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文亮最后一条微博,每秒都有人在更新

“李医生,春天的花开好了,很好看。”

“你那边现在是什么季节?也是春天吗?”

“有时间的话,回到这个城市上空看看,

所有善良的人都会抬起头怀念你。”


李文亮最后一条微博,每秒都有人在更新

01 每一秒都在更新

人们最近关于疫情的讨论,少了很多。

朋友圈不再更新疫情数据,群里没有转发最新的进展。

社畜开始吐槽复工、学生们抱怨上网课、网友们依旧热衷于微博吃瓜……

大家的生活逐渐回归正轨,好像疫情留给人们的压抑和痛苦已经消失,一切都要过去了。

但来到李文亮的微博评论区,我知道,其实谁也没忘。

10秒前


李文亮最后一条微博,每秒都有人在更新


20秒前

李文亮最后一条微博,每秒都有人在更新


40秒前


李文亮最后一条微博,每秒都有人在更新


……

40天,这是李医生已经离开的时间。


62万,这是李医生最后一条微博下的评论数。


每点一次刷新,都能刷出一版新留言。


每天至少有上万人,在评论区留下自己的心情,这里已经变成了一个特殊的树洞。


李文亮最后一条微博,每秒都有人在更新


刚开始,大家听闻他确诊,都祝他早日康复,感激他当了那个吹哨的人;

后来,人们为他的不幸点上无数根蜡烛,彻夜难眠;

再后来,人们在这里记录疫情的发展、生活的点滴、心情的变化。

好的、不好的、开心的、难过的……都倾诉到这里。

远走的李医生,被以一种特殊的方式缅怀着。


李文亮最后一条微博,每秒都有人在更新


02 中国的哭墙

很多评论说,这里是中国版的哭墙、“叹息之壁”。

的确,无数人的疼痛、遗憾、压力、抑郁被这个微博聆听。


人们在这里,缅怀着许多和他一样本不该逝去的生命。


李文亮最后一条微博,每秒都有人在更新

李文亮最后一条微博,每秒都有人在更新

李文亮最后一条微博,每秒都有人在更新

李文亮最后一条微博,每秒都有人在更新


也缅怀着,许多和他一样伟大的生命。


李文亮最后一条微博,每秒都有人在更新

李文亮最后一条微博,每秒都有人在更新

李文亮最后一条微博,每秒都有人在更新


有人题诗致敬李文亮和梅仲明,写的是:


古琴台下无明亮,吹哨人前后死生。

此后仲春何敢听,梅花落尽子规声。

还有很多人形成了习惯,哪怕什么也不说,每天都会来看一眼。


李文亮最后一条微博,每秒都有人在更新

李文亮最后一条微博,每秒都有人在更新


这里变成了一座纪念碑,纪念这场灾难给生活带来的痛苦。


李文亮最后一条微博,每秒都有人在更新


每个被时代的尘埃波及的人,都在纪念碑下,填上属于自己的石基。


不为了什么,仅仅是提醒自己不要忘记有些人,有些事。


李文亮最后一条微博,每秒都有人在更新

李文亮最后一条微博,每秒都有人在更新

李文亮最后一条微博,每秒都有人在更新


当然,更多的人在这里,留下了对生活的期待。

有人记录了自己厨艺的成长,


李文亮最后一条微博,每秒都有人在更新


有人留下了寒冬后的春天,


李文亮最后一条微博,每秒都有人在更新

李文亮最后一条微博,每秒都有人在更新


有人学到了他的责任和勇敢,


李文亮最后一条微博,每秒都有人在更新

李文亮最后一条微博,每秒都有人在更新


有一大部分,是分享他生前爱吃的美食,


李文亮最后一条微博,每秒都有人在更新

李文亮最后一条微博,每秒都有人在更新


他关注的UP主徐大SAO也专门为他做了顿鸡腿,希望他回来吃顿好的,


李文亮最后一条微博,每秒都有人在更新


……


世间百态,全部汇于这狭小的一隅。


03 世外桃源

互联网的生存环境,已经无数次被诟病乌烟瘴气,恶劣无比。

喷子和杠精24小时高强度在线,一不留神就会被网络暴力,甚至人在家中坐,锅从天上来。

戾气深重,是当下互联网最真实的素颜。

然而这一切在李医生的微博评论区,完全看不见。

有网友说:

大家都是怀着同样的目的而来,即,心怀善意信仰,来和他说说话。


李文亮最后一条微博,每秒都有人在更新


这里就像乱世中的一片桃花源,承载着最单纯的人性之善。

在别处,但凡有人敢在疫情消息下聊自己的事,都会被喷到当场自闭:

“国难当头占用公共资源,你不配当中国人!”

但在这里,每一种困难都会被理解,每一声求助都会被听见。

哪怕你来说一句“今天和对象吵架了”,也不会有人拍桌子,而是支招和安慰。


人们都秉承着一个共识:大家都是灾难中的幸存者,都是有七情六欲的普通人。


这份善意,是当前网络环境,乃至整个社会都缺乏的。


李文亮最后一条微博,每秒都有人在更新


为什么是李文亮?为什么偏偏是在他的微博下?

除了吹哨人的身份,更直接的原因,还是来自李医生自身。

他曾许过一个愿:

新的一岁希望能做一个简单的人,看得清世间繁杂却不在心中留下痕迹,保持足够的平常心。

因着这份平常心,我们能在他的微博里看到自己。

却又因着吹哨这个和“平常”相反的“伟大”举动,我们向他致敬。

他的特质,吸引我们在纷乱的世界划出一片温暖的自留地,以前所未有的善意,表达对他的感谢。

就像他的朋友圈签名一样:

理论是灰色的,生命之树常青。

虽然他的头像已成灰色,但因他而活的生命之树,正源源不断地把青色带到这里。


李文亮最后一条微博,每秒都有人在更新


果言果语

人死如灯灭。

纪念对于逝者本人来说,本没有什么实际上的意义。


纪念唯一的意义,其实是对生者而言的。

就像白求恩因支援中国不幸牺牲后,《纪念白求恩》一文直到今天,都会在学生的课本上、医院的墙壁上出现。

14亿中国人,没有一个不认识白求恩,不知道他的贡献。


李文亮最后一条微博,每秒都有人在更新


2019年1月2日,中国科学家顾方舟先生去世,当时无人知晓他是谁。

被授予了“人民科学家”的国家荣誉称号后,大家才知道他是著名的“糖丸爷爷”。

作为我国口服活体疫苗之父,是他让数十万儿童免于因小儿麻痹致残。


李文亮最后一条微博,每秒都有人在更新


我们为什么要不遗余力地宣传,让大家知道顾方舟、纪念白求恩、悼念吹哨人李文亮?

因为我们要用这种方式让后人明白:

是一名又一名这样的普通人,撑起了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明历史。

前人以身作则,后人默默追赶,在追赶的过程中,把自己变成再后来者的标杆。

一代又一代炎黄子孙的努力下,才活出现在的文明奇迹、世界强国。

这就是纪念的意义。


如果始终任由那些曾对社会做出重要贡献的人被淹没、被遗忘,今天就不会有那么多“我请战”“我报名”的凡人;


不会有那么多为了疫情奔走,捐钱捐物掏空家底的凡人;


不会有那么多为了10天建起美国10年都建不起的医院,通宵达旦的凡人……


他们没想当伟人,只是在伟人的影响下,想为身边的人做点什么。

他们在前面冲锋,我们在后面书写,书写那些本可独行,却选择汇成太阳照亮前路的星星之火。


李文亮最后一条微博,每秒都有人在更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