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感是什麼?怎麼練?請來老先生,教你好法子!

“語感”一詞,在《語文課程標準》先後出現了8次,有4次出現在“實施建議”中,

語感是什麼?怎麼練?請來老先生,教你好法子!

例如:

“有些詩文應要求學生誦讀,以利於豐富積累、增強體驗,培養語感。”

“在教學中應根據語文運用的實際需要,從所遇到的具體語言實例出發進行指導和點撥。指導與點撥的目的是為了幫助學生更好地識字、寫字、閱讀與表達,形成一定的語言應用能力和良好的語感,而不在於對知識系統的記憶。”

“關於語言結構和運用的規律,須讓學生在具有比較豐富的語言積累和良好語感的基礎上,在實際運用中逐步體味把握。”

“誦讀的評價,重在提高學生的誦讀興趣,增加積累,發展語感,加深體驗和領悟。”

要理解《語文課程標準》裡的這些實施建議,首先就要理解語感。《現代漢語詞典》對於語感的解釋是:言語交流中指人對詞語表達的直覺判斷或感受。葉聖陶先生曾指出:“文字語言的訓練,我以為最要緊的是訓練語感。就是對於語言文字的敏銳感覺。”

語感是什麼?怎麼練?請來老先生,教你好法子!

詞典說是“人對詞語表達的感受。”葉聖陶說是“對於語言文字的敏銳感覺。”那我們弄懂了沒有?反正我還是不太明白。那就用自己明白的東西去對比。我們在上課的時候,經常交給學生語文知識,這些知識能用語言表述出來,可以進行細緻的分析,每個人都聽到同樣的內容;而語感卻不能明明白白地表述,它比語文知識更基本、更豐富,卻不好怎麼分析,而且每個人體驗不同,語感在個體上具有很大的差異,是獨特的。

語感是什麼?怎麼練?請來老先生,教你好法子!

再給大家舉個例子:“愛越分越多,愛是個銀行,不怕花錢,就怕不存錢。”你看這句話,從語文知識的角度,我們可以分析出運用了比喻的修辭手法,把愛比作銀行,用對比寫出了愛不要自私,要學會分享。可是,說這句話的人,活了99歲,卻一輩子沒有讀過書,不認識一個字,根本不懂像比喻、對比這一類的修辭手法。她還說過“眼睛可不能餓著。眼要是見不著好東西,慢慢地心就瞎了,心瞎了,人就沒用了。”“靠山山倒,靠人人老。靠來靠去你就發現了,最後你靠的是你自己。”這些話來自於倪萍的《姥姥語錄》,人生和歲月鍛造了老人的智慧,也使他們擁有了無以倫比的語感。

語感是什麼?怎麼練?請來老先生,教你好法子!

這樣看來,語感就是隻可意會不可言傳的嗎?

即使是在一般性的語言活動中,語文知識能幫助我們對自己或他人的語言進行分析、評價和調整,但語言活動本身能流暢地進行,依靠的還是語感。語文知識只有經過反覆的使用,進入高度熟練狀態,與語感融為一體,或者化為語感後,才能在日常語言運用當中起作用。

語感是什麼?怎麼練?請來老先生,教你好法子!

大概瞭解了語感,也看到了課標對語感的要求,那我們如何通過語文教學實現從語文知識到語感的轉化呢?一般來講,語感包括口、眼、腦三個器官的聯動整合。講話必須做到“意到口到,脫口而出”,而做到這點的最好訓練就是朗讀、朗誦。

語感是什麼?怎麼練?請來老先生,教你好法子!

語感的形成來自長期、反覆的語言實踐,小學是學習語言的基礎階段,而大量的朗讀,特別是大聲的朗讀、聲情並茂的朗讀,是進行語感訓練最有效的方法,可以讓我們具有敏銳的語感。可朗讀,並不是讓學生朗讀,讀了就有語感的。我們來看於永正老師的教學片段。

從這樣淳樸的課堂上,我們發現只有反覆誦讀才能體會出文章的音韻美,節奏美,氣勢美,才能讓學生真正感受到文章的起承轉合,氣象萬千,才能讓學生從感性上、整體上去認識,理解文章,對文章進行主觀的消化和吸收,在不知不覺之間通過誦讀把他人的東西轉化為自己內在的積澱。因此,語文教師在教學中應讓學生琅琅出聲地誦讀,淺吟低唱地誦讀,在誦讀中整體感知,在誦讀中有所感悟,在誦讀中培養語感。

語感是什麼?怎麼練?請來老先生,教你好法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