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岁之前的成长是加法,30岁以后想成功,必须认真做好减法

一眨眼2020年已经过去将近3个月了,

昨天在和朋友聊天时,听到朋友们在感慨,朋友说现在时间过得越来越快了,

仿佛一天的时间恨不得当成两天的时间用,但是依然发现时间无比紧张,一天到头来真不知道大家都在匆匆忙忙的忙些什么?

人们对于时间的感知总是会比年龄的增长要慢一些,但是随着年龄的不断增长,人们也会逐渐对时间的流逝变得敏感起来。

许多时候当你拥有某些东西的时候,你不懂的珍惜,而当你快要失去的某些东西时候,你才会发现这些东西显得弥足珍贵。

多数人对待时间的态度也是如此,

我们或许经常都会听到身边有人感慨,我的时间去哪儿了?


30岁之前的成长是加法,30岁以后想成功,必须认真做好减法


尤其是一些过完30岁的人,大家也许会有一个共同感受,时间越来越快,快得别说让你完成一件事儿,连你思考反应的功夫都没有,嗖的一下时间就没了。

据说, 法国的一位哲学家在1897年,提出人类对时间的心理感受速度的理论。在他的理论中,提出不同年龄段的人,1年在其记忆中所占的比重不同。


比如,1岁的小孩儿,一年就是他生命的全部,但是当你到60岁的时候,1年只相当于你生命的1.67%。


年龄越大,1年在其生命的时间中所占的比重越小,这也就是为什么年龄越大,越觉得这1年过得特别快的原因。


举一个例子,你手中如果只有100元,拿走你手中的50元你觉得太多了。但是如果你手中有100万元,拿走50元,对于你来说基本没有什么损失一样的道理。

这就是人类随着年龄的增长,对时间速度的感知的不同区别。

我们这一生想要追寻的东西会有很多,可是我们的时间的确非常有限,真正可以让你去逐一实践的时间更是屈指可数。

既然时间如此珍贵,我们又如何才能利用好这有限的时间,完成更多想要完成的梦想呢?


30岁之前的成长是加法,30岁以后想成功,必须认真做好减法

王班长认为,一个想要在有限的时间里完成更多事情,首当其冲的第一条就是要对时间抱有一种敬畏之心,只有你重视、珍惜你所拥有的时间,你才可能把它发挥利用到极致。

这就好比一个人手里的持有的现金流一样,当你拥有的现金流足够多的时候后,在消费方面必然会大手脚,只有当你发现手里现金数额有限的时候你才可能会有条理,有计划的去合理消费。

如果你希望这一生能够实现更多个人理想,一定从此刻开始敬畏你所拥有的时间。

当然单是敬畏时间是没用的,想要用好时间,核心还是要懂得如何管理自己的时间,因为任何不未经筹划的发展都是漫无目的,同时相对也会比较低效。

关于如何用好时间,王班长觉得我们要尽可能的把自己的时间朝着精细发展,在抛弃一些不需要的人和事儿,尽量减少在无意义的人和事儿上浪费时间,把时间花在你觉得有意义的人和事儿上。


30岁之前的成长是加法,30岁以后想成功,必须认真做好减法

这里总结大致有三点:

建立终身分段式时间管理


何为分段式时间管理?

我们其实可以把自己有限的时间看成一个时间轴,在这个轴上找到自己当前所处的位置。

比如说,我们按照平均年龄80岁来计算,减去已经失去的时间,然后按照每10年或者每5年为一个时间段,在这个时间段当中,你一定要给自己树立一个目标,当然这个目标一定要有被完成的可能,然后围绕目标在进行细化,直到细化到年、月为单位,甚至是以周为单位,这个目标不要只是停留在想象,一定要以文字或者表格化的方式给展现出来,可以打印出来,也可保存到电脑桌面或者手机里。

当然这个分段式时间管理计划并不是一时半会就可以完成的,它可能会伴随你很久,甚至需要你用几周的时间才能做出一个初稿,但是你在没有做之前一定不要急于否定这种方式,因为当你开始尝试做你个人终身分段式时间管理计划的时候,你就会逐渐发现你可用的时间的确少的可怜,只有你通过精细管理自己的时间,你才可能会对时间产生敬畏之心。

同时更为重要的是,当你在不断细化个人终身时间管理的时候,你会一次又一次的进入深度思考,进而在不断提升个人对自我时间的筹划管控能力,还可以对过去一段时间所做的事情进行再复盘。

总得来说,建立终身分段式时间管理能够让你对时间产生敬畏,可以帮助你不断修正个人角色定位,还可以经常帮助你经常深度反思过去一段时间自己的行为举止。


30岁之前的成长是加法,30岁以后想成功,必须认真做好减法

加要持续的加


王班长在这里提到的“加要持续的加”是要告诉大家,在成长的路上一定要善于接纳,而这种接纳并不是什么都接,更不是盲目的输入,而要善于拥抱变化,迎接变化,该变的是时候一定要变。

比如说,经济体的变化,市场环境的变化,角色定位的变化,或者说创业的载体和工具发生变化的时候,你如果不变,你就很难抓住市场机遇,原本属于你的机会就会在不经意间悄然流逝。

当然有些不能变的东西也一定不能改变,例如说一个人的品质道德问题,做人的基础底线原则问题,必须要保持符合社会正能量的东西,需要不断持续坚守的个别问题,该坚持的一定要保持不变。

加是思维迭代,是大脑知识库的去陈纳新。

社会时代发展总是很快,很多时候只要我们稍有放松就会被这个时代所抛弃,这也是现实中为什么有那么多的人忙忙碌碌的辛苦了一生也没有做出什么成绩,问题出就出在,一些人该变的时候没有变,不应该变的时候却变了不应该变的东西,

从而这些人的时间也就随着岁月在不自知当中一点点流逝掉了。

那一个人究竟应该如何判断那些是该变的或者那些是不该变的呢?

这就是王班长所说的“加要持续加”的原因,专业知识的持续输入、个人视野格局的不断拓展、能力边界的不断提升,在这些事情上需要不断持续的加,其实就是为了让你能够更好的保持与时俱进,而非坐吃山空式的吃老本。

佛家的话语“加”也被称之为加持,翻译过来就是持续修行的意思,一个人想要持续精进务必是需要保持持续的修行的。

30岁之前的成长是加法,30岁以后想成功,必须认真做好减法


减要认真的减


有人会说,我的加法还没有做够呢?凭什么要劝自己做减法?

庄子有句名言这么说:“吾生有涯也,而知也无涯”,激励后人努力学习,珍惜光阴。

但他还有下半句:“已有涯随无涯,怠已”,就是说,以有限的生命去追求无限的知识就是不知天高地厚。

前面希望大家尝试去做分段式时间管理的核心也在这里,当你详细进行时间管理的时候,你会发现自己可做事情的时间其实真的是少的可怜,

现实中每个人都想得到更多,获得更多认可,更多财富,更丰富的生活,但是在获得的同时,你也在充分燃烧自己,这让人活得很累,活得沮丧,同时大部分人求的越多反而得到的会越少,核心还是由于不聚集。

与其当自己被一大堆事情搞得焦头烂额的时候,倒不如试着走另外一条路——认真做好人生减法这道题。

在人生的时间轴上,30岁之前应该拼了命的做加法,但是在你30岁以后在持续加的过程中,更要重视好认真减这道题。


30岁之前的成长是加法,30岁以后想成功,必须认真做好减法

其实,人生的各个阶段,都有自己的需要加的内容,同时也有自己需要减的糟粕,比如:

1、减去对你造成浪费时间的无用项目,因为如果不及时减掉,它们会无止境的拖累着你。

微信、朋友圈、app、游戏消耗我们太多的时间。时间被碎片化,我们的注意力也被碎片化了,我们变得容易焦躁、盲目、坐立不安或者进入半催眠的舒适状态。

撒贝宁有一次在节目中的一番言论非常扎心:如果当你一天到晚拿着手机刷着微博,坐在家里宅着看电视,天天上着网,做着那些80岁以后都能干的事情,你要青春干什么呢?

2、减去无序化的对时间造成浪费的行为习惯,尽量避免被无故消耗。

看看每天时间安排都在哪里?跟谁见面,做了什么事情,也许是上班、睡觉、空想、闲聊、瞎忙,你的时间安排是怎么样的?去决定哪些事情是不需要做的,哪些事情可以去了断掉的,哪些人不再去接触。这也是为什么建议大家一定要去尝试做前面讲的分段式时间管理的核心所在。

有一个著名的故事,可能大家都听过。故事的内容是,一个砍柴的和一个放羊的,两个人在山上相遇聊天聊了一整天。

最后羊吃饱了,放羊的人把羊赶回家了,但是砍柴的人却两手空空啥也没有。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要学会放弃无用社交。

做任何事情你得知道自己的目的,别人吃吃喝喝或许那是在找有价值的人取经,联系重要客户。

但是对于你来说,或许就是浪费时间。


30岁之前的成长是加法,30岁以后想成功,必须认真做好减法


3、减掉旧的关系,当前人们不仅知识和认知需要升级,而你的社交关系也要经常升级,减掉过于陈旧的无用社交关系非常有必要。

有一些人曾经是朋友、伴侣、前妻、前夫、家人、父母,但是跟这些人的关系里面,也许带着很多的内疚、遗憾、委屈、愤怒、伤心等等,有旧的、未完结的情绪。

这些情绪会在我们的身体里面,投射在各个关系里面,投射在我们的工作中,或者在我们的亲密关系里,影响工作生活。

记得在《火星情报局》的一期节目里,钱枫谈起突然有一天被汪涵删了微信好友。

汪涵回答:“范冰冰、陈坤我都删了。”

汪涵直言当自己逢人朋友圈人数达到一百多时,他就会觉得“有些可怕,要把一些没有意义的,全都删掉。”

删除好友后,汪涵说生活会变得相当轻松,所有时间都是自己的,自在得一塌糊涂。

少做些无用社交,多学会独处,这是一个人成长的必修课。


外国曾经有一家杂志对60岁以上的老人进行调查,主题为:你一生最后悔的5件事儿。

排在第一位的是:92%人后悔年轻的时候,浑浑噩噩,随波逐流,没有努力。

青春岁月里,又常常碰到那么多的诱惑甚至陷阱,当你猛然醒悟时,也许白发早生,才发现自己竟然一事无成。

2020年已经过去将近3个月了,在今后的日子里,希望大家把时间花在刀刃上,做你认为更有价值的事情,请珍惜你的时间成本,不要再稀里糊涂一年又一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