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這些表現明明是缺愛,父母卻認為是“高情商”,有點可悲

文|奶寶育兒堂原創,歡迎個人轉發和分享

昨天在一篇文章下看到這樣一條評論,大人誇獎自家孩子特別懂事,大概內容是“我家寶寶3歲多了,最近特別懂事,看我在忙基本都不打擾,自己在一邊玩,也不無理取鬧了,情商高得很。”

不少人回覆稱好羨慕啊,自家孩子還天天纏著,跟看不懂眼色似的。可冷靜下來再想想,這真的沒什麼好羨慕的。

非常能理解爸爸媽媽希望孩子懂事的心情,畢竟相比於一個經常性惹事、無理取鬧的孩子而言,父母們更喜歡聽話乖巧的。

孩子這些表現明明是缺愛,父母卻認為是“高情商”,有點可悲

孩子擁有高情商是父母的期望,但父母眼中的高情商,未必真是高情商。有時孩子表現出來的所謂的“乖巧”,都是被父母所逼的。

他們知道“不乖”就會惹父母生氣,於是只好封閉內心、壓抑情緒,學會刻意假裝。而這一切並非他們所願,因為在孩子這個年齡根本不可能那麼懂事。

孩子為什麼不可能那麼懂事?

有些人為什麼會一夜之間就長大?肯定是經歷了挫折、磨練,亦或是內心的過度悲傷。對孩子而言也是一樣,在他們這個年齡階段的認知之內,是不可能突然懂事的。

1、兒童以自我為中心

所謂的高情商,必須學會換位思考和控制自身情緒。

而具備了這兩個特點的孩子,內心絕對是壓抑的,其違背了兒童心理發展的規律,因為此時他們大多都是以自我為中心的。

孩子這些表現明明是缺愛,父母卻認為是“高情商”,有點可悲

孩子大概到了6歲之後,隨著交際能力逐步提高,才會從自我化轉變為中心化。

而孩子提前中心化的這種行為,例如父母所謂的高情商、不無理取鬧等,其實只是孩子為了取悅父母的一種表現,而非自身所願。

2、情緒腦優先理智腦的發育

根據兒童的發展規律來看,情緒腦一般會優先理智腦的發育。即出現問題後,孩子的情緒化較為嚴重,會直接控制外在行為。

個體24歲之前,更容易受到情緒支配,而年齡較低的孩子這種表現更為明顯。縱觀很多成年人,出現一點點事情後都可能情緒失控,因為他們的額葉並不發達。

孩子這些表現明明是缺愛,父母卻認為是“高情商”,有點可悲

相對兒童來說,無理取鬧、哭鬧等等,都屬於他們正常的一種行為。一旦孩子可以控制自身的情緒,不隨意無理取鬧了,只能是生活環境發生了變化,孩子需要在這種環境下生存,因此不得不控制好情緒,即使內心百般不願意。

由此可見,所謂孩子的高情商,只是他無奈的一種選擇,並非發育的正常結果,有點可悲。

孩子這些表現明明是缺愛,父母卻認為是“高情商”

父母過度打壓孩子,追求孩子懂事,其實並非高情商,而是父母在逼著孩子成長。

一般孩子如果具有以下三種表現,說明他在成長過程中非常缺愛,父母需要改變教育方式了。

1、性格內向

孩子年齡比較小,在家中一般都是非常開朗的,遇到陌生人內向可以理解,但如果在父母面前都非常內向,不敢表露心中想法,就應該自省了。

這說明平時父母並不關心孩子,溝通較少

,才會導致孩子逐步變得內向,影響後期的人際交往和正常的心理成長。

孩子這些表現明明是缺愛,父母卻認為是“高情商”,有點可悲

2、看大人眼色

在某些大人的眼裡,孩子就應該被教訓,否則就不會聽話和懂事。

因此,打罵、吼叫、批評就成了某些家長的標籤,這種教育方式可能的確會讓孩子逐步變得“聽話”,但也會讓孩子覺得非常委屈,開始處處迎合大人。

即使內心不願意這麼做,但為了討好父母,也會表現出父母滿意的模樣,這樣的孩子長大後和父母關係很差,活得並不開心,而且很容易受到他人的擺佈和威脅。

3、心理不安

長期缺少父母陪伴的孩子,內心是極度缺乏安全感的。

外在表現就是,當他人傳達關心時,內心會突然非常焦慮,除此之外還存在其他的表現形式,比如睡覺不踏實,總感覺有事情沒做完等等,很脆弱。

孩子這些表現明明是缺愛,父母卻認為是“高情商”,有點可悲

寫在最後

有的父母看到這裡就會提出疑問:難道就不管孩子,任由他脾氣肆虐,無法無天嗎?

當然不是,我們需要讓孩子在規則內生活,自由從來都只是相對的,有些原則性的問題不能讓孩子觸碰。

因此,在這樣的事情上,一定要讓孩子知道自己不對,形成正確的是非觀。

但我們不能刻意地在每件事情上都追求孩子懂事、聽話,因為他的心理還沒到達那個程度,拔苗助長只會帶來負面影響。

奶寶育兒堂,為0-13歲孩子提供專業的教育指導。關注我,做孩子成長路上的完美型家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