鍾南山跑步70年,真正拉開學渣與學霸差距,都不過兩個字:自律!

最近有一個人,成為了全民追捧的明星。

他的每一次出現,都能讓數億國人關注。他的每一次講話,都能讓人心潮澎湃,為之動容。有他在,我們便安心,聽他的話,我們便安全。他就是鍾南山,一位耄耋之年的老人,84歲高齡卻依然掛帥出征,義無反顧的站在抗疫最前線,挽救著無數人的生命。

鍾南山跑步70年,真正拉開學渣與學霸差距,都不過兩個字:自律!


感動之餘,不免驚歎。像我們的爺爺奶奶,六十多歲已將近退休,無法承擔重要的腦力或體力勞動了。但鍾南山卻不一樣,雖然年齡擺在那裡,在他給人狀態就像是正值壯年的中年人一樣。身材挺拔,精神矍鑠,思維清晰,並且還擔起了這次新冠肺炎研究救治的重任。

他是怎麼做到的?

其實答案很簡單,只是大多數人都做不到罷了。

鍾南山跑步70年,真正拉開學渣與學霸差距,都不過兩個字:自律!


他一直用驚人的自律將自己的運動哲學貫徹執行。

“我是一名醫生,很瞭解一個人的身體健康狀況,鍛鍊對身體健康起到很關鍵的作用,讓人保持年輕的心態。”

80多歲的鐘南山在日常看病、門診、查房、會診、科研等繁忙的工作之餘,仍堅持每週鍛鍊3次以上,每次鍛鍊約1個小時。


一口氣能做10個引體向上,在出差時,鍾南山也會帶上拉力器,做一些拉力運動,伸展肢體。


他說,“鍛鍊就像吃飯一樣,已成為我生活的一部分。”他喜歡跑步,於是一跑就堅持了70年。


運動帶給鍾老的是明顯的無齡感,那些老年人常有的視聽障礙、反應遲緩、記憶力衰退、腰腿疼等問題在他身上根本看不到。

在鍾南山院士身上,我們可以親身感受的出來,持之以恆的鍛鍊對人的改變有多麼的大。

堅持鍛鍊讓67歲的鐘南山,在2003年非典最肆虐的時候,振聾發聵的說:"把重病人都送到我這裡來!"

始終如一的自律,讓84歲的鐘南山在新冠肺炎爆發時依舊衝在最前面,他讓別人都不要去武漢,可他卻頭也不回的登上了開往武漢的高鐵。

鍾南山院士的英勇行為讓人敬佩,高超醫術救死扶傷。但最值得我們學習的卻是他身上最閃耀的自律精神。

鍾南山跑步70年,真正拉開學渣與學霸差距,都不過兩個字:自律!


2020年的這個寒假,註定讓所有師生和家長難忘。各地學校陸續開始上網課模式。

有不少老師反映,很大一部分孩子都難以從假期中恢復到學習的狀態。不想上課,只想趁著假期延長好好睡懶覺、刷手機、玩遊戲。

甚至有的學生,中午12點都還沒起床,躲在被窩裡假裝打卡。


不過有人懶惰放縱,也有人勤奮自律。幾天前,看到一則新聞,一個坐在寒冷的屋頂,埋頭苦讀的身影,就感動了不少人。

南陽淅川的高三學生小通,成績優異,班級第一,全縣15名。

他就絲毫沒有因為假期而鬆懈自己,每天5點半堅持起床開始早讀。

疫情陰霾下,學校採用網上開課。但小通家中沒有WIFI,只好跟鄰居借網,於是大冬天的他每天早上8點爬上屋頂,堅持學習。

江蘇南通的一個初中小女孩,因為疫情滯留在老家,學校要上網課,家裡又沒網絡。於是一套桌椅、一部手機、一盞充電小檯燈,在山頂一坐就是三個小時每天如此。

雖然已經開春,但山頂終究還是冷,雨也下過幾回。在這樣的環境裡學習,孩子卻從來沒有抱怨過。

還記得因為一張作息計劃表被誇上熱搜的浙大學生胡一捷嗎?

他的作息表,不僅精確到分,而且根據計劃每週調整,嚴格執行。正是嚴格的自律和時間管理,胡一捷順利考進了高手聚集的竺可楨學院,在浙大成了“神一般的存在”。

這就是有自律的孩子,什麼樣的困難,都不能成為他們學習的阻礙。

而那些不想學習的孩子則相反,無論用什麼樣的方式,他們都想著能偷懶就儘量偷懶。

不自律的努力只是假裝努力而已。

鍾南山跑步70年,真正拉開學渣與學霸差距,都不過兩個字:自律!


知乎有個問題:孩子需要經歷些什麼才會明白學業的重要性?

有一個高贊回答講述了自己畏難輟學後的打工經歷:

文憑低,在餐廳打雜,洗碗、拖地、剁菜、搬飲料、倒垃圾、通廁所,拿著最低的工資,住著最差的宿舍,在別人的呼嚕中徹夜難眠。

正如日本校園電視劇《龍櫻》中,山本老師說的:

“當天真的你們被無情地拋入社會之後,等待著你們的,只有充斥著不滿和悔恨的現實。”


然後他明白了,讀書不苦,不讀書的人生才苦。

的確,條條大路通羅馬,讀書也不是唯一的出路。

可是在最應該奮鬥一搏的青春時光,讀書階段所培養的自律、堅毅、努力等等品質,是一生成功的前提與根基。

養成自律,很重要,也很難,那麼,父母該如何幫助孩子培養自律?

1制定計劃表

幾乎所有學霸,都有超強的時間管理與資源分配能力。

利用計劃表,可以幫助孩子形成規律的作息,清晰合理地管理時間、管理行為,提升效率。


2父母協助孩子克服困難

大多數孩子,一開始做不到自主管理、嚴格自律,父母要幫助他們克服習慣養成階段的痛苦及困難。

《少年說》有一期節目,初一的張錦彥走上高臺,控訴爸爸:“你真的太狠心了!”

原來,小學畢業的張錦彥收到爸爸的的12歲“生日大禮“——為期三個月的軍訓。


早上5:30至晚上睡覺,從長跑、學習到做家務,整天安排得滿滿當當。同學們都用憤怒,甚至鄙夷的目光看著張爸爸。

張爸爸平靜問女兒:“進入初中,覺得學習苦不苦、累不累、快不快樂?”

女兒回答:“不苦,不累,快樂。都不如軍訓苦。”


爸爸對她說:“看似簡單的軍訓,卻是對人生更好的磨礪。你能堅持三個月,就能堅持初中三年,人生的30年。”

父母通過說理和塑造權威跟孩子保持溝通,一方面向孩子輸出價值觀,另一方面,運用父母的權威對孩子立規矩,進行必要的管束和推進。

父母可以召開家庭會議,向孩子傳遞能量和價值,跟孩子一起制定計劃,並進行監督管理及適當的獎懲。

3保持學習的環境和儀式感

很多家長質疑學校,認為孩子在家學習,穿校服戴紅領巾是教條形式主義。

其實,學校希望通過此舉,讓孩子們更好地找回在學校時的學習狀態,這更像是一種儀式感,讓孩子告訴自己的心,請褪去浮躁,安靜下來,因為學習是現在的頭等大事。

睡衣和校服,只差一點點;床上和書桌前,好似也沒有什麼分別;一邊吃零食一邊寫作業,感覺也問題不大。

可是,日積月累就會發現,學習與居家失去了邊界感,然後集中精力就成了一種奢望。

高度的自律,也同樣源自“該什麼時間就做什麼事”,精力高度集中,專一,才能保證學習效率,與學習內容的最大程度內化。

寫在最後:

有人說:“一切終將過去,但過去之後,有人依然停留在原地,有人已經迭代升級。”

等這個漫長的假期結束以後,鬆懈放縱的孩子成績只會越來越差,堅持自律的孩子則會越來越優秀。

而真正拉開學渣與學霸差距的,其實不過兩個字:自律!而自律最能發揮效果的時間,就在於假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