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曹丕曹睿都時刻提防著司馬懿,為什麼最後還是讓司馬懿獨掌了魏國大權?

追隨歷史的腳印


曹操能夠從平民中選撥出一大批優秀人才,這也成就了他強大的曹魏集團,但是隨著戰功建立,時光的流逝,這批能臣強將老去病故後,他們的下一代如何解決,如果繼續執行曹操的平民選撥能者居之的政策,這些後代能力確實都不怎麼樣,也會就鍾會等少數人超過了上一輩。

再看司馬懿的士族制度,一人當官,世代相傳,不在乎能力與否,只要不犯大錯,利益永遠保持,這樣的制度比起曹操的平民能力制度更容易獲得百官支持,曹丕就是推行了士族當上皇帝, 但是士族有個缺點,百官不會忠心,更多是在乎利益,這也是曹魏集團衰敗的根本。

當百官習慣了士族,習慣了官場,就變得怯弱了,此時掌握兵權的司馬懿剷除了曹魏最後的勢力曹爽集團,百官的見風使舵迅速讓曹魏大廈倒塌,迅速地成就了司馬家族的天下。


富元製作


都是短命鬼唄,曹操在的時候身邊能人異士很多,而且都能駕馭的住,曹操死了之後跟隨曹操打天下的基本上都退休了,但是曹丕這個人非常敬畏他的父親曹操,一直到死都還記著曹操讓他永遠防著司馬懿的話!

曹丕死後曹睿也是很有本事的,就是用人方面就不如他爺爺了,用的全是曹氏親貴,恰逢諸葛亮一直北伐,不用司馬懿就沒人能擋住諸葛亮的腳步,諸葛亮來打了就派上司馬懿,諸葛亮退兵了就繳了司馬懿的兵權,就這樣反反覆覆,換做誰心裡也不舒服!

好景不長,曹睿也病重即將病亡,臨死的時候感覺司馬懿是個忠臣,就託孤司馬懿跟曹爽一起輔佐少帝曹芳,曹爽一直看司馬懿不爽,處處針對於他,但你想啊,他一個幾十歲的小夥子能玩過老謀深算的司馬懿嗎?再加上當年孔明北伐司馬懿掌兵權的時候將領個個都只服司馬懿(不買司馬懿帳的將領都被他算計死了),所以就有了後話,司馬懿詐病賺曹爽,曹爽以為司馬懿快死了,就沒把司馬懿當回事,帶著少帝曹芳去拜祭祖先,司馬懿趁機霸佔了皇宮,又出城拿下了曹爽,至此,曹氏四代打下的江山盡歸司馬氏了,總之司馬懿就是特別能忍,當初孔明拿女人衣服羞辱他他都滿不在乎,用他話說:我揮劍只有一次,可我磨劍磨了十幾年啊!





華夏曆史5000年


曹氏三位當家雖然都有提防司馬懿,但並沒有盯得那麼緊。司馬懿能帶領司馬氏篡了曹魏大權,並不僅僅因為他活得長。活得長只是一個客觀原因,對時機的把握和自身的隱忍能力才是他獲勝的關鍵。

司馬懿起初並不想篡奪曹魏大權,也不敢想,最初的心思只是自保而已。可是他的政治才能實在太出色了,從自保到家族壯大,最後拿下曹魏大權,如行雲流水一般自然。

精準的眼光和把握時機的能力,是他的上升手段

司馬氏是東漢末年的士族大家,祖上幾代為官。司馬懿兄弟八人各負才能,俗稱司馬八達。士族有士族的傲氣,尤其是東漢末年的門閥士族們。東漢之所以會衰落,是源於外戚和宦官集團擾亂朝政。因此,宦官集團是會遭到世人鄙視的,尤其是那些自視清高的士族們。

曹操愛才,也需要士族集團的承認和支持。司馬懿負有才名,曹操自然要拉攏他。雖然司馬懿心中並不想與宦官之後為伍,但時局所迫,曹操勢大,為了保全家族,他也沒有什麼退路。

當然了,曹操並不信任司馬懿,畢竟他來自東漢的士族大家。可是司馬懿要比荀彧聰明多了,兩人內心雖然都支持漢室,但東漢的覆滅已經成為必然。荀彧逆天下大勢,最終抑鬱而死。司馬懿卻看清了局勢,順應歷史潮流。曹操晉封魏王,司馬懿全力支持,由此也逐漸獲得了曹操的信任。曹操晚年,對司馬懿的提防心理,實際是很少的。

選擇曹丕,是司馬懿從政的轉折點,不得不讚嘆他精準的眼光。在曹丕當政期間,司馬懿雖然沒能搞到兵權,但在朝堂上的地位卻不斷提升,司馬家族也趁機壯大。

司馬懿能得到兵權,還得感謝曹叡。曹叡也想貫徹父親和祖父,對司馬懿的制約政策,不給他兵權。但是曹魏到了曹叡手中的時候,軍事才能突出的能臣已經不如從前多了。吳、蜀分別發兵騷擾曹魏,大將曹真去防守蜀國,可東吳怎麼辦?這時候輪到司馬懿出場了,他充分把握了時機,藉機在軍中發展了很多心腹,為自己將來奪權奠定了人才基礎。當然,司馬懿也不負眾望,不但抵禦了東吳的進攻,還奪取了荊州部分土地,自此,他在朝中的威望更高了。

超強的隱忍能力,是他的自保手段

如果司馬懿不能忍,可能就沒法活的那麼長了,更別說帶領司馬氏奪了曹魏大權了。

當初司馬懿為了拒絕曹操,裝病在床,曹操派個刺客前去試探他,刀架在脖子上,司馬懿都沒有動。如果動了,小命可能真的沒有了。

曹丕時期的司馬懿,雖然順風順水,但他依然行事低調,兢兢業業為國家辦事。

曹叡時期,司馬懿雖然有了一定的軍權,但處境比較尷尬。一方面需要他領兵打仗,一方面又對他小心提防。這時候,司馬懿又充分展現了自己的隱忍能力,低調再低調。終於熬死了曹叡,再一次當了託孤大臣。

曹叡一死,唯一能威脅司馬懿的就是曹爽了。曹爽其實始終有機會消滅司馬懿,但是他太蠢,優柔寡斷,剛愎自用。曹爽鋒芒畢露,司馬懿裝病應對,用病入膏肓的假象使曹爽放鬆了警惕。暗地裡養了幾千死士,最終屠了曹爽三族。至此以後,曹魏的天下已經是司馬氏的了。

結論

很多人都說司馬懿能得逞,是因為他活的長,熬死了曹家幾代君王。可如果沒有精準的眼光和對時機的把握能力,加之低調隱忍的心性,他也活不了那麼長。


執古論今


瀟然歷史答案:曹操曹丕曹叡祖孫三代命短,加上他們也沒有真正時刻都提防司馬懿,還是有隱患的。

曹魏的創立者是曹操,他依靠曹家和夏侯家兩大家族,挾天子以令諸侯,最終統一了北方,建立了曹魏政權。司馬懿就默默的屈服在曹操的統治下,此時還沒露出他的不臣之心。

命短

曹操活了65,曹丕活到了40,而曹叡則是35走的,所以可以很清楚的看到,這祖孫三代除了曹操,那兩個都算命短的了,司馬懿也是靠著自身身體素質好,活了73歲,熬死了這祖孫三代。

曹丕放權

曹操臨死前確實讓曹丕提防司馬懿,而當時最可以打壓司馬懿的曹丕,也自以為能夠壓制司馬懿,而司馬懿也確實小心翼翼,如履薄冰跟在曹丕身邊,沒有任何謀逆行為。但是又因為曹丕對司馬懿的過分信賴,給了他很大的權力,這就留了一個隱患。

並且在曹丕在位期間,採用的九品中正制選官,大力提拔了士族,大力的打壓了原來的曹魏宗室。 到了魏明帝以後,朝堂之上實力對比已經發生了變化,由九品中正制選上來的士族人才已經漸漸成為了朝堂的中堅力量,作為士族代表的司馬懿更是德高望重,倍受推崇。

但曹叡是一個聰明人,他在用司馬懿的同時,也限制司馬懿,但是曹叡最後託孤同時選擇了曹爽和司馬懿,這樣還可以相互制衡,省去了自己很多顧慮,可天不從人願。司馬懿最後發動“高平陵事變”,滅了曹爽三族,從此曹魏一蹶不振,自己掌了政權。

司馬懿與家族的努力

司馬懿本身也是有優勢的,除了有本事以後,還會低調,隱忍。在曹操曹丕曹叡祖孫三代時期,他恪守本分,從不敢越雷池一步。

而他在奪取政權的時候,曹叡已經去世了十年了,這個時候曹家真正能與之抗衡的已經沒人了,所以司馬懿一直是在隱忍等待最佳的時機,從而一舉奪取政權。

那你看司馬懿也不能是一個個體的存在,光自己地位抬高。那司馬懿家族?司馬家族光兄弟就有“司馬八達”,八個人。

你再看看第二代,第三代的有才華的多達50多人,而且還有門生呢,這些人都遍佈朝野內外,所以司馬懿的手很長,這權利也好掌握。

司馬後人也基本熬到西晉王朝,當軍權在握,而又人才濟濟,曹芳年紀那麼小,魏主第三代掌權的曹爽是個非常無能的草包,又怎麼可能是整個司馬懿家族的對手呢?


瀟然歷史觀


三分天註定,七分靠打拼!老曹家實在沒有運氣,司馬家又著實努力!畢竟直到高平陵事變發生之時,司馬懿都不是必勝的局面!但最終,司馬懿能夠獨攬大權,為子孫後代篡位鋪平了道路,主要有以下幾個原因:

一、司馬懿太長壽,曹魏的統治者壽命又太短

曹操暫且不論,繼位的魏文帝曹丕雖然才幹不及曹操,但也絕對是文武兼備的英明君主,但在位時間6年,在39歲便駕崩了;之後,魏明帝曹叡雖然奢淫,但治國有道,馭下有術,也僅僅在位13年,35歲便去世。而司馬懿,整整活了73歲,熬死了曹操、曹丕、曹叡三代,才終於迎來了自己的翻身的機會。你看,有時候本身活得長就是天大的優勢!

二、曹魏宗室人才凋零,司馬家族人才輩出

曹魏宗室在曹操、曹丕時代確實人才輩出,但是到了曹叡去世的時候,卻只能依靠庸碌無才的紈絝子弟曹爽來幫助8歲登基的曹芳為維序統治了;而與曹魏宗室人才凋零相對比,司馬家族在司馬懿一代,有司馬八達的美譽,司馬懿的兒子司馬師、司馬昭卻頗具才幹。因此,到高平陵事變的時候,人才凋零的曹魏宗室面對危局,無能為力。

三、司馬懿能“忍”能“裝”還有能力

從曹操到曹芳,歷代曹魏統治者對司馬懿的猜忌,從來沒有停止過。曹操發現司馬懿有“鷹視狼顧”之相,猜出司馬懿將來必定干預曹氏統治;曹丕雖然重用司馬懿,但也對司馬懿多忌諱;曹叡更是對手握重權的司馬懿屢次敲打。但,即便如此多的忌諱,司馬懿卻依舊一步一步的取得曹魏統治者的信任,甚至是到了不得不用司馬懿的程度。

曹操時期,司馬懿忠於職守,勤勞政事,一心為曹魏出謀劃策,成功讓曹操安心;曹丕之時,司馬懿屢出奇謀,幫助曹丕平定內亂,更成為顧命大臣;曹叡時,更是多次率兵抵禦諸葛亮北伐,平定遼東公孫淵。面對曹爽咄咄逼人的態勢,司馬懿一直隱忍裝病,步步退讓,製造虛弱的假象,讓曹爽大意,最終把握時機,一舉奪權成功。可見,司馬懿隱忍與才略,使其在政治與軍事上,漸至人臣極致,其權利與地位,在君王猜疑中一步步壯大,幾乎成為曹魏政權不可缺少的重要人物。

四、高平陵事變,冒險的司馬懿,遇到了愚蠢的曹爽

曹爽本身志大才疏,成為輔政大臣,架空司馬懿後,其日漸驕奢淫逸,結黨營私,縱容親信,專權亂政,引起了朝野上下的不滿。而高平陵事變發生時,雖然司馬懿佔據洛陽,但曹爽依舊掌握軍權,天子也在曹爽手中,面對司馬懿依然具有絕對的優勢。但曹爽面對如此局面,竟然不知所措,自亂陣腳。

楊綜與桓範等人勸告曹爽挾天子而號召全國軍馬勤王,對抗司馬懿。但曹爽並不聽從,卻輕信司馬懿洛水發誓,只是剝奪曹爽等人的權利,保他們富貴。實在是幼稚可笑!在政治鬥爭中,只存在生死,何來誓言?結果曹爽放棄抵抗,被滅三族,曹魏大權落入司馬懿手中!

五、司馬家族是世家大族的代表

曹魏統治者起於寒門之中,也多大力提拔寒門子弟為官,所謂唯才是用。雖然曹丕即位後,明確了九品中正制,緩和了曹氏家族與士族的關係。但是基於出身不同,曹魏統治者對世家大族始終保持著警惕,兩者存在著或明或暗的矛盾。而司馬家族則是正兒八經的世家大族,更是在發展過程中,通過聯姻等方式,與其他世家大族形成了錯綜複雜的關係。據查,司馬懿的妻子來自於太原山氏,兒子司馬師妻子來自於泰山羊氏,司馬昭取的是司徒的孫女等,而這些姻親都是世家大族。司馬家族在編制的巨大關係網中,成功獲取到了世家大族的支持與擁戴。

總之,司馬懿能夠奪權成功,存在運氣因素,但更多的是司馬家族幾十年的隱忍與暗自努力!


以上便是姑且說對於該問題的回答!歡迎大家關注我,期待互動與溝通!


姑且說


現在大家一提到司馬懿,馬上想到的是司馬懿〝鷹視狼顧,隱忍狠戾,不可重用,必成大患”,好像這個傢伙天生就是一個篡位者,反叛者,事實果真如此嗎?

司馬懿的職業生涯分為4個階段。

第一階段加入曹氏集團。

司馬懿出身世家大族,少時就負有才名,所以得到了剛創業不久急需人才的曹操的徵召。此時的司馬懿在人才濟濟的曹氏集團中只是個下級小官僚,僅僅擔負著秘書、參謀一類的工作,此時他心目中的理想也許就是部門經理一類的職務,運氣好的話混個分公司經理做做,此時曹操關注到他也僅僅是董事長考察留意員工的一種正常反應,說曹操這個時候就提防司馬懿將來會篡黨奪權,這是典型的陰謀論和結果論,既不科學也不公正。曹操的政治水平,如果是博士生的話,司馬懿充其量也就是本科畢業,如果司馬懿此時內心有少許的不臣之心。曹操一定會看出來,分分鐘就會把他滅掉。

這一階段司馬懿身上的標籤是“幹吏”。

第2階段曹丕執政階段。

這是司馬懿的人生轉折點,此時他的謀略才能充分得到了展示,同時也得到了曹丕的賞識,地位不斷上升,此時他的理想就是進入集團董事會或者進入集團的上層。

這一階段司馬懿身上的標籤是“能臣”。

第3階段曹睿執政階段。

這一階段曹氏集團內部組織結構已經發生了極大的改變,而吳、蜀兩個軍事集團的步步緊逼也為司馬懿的登頂創造了機遇,此時的司馬懿也許在某個陽光明媚的藍天下的午後,心頭偶爾會突然掠過一絲不臣之心的想法,但這個想法也僅僅是一閃而過。

這一階段司馬懿身上的標籤是“權臣”。

第四階段是曹芳執政階段。

曹爽的愚蠢無能,曹氏家族人才的凋落,此時司馬懿的軍事謀略,政治韜略得到了最大發揮,與司馬懿相比,曹爽的政治水平就是個初中生,此時大權在握的司馬懿環顧曹氏家族人才凋落的現狀,又看了看那個自己極其討厭的曹爽,回頭再叩拜那個高高在上的小皇帝,內心不由的波瀾壯闊。。

此時司馬懿身上的標籤是“小曹操”。

結論:歷史很有趣,研究歷史人物更有趣,每個歷史人物的成功和失敗都離不開當時所處的大環境,時勢造英雄,主觀和客觀就是司馬懿飛向成功的兩翼,缺一不可!如果司馬懿英年早逝會怎麼樣?如果曹爽不是那樣愚蠢無能又會怎麼樣,關注我,歡迎大家共同探討有趣的歷史和悲歡的歷史人物。


戰略忽悠局局長2


曹家對司馬家的提防,早期沒有不存在,後期有但控制不了。歷史的走向從來不是靠理性必然邏輯推斷出的,而是偶然性事件的匯聚疊加來決定的。


所謂,時也,命也。人對權力的渴望和野心是根據所處位置高低,能量的大小而變化的。剛入仕的司馬懿縱使再年輕氣盛,也斷沒有統一天下的雄心壯志和深謀遠慮的步步為營。



拋開曹家子孫無能,司馬家族文治武功出類拔萃不談,決定司馬氏最終登頂三國,一統天下的偶然性最重要的就是:司馬懿壽命太長,憑一己之力,送走了曹家三代人。而像曹家宗室人才凋敝,蜀漢諸葛亮拼命北伐等偶然性因素,也都在無形中成就了司馬氏的篡位。


司馬懿最後發動高平陵之變,獨掌魏國大權,根本不是提防的事,而是歷史發展趨勢的推動,順勢而為而已。


1. 早期的司馬懿根本不配曹操來防。


公元208年,53歲的曹操,大權獨攬,出任丞相,29歲的司馬懿被強行闢為校正文書的文學掾而入朝。司馬懿兩次受到曹操徵辟,並不只是因為他過人的才智,很大一部分原因是曹操報當年司馬防舉孝廉之恩。


雖說之前司馬懿有過拒絕曹操的意圖,但是加入到曹操集團之後,司馬懿很快適應節奏,積極擁護曹氏政權,而他的才能謀略慢慢被曹操發現。但這也只是察覺而已,唯才是舉的曹操看重的建功,所以司馬懿在曹操時期並沒有身居何要職。



後來傳說曹操夢見 “三馬同槽”,即使這事是真的,也不過是曹操對於司馬懿才能和野心顯現的擔憂,這種恐懼是會發生在他身邊所有能人志士身上,如果司馬氏一直滿門忠烈,誓死效忠曹魏,那麼這段三馬同槽也會淹沒在歷史潮水中,根本不會有任何漣漪。


論謀劃能力和政治地位,賈詡,荀彧,陳群哪一個不比司馬懿有力量。曹操要是真想設防,司馬懿能輪得上嗎?

曹孟德雖說殺伐決斷毫不留情,但是面對階段等級懸殊,且只有些許才能冒頭的司馬懿,根本犯不著動殺心。即使把他殺了就沒有後來人了嗎?有野心有才能的人殺的過來嗎?


而且,整個司馬家族都入不了曹操的眼。當時的曹操正忙著應付拉攏世家大族,清河崔氏,弘農楊氏和潁川集團世家,來自溫縣的司馬家根本不入流,也算不得士族大家門閥。


士族門閥為了鞏固政治力量,重要的手段就是聯姻,通過婚姻建立政治聯盟。可當時沒有一家士族和司馬家聯姻。


2.司馬懿才能凸顯,曹丕重在“用”而不是“防”


司馬懿和陳群、吳質、朱鑠號稱“太子四友”,他們四人在當年曹丕和曹植的太子鬥爭中,站隊正確。曹丕繼位後,知恩圖報,將相關人等悉數提拔。司馬懿因遇事辦法多,“每與大謀,輒有奇策”,成為朝廷上舉足輕重的人物。


黃初三年,孫權復叛後,戰事頻繁,曹丕率軍征戰,司馬懿鎮守後方,為前方保證軍需物資。曹丕對司馬懿十分敬重、信賴。憑藉與曹丕的親密關係,司馬懿的勢力不斷髮展,影響力不斷擴大。

黃初六年,司馬懿擔任錄尚書事,總管朝廷政務,擔任撫軍大將軍,作為督軍,協調戰事。司馬懿開始接觸軍事,也正式進入到曹魏政治中心。


黃初七年五月,曹丕死,其子曹叡即位,即魏明帝。曹丕臨終時,令司馬懿與中軍大將軍曹真、鎮軍大將軍陳群、徵東大將軍曹休為輔政大臣。

司馬懿和陳群的存在,就是為了制衡曹真和曹休手中的兵權軍事力量。


3.諸葛亮北伐,司馬懿軍事力量崛起,曹叡想提防但卻不得不用


諸葛亮晚年,傾蜀國全部力量,六出祁山,北伐曹魏,以實現興復漢室的夙願。六次戰爭中,前四次由曹真指揮,後因曹真病故,後兩次司馬懿臨危受命,曹叡調任他都督雍、涼二州諸軍事,代替曹真主持西部戰區對蜀作戰。


當時,曹叡對司馬懿說:“西方有事,非君莫可付者。”



曹叡看似信任司馬懿,其實當時魏國內,已無一人可以出面對抗諸葛亮了。等到諸葛亮去世後,關中恢復安定,曹叡立刻將司馬懿升為太傅,收回兵權,明升暗降。這時候的司馬懿可以算得上值得被君王設防的地步了。

而後,遼東叛亂,司馬懿不得不再次出山,征討叛亂。全國上下僅一人能打。等到司馬懿帶著戰勝的軍功回朝時,曹叡不得不加封他為魏國的最高武職:大司馬。

大司馬還沒坐熱乎,司馬懿又被升官了,這個官職是為了他量身定製的,太傅錄尚書事


司馬懿在曹叡時代的人生主題,就是屢立戰功,屢被架空。

從史料上看,魏明帝曹叡的政治能力還是有的,最大的缺點就是命短。他一共做了十四年的皇帝,英年早逝,但更不幸的是,他沒有親生兒子,只有八歲的養子曹芳。曹芳繼位後,司馬懿和曹真的兒子曹爽作為輔政大臣。


4.被逼謀反,發動高平陵之變,司馬懿走向權力巔峰,無人可防


在曹芳即位後的前幾年,司馬懿主要是主持對吳國的防禦。曹爽作為宗室有意要和司馬懿爭權,他引用心腹何晏、鄧颺、丁謐、畢軌、李勝、桓範等,排擠司馬懿,司馬懿軍事權力被徹底架空。

身處高位的司馬懿深知功高蓋主四個字的重量,即使他現在可以隱忍退讓,那麼自己百年之後,司馬家的子孫又會在這曹魏的天下何去何從?他和曹爽之間已然到達了只可活一人的地步,委曲求全也必不會能功成身退,那隻能放手一搏,成全了曹家對他的種種猜忌。


然而,曹爽並沒有多高明的政治智慧,他不光針對司馬家,而且對世族大家也並不友好。他主張改革撬動了上層階級的既得利益,使得他們紛紛倒向了支持司馬家族的陣營中,這也為後來高平陵之變築牢了基礎力量。

司馬懿韜光養晦,裝瘋賣傻,暗中募養的三千死士。公元249年,司馬懿趁曹爽和曹芳拜謁曹丕陵墓時,發動政變,消滅曹爽,就此獨攬大權。同年,出任丞相,曹魏江山就此易主。


以上。


輕浪五更風


實際上,只有曹操提防司馬懿,但殺人如麻的曹操也鬼使神差沒有對司馬懿痛下殺手。而曹丕還在曹操面前保護司馬懿,曹丕、曹睿對司馬懿都非常信任,正是在曹丕、曹睿的信任重用下,司馬懿才一步一步逐漸掌握了魏國大權。

曹操開創的曹魏政權最終亡於司馬懿祖孫之手,可以說是天意,也是曹操曹丕父子作繭自縛。

嚴格來說,曹操與司馬懿並不是一代人,曹操比司馬懿大24歲,司馬懿與孫權、諸葛亮、曹丕等屬於一代人。


因此曹操與其老部下荀彧、郭嘉、荀攸、賈詡、程昱、張遼、徐晃、曹仁、曹洪、夏侯惇、夏侯淵、于禁等屬於曹魏第一代領導集體,而曹丕與司馬懿、曹真等屬於曹魏第二代領導集體。

之所以說曹操父子是作繭自縛,因為人家司馬懿一開始壓根就沒想為曹操效力,是曹操拿刀架在司馬懿脖子上硬逼著他為自己效力,因此曹操開創的天下亡於司馬懿也算是曹操自找的。

公元201年,曹操就聽說22歲的司馬懿有才,派人徵召司馬懿,司馬懿卻因為曹操獨攬大權控制東漢朝廷而且曹操是宦官的後代,不想為曹操效力,於是司馬懿藉口自己有風痺症拒絕為曹操效力,曹操派人刺探司馬懿的病情,司馬懿躺在床上一動不動,真像得了重病一樣,曹操只好作罷。

公元208年,曹操登上丞相的寶座以後更加權傾天下,決定強行徵召司馬懿,曹操說如果司馬懿再像上次那樣躺著一動不動就逮捕他,29歲的司馬懿知道曹操心狠手辣,如果再拒絕曹操肯定被滅族,司馬懿只好接受了曹操的徵召。


曹操的確是把司馬懿作為曹魏第二代領導集體成員培養的,曹操讓司馬懿輔佐曹丕。

但性格奸詐多疑的曹操不久又開始懷疑司馬懿,他發現司馬懿有“狼顧之相”,意思就是司馬懿回頭看人的時候像一頭要吃人的惡狼。

於是曹操提醒曹丕說司馬懿不是久居人下之人,必然會干預我們曹家的事情。

但因為曹丕與司馬懿關係很好,極力在曹操面前維護司馬懿,司馬懿又盡職盡責,小心謹慎,讓曹操抓不到錯處,最終轉危為安。

公元220年曹操死後,曹丕篡漢稱帝,建立曹魏政權,司馬懿成為曹丕手下舉足輕重的大臣,是曹魏第二代領導集體主要成員。


公元226年,39歲的曹丕死後,22歲的曹睿繼位,47歲的司馬懿是四名輔政大臣之一,又成為曹魏第三代領導集體主要成員。

公元239年,35歲的曹睿死後,7歲的曹芳繼位,60歲的司馬懿與大將軍曹爽一起輔政,成為曹魏第四代領導集體數一數二的主要成員,曹爽成為司馬懿奪取最高權力唯一的對手。

司馬懿作為太傅,享受入殿不趨、贊拜不名、劍履上殿的權臣待遇。

公元247年,曹爽控制了郭太后,又掌握了禁衛軍,獨攬大權,68歲的司馬懿偽裝生病,不問政事,以麻痺曹爽,曹爽果然中計,對司馬懿毫無防備。

公元249年正月,70歲的司馬懿乘曹爽陪小皇帝曹芳去京城以南的高平陵祭祀曹睿之機,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發動政變。

司馬懿派長子司馬師帶領勁卒三千人控制了洛陽,司馬懿親自率部據守洛水浮橋,扼制住各條要道,同時逼迫郭太后發佈詔書,聲討曹爽罪行。

司馬懿的冒險完全成功了,軟弱無能、貪圖享受的曹爽被迫交出了兵權。

曹爽交權的目的是想以此換取在洛陽眷屬的平安以及保證其身家性命不受侵害。

不久,老奸巨猾、陰狠毒辣的司馬懿出爾反爾, 屠殺了主動投降的曹爽兄弟,為斬草除根還將其家族的男女老幼、親信黨羽數千人誅戮殆盡。史稱高平陵政變。 司馬懿兇殘毒辣的本性顯露無疑,舉凡曹氏三族、親信黨羽、門生故吏的三族都不能倖免。男女老幼、甚至姑表姐妹早已嫁人的,也全在斬首之列。據記載被殺者多達七千餘人。

高平陵事變後,曹魏政權實際上已經逐漸被司馬氏所掌控。 此後,忠於曹魏的大臣接二連三起兵反抗,但先後都被司馬氏調集重兵給鎮壓了。

公元251年,79歲的司空王凌算是曹操為數不多還健在的老部下,他不滿司馬懿獨攬大權,與外甥令狐愚謀立曹操的兒子曹彪以反抗司馬懿集團,被司馬懿偵知,遂率軍隊出其不意地發起進攻。

王凌措手不及,只得倉促應戰。司馬懿擒獲王凌後,把他送回洛陽,王凌在路上服毒自盡了。 王凌令狐愚都被滅三族,57歲的曹彪也被迫自殺。

不久72歲的司馬懿病死,其長子司馬師成為大將軍,掌握曹魏軍政大權。

公元254年,皇帝曹芳與中書令李豐,張皇后的父親張緝等密謀策劃幹掉司馬師,再將曹爽的姑表兄弟夏侯玄扶上位代替他。又因事情敗露,很多大臣都被司馬師滅三族。司馬師廢掉曹芳,改立曹髦為帝。

公元255年,鎮東將軍毋丘儉 、揚州刺史文欽起兵反對司馬師。司馬師親率大軍前去討伐,和毋丘儉 、文欽的軍隊對峙、相持。因兵力單薄,毋丘儉軍大敗,二人乘亂逃逸,毋丘儉在逃亡路上死於亂軍中,文欽逃奔吳國。 在平定毋丘儉之亂時,47歲的司馬師本已有傷在身,回到許昌就死了。他的弟弟司馬昭接替其位。

公元257年,鎮東將軍諸葛誕殺死揚州刺史以後又起兵討伐司馬昭。諸葛誕事先暗中和東吳取得聯繫,爭取外援,並採取守勢,堅守不戰。 東吳派降將文欽率軍前去增援他,還另外派兵以為呼應。司馬昭費了很大力氣才將諸葛誕包圍起來,又分兵堵截住了東吳援軍。依靠人多勢眾,居然一舉攻克壽春。諸葛誕與文欽有矛盾,突圍時竟乘亂襲殺文欽,僅率數騎逃出壽春,途中被殺。之後,司馬昭下令將諸葛誕三族盡誅。

從此以後,忠於曹魏的文武官員就再也沒有人敢於起兵對抗司馬氏集團了。

公元260年司馬昭殺害皇帝曹髦,立曹奐為帝,曹魏朝廷的軍政大權完全集中在司馬昭的手上。

公元263年,司馬昭派大將鍾會鄧艾等出兵滅蜀漢 。

公元265年,54歲的司馬昭去世,司馬昭的兒子司馬炎廢掉曹奐,建立西晉王朝。

公元280年,晉武帝司馬炎派晉軍攻滅東吳,一統天下。


厚德載物49847


其實跟曹操關係不大,曹操跟司馬懿屬於兩個時代的人,曹操在世的時候司馬懿還沒有那麼大的野心,當時的曹魏那是兵強馬壯,司馬懿即使有野心他也不敢!曹操死後,曹丕繼位,曹丕也是一位深懂帝王之術的人,而且當時的曹魏還是兵強馬壯,文臣武將多的是,曹丕是有能力壓制司馬懿的!但是曹丕活的時間太短,當曹丕死後,曹叡繼位,這個時候曹魏所倚仗的曹家跟夏侯家那些厲害人物都已死去,就有一個曹爽為大將軍,這時候就沒有人能壓住司馬懿了,在曹芳跟曹爽出去掃墓之時,發動了政變,控制了整個京城,而這時身為大將軍的曹爽直接選擇投降!曹家最後的屏障倒塌!曹操打下的江山至此都已姓了司馬!雖然曹芳後面還有曹髦,曹奐兩任皇帝,但是早已名存實亡,只是司馬家族的傀儡!而且都不得善終!其實曹家有點實力的人在大將軍曹爽投降之時都已經被滅了!


野史共享


我是人者仁義也,用正史說三國。

這句話的說法是錯誤的,其實曹操,曹丕,曹叡三代人對於司馬懿並沒有多少防備。司馬懿在曹操時代聲名不顯,在曹丕時代登上曹魏的文臣巔峰,在曹叡時代完成了由文入武再到一人之下的太傅轉變,這實際上是一個極其漫長的轉變過程,花費時間大約41年。司馬懿在高平陵政變之後憑藉自己的在曹魏近41年政治基礎和威望才控制了曹魏的大權。下面來仔細講一講為什麼司馬懿沒有受到猜忌的原因。

首先司馬懿是沒有被曹操,曹丕,曹叡三代皇帝防備的。目前只有《晉書》記載司馬懿被曹操防備過,而另外的曹丕,曹叡對於司馬懿極其放心。

首先歷史上記載裡面關於曹操防備司馬懿的敘述主要來自於《晉書》,晉書講述了兩件事情,第一件事是建安六年(201年),司馬懿被河內郡察舉為上計掾,曹操當時是三公之一的司空,於是曹操利用司空的權利徵辟司馬懿,司馬懿假稱有風痺症拒不接受,曹操於是派人在夜裡暗殺司馬懿,當時行刺的人到達司馬懿的床前,司馬懿堅忍不動,最後刺客退去。第二件事是曹操察覺到司馬懿有狼顧之相,於是想要試探一下,派遣使者找來司馬懿,故意讓司馬懿前行,然後再讓司馬懿回頭,司馬懿當時頭回過去但是身子不懂,正是狼回頭的樣子。而且曹操此後又夢到三馬同食一槽,於是十分厭惡。對太子曹丕說:“司馬懿不是人臣,將來肯定要干預曹魏的家事。”但是曹丕迴護司馬懿,加上司馬懿自己避免出風頭,努力工作,勤勤懇懇的做事,曹操看到以後,就放過司馬懿。

這兩件事情基本是可以看作是史臣對於司馬懿的迴護。

第一件事情,在另外的史料《北堂書鈔》中引用的《魏略》佚文對於此事有不同的記載:

晉宣帝好學,曹洪自以麄疏,欲屈自輔帝,帝恥往訪,乃託病拄杖。洪恨之,以語太祖,太祖闢帝,乃投杖而應命也。

這個晉宣帝就是司馬懿,這個記載是說司馬懿面對曹洪的徵辟,拄著杖推脫自己有病,但是面對曹操的徵辟立刻就把柺杖扔了,直接跑了過去,這種形象的司馬懿恐怕才是歷史中真實的司馬懿,因為司馬懿之父司馬防舉薦曹操為洛陽北部尉,司馬懿的大哥司馬朗早就被曹操徵辟,作為家中次子的司馬懿根本不可能拒絕曹操的徵辟。

第二件事情裡面的三馬食槽,如果不瞭解後來發生的司馬懿,司馬師,司馬昭三代人掌權的故事,誰會知道三馬食槽是什麼意義?這裡記載很有預言的意味,很有靈異感,很有可能出自後人的編排,如果不瞭解後來的歷史,怎麼會知道三馬食槽是什麼意思。

大家要注意的是司馬懿在曹操在世的時候一直都是一個小官員,前期是一個史書都找不到記載的小官文學掾,後期黃門侍郎,議郎、丞相東曹屬,丞相主簿都不是曹魏核心官員,直到後期建安二十年(215年)才成為曹操的參謀,是在曹操徵張魯時期才嶄露頭角。曹操去世於建安二十五年(220年),司馬懿能夠活動的區域也就是在曹操生命中的最後五年而已。

既然司馬懿在曹操期間不受重用,那麼他是如何在曹魏政權中崛起為曹魏重臣的呢?那就是曹丕和曹叡的重用。

曹丕和曹叡都是對於司馬懿重用,而從來沒有防備司馬懿的意思。

在曹丕時代,司馬懿參與過曹丕的奪嫡之爭,司馬懿,陳群,吳質,朱樂號稱太子曹丕的“四友”。曹丕在位期間不斷給司馬懿加官進爵,在《晉書》裡面記載很多:

帝留鎮許昌,改封向鄉侯,轉撫軍、假節,領兵五千,加給事中、錄尚書事。帝固辭。天子曰:"吾於庶事,以夜繼晝,無須臾寧息。此非以為榮,乃分憂耳。"

這裡的帝指的是晉宣帝司馬懿,天子是魏帝曹丕。在這裡司馬懿進軍中樞,成為相當於曹魏宰相的存在。

曹丕東征孫權,就曾經下詔讓司馬懿鎮守京師,管理後方。

"吾深以後事為念,故以委卿。曹參雖有戰功,而蕭何為重。使吾無西顧之憂,不亦可乎!"

曹丕甚至還說出了一句話:

吾東,撫軍當總西事;吾西,撫軍當總東事

這個時候司馬懿當撫軍,曹丕於是稱呼司馬懿為撫軍。在曹丕駕崩的時候,司馬懿,陳群,曹真受命輔佐曹叡。在曹丕當政期間,司馬懿成為當時曹魏的重臣,但是他的權勢還沒有急劇膨脹,但是魏明帝給予了司馬懿這樣的機會。

在曹叡期間,司馬懿擔任曹魏兩個都督區統帥,最為重要的是關中地區的統帥,這使得司馬懿在軍中擁有極大的政治基礎,而且魏明帝曹叡啟用司馬懿也打破了曹魏的常規狀態,那就是曹魏的軍權一直是保持在曹氏和夏侯氏的手中,那就是使得司馬懿一個外人成為曹魏的方面大將,而曹魏宗室大將曹休,曹真的相繼去世,形成了軍權上的真空,這使得魏明帝使用司馬懿成為軍權掌握者,司馬懿帶著軍隊防禦了諸葛亮在關中的進攻,隨後又在遼東征服了割據遼東的公孫度政權。這兩場勝利使得司馬懿成為當時軍界的大人物。

魏明帝時代,隨著司馬懿權位的上升,獲得了開府辟舉之權。司馬懿徵辟了很多士人,這使得司馬懿培養了很多為自己家族服務的人才:王昶、王基、鄧艾等人成為名將,王觀追隨司馬懿發動了高平陵之變,傅嘏則成為司馬師執政時期最重要的謀士,荀顗、鄭袤、盧欽、胡奮皆成為晉初功臣。

而且魏明帝駕崩之時,司馬懿再度成為輔政大臣,四朝元老,兩任輔政大臣,在軍中和政界威望很大,這為司馬懿在高平陵之變的勝利埋下了基礎。

正是曹丕和曹叡的重用使得司馬懿成為了曹魏的重臣,司馬懿控制朝政所需要的一切都是曹丕,曹叡期間實現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