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照史上清風】孫謙:清慎有聞,白首不怠

南北朝時期,梁代天監末年。

一位年近九旬的老人,仍然心繫天下蒼生,屢次上書梁武帝,請求給他一個實實在在的官職,好讓他為百姓、為國家再盡一份綿薄之力。

考慮到他年事已高,梁武帝沒有應允,但被他的忠誠擔當精神所感動,慨嘆曰:“孫大夫清慎有聞,白首不怠,高年舊齒,宜加優秩。”

這位孫大夫,就是中國歷史上歷仕三代、官成兩朝的著名清官孫謙。

孫謙(425—516),字長遜,南北朝時期東莞郡莒縣人。歷仕南北朝宋、齊、梁三代,曾任宋巴東太守、左軍將軍,齊江夏太守、中散大夫,梁零陵太守、光祿大夫等職。


01

以誠待民,清廉不取

宋明帝泰始初年,孫謙任建安王劉休仁司徒參軍,憑藉出類拔萃的才幹和清正廉敏的品質,贏得了劉休仁的信任和賞識。

很快,經劉休仁推薦,宋明帝任孫謙為明威將軍兼巴東及建平二郡太守(今四川開縣、萬縣一帶)。

當時的巴東及建平二郡,民風強悍不馴,時常發生械鬥。歷任官員常用武力鎮壓,卻常常殃及無辜民眾,從而進一步激化矛盾,久治不安。

因此,孫謙赴任前,宋明帝專門安排給他招募1000名士兵作為隨從,一為保護官府,二為鎮壓民眾,平撫“蠻夷”。

孫謙卻婉言拒絕。

他說:“昔日蠻夷不聽朝廷號令,是我們待之有失信之處,只要對民以誠相待,不帶兵一樣安全,何必因此增加國家的開支費用呢?”

孫謙到任後,對當地人待之以禮,施之以德,惠之以實。特別是他高度重視重要案件訴訟,重新一一審理,深入開展調查核實。最終,把以前官府錯抓誤捕的許多無辜民眾都放歸回家,把官兵搶掠的牲畜物資也全部還給百姓,一時感動當地民眾,人心歸順。

為了答謝孫謙,當地民眾還自發地集款集物送給孫謙,以表心意。孫謙好言勸慰他們,所送財物一一退還,並下令將強加在當地民眾身上的不合法的額外負擔全部免除,明確規定所有官員不準擾民亂民,與民爭利。

在任三年,他慎終如始,寬嚴相濟,徹底改變了以往矛盾尖銳、動盪不安的地方局勢。

人們都說朝廷派來了一個好官、清官、能官。

02

治繁以簡,獄無繫囚

孫謙一生從基層到殿前高官,先後任過兩任縣令、五任郡守。每到一地,他都不辭辛勞,勤政廉潔,為民平冤,關愛百姓,發展經濟,深受百姓愛戴。

齊代宋後,孫謙任寧朔將軍、錢塘令。

他一到任,就明確規定衙內所有官員不得違規違法收取百姓一錢一物,違者嚴懲不貸!

全縣風氣為之一振。

特別是他在處理有關訴訟案件時,明察秋毫,公平公正,以德服人,以理服眾,以法整治,深得民心。

在他的綜合治理下,錢塘官吏勤政廉潔,百姓安居樂業,連續多年全縣竟然沒有關押過一個犯人,為人廣為傳頌。

在他離任時,錢塘百姓“追載縑帛以送之”,表示對他的尊重、愛戴和感謝,但孫謙依舊是婉言拒絕,不取一文。

梁代天監六年(507),在任輔國將軍、零陵(今湖南)太守期間,孫謙年事已高,“猶強力為政”。他長年奔波在窮山惡水之間,除暴安良,撫慰百姓,勸課農桑。轄區內的老百姓“務盡地利,收入常多於鄰境”。

當時,彭城人劉融生活落魄,四處流浪,討飯為生。有一年,劉融病重後,無人肯收留他,躺在街道的拐角裡,奄奄一息。人們聽說孫謙為人仁厚,樂善好施,就把病重的劉融抬到了官府門前,扔下就走。孫謙發現後,急忙讓人抬入自家廳堂,安排醫生給予治療,好生照顧,直到劉融病逝。

這在當地,一時傳為佳話。

孫謙到零陵任職以前,零陵境內多有虎狼猛獸出沒,常年禍害百姓。孫謙到任後,略施小計,以火攻之,竟然使虎狼望火生畏,銷聲匿跡了。

03

為人低調,生活儉樸

天監九年(510年),孫謙被授以光祿大夫,連皇帝對他也禮讓三分,尊重有加。

天監十四年,梁武帝還專門下詔“給親信二十人,並給扶。”就是專門安排二十人服侍孫謙生活起居,並允許專人扶他上朝。

然而,孫謙又一次婉言謝絕了皇上給予的特殊禮遇。

孫謙一生無論在哪裡任職,無論官大官小,從來都是廉潔奉公,艱苦樸素,至死不改。

他在巴建二郡任太守時,按照當時規定,作為地方官,除領取皇家俸祿外,他還可以每年從當地稅收中收取部分資金列為私用,但為了減輕百姓負擔,他主動免除了自己應該收取的那一部分。眾多官員也紛紛效仿,遂成風氣。

他生活十分儉樸,任職期間下榻的床邊竟然用葦子或竹編的粗席子權作屏風,冬天蓋的是平民百姓的布被,鋪的是莞草蓆子,與當地百姓並無兩樣。甚至在湖南多雨炎熱、蚊蠅肆虐的夏季,他也捨不得架帳子來御蚊,只是用火點燃薰蚊草以度漫漫長夜。

據說,有一次離任後,由於臨時沒有官職,孫謙平時也無房產私宅,便無處可以棲身,他就只好暫時在官府多年棄之不用的馬棚裡安然棲居。

天監十五年(516年),孫謙年近92歲高齡,自知去日不多,他再三告誡子孫:“以我現在這樣的資歷和名望,死後可能會得到朝廷的厚禮封賜,但請你們一定要儉以葬我,墓穴和棺材僅可容身即可,所有繁文縟節都要省去,切記!切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