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棲攻擊艦在性能和設計定位方面,和輕型航母有何區別?

夢幻之星V


輕型航母,是相對於中型和重型航母而言的,儘管在長度、噸位和艦載機攜帶量上,無法和中型和重型航母相比擬,但畢竟還是一艘航母,具備航母最起碼的功能,即攜帶艦載機執行制海制空甚至遂行對岸打擊能力。

只是輕型航母,不具備彈射起飛的能力,由於排水量小頂多2萬餘噸,一般都攜帶具備垂直起飛、短距滑行的艦載機,目前最小的輕型航母是泰國的加克里· 納呂貝特號,排水量僅1.1萬噸,噸位與韓國海軍世宗大王級驅逐艦相當。

對於軍工體系欠發達的國家來說,不需要複雜的彈射器與攔阻裝置、使用和維護較簡潔的輕型航母,是其海軍較好的選擇,能降低後勤保障和人員素質的要求,一般實力的國家也有條件裝備。

兩棲攻擊艦,其實,就是登陸艦中體形較大,能攜帶大量武裝和運輸直升機,也有塢艙能裝載數艘登陸艇,以及兩棲戰車和越野車包括數百名全副武裝登陸作戰人員的水面艦艇,目前最大的兩棲攻擊艦正常排水量有4萬噸,是僅次於航母的最大水面作戰艦艇。

此型艦由直升機母艦拓展而來,擁有寬敞的飛行甲板和數個直升機起降點,武裝直升機能對登陸的兩棲人員進行火力掩護,運輸直升機則能實施機降、傘降和繩降,加上兩棲戰車和越野車等,能遂行立體登陸搶灘作戰,火力輸送、兵力投送等能力,遠在坦克登陸艦之上。

因此,輕型航母和兩棲攻擊艦,在研發設計初期的定位就是不一樣的,一個是以艦載機航空作戰奪取制空和制海權為主,一個是實施大規模的立體登陸搶灘作戰。

但一旦象F-35B這般具備垂直起飛、短距滑行能力的隱形艦載機部署到兩棲攻擊艦上,則兩棲攻擊艦就具備了輕型航母的作戰性能,如果是艘排水量4萬噸級的兩棲攻擊艦,就搖身一變成了事實上的中型航母。

輕型航母卻不具備攜帶登陸艇實施兩棲登陸作戰的能力,但輕型航母上部署的武裝和運輸直升機在兩棲作戰中,也能發揮一定的火力掩護,機降、傘降和繩降能力,將兩棲作戰人員輸送上岸。


國平軍史


對於大國而言,兩棲攻擊艦或者說直升機航母僅僅是對航空打擊力量的一種補充。比如法國的西北風,英國的海洋,中國的075


三國並未強求兩棲攻擊艦一定要具備起降固定翼艦載機的能力。美國也就是摟草打兔子。

但是對於小國而言,航空母艦與兩棲攻擊艦之間的界限已經模糊化。

意大利的迪裡雅斯特號兩棲攻擊艦,在設計階段就預留滑躍跳臺改造空間,定位就是代替已經老化嚴重的加里波第號航空母艦。

還有胡安卡洛斯一世戰略投送艦,這樣一種自帶滑躍跳臺和塢倉的四不像。

說他是航母,可行,畢竟所有有胡安卡洛斯/堪培拉/阿納多盧的國家均是明確表示,其會搭載f35b。而且西班牙的胡安卡洛斯一世號也代替了阿斯圖里亞斯親王號航空母艦。

很明顯能夠取代航母的有且只有航空母艦。

還有日本實在是不知道怎麼歸類的出雲日向,兩棲攻擊艦,沒得船塢。

航空母艦,搭載不了固定翼飛機,日本方面也是表示會對其航母化改造,可見出雲日向絕對不是航母,但是無論怎麼看其都是輕型航母的艦體 輕型航母的射擊,輕型航母的機庫和升降機。

偏偏不算航母.....

總之對於小國這種力求在軍費有限的情況下,儘可能面面俱到的實現各項指標的艦艇,已經無法明確歸類了,要麼統稱為小平頂,要麼按照各國自己叫法。

總之把輕型航母開除出航母的籍貫也沒啥問題,這類型,沒有兩段式飛行甲板,沒有攔阻索的航母也沒資格被叫做航母。

反正都是一樣的弱雞......加富爾和加里波第打起來半斤對八兩。

嗯這群輕型航母一律打不過美國號兩棲攻擊艦,完全可以用戴高樂作為分界線,噸位大於戴高樂的是航母,噸位<戴高樂的是廢柴


嘯鷹評


日本“出雲”號直升機驅逐艦,2017年興沖沖開去新加坡參加觀艦式,到訪者屬它塊頭最大,似乎羊群裡鑽出一頭駱駝來。滿載排水量2.7萬噸,超過了到訪的泰國1.1萬噸的“差克里·納呂貝特”號。不過,泰國航母看著是小,卻是正正經經的航母,以海上制空而設計。“出雲”出生,有點偷偷摸摸,以直升機驅逐艦為名,開始顯得有點不倫不類,今天已正式走向前臺,完成了改造,最多可搭載10架F-35B,也具有不小的制空能力。航母與兩棲攻擊艦的區別,是否設有投送人員和裝備上陸的塢艙,就是區別它們的典型標準。不過也越來越沒有那麼嚴格。

泰國的想法

1989年發生風災,因在海上,軍隊沒有立體救援能力,大為不利,於是產生了打造一艘兩棲艦的想法。找到西班牙,給他拿出了三種方案,報價都是4億美金,泰國思謀再三,還是選擇了航母。從一開始,即按挺正經的航母設計,不過兼作立體救援。韓國設計了“獨島”級,本來正經的一艘兩棲攻擊艦,現在看到日本有了2艘“出雲”級,也想按航母改造,正式購買了美製F-35B,兩棲艦正式改為多功能用途艦,可以適應多種任務需要。再比如意大利新近發展的“底裡雅斯特”號,滿載滿水量3.3萬噸,有用作航母的考慮,也設有塢艙,以投送作戰隊員和兩棲裝備,一魚兩吃,既經濟又實惠,滿足了不少世上不少軍隊的胃口,也就這類艦外銷很火,現在有10個國家20多艘,而擁有航母者則少而又少。

未來的趨勢

兩棲攻擊艦,美國發展最早,經過4型兩棲攻擊艦發展,最新“美國”級排水量達到了5萬噸。從一開始,即有當做航母使用的考慮,因此嚴格按照軍用標準來打造,採購價格從而一漲再漲,最新“美國”號,裸艦就是30億美元。而2.1萬噸的法國“西北風”不過4.5億美金。便宜的原因,除美國而外,全部按照民用標準建造,花費不高用得起,用起來看似也蠻好。美國不然,作為霸權國家,戰爭不斷,其兩棲攻擊艦也最大最強,搭載的裝備最全,不缺作戰要素。美國定位不同,性能上與他國相比,也要高出很多。


魂舞大漠


你好,我是冬雨AK,我來回答,輕型航母和兩棲攻擊艦在排水量和外觀方面確實很像,最大排水量都在4萬噸左右,都是寬闊的平直甲板!而且兩者的有一些作戰功能是相通的,但由於設計和性能方面的差異,是不可以角色互換的。

首先是性能方面的差異

航空母艦是搭載固定翼艦載機,與敵人進行空戰,奪取制空權的,再有就是對地面目標發動空中打擊。其戰鬥力體現在艦載機的數量和性能上,所以,航母會盡可能多的搭載固定翼的艦載機。

兩棲攻擊艦,是用來在敵近海地區,把地面作戰力量投送到海灘或內陸,進行搶灘登陸地面作戰的,所以,兩棲攻擊艦碩大的貨艙內會搭載大量的作戰人員和作戰裝備,例如氣墊船登陸艇 水路坦克 兩棲戰車等,雖然也會搭載戰機,但多為運輸直升機 武裝直升機和垂直起降戰機,空戰能力較弱,只能為登陸部隊提供火力掩護。

設計方面的差異

航空母艦,所搭載的一般為短距/垂直起降固定翼戰機,所以甲板的設計都時圍繞艦載機的起降而展開的,例如有一些航母設有滑躍起飛甲板(英國無敵級),一些輕型航母設有彈射器(巴西聖保羅號)。同時為了攜帶儘可能多的艦載機,設有專門的機庫和升降機。

兩棲攻擊艦,在設計上有一定的航母特徵,平直甲板可以起降短距/垂直起降固定翼戰機和運輸直升機,用於立體兩棲登陸作戰的兵力投送和近距火力支援,所以,在內部結構上,除了機庫和升降機之外,還有投放氣墊登陸艇或兩棲裝甲車輛的船塢!

總之,可以把兩棲攻擊艦看做是輕型航母和船塢登陸艦的結合體,雖然有一些共通的地方,但其設計思想 作戰方式等還是有很大差距的,但有一點是相同的,在現代遠洋海軍的序列裡,二者都佔有重要的地位,都是不可或缺的


冬雨AK


對大國海軍來說,航母和兩棲攻擊艦是互補關係,各有任務不可替代。只有中小國家海軍無力同時負擔兩種艦船費用,才傾向於將輕型航母和兩棲攻擊艦融合起來,既滿足低烈度作戰需要,也圓了有航母的夢想。

儘管現在新型兩棲攻擊艦排水量越造越大,功能越來越多,且隨著F-35B短距/垂直起降飛機上艦實力越來越強,但二者還是有本質區別的。

一、出身同源,作戰方向不同。

航空母艦自20世紀20年代興起,以艦載機為核心奪取戰區制空權、制海權,對地對海攻擊並支援登陸作戰。它的力量是隨著航空力量發展而發展的。

20世紀初期飛機剛問世時力量還很弱小,只能從事偵察騷擾等任務,海軍主力必然是大艦巨炮的戰列艦。到30年代飛機性能大幅度提高,開始擔負制空、制海等重要任務,航母地位也迅速提高,取代戰列艦成為海洋霸主。

二戰中,美英日等海軍強國都建造了許多艦隊航母、輕型航母和護航航母。艦隊航母噸位大、載機多、裝甲厚、航速快,是一支艦隊的核心。輕型航母體型稍小、載機少,但高航速特性一直未變,保持在30節左右,能跟隨艦隊作戰。

而商船改造的護航航母就不行了,航速只有二十幾節左右,跟不上艦隊作戰,只能帶幾十架飛機為商船隊護航,或作為飛機運輸艦使用。

▲美國“埃塞克斯”級部分老航母被改裝成兩棲攻擊艦

二戰後,戰鬥機由螺旋槳進入噴氣時代,輕型航母不能起降重型噴氣式戰鬥機,便從主力航母中淘汰。到直升機出現,才搭載直升機變成直升機航母,輔助登陸作戰和反潛。後來為了滿足整建制兵力對外投送需要,美國又建造了專門的“硫磺島”級兩棲攻擊艦。

所以兩棲攻擊艦是從輕型航母和護航航母發展而來的,天生就帶有航母屬性,看起來也相似。但兩棲攻擊艦的作戰目的不是爭奪制空、制海權,搭載直升機也好,搭載登陸艇、兩棲攻擊戰車也好,最終目的都是為了支援登陸作戰和投送兵力。

它船型又寬又胖、成本低、動力弱,航速只有20幾節,不能跟艦隊一起行動,只能作為輔助艦在二線投送兵力。這時的兩棲攻擊艦和航母之間分類清晰,邊界也很明確。

▲“海鷂”AV-8B短距/垂直起降飛機

航空技術迅猛發展,60年代後期英國“海鷂”短距/垂直起降飛機出現使這兩種軍艦邊界重新模糊。“海鷂”是固定翼飛機,攻擊距離遠,反應速度快,使兩棲攻擊艦具備了一部分航母功能。

等新一代F-35B隱身短距/垂直起降飛機服役後,兩棲攻擊艦更是實力大漲。F-35B短距起飛時有950公里作戰半徑,能攜帶7噸炸彈對地攻擊,還有一定的制空能力。

搭載F-35B的兩棲攻擊艦戰鬥力已經不弱於一些輕型航母,所以許多中小國家把它當成“準航母”看待。如西班牙“胡安·卡洛斯一世”號、韓國“獨島”號、澳大利亞“堪培拉”級和日本“日向”、“出雲”級等。

二、建造標準不一樣。

輕型航母建造更復雜,完全按軍用標準來。兩棲攻擊艦由於只從事低烈度作戰,考慮到成本建造標準寬很多。如法國“西北風”級兩棲攻擊艦後半段是軍標製造,前段就使用商船標準制造,性能自然不同。

▲“堪培拉”級兩棲突擊艦內部結構

航母艦體有厚重裝甲保護,戰時要能抗一兩枚魚雷不喪失戰鬥力,抗打擊能力很強。兩棲攻擊艦成本低,艦體沒有厚重裝甲保護,抗打擊能力就差很多。所以正規的高強度戰爭還得航母頂在前面,兩棲攻擊艦不行。

三、結構和側重點不一樣。

航母全部功能圍繞艦載機展開,需要大甲板、大機庫,需要艦載機起降支持設備和完善的維修、保障體系。搭載的直升機是搜救直升機、預警直升機,用來輔助艦載機作戰。

兩棲攻擊艦要搭載大型登陸艇、兩棲戰車等雜七雜八的載具和整建制的人員裝備,需要更大的塢艙,留給機庫的空間很有限。搭載運輸直升機和武裝直升機,主要目的是實現垂直登陸和火力支援。

▲美國“黃蜂”級兩棲攻擊艦的泛水式塢艙

航母上有直升機/固定翼預警機、電子戰飛機、夥伴加油機、偵察機等支援飛機,兩棲攻擊艦沒有。

四、航母裝備比兩棲攻擊艦更復雜、完善。

航母普遍採用斜角甲板,裝備彈射器/滑躍式甲板、攔阻索,甲板分成起飛區、降落區,有空中戰術導航系統、光學助降、雷達助降等完善的電子系統,能很好的引導艦載機起降、作戰。

兩棲攻擊艦是簡單的直通式甲板,沒有彈射器、攔阻索,甲板抗燒蝕能力也不如航母。電子設備相對簡單,只能起降直升機、傾轉旋翼飛機、短距/垂直起降飛機等容易著艦的飛機。

▲航母內部結構複雜

綜上,兩棲攻擊艦雖然實力越來越強,能分擔一部分航母任務,但和輕型航母角色不能互換,更不能代替航母地位。

一些中小國家用搭載F-35B的兩棲攻擊艦就能滿足本國海軍需求,可大國海軍不行。大國海軍對輕型航母需求不大,但需要大中型航母和兩棲攻擊艦並存,以發揮各自專業領域的長項,形成最大戰鬥力。


和風漫談


現在輕型航母和兩棲攻擊艦的定位已經越來越模糊了。什麼是兩棲攻擊艦?什麼是輕型航母?如果按照定義的話兩棲攻擊艦就是擁有船塢和可以起降艦載直升機的船隻。輕型航母則是指6萬噸以下的航母,但是必須具有甲板可以起降固定翼艦載機。但是現在的國家,有能力發展的肯定都是發展重型航母最次也要發展一箇中型航母。像輕型航母根本就沒有考慮的意思,畢竟資金到位,為什麼不建造一個作戰能力更強的航母呢?

但有的小國家可就不這樣想了,畢竟資金沒有到位。尤其是在建造航母就沒有錢建造兩棲攻擊艦的情況下。只能想一個折中的方式,所以見到出來的東西就有點像四不像了。從上面看的話確實是輕型航母擁有飛行甲板,但是繞到側面一看,咦,還有一個船塢呢。這就出現了一種輕型航母和兩棲攻擊艦結合的軍艦。說它是航母吧但是它沒有辦法起降固定翼艦載機也沒有阻攔索,只能起降艦載直升機,但卻有飛行甲板。即便是這樣,也勉強可以算為航母的行列,但它卻擁有船塢這是兩棲攻擊艦的標配。

如果把它歸結為兩棲攻擊艦,但從上面看卻是航母應該有的樣子。人到困難的時候點子也多,國家也是這樣,有了這東西的出現,兩棲攻擊艦和新型航母的界定標準也就越來越不清晰了。

這是在全世界範圍中來看。如果把眼光放到世界強國中,兩棲攻擊艦就是兩棲攻擊艦,輕型航母就是輕型航母。甚至兩棲攻擊艦的噸位比一些小國家的輕型航母戰鬥力還要強。比如說美國的美國號兩棲攻擊艦和中國自主生產的兩棲攻擊艦。他們的噸位可以說的上是堪比輕型航母了。因為我國和美國都不差錢,要造的話肯定是造重型航母。如果非要把兩棲攻擊艦當做輕型航母使用也不是不可以。不管是在大國還是在小國,越來越多的情況也就把兩棲攻擊艦和輕型航母混淆了。


沐風談兵論道


兩棲攻擊艦和輕型航母算是師出同門吧,只不過是兩個獨立的分支而已,兩者的角色互換有一定可行性但是並不能得能夠等同看待。

兩者最大的區別在於設計定位上的差異,因此也導致兩種武器裝備不具有共通性。眾所周知,兩棲攻擊艦的主要職能是指向兩棲作戰任務,輕型航母則更側重於制空、制海作戰。

在構型設計上,輕型航母主要以搭載短距/垂直起降固定翼戰機和直升機為主,其內部構造圍繞著艦載機而展開;兩棲攻擊艦的範疇更為廣闊一些,其配有直通式甲板,具有一定的航母特徵,可以起降短距/垂直起降固定翼戰機,如美國的F-35B、AV-8海鷂式戰機;也可搭載各類剪子啊武裝、運輸直升機,用於立體兩棲登陸作戰的兵力投送或者近距火力支援,當前除美國之外,世界各國多傾向於後者。

在內部構造中,除了必不可少的機庫和升降機之外,兩棲攻擊艦最大的特點是還設計了用於投放氣墊登陸艇或兩棲裝甲車輛的船塢和機庫,還儘可能的考慮陸戰兵力的運載設計;概括起來將就是,兩棲攻擊艦不僅僅能起降固定翼或者直升機,還可搭載陸戰兵力和相應的兩棲作戰車輛和投送工具,顯然輕型航母並不具備這種兵力投送能力。

這就是兩者根據用途而帶來的不同設計,任務側重點不同,其配置自然也不同,兩者僅是形似而神不似。

兩者在作戰使用上有一定的共通性,諸如反潛作戰,輕型航母很大程度上設計考量為護航或者執行遠海反潛任務,兩棲攻擊艦同樣具備執行類似的能力。這裡的反潛主要指的是航空反潛,兩種武器都是通過搭載各類艦載反潛直升機來實現搜潛、攻潛任務,並能充當指揮艦,將艦艇編隊反潛力量進行統一整合,從而合理、科學調配兵力進行反潛作戰。

從武器裝備發展角度來看,航母的門檻似乎要高一些,回看國際發展經驗,許多新起之秀大都採用兩棲攻擊艦到航母的發展路子,其中比較有代表性的當屬日本和韓國;受到國力和發展技術條件限制,日本和韓國相繼在本世紀初期建造了兩棲攻擊艦,日本通過不斷放大艦艇噸位並在稱呼上冠以“直升機驅逐艦或護衛艦”打擦邊球的方式推進,直至22DDH實現搭載F-35B戰機,成為名副其實的輕型航母,韓國也在今年宣佈建造輕型航母的計劃。

日本滿排接近3萬噸的22DDH在設計上還是很有特點的,其在設計之初就是按照航母定位而設計的,取消了原來兩棲攻擊艦特有的船塢,升降機的位置和尺寸也相應作了改動,其甲板只要進行相應的改裝,即可實現起降F-35B垂直/短距起降艦載機的能力。這一改動細節,就充分說明了兩棲攻擊艦和輕型航母之間的區別之所在。

從本質上講,兩棲攻擊艦和輕型航母有一定設計共通性但很難實現角色互換。


鷹鴿分析


大家好!我是小柳聊聊兵,我來回答這個問題,兩棲攻擊艦與輕型航母有不同之處,也有功能重疊的部分;

一. 主要功能區別

(1). 兩棲攻擊艦的主要作戰任務是 : 垮灘頭垂直登陸;依靠其搭載的各型艦載直升機 或短距起降戰機 ,還可以由泛水塢艙 攜帶兩棲登陸裝備,和海軍陸戰隊,來達成登陸作戰的目標;


(2). 而輕型航母則不帶塢艙,其主要攻擊武器是固定翼戰機或直升機,如 英國無敵級輕型航母,所搭載的是鷂式短距垂直起降戰機和海王直升機,其 主要作戰任務是 : 奪取制空權、制海權,以及反潛等任務;

二. 功能重疊

由於輕型航母的甲板長度有限,所以,只能搭載短距起降戰機,和直升機這類機型,而這類艦載機,兩棲攻擊艦攻擊艦同樣也能搭載;現在的兩棲攻擊艦在往通用化方向發展,不僅能代替船塢登陸艦的全部功能,很多時後,兩棲攻擊艦也能帶替部分航母的作用;




例如 : 美國的“黃蜂”級,通用型兩棲攻擊艦,其 滿載排水量超過4萬噸,在搭載28架F-35/B戰機的同時,還能搭載,12架魚鷹傾轉旋翼運輸機和直升機;中間車輛艙可裝載水陸也可以搭載,由於現在的兩棲坦克、兩棲運兵車200餘輛;




下層泛水塢艙,還能搭載12 艘LCM機械化登陸艇,或3艘LCAC氣墊登陸艇;其綜合作戰能力甚至超過了一艘中大型航母;完全替代了一艘大型船塢登陸艦的所有能力,還代替了部分航母的功能;


因為兩棲攻擊艦的通用化發展,輕型航母也在慢慢的退出歷史舞臺,像意大利這樣本來就有輕型航母的國家,也不再去繼續建造輕型航母,轉而去建造通用型兩棲攻擊艦。未來,兩棲攻擊艦的大型化、通用化是發展方向。


小柳聊聊兵


航母、兩棲攻擊艦在外觀上確實越來越像了,都採用直通甲板,都採用側式艦島,尤其是F35B出現後,兩棲攻擊艦發生了質變,讓兩棲攻擊艦具有了單獨奪取制空權、制海權的功能,在很多場合能夠兼職航母了。但儘管如此,航母和兩棲攻擊艦無論是結構佈局、使用功能,還是設計的方方面面都有本質的區別,區別還非常大,下面具體說說!

1、結構上兩者天壤之別。航母是以艦載機為核心的進攻平臺,一切為了快速支援作戰考慮,因此各種參數要求都非常高,比如速度都要求在30節以上,像法國戴高樂級只能開到25節就被各種批評,認為是不合格的航母!為了高速試航型,採用下部窄上部寬,這樣在水中的航行阻力小,速度快;又能獲得更大的甲板面積,機庫設計儘量大,艦島儘量的小,這樣能放更多的飛機,至於其他方面也就沒有這麼重要了!

而兩棲攻擊艦則完全不同,它主要功能還是兩棲作戰,不但有機庫來裝F35B、直升機等,下面還要有各種塢艙來裝坦克、裝甲車、氣墊船或者汽艇等,船內部就要求更大的空間裝更多的裝備,因此結構上看著就更“方”,這樣的好處就是空間大,但影響適航性,速度偏慢,一般也就20節左右,能達到25節已經算是最高速了!而且為了保持海軍陸戰戰鬥力,內部還得有專門的訓練場等等!

2、作戰方面,航母以艦載機作戰為主,一切服務都以艦載機為核心展開!兩棲攻擊艦以登陸作戰為主,一切配合海軍陸戰隊展開,即使裝備F35B也僅僅具有了一些航母的功能,可以在某些場合兼職航母,他的主要服務對象還是海軍陸戰隊以及他們所裝備的氣墊船、兩棲坦克、兩棲裝甲車,因此協調指揮系統更為複雜,也更為完善,一般一個遠洋艦隊的指揮中心都不再 航母上,而是在兩棲攻擊艦上!

從具體作戰來說,雖然以前兩棲攻擊艦也裝備海瑤垂直起降戰鬥機,但是無論是攻擊力,還是作戰半徑都差了很多,主要用來作為對海軍陸戰隊的支援作戰,那時候兩棲攻擊艦與航母之間有著一道無法逾越的鴻溝。但是美國F35B的出現,讓這樣的局面被打破,F35B屬於四代機,對全世界大多數國家裝備的三代機都有著碾壓優勢,而且自作戰半徑達到800公里左右,算是戰鬥機比較短腿那種,但隱身能力和強大的攻擊力一下子讓兩棲攻擊艦也具有了海上爭奪制空權、制海權的能力,可以兼職航母使用了,甚至在未來輕型航母有可能會被這樣多功能執行任務的兩棲攻擊艦所取代!


隨著F35B在各國服役,未來兩棲攻擊艦會更多成為中小實力軍事國家的選擇,兩棲攻擊艦會向著多功能艦方向發展,即作為航母使用,又作為兩棲攻擊艦使用,這樣能夠節約軍費,目前歐洲的意大利就是最典型的,之後西班牙、日本、韓國等國家都會朝著這個方向去發展。


狼煙火燎


兩者的任務不一樣,所以在內部設計不一樣所以是不能進行角色互換的,但是由於在外形設計上兩者都擁有全通的甲板,所以會有一些共性,比如雙方的直升機都可以互相降落,而航母搭載的固定翼艦載機則不能在兩棲攻擊艦上降落。其實兩棲攻擊艦就是個升級版的兩棲船塢登陸艦,從兩棲船塢登陸艦的從海平面向海灘推進的平面攻擊拓展為既可以進行平面攻擊,也可以通過飛機進行空中立體突擊。所以用兩棲船塢登陸艦的名字命名的話很多人估計就不會認為它可以和航母進行角色互換了。






從字面意思上來說,航母是作為奪取制空權而誕生的,所以航母主要任務是進行空中打擊、巡邏任務,而兩棲船塢登陸艦/攻擊艦是進行奪島登陸作戰的,航母拼的是高性能戰機和精英飛行員,而兩棲登陸戰拼的是海軍陸戰隊這種量大、便宜的四等人(特指美國啊)。所以簡單來說航母就是一個移動的機場;而兩棲船塢登陸艦/攻擊艦就是海上移動的貨船,最主要的是船塢裡以及甲板上的登陸裝備。航母先奪取制空、海權,兩棲船塢登陸/攻擊艦攻城拔寨完全奪取制海權。



而現在的兩棲攻擊艦更像是二戰時期的海軍陸戰隊和空降兵的結合。像盟軍在諾曼底登陸,在攻擊前夜進行大規模傘降,奪取敵人後方重要的橋樑交通點、發電站等重要目標,為後續海軍陸戰隊的平推攻擊做好準備。而現在兩棲攻擊艦上的做的事就是以前空降兵乾的活,只不過他們不在屬於空軍編制,而是歸屬海軍或者海軍陸戰隊的編制。而航母的艦載機既不能在兩棲攻擊艦上起飛也不能降落(短距起飛/垂直降落的不算,正經人家的海軍艦載航空兵誰會裝備這玩意),兩者能互相起降的只有直上直下的直升機,而航母又不能大量搭載海軍陸戰隊,所以航母就算想進行兩棲登陸任務也幾乎不可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