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太后劉娥為什麼成不了第二個武則天?

洪浩江蘇南通


劉娥是宋真宗趙恆的皇后,公元1022年宋真宗趙恆去世,劉娥之子也就是宋仁宗趙禎才13歲,根本不具備處理政務的能力,朝中權力落入宰相和劉娥手中。

隨即劉娥以多種手段把朝中大臣趕出京城,自己手握重權,但是她為何不能如武則天一樣當第二個女帝呢?

一,在朝中沒有大臣支持劉娥上位

劉娥與武則天的不同之處之一:武則天擴大了唐代選拔官員的途徑。在唐以前科舉制度不完善,選官途徑主要是通過察舉制和九品中正制等方法,這就導致了唐以前士族基本上都掌握在貴族手中。

以五姓七宗為首的士族門閥控制了朝政,甚至是江山,而武則天一是開闢了武舉,二是完善了科舉制度,給庶族百姓階層提供了進入仕途的良機,所以這就使武則天在朝廷上有一股力量支持。

而劉娥雖然深得先帝寵愛,貴為太后,但她還是以依附趙家為主,無法形成自己的勢力,沒有可以依賴的力量,所以她的上位無人支持。

二、趙宋正統觀念已深入人心,君臣關係非常之好。

程朱理學出來之前,宋朝是歷史上最為開明和包容的朝代,宋家天下一直以君臣共治著稱,而且宋朝文人士大夫的地位非常之高。

不論是趙匡胤、趙光義還是趙恆,都對文臣非常尊重,而且趙光義還宣佈終宋一朝,絕不殺文官,如丁謂這種獨攬朝政大權,甚至限制皇權的人都沒有被殺,可見宋朝對文官的重視和寬容。劉娥想要推翻這個開明包容的趙宋江山,幾乎是不可能的。

三、宋朝言官監督到位,劉娥不敢冒天下之大不韙

宋朝朝政以公開透明為基礎,文官體制的士大夫可以在朝堂上暢所欲言,只要平時不管遇到大事或者小事,都可奏上一本,而且言官頗受皇帝信任,所以再朝堂上參政、議事熱情高漲,這種以天下蒼生為己任的心態使宋朝維持著透明的健康政治生態,劉娥哪敢在朝堂上公開稱帝,光是言官估計就會把她噴個半死。

結論

宋朝是一個開明的朝代,一定意義上說皇權在宋朝並不如其他朝代那麼大,這也是宋朝開明公正的政治生態,也是劉娥不敢冒著滿朝文武的反對稱帝的原因。


絕塵的時光


劉娥是宋真宗的皇后,在宋仁宗時期曾以皇太后的身份垂簾聽政達十一年之久,當時,她位高權重,有君臨天下的機會。但最終,卻沒有 像武則天那樣改朝換代建立自己的帝國而成為女皇帝。

劉娥“性警悟,曉書史”,作為皇后,她的長處在於,能根據當朝發生的事件精準地引申史書中類似事件的處理的方法,再向皇帝提出寶貴的參考意見。

長此以往,深得真宗的厚愛。由於“帝久疾居宮中”,所以,“事多決於後”。這樣,劉 娥有了較高的行政能力,並積累了參政謀略與經驗,這是她垂簾聽政的資本。


北宋太后劉娥為什麼成不了第二個武則天?

1.劉娥沒有一大批政治鐵粉的支持。

武則天“唯才是舉”,她擴大了科舉制和薦官範圍,給庶族地主階層提供了 進入仕途的良機。為此,她贏得了一大部分國家行政官員的支持。

劉娥儘管長袖善舞,但只是代表宋朝趙氏家族處理軍國大事。不像武則天那樣有庶族集團的支持,無法形成自己的勢力。儘管劉娥選拔人才也“唯才是舉”,但她個人沒有可以依賴的長期不變的力量。

她慧眼識珠,利用的丁謂、雷允恭等人都是能臣。所以,自己自己也得以垂 簾聽政。但,當這些人完成了使命後,她又借各種事件,處置了他們。

2.而且, 她也沒有外戚集團的支持。

劉娥沒有孃家勢力的支持,她後來認自己的第一任丈夫龔美為哥哥,還賜其姓劉。劉美曾任右 侍禁、內殿崇班、洛苑副使等職。但劉美是手藝人、銀匠出身,個人政治能力、政治覺悟與政治勢力都有 限,不能成為劉娥稱帝的堅強後盾。


3.言官們明察秋毫,監督到位。令劉娥不敢有作為。

宋代政治結構方面,是以文官體制的士大夫為基 礎的,早取代了公卿貴族累世相傳的統治,民主和透明已成 為當時宋朝政治的特色。

宋真宗一朝,諫官權力日重。他們上奏範圍廣,事無鉅細都可奏上一本。且言官可邀 君寵,可取譽一時。所以諫官們他們參政、議政的政治熱 情高漲。而宋代“重文抑武”使朝廷有了開明寬鬆的政治氛圍。

這樣,產 生了一批以匡正國勢為已任,致君堯舜的言官,他們明察秋毫,“開口攬時事,議論爭煌煌”,這有利於維持健康的政治生態。



在宋人筆記《湘山野錄》中記載了這樣一段文字:

明肅太后欲謁太廟,下詔服袞冕。諫疏交上,宰臣執議,俱不聽。薛簡肅以關右人,語氣明直,簾外口奏曰:“陛下大謁之日,還作漢兒拜耶,女兒拜耶?”明肅無以答,是夕報罷。

說是章獻太后劉娥去拜謁太廟,下詔說自己要穿戴“袞冕”,這就是天子的服侍。 她詔命一下,引起了無數人的反對。中央宰臣們全都抵制這道詔令。

姓薛大臣是關右人,為人直爽。他就在簾子外面對劉娥說:“陛下您拜謁太廟的時候,是行男子的禮節呢,還是行女子的禮節呢?”,這有諷刺與揶揄之意,劉娥回答不了這個問題。只好在那一天的晚上,廢止了這到詔令。

富弼曾上《上仁宗論廢嫡後逐諫臣》疏曰:“………而莊獻不敢行武后故事者,蓋賴一二忠臣救護,使莊獻 不得縱其欲。”(卷二十八) 富弼這 一句話,道出了劉娥不稱帝的原因之一。



4. 劉娥個人不想稱帝。

方仲弓曾上書章獻太后,請劉娥仿效武則天“立劉氏廟”,程琳也附和獻上了《武后臨 朝圖》,劉娥勃然大怒,把它摔到地上,厲聲說:“吾不作此負祖宗事。” 。劉娥有顧慮,在思想上受儒家思想的桎梏,根本不敢忤逆祖宗。

乾興元年八月,劉娥讓內待宣諭說:“侯上春秋長,即當還政。”。這就非常明確!劉娥 雖有極強的權力慾,也政治才華,但,她根本不想稱帝。


希望星晨58298869


我是杭州刺史,我來回答。

劉娥是宋史學界較為關注的女性之一。她是宋真宗的皇后,宋仁宗時以皇太后的身份垂簾聽政十一年,當時位高權重,卻沒有 像武則天那樣改朝稱帝。究其原因,這與當時的社會、制度、士風和個人四個方面有很大的關係。

劉娥,是宋真宗在大中祥符五年冊立的皇后,她“性警悟,曉書史”,且能博聞強識。很多事情,劉娥不但能記其主要情節,而且能夠 引證史書中的類似事件,提出參考意見,深得真宗的厚愛。天禧四年, “帝久疾居宮中”時,“事多決於後”(卷二百四十二)。由此可見,劉 娥既有較高的從政素質,又有一定程度的參政經驗,這便為她以後的垂 簾聽政奠定了基礎。

乾興元年真宗病故,13 歲的仁宗即位。真宗遺詔“尊後為皇太后, 軍國重事,權取處分。”(卷二百四十二)作為皇太后的劉娥,垂簾聽 政達 11 年,在宋代 8 位垂簾聽政的皇太后中,是聽政時間最長、權力 最大的。她不但形式上擁有了皇權,還真正實施了皇權。時“事皆決於後”,以致“中外為憂”(卷三百十)。可是劉娥並沒有稱帝為女皇。明道二年劉太后遺詔雲“吾愛遺先朝,保助今聖,綿歷十載,憂勤一心, 以天下之母儀,沐人君之榮養……迄臻大寧”終發出了“無愧前古”之 聲。(禮三二之一)

究劉娥未稱帝之因,試作以下分析:

1. 宋代士庶界限的模糊,使女皇的產生失去了社會根基

1.1 她不像武則天那樣有庶族集團的支持

唐代時,士庶之爭還有餘烈,庶族代表的新興力量是進步勢力。而 武則天“唯才是舉”的用人方針,擴大科舉制、薦官範圍,給庶族地主 進入仕途、參與政權提供了大量的機會,同時起用了大批庶族地主擔任 各級官職。所以她成為庶族地主政治經濟利益的代表人物。

而宋代,門閥士族徹底衰微。經濟上的“千年田換八百主”的動盪 給政治以很大的影響。宋代選官“家不尚譜牒,身不重鄉貫”(卷三 十五)。一些名門貴族,時時受著經濟浪潮的衝擊,有時僅為一時顯貴。 如三朝元老富弼,死後不久便“家世零替”。在這種情況下以經濟利益 為基礎的集團很難形成,合與不合多取決於個人好惡或政見的同異,帶 有很強的個體性、主觀性,所以由此而形成的集團也多不穩固。在這種 勢態下,劉娥只是代表個人,沒有庶族集團的支持,不像武則天那樣作 為一種新興勢力的代表,缺乏強有力的推動力。劉娥選拔人才範圍廣 泛,但其依靠力量也常變動,如她利用丁謂、曹利用、馮拯等,得以垂 簾聽政,於是丁謂等顯赫一時,但當不再需要他們時,便採納王曾的建 議,借山陵事件,處置了丁謂、雷允恭。

1.2 她沒有外戚集團的支持

宋代皇帝娶妻,不像唐代那樣“妙擇天下令族”,而多不講門第。 劉娥被冊立便是一例。她沒有顯赫的門第,沒有強有力的外戚勢力鞏固 其地位。現舉《宋史》中與劉娥最親的幾人為例。

劉通是劉娥的父親。他曾任虎捷指揮使、嘉州刺史。但他“從徵太 原,道卒”時劉娥尚在襁褓中。(卷二百四十二)

龔美是劉娥的第一個丈夫。劉娥因了他才得以與真宗結合,因而她 很感激龔美。又因她無宗族人,於是以龔美為兄,賜姓劉。劉美曾任右 侍禁、內殿崇班、洛苑副使等職。但他是銀匠出身,個人素質能力有 限,終不能成為強有力的力量。

錢惟演把妹妹嫁給劉美,從而成為劉娥的外戚。他博學能文,在文 學史上的地位很高。但他攀權附貴的做法,為時人所不齒,在政治上終不很得意。

劉娥也曾努力拉攏一些在朝的劉姓臣僚,但不能如願。如下面兩人:

劉綜“知開封府,一日奏事畢,真廟延之從容曰:‘卿與中宮近屬, 已擬卿差遣,當知否?’綜變色作秦音‘啟陛下,臣本是河中府人,出於孤寒,不曾有親戚在宮中。’未幾出知廬州。”

劉燁“為龍圖閣直學士權開封府,明肅太后朝獨召對。後曰:‘知 卿名族十數世,欲一見卿家譜,恐與吾同宗也。’燁曰:‘不敢。’後數 問之,度不可免,因陛對為風眩,僕而出,乞出知河南府。”(卷第十 六)

可見,劉娥並不能以她的身份拉攏劉姓士僚,無法結成既可自保又 可抗衡政敵的集團。勢單力薄的局面,使劉娥不能從垂簾聽政走向稱帝當政。

2. 宋初的防範措施

宋朝立國“專務矯失為得”,為鞏固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定了嚴 密的親屬迴避法,限制宗室、外戚的進用,以避免漢、唐外戚宦官禍國 的悲劇。太宗即位,下詔“先皇帝創業垂二十年,事為之防,曲為之 制,紀律已定,物有其常。謹當遵承,不敢逾越。”(卷一十七) 真宗 時多恪守祖宗家法。

這些防範措施的制定,客觀上起到了一定的制約作用。至於它能不 能起效,要看這種制度能否被真正執行。事實上,宋仁宗就執行的比較 好,這與當時的士風有關。

3. 敢於直言犯諫之臣的牽制

宋代政治結構已發生了變化。其中一個重要方面便是以士大夫為基 礎的文官體制取代了公卿貴族累世相傳的統治,自由、民主、開放已成 為當時的特色。真宗時,臺諫合一,諫官權力日重。他們奏事,上可邀 君寵,下可取譽一時,而且進擢的機會多、速度快,所以他們參政的熱 情很高。而宋代“重文”、“右文”的政策,開明寬鬆的政治氣氛,也產 生了一批以匡正國勢為已任,敢於諫言請議的大臣,他們“開口攬時事,議論爭煌煌”,這對當時的政治勢態有很大的影響。

現舉兩例以窺一斑:

薛簡肅“明肅太后欲謁太廟……下詔服袞冕。諫疏交上,復宰臣執 議,俱不之聽。不得已將誕告,賴薛簡肅公以關右人語氣明直,不文其 談,簾外口奏曰:‘陛下大謁之日,還作漢兒拜邪,女兒拜耶?’明肅 無答。是夕報罷。”(續錄)

宋綬“仁宗天聖九年十月已卯,宋綬為龍圖閣學士知應天府。時太 後猶稱制,五日一御承明殿,垂簾決事,而上未始對群臣也。綬言‘唐 先天中,睿宗為太上皇,五日一受朝,處分軍國重務,除三品以上官, 決重刑;明皇日聽政,除三品以下官,決徒刑。今宜約先天制度,令群 臣對,非軍國大事及除拜皆前殿取旨。’書上忤太后意。”(卷一百一十)

富弼曾上《上仁宗論廢嫡後逐諫臣》疏曰:“昔莊獻臨朝,陛下受 制,事體大弱,而莊獻不敢行武后故事者,蓋賴一二忠臣救護,使莊獻 不得縱其欲。陛下可以保其位,實忠臣之力也。”(卷二十八) 富弼這 一句話,確實說到了劉娥不稱帝的一個原因。

4. 劉娥稱帝的個人條件也不成熟

方仲弓曾上書請劉娥仿效武則天“立劉氏廟”,程琳亦獻《武后臨 朝圖》,結果劉娥大怒,把它摔到地上,厲聲說:“吾不作此負祖宗事。” (卷二百四十二) 乾興元年八月,太后讓內待宣諭,明確表示說:“侯上春秋長,即當還政。”(卷九十九) 仁宗天聖二年二月皇太后詔宰臣 曰:“吾受先帝顧託之深,皇帝富於春秋,助成治道,用乂斯民。期見 抱孫之歡,永遂含飴之樂,此君之志矣也。”(卷五) 這些都表明劉娥 雖有極強的權力慾,但並不想稱帝,究其原因與下面三個因素有關:

4.1 武則天的前車之鑑

顯赫一時的武則天,建周十五載,但是仍被神龍元年正月二十二日 的“五王政變”所推翻。十二月十一日,82 歲的武則天淒涼地死在上 陽宮,遺制:“去帝號,稱則天大聖皇后。”(卷二百八) 其身後譭譽 不一,褒貶並至,如何安葬、立諡都成了當時有很大爭議的事。其後想 效仿武則天的韋皇后、永樂公主都沒有擺脫悲劇性的結局。這些不能不 給劉娥以思考和警誡。

4.2 實用主義的支配

從當時的時局來看,儘管太祖、太宗兩繫有矛盾,但在阻止劉娥越 權這一點上是一致的。他們對劉娥稱帝構成了很大的障礙。如前所述, 她可依賴的劉姓族人很少,又無子嗣,無位可傳。她也不想因此而抹殺 自己的業績,故能聽從王曾“恩太子則太子安,太子安所以安劉氏也” (卷三百十) 之言,只從實用主義角度出發,把持朝政,操縱皇權。下 面所列中略有體現。

4.2.1 從形式上看,她享盡了皇族的尊榮

儀仗:“出入御大安輦,鳴鞭待衛如乘輿。”“皇太后儀衛自乾興元 年仁宗繼位,章獻太后預政,待衛始。”(卷二百四十二)

避諱:令天下避太后父諱,而“近戚多並祖諱避之。”(卷一百零 三)

生日:乾興元年,以皇太后生日為長寧節 (卷九十九)。天聖七 年,詔長寧節百官賜衣,天下賜宴,皆如乾興節。(卷二百四十二)

制令:皇帝的議論與處分尊稱為聖旨,但“天聖以後母后御東朝廷,則稱聖旨。”(卷二)

尊號:群臣為其上尊號為應天崇德仁壽慈聖太后。

忌日:章獻屬疾語仁宗曰:“願與祖宗同日為忌。”三月二十九日上 仙乃太宗大忌,後仁宗亦同。前為翁婦,後為母子,此亦國朝之異事。 (卷中)

年號:仁宗即位後,改元天聖“時章獻明肅太后臨朝稱制……以為 ‘二人聖’者悅太后爾。”九年時又改元為明道,取其“日月並”。(卷 一)

4.2.2 從實際上看,她也掌握了大權

繼位之初,她便報復了那些曾阻撓自己做皇后、掌權的大臣。如把 寇準貶到雷州、把李迪貶到衡州。起用了大批有才識的官員,如晏殊、 王曾等。她調整了職官機構,改革科舉制度,恢復制科,設置學田等。 她變茶法,馳礬榷,減免賦稅,鼓勵墾田,整治黃河水患,舉辦江南水 利等。觀之史書,劉娥已有了帝王之實,那麼,又何必在乎一個空名呢?

4.2.3 傳統倫理道德思想的影響

中國曆來禁止女人干政。《周易·家人》雲:“女正位乎內,男正位 乎外。男女正,天地之大義也。”《禮記·內則》“男不言內,女不言外”。 而《女誡》、《女孝經》、《女論語》更成為當時女性遵從的道德準則。這 些傳統觀念影響著宋人的思維。所以劉娥一方面要干政滿足權力慾,另 一方面也積極維護趙家的天下和尊嚴。如乾興元年“自上不豫以來……皇后悉傾宮閤中妝具財用,遣使詣道宮、佛寺、天下名山勝境為上祈福 者不可勝紀。上每言‘皇后所行,造次不違規矩,朕無憂也。’”(卷 九十八) 一次太宗的兩個公主進宮朝見。劉娥見她們穿得很樸素,“命左右賜以珠璣帕首”。這時真宗弟弟的夫人也請賜帕首,劉娥說“兩位公主是太宗的女兒,先帝的妹妹,你們不過是趙家的家眷,怎能跟她們 攀比?”她每次對本家親戚賞賜食物總是用扣器盛裝,說:“尚方器, 勿使入吾家也。”她的待婢看到仁宗的宮女有“簪鉺珍麗”想效仿,劉 娥說“彼皇帝並御飾也,汝安得學。”(卷二百四十二)

總之,劉娥要的是手中的實權,所以表面上能盡力維護趙家的地 位,以至於敢於在遺詔中發出“無愧前古”之聲。

乾德六年出生的劉娥,於明道二年三月二十九日病故,雖垂簾十一 年有餘,然終以“宋朝第一位垂簾聽政的皇太后”的身份載於史冊。


杭州刺史


劉娥和武則天有較多的差別。

一、武則天有四個兒子,迴旋的空間很大。劉娥只有一個兒子,而且不是親生的,除了兒子不知道,朝野都知道。劉娥沒有迴旋的空間,劉娥若稱帝,死後會比武則天悲慘很多。

二、武則天和劉娥都是第三任皇帝的皇后,但李世民和李治基本沒有執政問題,而趙恆執政後期有重大執政問題。武則天面臨的是正常的意識形態,劉娥面臨的是傾向於弄虛作假的意識形態。

三、李世民解決了突厥,李治解決了高句麗和西突厥,武則天基本沒有外患。劉恆並沒有徹底解決遼國,西夏也正悄悄崛起,南方的安南也在悄悄崛起,劉娥面臨的外部環境要差很多。

四、武則天出生於世家,有家族力量,而且李治駕崩之時,除了武則天的兒子之外沒有潛在的競爭者。劉娥完全沒有家族背景,趙恆駕崩之時,尚有趙元儼對趙禎孃兒倆構成實力威脅(更不用說趙守節等趙匡胤後人)。

六、李世民繼位帶著血腥,李承乾也因謀逆而喪失儲位,開國勳貴消磨殆盡,社會對於武力政治有一定的承受力。趙匡胤對於勳貴沒那麼狠,趙光義接位也沒什麼血腥,趙恆繼位更平常,社會對武力政治沒有承受力。

七、唐初尚處於世族社會,世家影響力較大,武則天搞定世家,就能夠解決很多問題。宋初,世族社會已經瓦解,劉娥需要逐人搞定,而且經過宋真宗南方人已經走上政治舞臺,社會環境複雜很多。

八、宋代重文輕武,唐代沒有。文人的歪心思很多,劉娥搞定朝廷的難度要比武則天大很多。

九、遼國太后實際掌權,但並不稱帝,劉娥可參考的樣本很多。而武則天可參考的先例非常遙遠。

總的來說,劉娥的執政難度比武則天大很多,而且若是稱帝,死後會比武則天悲慘很多,劉娥稱帝根本不划算。而且,劉娥的資本比武則天少很多。


流水劍客


北宋乾興元年真宗病故,13歲的仁宗即位。真宗遺詔“尊後位皇太后,軍國重事,權取處分。”作為皇太后的劉娥,垂簾聽政達11年,在宋代8位垂簾聽政的皇太后重,事聽政時間最長、權力最大的。她不但形式上擁有了黃權,還真正實施了皇權。時“事皆決於後”,以致“中外為憂”。

似乎,劉娥距離那個位置只有一步之遙,但為何就是這“一步”沒能讓她成為第二個武則天呢?

在筆者看來,主要有下面這個幾個原因:

宋代士庶界限模糊,使女皇的產生失去了社會根基

唐代時,士庶之爭還有餘烈,庶族代表的新興力量是時代發展的潮流,而武則天“唯才是舉”的用人方針,擴大科舉制、薦官範圍,給庶族地主進入仕途、參與政權提供了大量的機會,同時起用了大批庶族地主擔任各級官職,所以她成為了庶族地主政治經濟利益的代表人物。

而到宋代,門閥士族徹底退出了歷史舞臺。經濟上的“千年田換八百主”的動盪給政治以很大的影響。宋代選官“家不尚譜牒,身不重鄉貫”。一些名門貴族,時時受著經濟浪潮的衝擊,有時僅為一時顯貴。比如三朝元老富弼,死後不久便“家世零替”。在這種情況下以經濟利益為基礎的集團很難形成,合與不和多取決於個人好惡或政見得同異,帶有很強的個體性、主觀性,所以由此而形成的集團也多不穩固。在這種勢態下,劉娥只是代表個人,沒有庶族集團的支持,不像武則天那樣作為一種新興勢力的代表,自然缺乏強有力的推動力。

劉娥沒有外戚集團的支持

宋代皇帝娶妻,不像唐代那樣“妙擇天下令族”,而多不講門第。劉娥的父親曾任虎捷指揮使、嘉州刺史。但他“從徵太原,道卒”時劉娥尚在襁褓中。

龔美時劉娥的第一個丈夫,也正是因為這個丈夫,劉娥才得以與真宗結合,因而她很感激龔美。又因她無宗族任,於是以龔美為兄,賜姓劉。劉美曾任右侍禁、內殿崇班、洛苑副使等職。但他是銀匠出身,個人素質能力有限,終不能成為強有力的力量。

錢惟演把妹妹嫁給劉美,從而成為劉娥的外戚。他博學能文,在文學史上的地位很高。但他攀附權貴的做法,為當時的人們所不齒,在政治上很不得意。

劉娥也曾努力拉攏一些在朝的劉姓臣僚,但不能如願,劉娥並不能以她的身份拉攏劉姓士僚,無法結成既可自保又可抗衡政敵的集團。勢單力薄的局面,使劉娥不能從垂簾聽政走向稱帝當政。

宋朝初年的防範措施

宋朝立國“專務矯失為得”,為鞏固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定了嚴密的親屬迴避法,限制宗室、外戚的進用,以避免漢唐外戚宦官禍國的悲劇、太宗繼位,下詔“先皇帝創業垂二十年,事為之防,曲為之制,紀律已定,物有其常。謹當遵承,不敢逾越。”

這些防範措施的制定,客觀上起到了一定的制約作用。至於它能不能起效,要看這種制度能否被真正執行。事實上,宋仁宗就執行的比較好,折與當時的士風有關。

敢於直言犯諫之臣的牽制

宋代的政治結構已經發生了變化。其中一個重要方面便是以士大夫為基礎的文官體制取代了公卿貴族累世相傳的統治,自由、民主、開放已成為當時的特色。真宗時,臺諫合一,諫官權力日重。他們奏事,上課邀君寵,下可取譽一時,而且晉升的機會多、速度快,所以他們參與政治的熱情很高。而宋代“重文”、“右文”的政策,開明寬鬆的政治氣氛,也產生了一批以匡國勢為己任,敢於諫言請議的大臣,他們“開口攬時事,議論爭煌煌”,這對當時的政治勢態有很大的影響。


劉娥稱帝的個人條件也不成熟

方仲弓曾上書請劉娥仿效武則天“立劉氏廟”,程琳也獻《武后臨朝圖》,結果劉娥大怒,把它摔倒地上,厲聲說:“吾不作此負祖宗事。”

乾興元年八月,太厚讓內侍宣諭,明確表示說:“侯上春秋長,即當還政。”仁宗天聖二年二月皇太后詔宰臣曰:“吾受先帝顧託之深,皇帝富於春秋,助成治道,用,斯民。期見抱孫之歡,永遂含飴之樂,此君之志矣也。”這些都表明劉娥雖有機槍的權力慾,但並不像稱帝,究其原因與下面三個因素有關:

1、武則天的前車之鑑

顯赫一時的武則天,建周十五載,但仍被神龍元年正月二十二日的“五王政變”所推翻。十二月十一日,82歲的武則天淒涼地死在了上宮,遺制:“去帝號,稱則天大聖皇后。”其身後譭譽參半,褒貶並至,如何安葬、立諡都成了當時很大爭議的事。氣候想相仿武則天的韋皇后、安樂公主都沒有擺脫悲劇性的結局。這些不能不給劉娥以思考和警誡。

2、實用主義的支配

從當時的時局來看,儘管太祖、太宗兩繫有矛盾,但在阻止劉娥越權這一點上是一支致的。他們對劉娥稱帝構成了很大障礙。如前文所述,她可以依賴的劉姓族人很少,又沒有子嗣,無位可傳。她也不想因此而抹殺了自己的業績,故能聽從王曾“恩太子則太子安,太子安所以安劉氏也”之言,只從實用主義角度出發,把持朝政,操縱皇權。


江畔初見月


公元1022年,宋真宗趙恆去世,年僅13歲的趙禎繼承了皇位,朝中宰相和皇太后劉娥成為朝廷的掌權者。公元1033,朝廷祭祀太廟,皇太后劉娥忽然提出要穿天子袞衣參與祭祀。朝中大臣紛紛反對,劉太后卻堅持不妥協,最後提出了一個大家都認同的方案:將天子的衣冠稍稍做一些改裝。祭祀這天,劉太后穿著稍做改裝的天子服裝進宗廟祭祀。

之後劉太后為了獨攬大權將寇準、李迪等人全部罷免,在丁謂的教唆下寇準、李迪等人再也沒有出現在朝堂之上。丁謂成了劉太后的代言人。

但是,龍袍並不是什麼人都能穿的,這麼想做皇帝的劉太后,最後卻沒有成為皇帝,這其中有四個原因:

一、朝中大臣不同意

在中國古代女人的地位一直要低於男人的地位,直到近代女性的地位才有所提高。

武則天是中國古代唯一的女皇帝,而且唐王朝差點毀在這女人手中。劉娥攝政的時候,多次想要稱帝,但是,都被朝中大臣阻止了,而且她一手提拔的官員也反對她稱帝。之後劉太后還想去建七廟堂,這其實只有皇帝才有資格建造。

二、宋朝時期君臣關係密切,而且趙宋正統觀念深入人心

宋朝以君臣共治著稱,無論是趙匡胤、趙光義還是趙恆,都對大臣們禮遇有加,立功了就會有封賞,辦錯了事,只要不是特別惡劣的那種,一般都能保住性命。比如:奸臣丁謂,曾獨攬朝廷大權,這種忤逆之罪在宋朝竟然只是罷官而已。

三、劉太后的野心並沒有那麼大

劉太后執政之後,頒佈了一些法令,比如:廢除了宋真宗祭天祭地的封建制度,還把天書燒了,給趙恆捎到了地下。並且劉太后知人善任,提拔了一大批能臣。

崇拜武則天的劉太后,最終沒有登基稱帝,她每次提出要登基稱帝都被大臣們出面制止,但劉太后每次也都妥協了。因為劉太后顧全大局,且她也明白江山穩定的重要性,所以後來她放棄了稱帝的想法。


公元前


北宋太后劉娥成不了第二個武則天,主要原因有四點:其一、劉娥自己不願意成為武則天第二;其二、大臣的激烈反對,或明或暗,反正不同意劉太后稱帝;其三、劉娥出身卑微,沒有強大的政治勢力;其四、劉太后的兒子趙禎是一代明君,而武天后的數個兒子資質平庸,不堪大任。

三司使程琳獻《武后臨朝圖》以為迎合劉太后,結果太后將此圖擲於地上,並說:"我不做這種有負祖宗的事!"。據說,劉太后臨死前對著仁宗拉拉自己的天子袞冕,似乎欲有所言,大臣薛奎認為她在示意穿著天子袞冕不能見先帝於地下,仁宗命改用皇后冠服入殮。由此可見劉太后並沒有武后的理想那麼大,她雖有當天子的想法,但沒有當天子的行動。

宋代限制女主和外戚干政的家法十分森嚴,大臣、臺諫和其他臣僚得以援引諫阻,使劉太后不敢登基為帝。明道二年,劉太后打算穿著天子袞冕謁見太廟,參知政事薛奎問她:"大謁之日,究竟作男兒拜,還是作女兒拜?"。最終劉太后穿戴經過改造的皇太后冠服謁拜了太廟。劉太后也曾試探性地問大臣:"唐武后何如主?"以耿直著稱的魯宗道毫不猶豫地回答:"唐之罪人,幾危社稷!劉太后默然不語。

劉太后出身卑微,傳說中她十來歲就嫁給當地的銀匠龔美。龔美給人打造銀器,她就招攬顧客。宋真宗當時封為襄王,想納一個川女,他認為蜀地女子"多材慧"。而龔美因為貧寒準備把劉娥改嫁,經襄王府給事張耆介紹,劉娥一入王府就受寵愛,這年她十五歲。武天后出身世族,有良好的家族背景。劉太后的兒子趙禎廟號宋仁宗,是一位明君賢帝;而武天后的兒子大多資質平庸,才不堪大用。因此劉太后還政兒子,以皇太后之禮厚葬。


大秦鐵鷹劍士


劉娥與武則天的人生經歷有著太多太多的相似之處,比如她們皆是出身於沒落的官員家庭,劉娥的父親劉延慶,雖在太祖一朝官至虎捷都指揮使,領嘉州(今四川樂山)刺史,但到了太宗朝,隨著劉延慶的去世,劉家家道中落。而武則天的父親武士彠,雖在高祖一朝官至工部尚書、荊州都督,得封應國公,但到了太宗朝,隨著武士彠的去世,武家也就家道中落。



再如她們都有著極其豐富的理政經驗,劉娥在真宗朝後期就開始干預朝政,當時真宗回宮處理天下奏章時,她就總是陪伴左右,參與國事的處理。而武則天更是不用說,在高宗中後期,她就已經是明目張膽的參預朝中事務,“政無大小,皆與聞之,天下大權,悉歸中宮,黜陟生殺,決於其口”,最後甚至都與高宗並稱“二聖”。

再如她們都有極其高超的政治手腕。劉娥知道利用百官之間的矛盾去擊敗自己的敵人,如她就曾利用丁謂、曹利用等人,一舉打垮了反對自己干政的寇準、周懷正、李迪等等人。而武則天,她的政治手段更是驚人,憑藉著一己之力,她不但將反對自己為後的長孫無忌、褚遂良等元老重臣貶出朝堂,之後還讓高宗心甘情願的將一半皇權交予她,與他並稱“二聖”。

再如她們在“垂簾聽政”時都有“僭越”的行為。劉娥在聽政時,她不但公然接受宋仁宗和文武百官的朝拜,甚至還以帝王的禮儀去參拜太廟。而武則天在聽政時,其所作所為更是肆無忌憚,從“公然廢掉中宗李顯,另立睿宗李旦為帝”這件事就可以看出,此時武則天已於帝王無疑。



可以這麼說,劉娥同武則天一樣,她有稱帝的條件,也有稱帝的能力,如若她要稱帝,這不是沒有機會。但事實上,最後劉娥並沒有成為第二個武則天,她們兩人最後是走上一條截然相反的兩條道路。武則天在聽政七年後,宣佈改唐為周,建立大周王朝。而劉娥聽政儘管長達十一年之久,已然成為北宋的最高統治者,但卻自始至終沒有邁出稱帝這最後一步。

那劉娥為何不踏出最後一步,去行那改朝換代之事,成為第二個武則天呢?

關於劉娥為什麼成不了第二個武則天,很多答主其實已經給出了非常詳細的答案,比如沒有庶族集團的支持;沒有外戚集團的支持;沒有自己的鐵桿政治盟友等等。因此,如若重複去說這些,著實有老生常談之嫌。

所以,對於其他答主已經寫出的原因,我這裡就不再詳訴。 這裡,我來說說,多數答主在解答這個問題時都很少提到過的一個方向。

劉娥之所以沒能成為第二個武則天,這與宋真宗在駕崩後所留下的遺詔不無關係。

與武則天靠李治留下的“大帝遺詔”獲得名正言順的“聽政”權一樣,劉娥能名正言順的聽政,靠的就是宋真宗所留下的“乾興遺詔”。

但是,與“大帝遺詔”為武則天后來的稱帝鋪平道路不一樣的是,“乾興遺詔”卻是極大的遏制住了劉娥意欲稱帝的舉動。



為什麼這麼說呢?

我們來看看這兩份遺詔的主要內容:

“大帝遺詔”:“皇太子(唐中宗李顯)哲,……凡百王公卿佐,各竭乃誠,敬保元子,克隆大業,光我七百之基,副茲億兆之願。……皇太子(李顯)可於樞前即皇帝位,……軍國大事有不決者,兼取(武后)天后進止”。

“乾興遺詔”:“(宋仁宗趙禎)可於柩前即皇帝位。然念方在沖年,適臨庶務,保茲皇緒,屬於母儀。宜尊皇后為皇太后,淑妃為皇太妃,軍國事權兼取皇太后處分。……更賴佑佐宗工,文武列闢,輔其不逮”。

首先,從這兩份遺詔中,我們可以看出武則天、劉娥這二人獲得聽政權力的原因是不一樣的。先是劉娥,宋真宗賦予她聽政權力的原因是“念方在沖年,適臨庶務,保茲皇緒,屬於母儀”,就是此時剛繼位的仁宗還很年幼(13歲登基),且缺乏施政經驗,因此如若讓他直接親政,這對於國家,對於百姓來說,都不是一件好事,因此為了國家、百姓考慮,真宗就賦予了劉娥聽政的權力,讓她代行皇權。

反觀武則天,李治給她聽政的權力,卻似乎是毫無原因的,因為自古皇太后能被賦予“聽政”權力的,其條件武則天是一樣都不佔。先是“年幼”,李顯即位之時,他已是28歲的大好青年,這顯然無法滿足“年幼”的條件。再是“缺乏施政經驗”,李顯未登基時,他就已經擁有較為豐富的施政經驗,當時李治多次因事出京時,李顯就多被賦予“監國”的責任,如永淳元年(682年),唐高宗“幸東都”時,就令“皇太子(李顯)京師留守,命劉仁軌、裴炎、薛元超等輔之”,因此這也顯然滿足不了“缺乏施政經驗”的條件。



由此,可以說武則天被收回聽政權力的理由是沒有的,因為自古皇太后被收回聽政權,其所用的理由多為“天子已經長大成人,有了理政的能力,他該親政了”,而在當時李治賦予武則天聽政權時,李顯早已成年,更是擁有豐富的施政經驗,也就意味著武則天的聽政是沒有時間和條件限制的,只要她想聽政,她就能一直聽政下去,滿朝文武無任何理由能阻止她。

事實上也的確如此,當時忠於李唐的重臣,他們皆不能逼迫武則天放棄聽政的權力,而只能是用各種藉口去請求武則天放棄聽政,如裴炎就曾用過“平定叛亂”的藉口,《新唐書》載:“徐敬業兵興,後議討之,炎曰:‘天子年長矣,不豫政,故豎子有辭。今若復子明辟,賊不討而解’”。由此,在擁有完全合法,且不受限制的聽政權的加持下,武則天是完完全全有資格去將朝堂上的重要位置換上忠於自己的親信,而不懼任何非議。

而反觀劉娥,她的聽政是受到時間和條件的限制的,一旦仁宗成年,且擁有施政的經驗時,劉娥就得歸還聽政權,而這就給了忠於趙宋的官員逼迫她歸還權力的理由,此時劉娥死心塌地的輔佐仁宗治理大宋,這也就罷了,但若是她有半點妄圖改朝換代的想法,恐怕那些忠臣就會以此種理由逼迫她交出權力。而此時劉娥一旦拒絕交出權力,那不管是忠於趙宋的忠臣,還是別有用心的奸臣,他們可都有正當的理由去採取兵諫的作法了,真等到那時,劉娥的命運會走向何方,就真的不知道了。



其次,在兩份遺詔中,武則天所賦予的聽政權力是等同於皇帝的,而劉娥卻只是被賦予暫行皇權的聽政權力。

首先在“大帝遺詔”中,李治賦予武則天的聽政權力是“軍國大事有不決者,兼取(武后)天后進止”,因“兼”在古文中有著“全部”、“同時”這兩種不同的意思,因此這句話有著兩種不同的解釋,其一是凡是遇到不能決斷的軍國大事,全部由武則天來決斷;其二是遇到軍國大事有分歧的時候,要同時稟告於武則天,由其來做決斷。當然不論是哪種解釋,我們都可以看出,李治賦予武則天的聽政權力是完全等同於皇帝的權力,她就是整個天下真正的掌控者。

而正是武則天擁有如此巨大的權力,她才能凌駕於皇帝之上,直接越過皇帝頒佈詔令,去行遷都、改官制,乃至是廢帝一事,如光宅元年(684年),武則天就越過睿宗李旦,直接下詔:“旗幟改從金色,飾以紫,畫以雜文。改東都為神都,又改尚書省及諸司官名”。

而反觀劉娥,在“乾興遺詔”中,劉娥被賦予的權力只是“軍國事權兼取皇太后處分”,這裡我們需注意“權”這個字,在古文中權有“變通”、“暫時”這兩種意思,因此無論是何意,劉娥雖然與武則天一樣,同樣被賦予軍國大事的最高決策權,但不一樣的是,劉娥被賦予的權力是暫時性的,是一種特殊情況下的變通做法。也就是說,劉娥只是皇權的臨時掌控者,而不是真正的持有者,她不能長時間的把控著皇權,更不能直接取代仁宗皇帝,成為真正的皇權擁有者。



正因有“權”字,劉娥就沒有武則天那樣的巨大的權力,她不能直接越過皇帝去頒行詔書,如若她要頒佈詔書,她就必須經過皇帝,加蓋皇帝玉璽,只有這樣她的詔書才具有合法性,才能被百官所認可。如此,可以這麼說,劉娥只是仁宗皇帝的暫時代言人,只是輔助仁宗治理國家,而非直接凌駕於仁宗去治理天下。

再是,“乾興遺詔”中賦予了百官限制劉娥的權力,而“大帝遺詔”中卻是沒有。武則天之所以能夠控制住李唐天下,並最終達成改朝換代的壯舉,這之中固然與武則天本身高超的政治手腕有關,可更多的是朝中多數重臣的“不作為”。而李唐重臣之所以會“不作為”,雖跟有些官員貪生怕死,趨炎附勢有關,但也有李唐重臣沒有權力去限制武則天有關。

如上文所說,“大帝遺詔”中賦予武則天的權力是至高無上的,是可以凌駕於李唐皇帝之上的,與此同時,李治在遺詔中更是點明:“凡百王公卿佐,各竭乃誠,敬保元子,克隆大業,光我七百之基,副茲億兆之願”,即朝中文武百官必須是無條件聽從武則天的命令。如此,試問李治都在遺詔中如此說道,李唐忠臣就算有心限制武則天,但又有何理由去限制武則天呢?畢竟連李唐天下的擁有者,李治他都不在乎這天下被武則天所得,那些忠臣又還能幹嘛呢?



而與“大帝遺詔”中無底線的給予武則天權力不一樣的是,“乾興遺詔”中卻是賦予了朝中文武百官限制劉娥的權力,“文武列闢,輔其不逮”,這句話無疑是給予了文武百官指正劉娥政令失誤的權力,及限制劉娥擅權的權力。在當時,那些忠於趙宋的重臣正是藉助這個權力一次又一次的制止了劉娥赤裸裸的“僭越”行為。

如某一次,劉娥與仁宗皇帝“同幸慈孝寺”,劉娥“欲以大安輦先帝行”,此時參知政事魯宗道就說道:“夫死從子,婦人之道也”,直接與劉娥說道,她不能走在仁宗皇帝的前面,而這時劉娥無奈只得遵從“命輦後乘輿”。再如乾興元年(1022年)六月,劉娥“以上臥起晚,令內侍傳旨中書,欲獨受群臣朝”,此時劉娥意欲將仁宗皇帝拋棄,獨自接受群臣的朝拜,可最終因士大夫們的嚴詞拒絕,劉娥這等舉動並未如意。

同時,與武則天動輒就能親自下詔罷免百官不同的是,因“乾興遺詔”賦予了百官限制她的權力,劉娥不但不能罷免百官,還要時刻受到文武百官的監督,比如劉娥晚年縱容外戚亂政時,“稍進外家,任內宮羅崇勳、江德明等訪外事,崇勳等以此勢傾中外。兄子從德死,姻戚、門人、廝役拜官者數十人”,她就相繼遭到御史曹修古、楊偕、郭勸、段少連等人的連番彈劾。



想想看,連稍微放縱下外戚,劉娥就受到御史的連番彈劾,由此可知,當時百官對於劉娥的限制是十分強悍的。

綜上所述,從這兩份遺詔的比較,我們就可以看出劉娥雖與武則天一樣有著聽政的權力,但劉娥的權力卻是受到了嚴格的限制的,其不但要受到時間和條件上的限制,還要受到文武百官強悍的限制。簡單的說,真宗賦予劉娥的只是暫行皇權的權力,她只是皇權的代言人,當時一切軍政事務還是離不開仁宗的同意的,況且真宗在賦予劉娥皇權代理人身份的同時,還賦予文武百官監督她的權力,因此劉娥是做不到跟武則天一樣,去直接越過仁宗去執行任何一項政務的。

如此,試問一個繞不開皇帝、百官監督的劉娥,一個沒有名正言順去長時間把控天下的劉娥,她如何去做第二個武則天呢?


澳古說歷史


北宋的三太后

  宋朝真宗(997—1022)到宋哲宗(1085—1100)期間,北宋有三位太后權力巨大,她們是:劉太后(真宗皇后)、曹太后(仁宗婆後)、高太后(英宗皇后)垂簾聽政,她們都曾經“垂簾聽政”。

  宋真宗(997—1022)、宋仁宗(1022—1963)的劉皇后,1012年為皇后。掌權時期1019到1033年,垂簾聽政時期1022年到1033年。

  宋仁宗、宋英宗(1063—1067)時期的曹皇后,1034年為皇后,後為皇太后、太皇太后,1079年去世。英宗時曾垂簾一年。

  宋英宗、宋神宗(1067—1085)、宋哲宗(1085—1100)時期的高皇后、高太后、高太皇太后。1065年冊封為皇后,垂簾聽政時間為1085年到1093年。

  可以說,在將近100年裡,這三位女性生活的巔峰時刻延續七八十年。在這七八十年間,劉太后最有可能成為女皇帝。但她沒敢這麼做。原因就在於:歷史趨勢。

武則天與劉娥的經歷有很大相同性

  劉娥的祖、父在五代十國時期都曾經是軍事將領。他的父親劉通曾任虎捷都指揮使,領嘉州(今四川樂山)刺史。劉娥出生後不久父母雙亡,在姥姥家寄養略長成後就成為一名歌女,被嫁給了一位銀匠。

  銀匠帶著她來到東京汴梁謀生,又被其賣給了韓王趙恆的指揮使張耆。張耆把她獻給了趙恆。

  宋太宗見兒子面容不對,太宗那是見多識廣之人,找人一問後勃然大怒,立刻讓潘美的女兒嫁給趙恆,把劉娥趕出王府。自此,趙恆與劉娥便經常在張耆家中約會。劉娥終於等來了機會,趙恆當了皇帝。劉娥被送入宮中後,與武則天大為不同的地方就是,她與宮中的其他女人關係較好,訂立了“攻守同盟”。

  因為劉娥出身低微,更有一些有損於皇家尊嚴的經歷,所以,從1007年開始,宋真宗意圖將其封為皇后的企圖就被寇準等人反對。

  1010年,劉娥的侍女李氏為宋真宗生下了日後的宋仁宗,劉娥立刻把李氏的兒子搶走交給她的好姐妹、也非常受寵信的楊淑妃代養。

  經過五年的等待,劉娥終於被加封為皇后。即使如此,朝中大臣仍然反對,翰林學士楊億拒絕起草詔書。自從加封為皇后後,宋真宗便讓劉娥幫助自己處理國家大事。劉娥出身苦,又屢經磨難,深知今日地位來之不易,必須把皇帝交代好的事情都做好,因此,心思縝密、處事老練。逐漸深得宋真宗信任,久而久之劉娥的權力越來越強大。

劉娥拒當武則天

  北宋的劉太后,被稱為“有呂武之才,無呂武之惡”。在宋真宗活著時期,從平民出身的劉皇后就利用儒家文臣之間的政治鬥爭打敗了寇準等人。1022年宋真宗一死,就把曾經支持自己上位的丁謂、曹利用或貶或逼殺。

  即使如此,劉太后的阻力也不小。雖然仁宗皇帝和文武百官要對她行叩拜禮,范仲淹認為那是有違“君臣之道”,你要是行禮就在家裡,那得在你們後公不能當著文武百官面兒。范仲淹要求劉太后還政,宋仁宗、孔道輔、劉隨等人也不斷上書還政,然而,劉太后就是不讓權。

  不僅如此,劉太后也重用孃家人,像程琳、方仲弓等人上書勸進、讓其學習武則天。但最終,劉太后沒有敢稱帝。說的是我絕對不做對不起趙宋祖先。

  其實,宋仁宗13歲登基,24歲才親政,可以說歲數已經非常大了。劉太后是有繼續掌權之心的。這和後世的慈禧很類似。他們都有稱帝的資本,但都沒敢稱帝。

  劉太后之所以當面說絕不學武則天,其根本原因就在於,她意識到了自己的權力已經引起了皇帝和大臣們的懷疑。

  就是武則天的教訓,儘管她是善終,但在後代皇帝、後世朝代,她的形象並不好,在民間更是如此,特別是在儒家治理天下的情況下,女人執政可以當皇帝是不可能的。她最終的一條路只能是身敗名裂。

  古代社會男人的附屬品,武則天又如何連個名字都沒有


南苑瀟湘


劉娥也許是所有皇后中,身世最具傳奇色彩的一位。她出生不久,便父母雙亡,尚在襁褓中就成了孤女,只能寄養在母親龐氏的孃家。稍長大後,為了生計,她成為一名歌女,並很快嫁給蜀地一個名叫龔美的銀匠。後龔美帶她離開蜀地,來到了東京汴梁謀生。

在京都汴梁,龔美生計艱難,入不敷出。無奈盤算著將劉娥賣掉,讓她再嫁他人。機緣巧合之下,宋太宗第三子韓王趙恆的指揮使張耆,將劉娥推薦給韓王,趙恆對劉娥一見如故,大為喜愛。

從此,這個結過一次婚的孤女,進入皇宮,開始了她的傳奇之旅……。

從歌女到皇后再到臨朝稱制

一天,宋太宗看到趙恆形容憔悴、無精打彩,就問趙恆的乳母是怎麼回事。乳母就照實說了,太宗知道皇子與出身微賤,且來歷不明的民間女子廝混,頓時怒不可遏,當即令趙恆將劉娥趕出王府。趙恆皇命難違,但又難捨劉娥,就將她秘密安置在王府指揮使張耆家中,不時前往私會。

宋太宗至道三年(997年),太子趙恆承繼大統,隨即將劉娥接入宮中。大中祥符五年(1012年),劉娥被冊封為皇后。

劉娥身為皇后,不但處置宮闈內務,有理有據,未有大的疏失。而且總是陪伴真宗閱覽奏章,由於她處理政事周謹恭密,慢慢地被宋真宗所倚重和信任。

此後真宗皇帝多病,而皇后劉娥則漸漸把持了朝政。宋真宗害怕劉娥危及趙氏江山,就與宰相寇準等人密謀,要讓太子監國。但因機事不密,被劉娥知道了,此時宋真宗以“不記得”為由,將責任全部推給寇準,導致寇準被劉娥罷相流放。

宋仁宗乾興元年(1022年),宋真宗駕崩,遺詔“尊皇后為皇太后,軍國大事權取皇太后處置”。得到真宗的授權後,劉娥開始專權,他先後打擊處理了丁謂、曹利用等權臣,鞏固了自己的地位。此後,他與宋仁宗每隔五日到承明殿上朝一次:仁宗位左,劉娥位右。正式開始臨朝聽政。

劉娥雖然已將軍國大事權握在手中,並且也開始臨朝聽政,甚至也穿上了龍袍,但她始終沒有稱帝,這是為什麼呢?

劉娥為什麼成不了第二個武則天

1、宋朝從制度上限制了外戚專政的可能

武則天之所以能夠稱帝,是以強大的外戚勢力做為後盾的。趙匡胤建立宋朝後,為了防止武則天稱帝以及王莽篡位的情況再次出現,規定外戚只准“奉朝請”,坐享富貴,不準預政,不準管軍,不許通宮禁,不許接賓客,不得任文官或“二府”(中書和樞密院)的職務。

所以,沒有外戚勢力的支持,劉娥想稱帝難度可想而知!

2、劉娥沒有魄力廢宋仁宗

劉娥要稱帝,就必須先廢了現皇帝宋仁宗。為此,她曾經試探過大臣的口風,但大臣卻反問她想如何處理現皇帝:

殿中丞方仲弓上書,請劉娥“行武后故事”;權知開封府,後入朝拜相的程琳亦獻上《武后臨朝圖》,均暗示劉娥稱帝。劉娥詢問朝臣看法,眾臣皆不敢言,唯剛直的魯宗道說:這樣做,又將置當今皇帝於何處?劉娥最終還是將鼓動她稱帝的奏章撕碎,擲於地上,表態說:“我不做這種對不起大宋列祖列宗的事!

劉娥思考再三,發現要廢宋仁宗風險太大。一是她沒有得到朝中當權派的明確支持,二是當時仁宗年紀已不小,在朝中也具有了一定的權威。萬一廢皇失敗,她將陷入萬劫不復的境地。最終,他選擇了放棄。

3、宋朝重文官,而文官原則性強,他們反對劉娥稱帝

宋朝是文人治國,而文人的固執和原則性,對不按規則辦事的人來說是個噩夢。哪怕是面對皇帝他們也毫不退讓,而且往往是前赴後繼。劉娥正是忌憚這點,所以她先試探群臣對於她稱帝的看法,在得到不滿意的答覆後,她才放棄了稱帝的想法。

北宋名相富弼上疏宋仁宗,回顧這段往事時說到:

“當日章獻明肅皇后(即劉娥)臨朝,陛下(即宋仁宗)受制於人,皇權微弱。而章獻明肅皇后最終沒有像唐代武則天那樣謀朝篡位,全賴忠臣的救護,使得章獻明肅皇后不得不剋制慾望。陛下可以保全皇位,實是這些忠臣之功。”

正是由於以上原因,劉娥最後才不得不放棄了稱帝的想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