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FBT讀書會分享-009

從夢想到現實——SFBT的目標架構

SFBT堅持要由當事人的立場、以當事人的語言,確認當事人的偏好未來與所欲目標,因此符合了短期治療

“知道何時是終點”的理念,從而倒回來引導晤談方向的開始與前進。

尊重與希望 | SFBT讀書會分享-009

它的意義在於有一個確切的知道“我們什麼時候可以結束”,讓諮詢更為有利、更加高效。兩點之間直線最短,我們定位越清晰,就越能快速到達目標,並且能用這個目標來評價在這個過程中所使用的方法、效果究竟如何。好的目標是成功改變的開端,好的目標才能導致正向的結果。目標設定的原則,將以現在為起點,想象未來美好的願景,並使願景目標與現今生活產生聯結。

尊重與希望 | SFBT讀書會分享-009

SFBT不會強調或著重詢問過去發生了什麼?這個問題的原因是什麼?而是以“現在我們能具體做什麼?”為起點。任何行動、改變或方法都是希望在未來能夠為我們想要的那個願景而服務;同時我們要確認想要的願景是否足夠好?是否能夠達到?不同人的願景各不相同,願景與個人現今的生活相聯結。SFBT不會問“什麼是無法做到或無法推進的?”SFBT對於能夠達到目標的自信來源於始終堅信人是向善的、積極的、有正能量的。


目標的引導力量

每個人都希望自己更好,因為“更好”是從現今出發。諮詢師總是讓來訪者看到那些正向的目標,希望的、美好的目標,這樣可以讓TA從現今的困頓、負面評價中跳脫出來,讓來訪者處於一個被正向能量包圍的環境,從而激發自己的內在動力。通過詢問“為什麼是現在?現在對你來說什麼最重要?”從這個重要性中讓當事人進一步明確TA對於自己想要達到目標的一個迫切程度。

尊重與希望 | SFBT讀書會分享-009

來訪者在諮詢中,常常說“我不想要這個……不想要那個……”不想要的是當事人的問題,那麼想要的就是當事人的目標。TA的目標如何解決?諮詢師通常會用一個“負轉正”的技術,對來訪者的問題先進行復述,然後邀請來訪者描述一下TA想要的目標究竟是什麼。

尊重與希望 | SFBT讀書會分享-009

當來訪者正面描述了自己的目標後,諮詢師可以接著問“曾經什麼時候這樣的情況出現過?在怎樣的條件下或發生了什麼,我們可以達到這個目標?”

通過各種過去成功經驗以及可能性的嘗試,諮詢師帶領來訪者去尋找有效的解決方法,進而從問題的關注中跳脫出來,進入一個解決之道的思考。

討論解決之道有時會比討論問題更容易取得進展,有時來訪者找到的方法可能大大出乎諮詢師的意料,甚至是來訪者自己的意料。看到過去曾經擁有的成功經驗,能夠增強當事人對自己勝任力的一個肯定,也會帶給當事人一種力量感、自我效能感,讓來訪者知道或相信自己是能夠解決問題的。雖然這個解決問題可能不一定是當下帶來的那個問題的解決能力,可能是對其他問題的解決能力,但來訪者可以相信自己的這種能力能夠遷徙、複製,幫助TA來面對目前的困境。

尊重與希望 | SFBT讀書會分享-009

目標不同,所對應的方法也將完全不同,正所謂南轅北轍,如果我們訂立了一個不恰當的目標,就會產生失之毫釐差之千里的結果。所以,如何建立一個良好的目標,就決定了這場諮詢是否能夠成功。通過詢問“如果今天的諮詢對你來說是有效果的,你覺得會看到哪些改變?你會有什麼不同?”這些問題可以帶領來訪者對於諮詢目標進行思考。


穿過願景,尋覓目標

諮詢師在傾聽當事人陳述時,要隨時隨地與當事人進行澄清,捕捉當事人所看重的人、事、物,並給予尊重。諮詢師通過“假設問句”與“奇蹟問句”進行捕捉,將目標細節化、可視化、可操作化,在轉換這些目標願景時,讓來訪者更多談談TA想看到的內容。通過對比目標與現狀,來進一步看看目前自己手上所擁有的資源或是所處的環境、境況有哪些已經適合TA的目標,有什麼一些相似之處或一小步;這一小步是否已經能夠滿足當事人的需要或需求。

尊重與希望 | SFBT讀書會分享-009

夢想與目標是不同的,諮詢師引導當事人在可以實現的夢想願景處多停留一會兒,這將更容易轉變問題導向思維從而進一步設定一個良好的目標,這也是探討可能性徵兆的意義所在。夢想更多是一個遠景、更大一些;而目標則更細、更具體一些。諮詢師的首要工作是區分來訪者的動機、訴求、任務和協議。

有問題不一定有目標,有目標也不一定有問題;問題不等於目標,目標也不等於問題。協議在SFBT裡叫“共同建構出來的目標”,這個目標不是來訪者一開始帶來的動機(訴求),也不是從諮詢師自身角度去分析出來的目標,而是雙方共同建構出來的。來訪者的動機通常是一個具體的、決定性意義的事件,也就是“扳機事件”。

尊重與希望 | SFBT讀書會分享-009

來訪者的訴求不一定與這個問題直接相關,面對同一問題每個人的訴求可能是不同的,SFBT強調“以終為始”,正如書名《尊重與希望》,從夢想到現實,目標的重要性在於諮詢師問當事人“你到底要什麼?”以及諮詢師“要做什麼?”目標是一個不斷形成與修正的形塑過程,一個不斷商討的過程。


設定良好構成的目標

諮詢師要引導當事人將抱怨轉換成想要的目標,並且用“想要什麼”來替代“不想要什麼”的語言陳述,目標由此完成“負轉正”的過程。目標一定要由當事人親口說出“TA想要的究竟是什麼”,這才是TA的框架、TA的脈絡、TA所欲求的目標;諮詢師避免猜測當事人的想法或將自身的目標當作來訪者的目標。當事人可能會提出幾個不同的目標,此時諮詢師要引導當事人聚焦於其中的一個目標,確認自己最想要改變的是哪個點?哪個是當事人最迫切想要的?

尊重與希望 | SFBT讀書會分享-009

目標是對當事人具有建設性、重要性、吸引力以及符合當事人價值觀(即被其認同的),每一個目標、現在的行動內容、順序,都是由當事人所決定,效果才會更佳;目標是可以具體觀測評量,清楚明確的,可反應改變的訊號以及描述著行為動態歷程化細節的;目標具有人際互動情境和行為動態歷程的詳細脈絡;目標必須是當事人可控範圍內即可承受的情況,一小步的行動並非要給到來訪者再一次的挫敗體驗,而是想要給到來訪者一個小小的自我肯定、小小的勝利。通過小小的勝利讓當事人對自己的控制感有一個肯定與相信,增加當事人的自信心。

尊重與希望 | SFBT讀書會分享-009

目標分為五種類型:(1)正向積極的目標(高功能的來訪者),當事人意識到自己的問題並且能夠找到自己的目標;(2)不可能達成的目標(例如:希望彩票中獎1000萬或希望死去的親人能夠復活),當來訪者提出不合理目標時,諮詢師要更多看到這個目標背後的需求與意義,而非直接質問,質問容易導致諮訪關係的破裂;(3)負性消極表達目標(例如:我不想這樣,不想那樣),諮詢師可以通過“負轉正”用積極的目標表達替代原本消極的目標表達;

尊重與希望 | SFBT讀書會分享-009

(4)具有傷害性或破壞性的目標(例如:想要離家出走、想要結束生命……)諮詢師相信當事人前來求助一定是內心有猶豫、有掙扎,當事人內心還是抱有希望的,關鍵我們要看到這個傷害性目標背後的希望,諮詢師要理解當事人的情緒(例如:憤怒、傷心……)“聽上去你想結束的是痛苦,而不是自己的生命”、“雖然你很痛苦甚至想要結束自己的生命,同時我相信你來到這裡還是希望能夠獲得一絲絲幫助”、“假如今天我們的晤談對你有所幫助,你覺得會是發生了什麼?”

尊重與希望 | SFBT讀書會分享-009

(5)希望他人改變的目標(例如:母親希望孩子改變),焦點解決強調“建構論、系統論”,牽一髮而動全身,沒有所謂的直線因果,不是a行為一定導致b行為,而是一個互動的過程,相互影響、相互作用。所以,自己發生了什麼可能會影響他人,或他人做些什麼會影響自己,通過“關係問句”、“循環問句”來進一步探尋目標。


促發立即行動的一小步目標

一小步需要我們將整個大目標進行細緻的拆解,將目標與現今實際情況聯繫起來,並從許多的可能性中分析出更為細緻的動作,或目前能夠做到的一些動作。有了一小步就能看到希望,這個一小步並非難以完成,從而讓當事人可以開始、容易開始、願意開始一小步。

尊重與希望 | SFBT讀書會分享-009

朝向目標的承諾

在引發當事人對目標有所承諾時可遵循一些原則:(1)諮詢師具備使用“要……”(而非“不要……”)的語言習慣,並引導當事人也如此使用;(2)尊重與運用當事人的語言,並讓當事人知道諮詢師從TA的話中聽到了渴望與在乎之處;(3)以當事人的語言清楚重述當事人的目標,並在特定目標上與當事人重複確認;(4)多詢問當事人所有相關行動的細節,提高行動意願;(5)提醒當事人TA已經做到的每個步驟,並將問題的變化與結果進展列為改變脈絡的里程碑。總之,我們是要促使當事人更理解、聚焦、確認自身的願景與目標。

尊重與希望 | SFBT讀書會分享-009

感謝朱松林與黃憶老師的帶領和分享,2020年讓我們共讀《尊重與希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