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蕩寇志》解讀:魔高一尺,道高一丈,水滸好漢史進劉唐緣何慘敗

之前,筆者與大家品讀了《蕩寇志》(《水滸傳》續書,清代俞萬春著)第一百二十六回,吳用派凌振等炸鄆城縣失敗,徐槐將計就計反而勝了吳用一陣。今天我們繼續品讀《蕩寇志》第一百二十七回“哈蘭生力戰九紋龍,龐致果計擒赤發鬼”,看看後續發展如何。

情節簡介:徐槐接到鄆城縣情報,截林山發生大火。徐槐經過分析後,認為是吳用的陰謀,不足為慮。原來吳用設計讓林沖派張橫、張順去截林山防火,擾亂官軍,但是被徐青娘和任森等識破,張橫、張順大敗而回,梁山依舊被徐槐圍困。另一邊,陳希真被調往冀州,雲天彪計劃靠自己的力量先收復萊蕪,再取泰安。宋江引兵扼守天長山阻擋雲天彪,魯智深與龐毅多次交戰不能取勝。雲天彪派哈蘭生等繞道偷襲萊蕪城,宋江派史進、杜遷、宋萬前去佔領嶅山抵擋,沒想到嶅山已經被佔領,雙方經過交戰,杜遷、宋萬戰死,史進被活捉,哈蘭生等進圍萊蕪城。宋江大驚,於是偷偷派秦封山的劉唐、呼延綽等人從後面偷襲雲天彪,但是又被雲天彪識破,並派龐毅、畢應元等前去抵擋,畢應元等用劉慧孃的陷地鬼戶成功活捉了劉唐,梁山大敗。宋江不得不放棄天長山,但又進不了萊蕪城,於是在山下紮營,準備與城內互為犄角,相互支援。雲天彪決定在攻破萊蕪之前,先拔除宋江的營寨,此時李成主動請令前去。

《蕩寇志》解讀:魔高一尺,道高一丈,水滸好漢史進劉唐緣何慘敗

(清末出版的《蕩寇志》史進被擒插圖)

都頭曰:繼吳用在梁山解圍失敗後,作者在本回又把視線拉回到了東方戰場。梁山的“鐵三角”泰安、萊蕪、新泰已經被陳希真奪走了新泰,防禦能力大打折扣,就在這時,陳希真被調往冀州,萊蕪、泰安的壓力僅剩雲天彪,表面看梁山壓力減輕了不少,但其實這不過是作者為了不讓陳希真獨佔功勞,與雲天彪失衡,因此把收復萊蕪、泰安的功勞推給雲天彪而已。梁山在歷次與陳希真、雲天彪的戰鬥中,幾乎屢戰屢敗,有些雖然一時佔了上風,但最終結局還是難逃失敗,而這些大都是在梁山還有吳用的情況下。而到了此時,吳用被徐槐牽制在了梁山,與雲天彪對抗僅靠宋江一人,結果可想而知。作者借宋江之口道:“雲天彪這廝不比尋常,此番大隊來攻,兵馬三倍於我。我著與他鬥兵,必不得利,不如與他鬥將。”面對強敵雲天彪,宋江只能靠鬥將來應對,但云天彪帳下都是龐毅、哈蘭生、風會這樣的猛人,宋江想要靠鬥將佔便宜,無異痴人說夢。在宋江這一錯誤戰術下,讀者只能眼睜睜看著梁山好漢一個個送死和被捉,直至最終一敗塗地。

《蕩寇志》解讀:魔高一尺,道高一丈,水滸好漢史進劉唐緣何慘敗

本回中未涉及典故,我們就聊聊關於創作方面的事。關於《蕩寇志》一書,有些讀者可能會產生俞萬春“明貶暗褒”,是“文學臥底”的思想,因為書中的主角雷將、散仙形象大都假大空,有些甚至陰險狡詐,令人生厭。而作為反面的梁山好漢反而在危難面前團結一致,寧死不屈,表現了高尚的品質,並且很多好漢在退場前作者都讓其表現了一番。這種想法其實是隻看到了文章的表面而沒有深入理解作者創作的意圖,其實作者的本意恰恰相反。

本回中就是這種情況的一個典型,史進和劉唐作為《水滸傳》原著中令讀者印象較深的兩名好漢,在本回中悉數被官軍擒獲,作者在二人退場前都令其表現了一番武藝,史進先是刺傷了哈芸生,又在杜遷、宋萬戰死的情況下一人獨戰哈蘭生、沙志仁、冕以信,最終馬頭被打碎才落地被擒,並且在此過程中先後用了三尖兩刃四竅八環刀、點鋼丈八蛇矛、流星錘。劉唐與龐毅大戰不分勝負,最後也是官軍用了陷地鬼戶才活捉了他,在一般讀者看來,二人表現甚是英勇,雖敗猶榮。正如範金門在回末總評中說的:“史進、劉唐為梁山上等人物,歷觀前傳事故,二人武藝甚為出色。此時天兵進討,梁山大勢浸衰,凡前被擄掠郡邑,漸漸剪除,則一百八人,亦當漸漸零落。……戰史進,十分吃力,芸生受傷,沙、冕協力,倘非劈碎馬頭,尚不知此中勝負。擒劉唐,又用到陷地鬼戶,方能就獲,皆與前傳互相焜耀。”

《蕩寇志》解讀:魔高一尺,道高一丈,水滸好漢史進劉唐緣何慘敗

但其實作者在字裡行間真正想表達的是“魔高一尺,道高一丈”的思想,如哈蘭生在與史進交手後就說道:“我看此人實力,卻略略遜我一地。只是他門戶旗鼓,變化不測,所以一時不能取他。幸虧我這銅人,也有一十六種解數,對付得他。”龐毅在與劉唐交戰時,託須笑道:“毛賊有何技量,敢來領死!”

且範金門在龐毅與劉唐交手過程中多次批註【寫龐毅安閒】、【安閒之至】、【安閒】、【龐毅一味安閒】等字眼,可見龐毅根本就沒把劉唐放在眼裡,因為在作者看來,史進、劉唐即便再厲害,終究不是官軍的對手,把他們寫厲害點,就越能凸顯官軍智勇。小說中那句“此時任你史進武藝通天,也難為力,早吃官軍齊聲吶喊,捆捉去了。”才是作者的真實心理寫照,有興趣的讀者不妨翻翻小說,書中不止一次用“饒你”、“任你”等詞彙形容梁山好漢,表達的正是作者“欲抑先揚”的思想。

《蕩寇志》解讀:魔高一尺,道高一丈,水滸好漢史進劉唐緣何慘敗

再說說本回批語中一個有趣的事,文中畢應元等奉雲天彪之令阻攔梁山援軍,“果然劉唐、呼延綽、施恩領兵殺來,這邊龐毅打頭陣,正與賊兵遇著。”範金門在句末批道【動輒遇著賊兵,方不愧為官兵。因記一歌謠雲:賊來兵不見,賊去兵出現。可憐兵與賊,何時得會面。真堪絕倒。附識於此。】範金門在這裡記載的一首當時流行的歌謠,正是從側面反映出了當時清朝官兵紀律渙散、戰鬥力低下的現狀。我們知道,清軍自入關平定割據、反叛勢力以來,承平日久,在俞萬春、範金門生活的年代前後,八旗兵、綠營兵戰鬥力日益衰減,特別是太平天國起義早期,很多清軍簡直是一觸即潰,咸豐皇帝沒有辦法,只好命令地方組織團練武裝,從而使湘軍、淮軍發展起來,才鎮壓了太平天國。俞萬春生前太平天國起義並未爆發,但各地造反接連不斷,他創作《蕩寇志》正是希望能出現明君賢臣的景象,幻想著清軍都能像小說中的官軍一樣神勇,將盜賊全部剿滅,但這終歸只是幻想。範金門當時親眼見證了太平天國起義,對清軍的表現可以說是最清楚的,殘酷的現實和小說形成的強烈的對比,因此他很無奈,寫出了“動輒遇著賊兵,方不愧為官兵”這樣的批語,想想真是莫大的諷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