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封!封!貴陽人身處國外疫情漩渦,有時遭遇鄙夷眼光!

3月中旬,生活在意大利米蘭的貴陽人雪莉,在超市看到意大利麵和罐頭幾乎全部售空,這讓經歷過二戰的老人都覺得不可思議,連二戰期間都沒見到這樣的狀況。

而在紐約曼哈頓工作的範迪,也從來沒想到自己可以親眼見證:幾天之內美股3次熔斷,百老會、大都會關門,NBA賽事停擺,哥大、普林斯頓封校、公立學校全面停課.......齊齊發生。

隨著多國的新冠肺炎確診病例增多,生活在這些國家的華人、留學生,也不得不直面口罩荒、物資緊缺、文化差異帶來的質疑等問題。

前日,記者分別採訪了身在意大利、德國、美國、加拿大、日本的6個貴陽人,他們講述了在當地的所見所聞。

封!封!封!貴陽人身處國外疫情漩渦,有時遭遇鄙夷眼光!

△愛馬仕大門緊閉

01意大利米蘭

自述者:侯雪莉

別人都說心情像坐過山車,我覺得近期我的心情就像是坐極速墜落機。我居住在意大利目前疫情最嚴重的倫巴第大區,上個月我還在擔心遠在中國的同胞和貴陽的家人朋友,四處籌集口罩寄回去,而現在的我也只能完全在家不出門。隔山隔海變成這樣,這心情也是難以用語言描述。

我坐在米蘭的家裡,看著意大利受感染人數從個位數到百位數再到千位數,然後破萬,到現在直接奔著3萬去了(記者注:截止北京時間3月18日,意大利確診人數已破3萬)。

從3月12日起,意大利已經宣佈“鎖國“,全國6048萬人,非緊急狀況不得外出。除了藥局和超市其他店家全數關閉到4月3號。停止所有活動賽事。

封!封!封!貴陽人身處國外疫情漩渦,有時遭遇鄙夷眼光!

平時人流如織的米蘭奢侈品購物街,如今幾乎看不到

一個多月前,當時國內疫情爆發,這邊口罩陸續都被中國人從藥店或者廠商那邊買走了。我自己都買了2箱寄到國內給家人朋友,我認識的周圍華人朋友或多或少都有買口罩寄回國的情況。現在的意大利疫情爆發後,已經買不到口罩了。

記得之前四處找口罩的過程中,遇到一家意大利藥店的老闆人非常好,在聽說中國情況後,特意讓我留了電話,說口罩到了第一時間聯繫我。過了兩天真的電話我,並且還給我留了3箱。而且就在當時意大利口罩普遍大漲價的時期,他堅持按照原價賣給我,說只是希望能幫到我。這件事讓我非常感動。

意大利儘管宣佈了封城措施,但這邊的封城和國內還是不一樣,因為這邊沒有居委會這樣的組織,也沒有小區大門口的嚴格把守和有人給測量體溫什麼的,只能靠大家自己自覺隔離在家。如果你要出來也可以,但是遇到警察的話報個申明,證明是去超市就好,一輛車上不能多於3人,如果真的是查到是外出去聚會或者去玩耍會罰206€可能會被起訴。

說是全境封路了,其實也只是一級高速公路有人檢查,如果真的要自駕去別的城市有二級高速公路或者小路離開。

前兩天,我去超市大采購,可以看到裡面的肉類、消毒洗劑、紙類,尤其是意大利麵和罐頭幾乎全部售空。在排隊結賬的時候,前面的一個看上去年過9旬的意大利老人說他經歷過二戰,但那時都沒像現在這樣,意大利麵會售空?他覺得不可思議。問他害怕病毒嗎?他說不怕,都這麼老了,大不了去見上帝。

在超市,有本地人看到我是亞裔面孔,並且戴著口罩,會下意識退後幾步離遠一點,也有個別人會投來鄙夷的眼光,這些舉動都會讓我非常不舒服,但是也沒辦法。總的來說,大多數意大利人還是很友好的,鄰居們也會主動關心我的祖國現在的情況。

現在的超市大家自覺隔得很遠排隊,超市限人流,每次放3-4人進去,保證超市裡面空氣和人流動量。路上還是能看到有人在做運動,跑步,騎單車等。不過比起從前,大街上的人真的少了很多。

最開始意大利人根本不戴口罩,主要還是觀念不一樣,在他們的觀念裡戴口罩是因為自己生病,需要保護別人不被自己傳染,而不認為戴口罩是為了保護自己不被別人傳染。

為什麼疫情發展這麼快,我覺得一方面是大家都不戴口罩,一方面主要是意大利這邊大家見面先來個親吻禮,一群人見面了先大家臉貼臉親一下,聊完天拜拜再親下。現在總理也呼籲這段時間最好不要貼面親,疫情過了再恢復。

從超市回家正好遇到意大利鄰居出門,也沒戴口罩。現在很多意大利人倒是希望能戴上口罩,只是確實買不到。不過他們同時也告訴我:問題不大,只要人與人保持距離就好,我聽完覺得他們倒是挺樂觀。

封!封!封!貴陽人身處國外疫情漩渦,有時遭遇鄙夷眼光!

△平時人流如織的米蘭奢侈品購物街,如今幾乎看不到人

作為一名職業買手,我常年出沒於米蘭市中心奢侈品購物街,熟悉這裡的每一個角落。來米蘭9年了,我還是第一次見到這麼少人的米蘭市中心景象。

希望全球疫情趕緊結束,現在米蘭的春天很美,天氣也回暖了,真希望大家儘快又能恢復一如往常的生活。

02 美國紐約

自述者:範迪

3月17日,這是冠狀病毒在紐約爆發的第十七天。在川普已經宣佈進入國家緊急狀態的幾天之後,我所在的重症精神病康復中心終於宣佈可以居家上班。並且這個“福利”還是因為我們主任和同事都分別接觸了確診新冠肺炎患者的情況下才得來的。

雖然如今紐約市依舊車水馬龍,百年之老的地鐵系統繼續戰戰兢兢地照常運作,只是消毒水的氣味日漸越濃。可是我們都沒有想到有生之年可以見證這一天:美股3次熔斷,百老會、大都會關門,NBA賽事停擺,哥大、普林斯頓封校、公立學校全面停課.......齊齊發生。

紐約人自嘲,我們出現了第一例人傳“牛”病例,並附圖華爾街金牛當街暈倒。投資人站在一片抄底的紅線前,失聲蒙面欲哭無淚。瞬間,又立即收手。啊,不可觸臉!冠狀病毒!

自第1例確診病例至今,美國衛生部堅持宣傳的官方抗疫策略是:勤洗手,避免觸碰口鼻,不鼓勵戴口罩。對於這項說法,多數華人不敢苟同。其實早在冠狀病毒登陸北美以前,紐約市各大藥房的口罩就已經被華裔搶空。唐人街的同胞們老早就在做自我防護的工作。一兩個月前我就見著有些亞裔面孔的市民,用普通的醫用口罩套著寶貴的N95上街。那時還有白人問我們:“你們是不是知道了什麼我們不知道的事?”

連日來,疫情所帶來的恐慌比疫情本身更嚴峻。有一種恐慌是,我染病了要怎麼辦;有一種恐慌是,你有口罩,我沒有要怎麼辦。就連我所供職的精神病醫療機構,都明確要求我們醫生不要佩戴口罩,以免引起不必要的恐慌。

封!封!封!貴陽人身處國外疫情漩渦,有時遭遇鄙夷眼光!


封!封!封!貴陽人身處國外疫情漩渦,有時遭遇鄙夷眼光!

△放眼望去,曼哈頓街上戴口罩的人非常少

很多人以為疫情的泛濫會減少我們精神衛生機構的工作量,恰恰相反,也許冠狀病毒會致命,與他相關的焦慮和恐懼也同樣會致命。紐約市衛生局除了叮囑市民出現疑似症狀緊急就醫外,也再三強調要充分利用社區中的精神衛生資源,所以目前,紐約市內幾間心理健康門診和熱線的訪客數量大大超過疫情前。

紐約的超市也沒能“倖免於難”,特別是衛生紙、廁紙等紙品幾乎是空架狀態。我身在貴陽的父母和朋友都好奇問我,怎麼老外要囤那麼多衛生紙呢?其實我也不知道。只是大家習慣用一個心理學名詞“羊群效應”來解釋。

紐約人也越來越多地發問:春天到底什麼時候來?疫情什麼時候過去? 病人A在小組治療中談到,他覺得世界末日要到了。還好,有B笑了,反問:怎麼會呢?你難道沒有看到每天還有那麼多孩子出世嗎?

03 德國 埃施波恩

自述者:鄧春

前幾日,我德國丈夫沙先生還在上班,就發信息賣關子給我說,同事發給他一個微電影,等回家和我一起看。

原來是他們同事之間在傳一個微電影,電影的內容:一群人下班帶著口罩在公交車站站著等公交車,站在最前面的人帶著口罩不停的咳嗽,可是咳嗽的太嚴重,以至於口罩脫掉,然後不小心把咳出的痰液吐在地面的積水裡,正好這個時候公車來了,碾壓積水射向所有等公交車的人。

我不知道有沒有人之前就看過這個微電影,這個電影是在什麼樣的情況下拍攝的。電影雖然沒有任何字幕,但在這個特殊時期,這樣的微電影不需要語言,不需要介紹,全世界幾乎人人能看懂。

現在歐洲疫情最嚴重的是意大利,不過德國目前情況也不樂觀,截至3月17日,已經出現了13例死亡病例,超6000人感染。但是德國人平時自由慣了,從目前情況來看,並不怎麼聽從管理。

比如3月11日,德甲首個沒有觀眾的比賽如期舉行。德國足聯說“球迷的健康才是我們首要考慮的問題”,但不少球迷並不買賬,對此表示不解和不滿,還跑到球場外面去抗議。不能去球場看球,各大酒吧卻人滿為患。

球迷們這種操作方式,毋庸置疑,德國感染人數還會不斷上升。德國專家也說,高峰期遠遠未到;德國專家又說,預計會有60%-70%人口感染COVID-19。

封!封!封!貴陽人身處國外疫情漩渦,有時遭遇鄙夷眼光!

△原定於3月26日在馬德里與西班牙國家隊進行的友誼賽,受疫情影響取消

看著越來越多的感染數據,我讓沙先生不要再去公司上班了,本來平時都可以申請在家辦公,何況現在這麼特殊的時期。可是至今他還是一樣去公司上班,說在家裡不方便和同事對接,也不方便開會。還不忘記補充,現在全公司都在等第一個被感染的人,只要有人確診,公司肯定會強制讓在家辦公,就不用申請了。

理由是如此充分,這就是德國人的思維方式和工作生活方式,他們就是喜歡自己來計劃和分配時間,別人或者政府給他們規定做什麼,沒門。

據我所知,這週一他們公司的大老闆,已經發了內部郵件,要求職員每天下班都最好帶著辦公電腦回家,有可能會隨時宣佈停止在辦公室辦公。因為不確定哪個同事有一天突然就告知感染了病毒,所有人就會立刻要求隔離,辦公室也要封閉消毒,是不可能有機會回辦公室拿電腦的。

除了每天看電視上播報感染數據不斷上升外,目前我們自己來說,生活影響不是很大。可能有所改變就是以前會一天去一次超市,現在一週去一兩次。

我所在的地區,超市內的物品也還算充足,並沒有出現網上那種被搶購一空的景象。只是以前頻繁的逛街購物,外出聚餐喝咖啡,現在變成多是去爬山或者農田裡散步,經常是走一兩個小時也遇不上幾個人,所以反而沒那麼慌亂和害怕。

在德國陪了我大半年的父母去年年底回到了貴陽,本來一二月我還在擔心國內疫情情況,現在變成了父母擔心我所在城市的疫情情況,這種反差真是讓人很無奈。

未完待續,明日將推出:6個貴陽人眼中的海外戰“疫”(二)

撰文 貴陽日報融媒體記者:歡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