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能說說中一、老蛙、七工匠等等國產鏡頭的深度體驗?

攝會進步


這三個頭都是國產鏡頭,中一沒用過,老蛙和七工匠的用過:一個是老蛙索尼口60mm 2:1微距鏡頭,一個是七工匠富士口7.5mm F2.8 超廣角魚眼定焦鏡頭。

就價格而言,這兩支國產鏡頭的性價比是很高的,與同類日本索尼、富士原廠鏡頭相比,自然是物美價廉,令人欣慰。

兩支鏡頭同是國產,老蛙鏡頭的做工和品質更優,但笨重也是不能掩蓋的不足。七工匠鏡頭的小巧精緻,是其突出優點,但做工粗糙,看上去過於簡陋。

特別要提醒的一點是,兩支鏡頭都是手動,對於喜歡自動而不善手動的攝友來說,未免遺憾。這也沒有辦法,因為日本廠商限制國產鏡頭的發展,不開放接口技術,因而老蛙和七工匠只能在手動的圈子裡跳舞。




圖說蘇州


我買過一個七工匠的75mm/f1.25, 配徠卡M10P, 價格大概是三千塊左右。之前看過幾篇文章,都說不錯,考慮到徠卡的75mm實在是太貴了,十幾二十倍於這個七工匠,就抱著試試看的心態買了。

拿到手的時候是晚上,心想正好試試夜景,也試試這個1.25的超大光圈。

可惜啊,結果非常失望,照片太肉了,紫邊也很嚴重。一開始我一直懷疑是自己對焦沒對上,調了半天,真是不行,還不如徠卡原廠50mmf2用四倍的ISO拍出來再放大了看到效果。

後來白天再試,只有光圈5.6以上11以下還湊活。

話說回來,這個價格也不能指望太多 玩一下的話也算的馬馬虎虎。

後來又買了一個銘匠的35mm/1.4, 基本上和那個七工匠在一個水平線上。

我只能說,中國鏡頭業還離世界頂尖水平有相當距離,就當是支持國產了吧。但要讓我揹著這兩個貨萬里迢迢去拍廢片還是免了吧。

配圖是徠卡50mm拍的,那兩個鏡頭拍出來的東西不好意思存在手機裡面。



金融攝影師


買鏡頭終極目的什麼?當然是看成像。而成像關鍵因素是什麼呢?鏡頭結構?鏡片數量?可能有但不是主要的,我認為是鏡片,鍍膜,還有就是製造精度,請問這三點國產頭哪個能拍胸脯說自己達到國際水平了?別的不說光是鍍膜這關就過不去。雖然看著便宜,但仔細算算幾千塊也不是小錢,如果想兼顧成像效果還不如玩機械相機手動頭改裝,包括老攝影機的鏡頭。

如果非要選一個,那我推薦老蛙,雖然從資格說中一可能更老些,也部分解決了自動對焦,但幾千塊下來弄一個指標漂亮的頭可能你會覺得越來越不值。老蛙是走差異化路線的鏡頭,做工也尚可,而且最近得到了奧林巴斯的官方認可,說明還是有兩筆刷子的,尤其是如果你是4/3系統玩家,可以重點關注一下,說不定以後會出全自動頭。但有一點要注意,就是他走的是差異化路線,也就是以冷門,非常規焦段為主,這是個很聰明的做法,畢竟國產頭本身就是小眾,你弄個50MM的從素質到價格肯定都打不過小痰盂。

所以我的原則就是要麼選其它廠沒有的焦段,要麼就踏踏實實買國外成熟產品。至於國產頭一大賣點,所謂同焦段大光圈,個人認為意義不大,虛化不好,還不如練好PS自己做。

另外一個就是不要以為國產頭性價比高,鏡頭這東西不是做塑料盆,也不是像做手機那樣堆料,需要一定研發,即便是逆向開發也一樣,所以只有海量生產和長期供應才能解決成本問題,而且還是有限的,而國產頭目前很明顯做不到這點。

總的說,國產頭目前宏觀上只是解決了有無階段,離日系大廠產品包括第三方還有相當大距離,像適馬這種開發能力極強的廠家也是經歷了相當長的一段時間才有了現在的市場。騰龍之類就更別提了,走的路更長,機械相機時代基本就是垃圾頭的代表。碾壓了好久現在媳婦熬成婆才腰板逐漸硬了。




外郵之窗


老蛙12mm F2.8尤為值得推薦,超廣角神器,本人自用。

其實國產比較火的也就那麼幾家,可選的也很少。我是有幸在線下活動體驗到了12mm這個鏡頭,用完後真的是愛不釋手,回來立馬買了個,人像風光都好用。可是那個鏡頭蓋比較讓人吐槽,容易掉,雖然影響不大。後來跟官方聯繫了,官方說近期正在改進,已經有新的蓋子在做測試。(國產鏡頭的服務還是可以的,希望後期越來越好)

除了這個問題,其他都是很棒的,特別是零畸變。5000價位超廣,我只推薦這個。

這只是針對近期,適馬14 1.8什麼的,太貴。再者說也不是國產。

後期出了什麼我可不會預知的,指不定會出什麼更具有性價比的鏡頭。超廣和微距,在目前國產裡,還是老蛙和七工匠鏡頭相對比較好的,中一暫時沒用過,不做評論[呲牙]


YouKnow索以


有買鏡頭的三四千元不如買個拍照旗艦手機了。相機要被手機替代,就像二十年前的膠片被數碼替代一樣,時代潮流是無法阻止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