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五”收官之考」大氣治理:政策之考

【能源人都在看,點擊右上角加'關注'】

「“十三五”收官之考」大气治理:政策之考

北極星火力發電網訊:如果說“十三五”前四年空氣汙染治理是“百米衝刺”式的求變,那麼“十三五”收官之年以及未來的“十四五”期間,空氣汙染防治將進入細水長流的“中長跑”階段。

英國摘掉“霧都”的帽子用了30年;美國洛杉磯的空氣質量直到2007年才達到了清潔標準,此時距1943年霧霾大爆發已過去了64年。所以,大氣汙染防治從來就不是件一蹴而就的事。

從“十二五”中期開始,我國大氣汙染防治工作開始上升到國家政策層面,併發布了《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縱觀我國空氣汙染防治歷程,從《大氣汙染防治行動計劃》(簡稱《大氣十條》)到《京津冀及周邊地區2017年大氣汙染防治工作方案》,再到《打贏藍天保衛戰三年行動計劃》,政策的密集出臺使我國空氣質量有了顯著改善。

從生態環境部發布的數據來看,2019年,我國337個地級及以上城市年均優良天數比例為82%;細顆粒物(PM2.5)未達標的地級及以上城市年均濃度同比下降2.4%。其中,京津冀及周邊地區PM2.5濃度同比下降1.7%;北京市PM2.5濃度達到42微克/立方米。二氧化硫年均濃度為11微克/立方米,二氧化氮年均濃度為26微克/立方米,均達到了《三年行動計劃》中要求的地級及以上城市空氣質量優良天數比率達到80%,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排放總量分別比2015年下降15%以上的目標。

然而,隨著經濟下行壓力增大,我國重汙染天數在近幾年也曾出現過反覆的情況。因此在“十三五”的前四年,大氣汙染治理在探索中前進,有成績也有不足,今年作為“十三五”的收官之年,更是機遇與挑戰並存。

百米衝刺——調結構

一直以來,由於我國的能源結構以煤炭為主,清潔化利用水平仍偏低,導致結構性汙染問題突出。以京津冀及周邊6省市(北京、天津、河北、山西、山東、河南)為例,國土面積僅佔全國7.2%,卻消耗了全國33%的煤炭。於是,產業結構的優化、調整成為,治理大氣汙染、推動我國高質量發展的重要突破口。

在能源領域,我國從2016年開始在火電行業全面推行超低排放改造。截至2018年底,三年間全國達到超低排放限值的煤電機組已達8.1億千瓦,佔全國煤電總裝機容量的80%。

在工業領域,根據《三年行動計劃》裡明確提出的推動實施鋼鐵等行業超低排放改造,生態環境部於2018年發佈了《鋼鐵企業超低排放改造工作方案(徵求意見稿)》。隨後,重工業較為集中的河北省率先在全國推進鋼鐵、焦化行業超低排放改造,2018年全年共完成改造項目326個。2019年,能源系統繼續淘汰落後過剩產能,關停2000萬千瓦煤電機組,超額完成“十三五”去產能任務。

此外,北方地區冬季取暖以燃煤為主,散燒煤現象普遍存在。根據清華大學等單位的研究,對於京津冀而言,民用側對冬季PM2.5汙染的貢獻接近50%,這些貢獻的來源主要是散煤等固體燃料燃燒排放的汙染物。

據測算,同樣1噸煤,散燒煤的大氣汙染物排放量是燃煤電廠的10倍以上。其中最重要的原因是電廠有非常高效的末端除塵設備,但是對於散煤來說,如果直接在爐灶裡燃燒,汙染物基本是直接排放。此外,散煤燃燒基本屬於低矮面源,排放高度非常低,排出的汙染物會迅速被人體呼吸到,對人體健康的影響更為直接。所以,散燒煤取暖已成為我國北方地區冬季霧霾的重要原因之一。

因此,在《三年行動計劃》中,開展燃煤鍋爐綜合整治,加大燃煤小鍋爐淘汰力度,推進北方地區清潔取暖被提上日程。

截至2017年,全國共淘汰燃煤小鍋爐 20 餘萬臺,實現了10蒸噸及以下燃煤小鍋爐的基本清零。2018 年,全國又進一步開展了 35 蒸噸及以下燃煤鍋爐的淘汰工作,並且原則上不再新建此類鍋爐。以河北省為例,2018年全省共淘汰了 35 蒸噸及以下燃煤鍋爐 6684 臺,共 13571 蒸噸,率先實現了基本清零。隨後,江蘇、廣東、河南、安徽省部分城市也逐步實施了淘汰與清潔能源改造並舉的措施。

與淘汰低效燃煤鍋爐同步進行的,是北方城市“煤改電”和“煤改氣”的全面鋪開。在2019年各地的散煤治理任務中,“煤改電”、集中供熱、地熱能等方式替代比例超過50%。

這其中,中央財政對於煤改清潔能源的快速推進也給予了充分支持。2017年5月,財政部等四部委聯合發佈《關於開展中央財政支持北方地區冬季清潔取暖試點工作的通知》,明確中央財政將支持試點城市推進清潔方式取暖替代散煤燃燒取暖,並同步開展既有建築節能改造。隨後,從京津冀及周邊地區大氣汙染傳輸通道“2+26”城市中,確定了包括天津、石家莊等在內的首批12個試點城市,並撥付了總共60億元獎勵資金。

2019年,財政部又下發了《關於下達2019年度大氣汙染防治資金預算的通知》,明確了北方地區冬季清潔取暖試點補助資金試點城市名單及資金數額,其中共計下達補貼資金152億元,涉及43個試點城市。

三年來,北方清潔取暖試點城市不斷擴容,中央財政累計投入資金已達351.2億元。2019年,我國北方地區冬季清潔取暖新增清潔取暖面積約15億平方米,清潔取暖率達55%,完成散煤治理700餘萬戶,累計替代散燒煤約1億噸,“2+26”重點城市清潔取暖率達75%,預計新增替代電量約2000億千瓦時。“十三五”前四年全國能耗強度累計下降約13.7%,為“十四五”打下了良好基礎。

深挖減排空間,跑好“中長跑”

自《大氣十條》發佈以來,我國在空氣汙染防治方面取得了階段性勝利,多數城市的汙染物濃度有了大幅度下降。縱向比較,我國的汙染防治有成效,但如果把各項汙染物指標放到國際上去作橫向比較,我們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以PM2.5為例,世界衛生組織(WHO)將PM2.5的準測值定為10,三個過渡階段的目標值分別定為35、25和15。目前,歐盟28國的PM2.5平均值低於15,美國主要城市平均值低於8,如果跟WHO最終推薦的平均值10相比較,歐盟平均值達到了它的第三階段,美國已經到了終極值,而我國現在還在為第一階段努力。

如果說“十三五”前四年空氣汙染治理是“百米衝刺”式的求變,那麼“十三五”收官之年以及未來的“十四五”期間,空氣汙染防治將進入細水長流的“中長跑”階段。由於能源、工業以及民用側領域的固定源汙染減排潛力逐漸縮小,接下來的空氣汙染防治難度將加大。

除了繼續穩妥推進北方地區清潔取暖;持續整治“散亂汙”企業,推動傳統產業集群升級改造,擴大鋼鐵行業超低排放改造規模外,2020年我國將重點從兩方面向減排要空間。

第一,工業爐窯的整治將全面鋪開,2020年我國將加大工業爐窯的改造和淘汰。

工業爐窯廣泛應用於鋼鐵、焦化、有色、建材、石化、化工、機械製造等行業,對於工業發展具有重要支撐作用,然而其對大氣的汙染也較為嚴重。根據京津冀及周邊地區源解析結果,PM2.5汙染來源中工業爐窯佔20%左右。

2019年7月,生態環境部等四部委聯合發佈《工業爐窯大氣汙染綜合治理方案》,根據方案,到2020年,對以煤、石油焦、渣油、重油等為燃料的工業爐窯,加快使用清潔低碳能源以及利用工廠餘熱、電廠熱力等進行替代。重點區域禁止摻燒高硫石油焦(硫含量大於3%),玻璃行業全面禁止摻燒高硫石油焦。此外,到2020年年底前,重點區域將淘汰爐膛直徑3米以下燃料類煤氣發生爐;集中使用煤氣發生爐的工業園區,暫不具備改用天然氣條件的,原則上應建設統一的清潔煤制氣中心。重點區域取締燃煤熱風爐,基本淘汰熱電聯產供熱管網覆蓋範圍內的燃煤加熱、烘乾爐(窯)。加快推動鑄造(10噸/小時及以下)、岩棉等行業沖天爐改為電爐。

可以看出,相比燃煤鍋爐的改造和淘汰,工業爐窯的情況較為複雜,不能採用“一刀切”的淘汰方式。由於工業爐窯加熱過程中所需的溫度不盡相同,排放出的尾氣所含的煙塵結構也較為複雜,因此很難用一個既定的處理工藝進行改造。根據不完全統計,全國工業爐窯大約有20萬臺,因此,對於工業爐窯的改造預計將貫穿“十三五”收官之年及整個“十四五”。

第二,繼續優化交通運輸結構。

目前,移動源(包括機動車、非道路移動機械、船舶等)已成為許多城市大氣汙染排放的首要或次要來源。從2018年大中城市的 PM2.5 源解析結果來看,移動源對本地大氣汙染排放的貢獻率達21.7% - 45%之間,機動車保有量較多的北京、深圳、成都等超大型城市的貢獻比例均在30%以上。

因此,以經濟、環保著稱的新能源汽車在“十三五”期間一路高歌猛進。2019年我國新能源汽車累計銷量為120.6萬輛,相比2016年新能源乘用車總體銷量32.9萬輛,銷量增長約4倍。與此同時,從2017年開始,汙染排放水平較高的黃標車和老舊車輛被大量淘汰。2017年全國共淘汰老舊機動車200多萬輛。

此外,我國在油品標準提升方面進行了嚴格把控。2019年,我國嚴厲打擊非法黑加油站點和劣質油品,在31個城市開展了清潔車用油品專項行動,1466個黑加油站點和644個柴油超標加油站被依法查處。

一直以來,我國交通運輸結構存在不合理的情況。2017年,全國公路貨運佔76.8%,鐵路貨運僅佔7.7%。特別是主要港口集裝箱海鐵聯運比例僅約2%,遠低於世界平均20%的水平。而從單位貨物週轉來看,公路運輸能耗和汙染物排放量,分別是鐵路運輸的7倍、13倍。根據大氣細顆粒物源解析結果,機動車特別是柴油車已經成為許多大中城市的首要汙染源。從全國情況看,柴油貨車保有量佔全國汽車的7.8%,但排放的氮氧化物和顆粒物分別佔汽車排放量的57.3%、77.8%。因此,調整貨物運輸結構,增加鐵路貨運量,減少柴油貨車使用是治理大氣汙染的重要舉措。

2020年,我國重點區域將採取經濟補償、限制使用、嚴格超標排放監管等方式,大力推進國三及以下排放標準營運柴油貨車提前淘汰更新,加快淘汰採用稀薄燃燒技術和“油改氣”的老舊燃氣車輛。2020年底前,京津冀及周邊地區、汾渭平原將淘汰國三及以下排放標準營運中型和重型柴油貨車100萬輛以上。

值得注意的是,目前對在用車的尾氣監管,主要關注煙度(顆粒物)這一項指標,而實際道路上行駛的汽油車和柴油車,其揮發性有機物、氮氧化物等其它大氣汙染物的排放是更大的挑戰。因此,如何更加全面地監測在用車尾氣排放特徵,是在用車排放監管仍需加強的環節。

十九大報告提出,我國到2035年要實現美麗中國的目標,如果要實現這個目標,城市PM2.5濃度需全面達標。在汙染物減排空間逐年縮小的情況下,持續降低汙染物濃度是個不小的挑戰。對於超標程度較大的城市,每年就要保持汙染物濃度4%~6%的下降速度。因此,如何跑贏這場“中長跑”,政策、監管以及百姓的配合,每一樣都至關重要。

相關閱讀:

“十三五”收官之考

【“十三五”收官之考】電力:改革之考

【“十三五”收官之考】核能:應用之考

【“十三五”收官之考】煤炭:產能之考

全國能源信息平臺聯繫電話:010-65367702,郵箱:[email protected],地址:北京市朝陽區金臺西路2號人民日報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