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全景》:用“全因模型”重新認識自己,克服慣性思維

人是看不到自己的全景的,因為眼睛長在前方。所以,我們需要通過一系列的思維技巧訓練,來擺脫思維慣性。

書中提出了全因模型,用來解釋一個人行為的基礎。包括平衡態,負反饋,經驗價值清單,比較器,平衡補償機制。

《人的全景》作者是池宇峰,清華大學蘇世民學院實踐教授、清華大學x-lab課程教授。

書的封面上寫著,推薦重點閱讀第1章和第12章,這引起了我的好奇,今天我們一起來重點讀一讀第2章和第12章,看一看這本書核心中的核心。


《人的全景》:用“全因模型”重新認識自己,克服慣性思維


一、全因模型

什麼是全因模型。

這是一個可以用來理解自己,理解他人的工具。用這個模型對一個人進行分析,可以追溯到他最初的動機。理解全因模型,甚至可以說就理解了人性。

知己知彼,百戰不殆。我們來看一看,全因模型包含五個要素:平衡態,負反饋,經驗價值清單,比較器,平衡補償機制。

簡單來說,平衡態是一種狀態,一種人們能夠穩定生存的狀態。負反饋指的是人的思考和行為,用來幫助我們回覆到平衡態。一個人思考和行為的依據,來自於自己的經驗價值清單。人是社會人,通過在社會中的比較,很容易造成心理失衡,這時候,大腦就會運行平衡補償機制,來幫助我們處理心裡不平衡,


《人的全景》:用“全因模型”重新認識自己,克服慣性思維


第一,平衡態。

一個人,需要同時維生理和心理的平衡,才能保持一個穩定的生存狀態。如果某個指標處於失衡狀態,那麼,就會引發需求和動機的產生。

平衡區間和生死區間。

在平衡區間,人雖然處於失衡狀態,但是還是可以生存的。當一個指標偏離程度超過了生死區間,就崩潰了。

招致失衡有四個要素,可以根據兩個座標:一個是內因和外因,一個是心理刺激和生理刺激,劃分為四個要素:代謝、慾望、刺激和比較。


《人的全景》:用“全因模型”重新認識自己,克服慣性思維


第二,負反饋。

這是系統思維中的一個專業詞彙。我們先來理解一下正反饋和負反饋。

《人的全景》:用“全因模型”重新認識自己,克服慣性思維

如果一個東西偏離原來的軌道,正反饋會加速偏離程度,負反饋則是讓這個東西迴歸到原來的狀態,也就是說,降低偏離程度,迴歸到最初的狀態。

一個處於平衡狀態的人,比如通過比較,產生了失衡的狀態,這個時候,就需要通過思維和行動,讓我們回到最初的狀態。

第三,經驗價值清單。

每個人的三觀都不一樣,是因為每個人的經驗價值清單都不一樣。

按照層次理論來說,分別包括經歷清單、經驗價值清單和價值觀。

大家都是從自己的過往經歷中提煉出經驗,繼而上升到自己的人生價值,都會經歷這樣的過程。

所以,每個人的三觀都不太一樣,因為每個人的經歷都不一樣。

第四,比較器有三種比較,分別是自我比較,社會比較,自然比較。

自我比較很好理解,就是從時間線上來說,我和過去的自己比。

社會比較也很好理解。人類是群居動物。人通過比較來確定,自己是否處於安全地帶。

有一個”鏡中我“理論,是說人無法看清自己,所以,通過猜測自己在他人眼中的形象來認識自己。

第五,平衡補償機制,也就是彈簧人。


《人的全景》:用“全因模型”重新認識自己,克服慣性思維


我們都是彈簧人,彈簧人本來處於一個平衡的狀態,突然有一個外力出現,讓彈簧人失衡。這個時候會怎樣做呢?彈簧人有兩種方法,第一種是分數,第二種是概率。

第一,分數,就是改變以往經驗的重要性。比如,半途而廢。如果做事情遇到困難,彈簧人可能就會安慰自己,其實現在做的這個事情,其實沒那麼重要。”減肥也不差這一口“,”跑步就算了吧“。

第二,概率,就是改變以往經驗的確定性。比如,安慰自己說,這個事情不一定會發生。

其實,前面也提到過,正確的方法,就是立即行動,也就是負反饋的活動。

因為,彈簧人這種自欺欺人的做法,其實會產生大量的情緒損耗。這些負面情緒會降低人的能量,讓人更加低沉,不想活動。相反,如果行動,形成一個負反饋,就可以幫助我們脫離這個循環,恢復到當初的平衡狀態。

二、自查無錯

很多人都會犯一種叫做“自查無錯”的錯誤,舉例來說,答題的人和判卷的人是同一個人,他就永遠發現不了自己的錯誤。這個錯誤實在是太恐怖了,比如黑天鵝問題。一出現就是大問題。

“自查無錯”的剋星是競爭。處於競爭狀態,對手就是一面鏡子,看到有對手就會反思自己,然後持續改善。競爭是殘酷的,除了競爭,還有一種方法,就是日常糾偏。


《人的全景》:用“全因模型”重新認識自己,克服慣性思維


作者提出了三種日常糾偏的方法,用來對抗自查無錯這個慣性思維。

第一個方法就是在內心設置一個警笛。

比如《原則》的作者雷達里奧說過,自己曾經吃過虧,當時覺得肯定不會錯的時候,犯了一個致命的錯誤。

後來他就時刻提醒自己,我的觀點不一定正確。每次做出一個觀點,他就會想如果這個觀點是錯的,應該怎麼辦?

第二個方法就是第二套價值經驗清單。不要總是“我以為”,看別人是怎麼做的。保持開放的心態,看對方的決策思路。

第三個方法就是照鏡子,吾日三省吾身。以自己以往的經歷為鏡子,以身邊的人為鏡子。

如果幾個月都自我感覺良好,沒人提出過批評意見,那麼這個時候就要當心了,是時候照鏡子反思了。

總之,《人的全景》這本書的封面很有意思,一個小人,站在一個巨大的鏡子或者屏障前面。是在提醒讀者,人,很難看到自己的全景,所以,我們要通過反思,運用一系列的思維工具,去看清楚自己,去認識身邊的人,去認清楚這個世界。只有持續不斷地反思和對抗,才能擺脫慣性思維,逃離當初的循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