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前夜,為什麼東漢王朝會崩塌?

說三國之前,帶大家去了解下東漢王朝。東漢在歷史上稱為“國恆以弱亡,獨漢以強亡”的一個朝代,這句話很能說明,東漢滅亡之前,軍事實力還是比較強盛的,那為什麼還會滅亡呢?且聽梁一雜說細細道來,無外乎以下幾個原因:

第一,政治制度的原因。劉秀創建東漢朝後,雖然繼承了西漢的大體政治制度的框架,但由於“王莽篡權”的影響,東漢採取的政治制度是“雖置三公,事歸臺閣”的策略,這就意味著廢除了丞相制度,進一步集中了皇權,削弱了三公的權利,同時將部分權利下放到六曹機構,這就為後來的“三省六部”的政治制度演變打下了基礎。從封建王朝的角度看,皇帝集中權利,從某種意義上說,是一種進步,因為皇帝權利大了,他就能調動更多的力量去辦大事,阻力相對來說就會更小。事實上,劉秀的想法是好的,可又有幾位皇帝能像他那麼優秀,那麼有能力呢?但東漢皇帝最致命的因素,主要是後期的皇帝們壽命太短了,這就造成歷代皇子即位時不成年,甚至還有幾個是穿著尿不溼即位。朝廷依然是那個朝廷,因為繼承皇位的皇子太小,導致權力中心的轉移,直接造成“宦官亂政”,“外戚篡權”,“地方割據”等因素。所以說,東漢之所以為滅亡,其根本原因是當時政治制度不利於東漢皇帝的管理,甚至說是東漢皇帝被政治制度排除在外了。

三國前夜,為什麼東漢王朝會崩塌?

政治制度結構圖


第二,東漢中後期的皇帝,多為不成年男子,甚至有穿著尿包上朝,他們連自己的生活都不能自理,又怎能處理國家事務呢?又怎麼建立自己的政治勢力,實現所謂的理想呢?每個朝代都有忠臣,可這些忠臣也找不到可報效的對象,面對不成年的皇帝,他們即使有政治抱負,也不能施展得開,這樣就造成很多有識之士選擇隱居,不願過問世事,這對於朝廷,國家來說是人才的流失,一個沒有人才的團隊,也就註定會走向失敗。


三國前夜,為什麼東漢王朝會崩塌?


第三,所謂“堡壘都是從內部攻破的”,這句話放在任何時代都不會過時,特別是東漢末年,外戚和宦官之間存在著爭權奪利的現象,而“中間人”就是皇后,皇后為了保存自己的實力,保護自己的皇子不會被拉下馬,她只能周旋於宦官和外戚之間,讓他們充當自己的管理工具,鎮壓和打擊與自己利益不符合的個人和集團,間接造成宦官和外戚權利過大,尾大不掉的想象。看過《三國演義》的人都知道,當時的宦官集團之所以如此囂張,也是因為有皇后作為後盾,互為依靠。而當宦官不聽話時,皇后又加重外戚的權利來達到制衡宦官的目的,總是在兩者之間踩平衡橋。政治權力中心的勾心鬥角,讓朝廷無法實施上傳下達的政令,更無法有效督促和管理其它官員,只會造成他們想著站隊保命,想辦法撈銀子。而朝廷外的軍事力量也慢慢失去了管束,變成了割據勢力,脫離朝廷號令,東漢末年最為著名的割據勢力莫過於董卓了。


三國前夜,為什麼東漢王朝會崩塌?

三國鼎立之勢


第四,朝廷,作為政治權利中心,每天卻沉浮於勾心鬥角,利用各種渠道培養自己的勢力,加速導致了地方割據的形成,激化了各地勢力之間的矛盾,不斷地發酵局部紛爭和戰爭,一觸即發態勢越來越明顯。地方豪強為了增加自己的實力,紛紛霸佔官、民土地,讓其私有化,說白點就是變成自己的腰包,土地兼併嚴重,使朝廷失去賦稅,使農民無田地耕種,民不聊生,又遇荒年,直接激化朝廷和民眾的矛盾,各地流民四起,災民聚集起義,如黃巾起義。


三國前夜,為什麼東漢王朝會崩塌?

張角、張寶、張梁


第五,農民軍起義,是壓倒東漢王朝,直接走向滅亡的最後一根稻草。東漢末年的黃巾軍直接導致了東漢末年走向分崩離析的狀態,農民起義軍的出現更有利於地方割據勢力的成長,與農民軍作戰的同時,地方勢力藉助消滅農民軍起義的名義,不斷壯大自己的實力,強化自己的軍事實力和經濟實力,對朝廷的指令往往是愛理不理,最終造成朝廷分幫分派,失去了凝聚力,地方勢力割據嚴重,使國家慢慢失去一統江山的能力,這也就避免不了整個國家割據勢力混戰,最後形成三國鼎立之勢。

以上這些因素,都是造成三國局面形成的重要原因,環環相扣,相互產生影響,最終導致了東漢的崩盤,走向了滅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