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主任話茶之彭龍篇

彭 龍

彭龍村始建於宋開寶年間,因村基平曠,一望平疇,謂“平壟”,本地方言“平”與“彭”、“壟”與“龍”語音,慢慢變成了“彭龍”明朝正式命名“文溪彭龍”。於1939年簡稱“彭龍”,延用至今。

彭龍村山青水秀,景色怡人,村前文溪河與村東龍溪,村西塘溪交匯形就半圓形的腰帶秀水,牯牛降歷山分脈透迎而下,由東向西遠伸蜿蜒連綿群峰疊嶂、朝雲暮霧半山雲,是彭龍村的真實寫照,同時體現了祁門茶在這裡得天獨厚的生長自然環境。

清朝以來彭龍祖先自強不息。他們開油廠、茶廠,茶號更是遍佈全國,茶商代表有十八字號,將本地的“祁門紅茶”遠銷海內外。據說本村“同和昌”的祁門紅茶,就是榮獲1915年“巴拿馬金獎”的茶樣,村中仍保留英國人清朝時期在“同和昌”茶廠門口拍下的照片。直到解放初,歷口鎮仍有“真彭龍、假歷口”之稱;歷口老街上的店鋪、工廠多為彭龍人所開辦,歷口老大橋就是光緒年間彭龍商人汪廣英為首建造,其橋設計之遠見,造工之精緻,可謂“祁門第一橋”。見多識廣的祖先,非常重識文化教育,也曾創辦祁西第一所學校,有村中“昌字學”、“惜字爐”為證。

彭龍村為“第五批中國傳統古村落”。文物古蹟是彭龍這個千年古村最好的物質記錄,儘管由於特殊的歷史原因,彭龍村各類建築文物已當年之樣。但”興慶堂”、“敬典堂”、“彥興堂”、“邵政堂”、“起竣堂”、“徽倫堂”六座古祠堂屹立在大片的古民居之間。村內由悠靜的青石板小巷相連,村口古樹下的石碑,正是這村規成就了一代代彭龍人。

彭龍的祖先給村裡留下了他們時期的輝煌,現已成為鄉愁。而那一幢幢新式的樓房,書寫著古村落的發展與進步。古典與現代的和諧交溶,加上村裡“舞蹈隊”、“管樂隊”、“十番鑼鼓”、“龍燈隊”,隨時就能奉獻一臺幾個小時的文化大餐。“撲蝶舞”和“十番鑼鼓”分別成為省、市非物質文化遺產。村中自2015年起,每年大年三十都辦“春晚”,所有的節目都是本村村民自己編排演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