心中雜草的。

王陽明回答說:“雜草有害,當然要清理掉,但是如果偶爾沒有清除乾淨,也不要放在心上,你越是在意心裡就越亂,心中頂著那一塊沒有除掉的雜草,那心中就雜念叢生了。”

一切法由心想生。

心即理,心外無物,心即良知。

格物致知,為善去惡是格物。

知行合一;知而不行,為不知;行易知難。

千聖皆過影,良知乃吾師。

感謝心學大師王陽明先生的智慧結晶,這點滴骨血,我輩將傳承下去。[祈禱][玫瑰]





葉恆君


王陽明的心學究竟有什麼價值是困惑很多人的問題。現在學王陽明心學也成了一種風氣。王陽明心學的核心價值在於“知行合一”。這跟很多人解釋的理論和實踐相結合,相去甚遠。

知,是道德意識。行,是道德實踐。有了正確的道德觀念,不見得就能成為一個道德高尚的人。只有付諸與實踐,不斷踐行,才有可能達到致良知。良知是什麼,本心。與生俱來的道德判斷。

“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一個人應該知道疫情期間戴口罩,可是為什麼拒絕戴口罩呢?不能說這個人是壞人。既然不是壞人,為什麼能做出這樣愚蠢的事?一念之差。那一刻可能情緒不好,或者可能出於對工作人員不滿。逞一時之快所以作了那麼一下,結果後悔莫及。時時刻刻自省,才能少犯錯,甚至做到不犯錯。

所以,王陽明才有那四句話“無善無噁心之體,有善有惡意之動,知善知惡是良知,為善去惡是格物”。

心學對於今天這個社會,構建全社會的共同價值觀,其意義不言而喻。


高承乾泛局


王陽明的心學被神話了,這是因為他自己在實踐中不斷探索,做出了一些成就,但是並非所有的人按照他的說法就能做出同樣的成績。古往今來,依他心學而行,而做出和他一樣成就的又有幾個?所以風行了一段王氏成功學之後,大家都放棄了。

人要在實踐中去探索自己的道路,而不是一味去迷信一種學說,脫離了以自己為主要矛盾,就成了本末倒置。


千里雲城


王陽明哲學思想

王陽明畫像

王陽明生於我國農曆的1472年9月30日。他被稱為二個半完人(孔子、王陽明、曾國藩半個)之一,是公認的儒家的四大聖人(孔孟朱王)之一,他是公認的明代第一人,當年明月盛讚王陽明:“彪炳顯赫,自明之後,唯此一人而已。

一、王陽明思想的核心

王陽明的核心思想是“致良知”和“知行合一”,但很多人對王陽明思想有很多誤讀。認為王陽明和他的心學,偏重於抽象思維,而輕實踐;有的人,則把王陽明思想直接歸為佛老的無為,同體等。我們首先對“致良知”和“知行合一”進行初步瞭解,幫助大家瞭解真實的王陽明思想。

《大學》裡這樣說:“致知在格物。”就是通過對事物的觀察,來獲得道理。王陽明遵循朱熹的“格物致知”,開始了窮理功夫。於是先從“格物”做起,但是未能成功。王陽明解《大學》的“致知”為“致良知”。王陽明認為,“良知”不但知是知非,知善知惡,這是人人具有,是一種不假外力的內在力量。

“致良知”其實就是在實際行動中實現良知,也就是知行合一,並不是被大家誤讀的,只是抽象思維,只一味地想,而不動手去做。

也就是說“致良知”與“知行合一”是相伴相生的存在。就好比我們我們知道孝順父母是正確的事情,是我們的良知。表現在實際行動中,就是常回家看看,幫媽媽捶捶背,幫爸爸洗洗碗,讓他們幸福安享晚年。

二、王陽明的生平

1、王陽明的出生

王陽明生於我國農曆的1472年9月30日。他的祖上是著名的琅琊王氏,24孝裡“臥冰求鯉”的王祥就是他的先祖,書聖王羲之是他先祖的旁支。王陽明從小聰慧過人,胸襟眼界更是遠超凡人。有很多書本中都有所記載他小時候的一些事,如果感興趣可查閱資料,這裡就不一一道來。

2、五溺時期

王陽明自幼聰慧過人,精力超常,異常好學,在他篤定於儒學之前,先後學了五樣東西,即所謂的“陽明五溺”說。

先是遊俠,他想做個大俠,經常練武耍劍,但後來想著當俠客闖蕩江湖,沒什麼出息。

後來就學騎射,騎馬射箭,學兵法,當孩子王,指揮小朋友排兵佈陣,這為他後來的百戰百勝打下了基礎。

沉迷於辭章之學,學李白杜甫蘇東坡作詩寫詞。

學神仙之術,他跟很多道士交了朋友,經常與道士坐而論道,探討仙家法術和長生之術。

後來又學佛教,參禪悟道,與和尚一起打坐悟道。

王陽明能百戰百勝、文采斐然、書法出眾,他的“心學”融合了儒釋道三家之精髓,何嘗不是他少時的雜學之功!

18歲那年,王陽明去江西上饒,拜訪了一個大儒叫婁諒,婁諒跟王陽明說了一句振聾發聵的話:“聖人必可學而至”,這句話一下擊中了王陽明,從此讓王陽明堅定了決心,他的目標是要成為聖人,要做孔孟那樣的聖人!

3、科舉與仕途

王陽明21歲鄉試成功,考中舉人,22歲參加會試失敗。25歲那年參加會試還是未能成功,28歲重新參加科舉考試,這次進士及第,從此步入了仕途。

4、龍場悟道

因宦官劉瑾之禍,王陽明遠謫貴州,輾轉萬里,幾遭不測。王陽明在龍場這等蒼涼之地,日夜端居靜坐,以求靜一,忽而大悟:聖人之道,吾性自足。向求之理於事物者,誤也。這句話就代表龍場悟道精神。這個話其實和釋迦摩尼在頓悟以後的話幾乎一樣,釋迦摩尼在菩提樹下睹啟明星突然頓悟 他說什麼呢,他說:“咦哉,眾生皆具如來智慧德相,皆因妄想執著不能證得。”就是說眾生 我們這些普通人都有如來的智慧德相,都跟如來是一樣的,只是因為妄想執著遮蔽了它,所以不能證得。所以王陽明所說的“良知自在人心”,這個你可以把它對應為佛性。

因為與佛祖頓悟之相似,古代的很多人批評王陽明就說,他那根本不是新創的,他說的就是佛性,要知道宋明理學年間,說誰是佛法是罵人,因為他們排斥佛老。王陽明說我不是佛老,我說的是良知,但每個人心中都有良知,這就是王陽明龍場悟道。

6、我心光明

王陽明57歲時,自己輕舟返鄉,從南寧回來路過廣州,在廣州休息了一下,從廣州上船,走到了江西境內,王陽明就不行了,他的身體已經徹底被掏空了,他身邊有一個學生叫周積,是江西南安府地方官。當船行到青龍鋪,大概早上八點左右王陽明去世。逝世之前,周積問他:“說先生有什麼交代的沒有?”王陽明留下了這句千古名句:“此心光明,夫復何言”或者說“此心光明,亦復何言”,然後就在這個舟上離世了……

三、王陽明思想的演變與發展

1、王陽明思想的前三變,異質的轉變

黃宗羲在《明儒學案》中指出,王陽明在悟道之前,即“得其門”之前有三變:①氾濫於詞章,②出入佛老,③龍場悟道。這一部分與在前面王陽明的生平中有述說,在此就不再贅述。

2、王陽明思想的後三變,同質的發展與完成

王學的後三變與前三變不同,前三變是異質的轉變,後三變則是同質的發展,是同一個系統的圓熟完成。

①默坐澄心:王陽明在這個階段教人“存天理,去人慾”,所謂天理就是本心、真我,所謂人慾就是私慾習氣,假我,已漸漸地向良知之說靠攏了。

②致良知:王陽明在五十歲前五年間,平諸寇,擒宸濠,在軍旅中講學不輟,屬於學問和事業的鼎盛時期。在五十歲之際,便正式揭示“致良知”三字為口訣,成立講學宗旨。

什麼是“致良知”呢?就是在能分辨真我和假我之後,知是非善惡的真我,將其擴充到底,使它在行為過程中佔據主宰地位。

③圓熟化境:這是王陽明五十一歲以後的晚年境界——圓熟化境。這和孔子所講“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類似。這種境界是不習不慮的良知,並不是習氣中的直覺本能,而是隨時當下的真實呈現。此時,天理自存,人慾自去,良知真宰,融入化境,聖人氣象顯。也就是說這個時候,私慾早已消失殆盡,良知在他腦海裡根深蒂固,不管他隨意做什麼,一定是符合良知的。

王陽明成學前的三變,是“自我發現”的過程;悟道以後的三變,則是“自我完成”的過程。從“自我發現”到“自我完成”,亦正是他一生踐履的過程,這不是思辨的事,而是實踐的事。

四、王陽明哲學的幾個基本概念

1、良知之天理

王陽明在《傳習錄》提出,良知只是個是非之心,是非只是個好惡。只好惡就盡了是非,只是非就盡了萬事萬變,也就是說良知只是一個天理自然明覺發見處。它最內在的真誠惻怛的本體自性,便自然而自發地表現為各種不同的天理,如在事親便表現為孝,在從兄上表現為悌,在事君上表現為忠,便是所謂天理,也是所謂的道德法則。

2、知行合一

據《陽明年譜》記載,王陽明在龍場悟道次年,主講貴陽書院,開始提出“知行合一”之說,但最初學生並不真正理解知行合一的宗旨。

“知行本體”即是良知本體,也是心體。知行本體原本是一體的,它之所以不合一,是因為被私慾所遮蔽,所以必須有“致”的功夫使其合二為一。

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

《傳習錄》

聖學只是一個功夫,知行不可分作兩件事。也就是說當我們心知善惡時,便已好此善、惡此惡了,這時“知是行之始”,當我們知善惡,並把其具體到實踐中去,所以“行是始之成”。這時的行,已由內而形諸於外,內外通而合一。

知得真切,知得篤實,便是行;行得明覺,行得精察,便是知。知的過程與行的過程是相終始的。

3、心即理

“心即理”是傳統心學的重要命題,由宋代陸九淵首提,後由王陽明完善。

陸九淵之學,在由本心實理流出而為實事實行。陽明之學,在致吾心之良知以正物成物。故曰:“致吾心良知之天理於事事物物,則事事物物皆得其理矣。致吾心之良知者,致知也;事物皆得其理者,格物也,是合心與理而為一者也。”事事物物皆得其理,即是事事物物皆得其正,皆得其成。一切事物皆在良知天理之潤澤中而得其真實之成就。攝物以歸心,心以宰物、以成物。所謂“心與理一”“心外無理”“心外無物”,皆在這個意義上才能瞭解,這也是“心即理”(良知即天理)最中心的義蘊。

結語:

王陽明心學需慢慢品味、思考,需要你全身心的投入,方能體會到陽明先生的思想歷程。他的心學義旨,並不是浮於表面的雞湯或佛老思想。相反,讀懂他的“致良知”“四句教”“知行合一”,仿若醍醐灌頂,有柳暗花明之感。

我的回答希望有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