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學老師的經驗】如何學好日本初中數學

怎樣學好數學,是初中的同學面臨的共同問題。學生在小學學習數學時,往往偏重於模仿,依賴性較強,獨立思考和自學的能力不夠,很少去探究知識間的聯繫和應用。到了中學,這種學習方法必須改變。那麼如何學好數學呢?


01多看

主要是指認真閱讀日本的數學教材。教材雖然都是日文編寫的,但是漢字佔據70%-80%左右,而且含義和漢語的意義很相近。其實課前預習閱讀也很重要。預習時,我們只對所要學的教材內容有了一個大概的瞭解,不一定都要深刻理解和消化吸收,但有必要在預習時將不懂的單詞和有疑問的點做上標記,課上再結合老師的講授,從而更容易掌握重點,解決預習中的遇到的問題。

02多想

獨立思考是學習數學必須具備的能力。

同學們在學習時,要邊聽(課)邊想,邊看(書)邊想,邊做(題)邊想,通過自己積極思考,深刻理解數學知識,歸納總結數學規律,靈活解決數學問題,這樣才能把老師講的、課本上寫的變成自己的知識。

中國無論是在習題的數量還是題型的種類或知識的覆蓋面上都要比日本多。但是日本挖掘知識點的角度比較獨特,日本的習題設置多樣,視角也很新穎,在鞏固知識的基礎上,更側重於鍛鍊和拓寬學生的數學思維能力。


03多做

主要是指做習題,學數學一定要做習題,並且應該適當地多做些。做習題的目的首先是熟練和鞏固學習的知識;其次是培養獨立思考的能力;最後是融會貫通,把不同內容的數學知識連接起來。在做習題時,要認真審題,認真思考,應該用什麼方法做?能否有簡便解法?做到邊做邊思考邊總結,可通過練習加深對知識的理解。


04多問

在學習過程中要善於發現和提出疑問,這是衡量一個學生學習是否有進步的重要標誌之一。能夠發現和提出疑問的學生才更有希望獲得學習的成功。反之,那種一問三不知,自己又提不出任何問題的學生,是無法學好數學的。要肯動腦筋,發現問題後,經過自己的獨立思考,問題仍得不到解決時,應當虛心向別人請教,只有善於提出問題、虛心學習的人,才有可能成為真正的學習上的強者。


下面簡單介紹的幾種在數學考試中最常用的解題方法。

1、因式分解法

因式分解,就是把一個多項式化成幾個整式乘積的形式。因式分解是恆等變形的基礎,這種數學方法在解一元二次方程題,以及圖形相關的解題運算中起著重要的作用。因式分解最基礎也最常用的兩種方法就是提取公因式法、公式法。

2、換元法

換元法是數學中一個非常重要而且應用十分廣泛的解題方法。我們通常把未知數或變數稱為元,所謂換元法,就是在一個比較複雜的數學式子中,用新的變元去代替原式的一個部分或改造原來的式子,使它簡化,使問題易於解決。

例如有時在分解因式時,可以選擇多項式中的相同的部分換成另一個未知數,然後進行因式分解,最後再轉換回來。但要注意:換元后勿忘還元。

2、韋達定理(根與係數關係)的應用。

這個定理除了已知一元二次方程的一個根,求另一根;已知兩個根的和與積,求這兩個根等簡單應用外,還可以判斷一元二次方程根的符號,以及解一些有關二次函數的問題等。

4、構造法

在解題時,我們常常會採用這樣的方法,通過對條件和結論的分析,構造輔助元素,比如圖形或者函數需要做一些輔助線來架起一座連接條件和結論的橋樑,從而使問題得以解決。

5、面積法

平面幾何中講的面積公式以及由面積公式推出的與面積計算有關的性質定理,不僅可用於計算面積,而且用它來證明平面幾何題有時會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運用面積關係來證明或計算平面幾何題的方法,稱為面積方法。

數學的學習方法是靈活多樣、因人而異的,能不斷改進自己的學習方法,也是你學習能力不斷提高的表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