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0年日本吞併朝鮮,突發的地緣災難給中國造成了怎樣的衝擊?

於冠華


朝鮮半島——大清最後的藩屬國


進入近代以來,滿清在經歷了中法戰爭中失去對越南的宗主權、牡丹社事件後痛失東南海上屏障琉球之後,愈發感覺到,在東北亞地區僅剩的藩屬國朝鮮,對於大清帝國的國家安全來說是何等的重要。

此前在1882年10月,清朝與朝鮮之間簽訂了第一部具有近代意義的條約——《朝清商民水陸貿易章程》,想要藉此加對朝鮮的管理和控制。但是,此時新生的明治日本也向要染指朝鮮半島事務,中日之間關於朝鮮的半島的矛盾越來越尖銳。


甲午戰敗失去對朝鮮半島的控制權


由於東學黨人起義,大清與日本同時出兵朝鮮半島,進而誘發了影響東亞歷史走向的甲午戰爭。眾所周知,甲午戰爭的結局是日本大獲全勝,滿清一敗塗地,日清在日本的下關(今山口縣)簽訂了《馬關條約》,條約約定割讓中國的遼東半島和臺灣、澎湖列島給日本,並賠償白銀兩億兩。


這些都是教課書上的老生常談,其實該條約的第一條約定便是:“中國認明朝鮮國確為完全無缺之獨立自主國。故凡有虧損其獨立自主體制,即如該國向中國所修貢獻典禮等,嗣後全行廢絕。”

對於日本來說,甲午戰爭後獲得的割地和賠款,都屬於戰爭帶來的紅利,其發動戰爭最主要的目的便是攫取在朝鮮半島的控制權。而條約中的規定,使得大清明確承認了朝鮮是一個完全的主權國家,這就意味著大清不再是朝鮮的宗主國,朝鮮的控制權從此徹底的不再掌握在大清的手中了。大清也因此失去了在東北亞地區的國際話語權。


中國退出了東北亞地緣政治博弈場


在日本認為,自己已經把朝鮮甚至是遼東半島都納入自己的懷中時,在遠東地區存在著巨大利益沙俄坐不住了。它聯合德法兩國,干涉日本還遼,就這樣大清又拿出了3000萬兩白銀作為“贖遼費”。至此,日本的勢力被暫時的逼出了東亞大陸。


之後,整個東北亞地區成為了沙俄與日本的“競技場”。1898年,沙俄強佔大連和旅順,中國此時早已失去了自己在黃海外側的第一道屏障朝鮮半島和第二道屏障遼東半島。此時的京津地區已經是門戶洞開,自身的力量已經無法保衛自己的國都安全和在東北亞的主權了。

伴隨著中東鐵路的修建,沙俄步步向遠東地區加緊擴張,日本也日益感覺到自己在朝鮮的地位會被沙俄的擴張所動搖。大戰一觸即發,被譽為“第零次世界大戰”的日俄戰爭爆發了。


而此時的中國,連自己的固有國土東北地區,都被劃給日俄當做交戰區了,更無力去管早已經脫離中國而獨立存在的朝鮮政權了。


日韓合併對中國的影響


1910年,早已改國號為大韓帝國的朝鮮,被日本徹底的吞併了。國內的很多報紙和滿清政府都表示了譴責發出了哀嘆。但是,筆者認為,對於大清來說,在甲午戰敗的那一刻,其已經失去了對東北亞地區的控制權,甚至在日俄戰爭期間就已經失去了對自己的老家東北三省的國防能力。

綜上所述,1910年的日韓合併,對於中國來說確實是一大心理衝擊。但是,地緣政治上的災難,其實早在10年前就已經發生了,至於十年後的日韓合併事件,大清應該早已已經失去了為之震驚的心情和意義了。


以上です!


歷史株式會社


1910年,日本吞併朝鮮,改變了傳統的東亞政治格局,給區域格局帶來了巨大的衝擊。


朝鮮,明清時代,一直是中華的屬國。它是清朝構建的東亞地域政治格局中的重要一環,也是清朝東北龍興之地的屏障。然而,明治維新後的日本,一直覬覦亞洲大陸,將侵略觸角伸入朝鮮半島。


清末國力低弱,不敵日本的擴張,憾失朝鮮,在甲午戰爭時期險些連遼東半島沒有保住。後來憑李鴻章捱了一顆子彈,更重要的也是沙俄的抵制,讓日本放棄了侵佔遼東,但要到了3000萬兩白銀,叫做“贖遼費”,但至此就賴在朝鮮不走了。


日本侵佔朝鮮後,對朝鮮進行了經濟掠奪,也奴役了不少朝鮮半島勞工,扶植親日政權,將朝鮮作為進一步侵略亞洲大陸的基地。失去了這一屏障,在後來的抗日戰爭中,東北在不抵抗運動中3個月不到全失。直到1945年之前,在蘇聯的幫助下,才全部奪還東三省。


種種歷史教訓告訴我們,朝鮮既是歷史上的區域不穩定因素,由於其特殊的地理情勢,導致各方都想在這裡分得一杯利益,所以一定要小心朝鮮半島的動態,切莫再讓其變成火藥桶。另一方面,我們要與現在的朝鮮半島國家建立穩定關係,因為它不僅事關東北的安全,更事關整個東亞的安全,國家的安全。我們有責任維護朝鮮半島的穩定,和平與安全。



北京不冷東京熱


城門失火殃及池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