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開元中國史作品·秦崩+楚亡

楚漢之爭,英雄輩出,司馬遷《史記》記載了這段千古絕唱。陳勝、吳廣揭竿而起,列國爭雄,終歸於漢;項羽隨叔父項梁在會稽起兵時二十四歲,到烏江自刎年僅三十一歲。一幕幕可歌可泣的歷史大戲,在短短八年間密集上演。經歷了秦崩、楚亡、漢興一系列重大轉折,五百餘年來的混戰征伐歸於安定,中國歷史迎來西漢的全盛時代。歷史學家李開元將史書的記載與文物簡牘、實地考察相結合,揭示了一系列未解之謎,全面刷新了人們對秦帝國及楚漢之爭的認識。

▼ 點擊文末“閱讀原文”購買kindle版

李开元中国史作品·秦崩+楚亡 | 荐书

李開元

文學比史學更真實?

文 | 李開元

*文章摘自《秦崩》《楚亡》(三聯書店2015-5)“序言”

文學和史學,誰更真實?

文學所追求的極致是美,史學以求真為自己的最高目標。為了美,文學可以大膽地虛構,對於史學來說,虛構損害了真。不過,有哲學家並不這樣看。亞里士多德有一個說法,詩比歷史更真實,他所說的詩,就是文學。因為歷史所記述的,是已經發生了的事情,文學所描述的,是可能發生的事情,可能發生的事情比已經發生了的事情更本質、更富有哲學意義,也就更真實。

世間流傳這樣一個故事。1663 年,伽利略接受宗教裁判,正式宣佈放棄地球圍繞太陽轉動的日心說。據說,他當時嘀咕道:“但它(地球)確實轉動。”這句話,至今找不到證據加以證明。這個故事,作為歷史事實或許是假的,但是,它真實地刻畫了伽利略在被迫放棄自己觀點時的主觀立場,具有邏輯的真實性。在本書中,我詳細地敘述了侯生說服項羽的故事,在這個故事中,侯生動之以情,曉之以理,以透徹的人情利害分析,成功地說服了項羽接受劉邦的和議,以鴻溝為界中分天下,釋放了被扣押在軍中做人質的太公和呂后,成就了一樁歷史上罕見的外交偉業。侯公說項羽這件事情,史書有記載,寥寥數語,侯公如何說項羽的詳情,史書沒有記載,是一段空白。我的敘述是為了填補歷史的空白。

多年以來,不管是歷史學家還是文學家,都面臨歷史空白的困惑:對歷史上肯定有過而史書沒有記載的事情,究竟是沉默不語,用嚴謹和慎重將其束之高閣,還是打破沉默,用推測和想象將其構築出來?

在寫作本書的上部《秦崩——從秦始皇到劉邦》時,我力求打通文史哲,師法司馬遷,力求用優美動人的文筆,用追尋往事的感觸和踏勘古蹟的體驗,復活兩千年前的那一段歷史。在追求真實的敘述中,我曾經嘗試用推測性的構築,去填補歷史記載的空白,寫成“戲水之戰的秘密”,結果是贊否兩論,譭譽參半。

在寫作本書的過程中,我再一次面臨同樣的困惑。有幸的是,在敘述到侯公說項羽的時候,我得到兩位偉大先輩的支持,一位是宋代的蘇東坡,一位是明代的王世貞。蘇東坡讀史,有感於侯生說項羽的詳情失載,曾經撰寫《代侯公說項羽辭》一文,縱橫馳騁想象,有節有度敘述,堪稱補史的名文。王世貞著有《短長說》上下篇,其中有侯生說項羽的篇章,也是匠心獨運,構思巧妙。我讀二位先賢,心靈相通之餘,仍有意猶未盡之感,於是活用兩篇侯公說項羽辭,再次復活了侯公說項羽的詳情。

蘇東坡大氣明朗,自述撰寫《代侯公說項羽辭》的動機說:“侯公之辯,過陸生矣,而史闕其所以說羽之辭,遂探其事情以補之,作《代侯公說項羽辭》。”這句話說,侯生遊說項羽的言辭,遠遠超過陸賈了。但是,史書沒有將他如何說動項羽的詳情記載下來,於是我探討此事的事理情由,將其補充出來。清楚明確,他是有感於歷史記載的空白,於是探討當時的歷史形勢,基於相關的歷史事實作合理的推測而構築成文,宛若歷史研究的文學敘述表達。

王世貞精巧曲折,他景仰司馬遷,模仿《史記》撰寫當代史傳,他也景仰蘇東坡,學習蘇東坡為《史記》補白。不過,由於補白太多,他不便於直說,於是藉助託古的方式,聲稱補白的文字出於地下。他為《短長說》作序說:“耕於齊之野者,地墳,得大篆竹書一帙,曰短長。其文無足取,其事則時時與史牴牾雲。……錄之以佐稗官。”這句話說,在山東地區,有人在耕地的時候,從隆起的土地中得到竹簡一函,用大篆書寫,篇題為《短長》。文字無甚可取之處,所記的事情也常常與史書的記載不同。……我將這些竹書文字整理記錄下來,以供史官參考。

《短長說》這部書,肯定不是出土文獻而是王世貞的編撰。不過,這部書的內容,絕非天馬行空的胡編亂造,而是在史書記載的空白點上,運用間接的材料,基於已知史實,做合理的推測和構築。這部書從史料學的角度上看,無疑是偽書。不過,這部書從文學的角度上看,是擬古文的佳作;從史學的角度上看,相當逼近歷史的真實;從哲學上看,具有邏輯的真實性。我曾經將歷史學的知識結構概括為“3 + N”的世界,史實是第一歷史,史料是第二歷史,史書是第三歷史,之外是N 個延伸的歷史。毫無疑問,在這個“3 + N”的歷史世界中,史料最接近史實,不過,它的欠缺是低視野,仍須用推想去與廣闊的史實連接。在史料的空白處,合理的推測和構築,應當是逼近歷史真實的有力武器。

得到了這種認識以後,我在本書中較多地選用了《短長說》的內容,比如第四章第五節“范增之死”,講述了臨死前的范增接受占卜師的詢問,極力為項羽的種種行為辯護,唯獨對於項羽指使部下殺害義帝的事情不作回答,諱莫如深,似有難言之隱。這件事情,是王世貞構築的一個歷史故事。這個故事,作為歷史事實或許是假的,但是,它真實地反映了范增被項羽猜忌出局的原因,他在對待義帝的態度上與項氏家族不一致。這個構築的故事,具有相當的邏輯真實性。這個構築的歷史故事,比《史記》所記載的陳平使反間計,用不同待遇迷惑楚國使者的故事更接近歷史的真實。所以,我在本書中拋棄了《史記》的故事而使用了《短長說》的故事,並且將蘇東坡和我自己的意見附在後面,既是採用這個故事的根據,也是對這段歷史的重新解讀。往事留下的信息往往是隻言片語。史料少於史實,是歷史學的一個永恆的困境,特別是古代史,更是萬劫不復的陷阱。歷史學家面對如此困境時,在發現新史料的努力和幸運之外,或許也需要拓展自己的方法和思路。

眼下,我呈現給讀者的這本書,既是復活往事的歷史敘述,也是連接古今的紀實文學。通過這本書,我也想表達一種思想:

一切歷史都是推想。有時候,文學比史學更真實。

李开元中国史作品·秦崩+楚亡 | 荐书
李开元中国史作品·秦崩+楚亡 | 荐书

秦崩:從秦始皇到劉邦楚亡:從項羽到韓信

李開元 著

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2015-5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