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光緒可以熬到慈禧歸天,他能讓清廷走向下去嗎?你怎麼看?

民族的復興號


我覺得不能。

慈禧和光緒都死於1908年,那時候的清朝已經腐朽到底。外部列強環視,內部則無論是吏治,還是經濟都已經到了崩潰的邊緣,特別是八國聯軍入侵和辛丑條約的簽訂,無疑是壓死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

此外,孫中山的同盟會已經成立了五年了,民主革命的思潮已經蔓延,可以說很大一部分精英份子已經徹底的放棄了清政府,這意味著清朝國內已是人心渙散。

最重要的一點,在這樣極度內憂外患的局面下,我認為除非是李世民、朱元璋那等雄才偉業之主才有可能翻盤,顯示光緒不是這等人物。光緒在位三十四年,卻一直是慈禧的傀儡,其才能顯而易見。試想,若是換了李世民、朱元璋這等人物,會當皇帝三十四年,卻始終被一個半百婦人玩弄於手掌之間嗎?

所以,即使光緒熬到慈禧先死,他也無力迴天。


別名拈花


光緒皇帝走在了慈禧前面,這是很多人認為比較遺憾的。因為光緒皇帝力主洋務運動,力主戊戌變法,甚至不惜主張君主立憲也要強國。所以不少人認為從光緒皇帝身上,看到了清王朝的未來。

於是乎,不少人認為,光緒皇帝如果比慈禧走的要晚,那麼後來的歷史極有可能會改寫,甚至連大清王朝都不會覆滅。那麼真的會是這樣嗎?

01光緒皇帝本身就沒什麼能力,不足以改變國家命運。

明朝有崇禎,清朝有光緒。光緒皇帝是一位有心救國的人,可是他卻沒有足夠的能力拯救這個國家,不僅是他個人,他所用的人也都是無能之輩。

  1. 首先,光緒皇帝的帝黨成員,都是些沒什麼作用的人。唯一比較出名的翁同龢,作為帝師還是個反面教材。因為剋扣北洋水師的經費,間接導致甲午海戰全軍覆沒。
  2. 其次,光緒皇帝任用戊戌變法的人,都是愣頭青。康有為梁啟超這些人,在那個年代,根本就沒有足夠的分量,他們不足以撼動大清王朝內部的勳貴們。
  3. 再者,光緒皇帝最希望拉攏的袁世凱,最終還是選擇背叛了他。唯一有能力的袁世凱,光緒皇帝非常看重,可惜袁世凱最終選擇支持慈禧太后,導致光緒被囚禁10年之久。

由此可見,光緒皇帝身邊的人,是無能之輩。任用的人,是愣頭青。希望拉攏的能人,卻始終不願意和他站在一邊。這三條都是比較致命的,直接導致光緒無法成就大業。

慈禧太后不是沒有放權給光緒,甲午海戰也是光緒皇帝主動要打的,而且整個戰爭的過程,慈禧太后並沒有過多幹涉,她似乎就是要看看光緒的能力怎麼樣。

八月,政變作,太后複訓政。十月,又奉硃諭:“翁同龢授讀以來,輔導無方,往往巧藉事端,刺探朕意。至甲午年中東之役,信口侈陳,任意慫恿。辦理諸務,種種乖謬,以致不可收拾。今春力陳變法,濫保非人,罪無可逭。事後追維,深堪痛恨!前令其開缺回籍,實不足以蔽辜,翁同龢著革職,永不敘用,交地方官嚴加管束。”---《清史稿》

很可惜的是,這場戰爭拖得時間太長,總體以清王朝失敗而宣告結束。慈禧這才不得不重新執掌大權,她對光緒是有過希望的,可是希望很快破滅了。

親政的光緒,的確是手握大權,不僅可以調度整個北洋水師,而且鼓勵維新變法的成員發起改革,可是結局又怎樣了呢?還不是都失敗了。

02人民逐漸開智,專制統治走到盡頭了。

清朝的覆滅,不是個例。在世界歷史舞臺上,已經有不少封建統治的國家,先後在那個時期結束了封建統治。

為什麼這一時期會如此湊巧呢?比如說沙皇俄國結束統治,日本德川幕府結束統治,這些不是巧合,而是人類的智慧已經普及,人民也有了開智的機會。

武昌亂起,各省響應,朝論紛呶,王公貴人皆氣餒,莫知所為。良弼獨與三數才傑朝夕規畫,外聯群帥,內安當國,思以立憲弭革命,圖救大局,上下皆恃以為重。時袁世凱來京,方議國體,人心不安甚矣。一日,良弼議事歸,及門,有人遽擲炸彈,三日而卒。事聞,震悼,優恤如例。其後官紳請立祠於北京祀之。---《清史稿》

大量留學在外的學生,他們將先進的思想帶到國內。君主立憲、民主共和,這些思想基本上瀰漫在了大清王朝的每個角落。

老百姓始終是世界上最強大的一股力量,一旦老百姓們都開智了,那麼封建統治必然是沒有市場的。

在清帝退位,袁世凱建立共和以後,他妄圖復辟稱帝,可是僅僅83天時間,他就失敗了,為什麼呢?因為時代已經不允許中國再出現皇帝了。

  1. 即使光緒皇帝比慈禧太后死的晚,一場場革命運動依舊不會平息。孫中山先生等人所要對付的,不是慈禧太后這個人,而是整個封建專制統治。
  2. 革命的浪潮已經勢不可擋,這個時候袁世凱這樣的權臣,光緒皇帝又控制不住。那麼問題就會重新擺在光緒面前。
  3. 其實上面坐著的是光緒還是隆裕太后,結果都是一樣的。載灃輔政的時候,清王朝和光緒皇帝在位時期,基本沒差別。因為他們都是能力欠佳的人。

袁世凱是不可能賣這些人面子的,他這輩子就是害怕慈禧太后,其他人他一個都不懼怕。恰逢人民的思想得到解放,這不是光緒或者袁世凱這某一個人能夠決定的。

統治的是誰?是人民。當年古羅馬時期,人民不願意再被國王統治,公元前五百多年,就建立了共和制度。相比而言,我們的確晚了太多。

03賠款太多,根本負擔不起。

清朝的滅亡,還有一個重要的原因,可以說是主流原因,那就是經濟問題。清政府到了晚期,基本上已經入不敷出了。

  1. 先是太平天國運動,南方大片地區13年沒有稅收。後來又是洋人們拿著大炮打開了國門,各種戰敗賠款,堆積成山。
  2. 中日甲午戰爭之後,清朝需要向日本賠償兩億兩白銀,這一筆開銷,直接將清政府擊垮。而日本政府利用這筆錢,買飛機大炮,興辦新式學堂,搞科學研究,使得國家飛速進步。
  3. 八國聯軍侵華,簽訂了著名的《辛丑條約》,累計需要向11國賠償本息共9億8千萬兩白銀,分39年償還。這又是一筆鉅額開支,清政府根本吃不消。

鉅額的賠款,加上各處地盤的割讓,使得清朝政府已經完全支撐不下去了。康有為等人甚至曾經慫恿光緒皇帝,將偏遠的新疆、蒙古乃至東北全都賣掉,拿過來作為軍費。

中國約將庫平銀二萬萬兩交與日本,作為賠償軍費。該款分作八次交完:第一次五千萬兩,應在本約批准互換六個月內交清;第二次五千萬兩,應於本約批准互換後十二個月內交清;餘款平分六次,遞年交納---《清史稿》

還好他們的計策沒有得逞,不過由此可以看得出,清朝那個時候真的是沒錢了。就算光緒皇帝足夠有能力,他能變出錢來嗎?

明治維新的時候,日本也沒錢,但是他們省吃儉用,明治天皇每天就吃一頓飯,艱難度日,一戰擊敗清政府,從此有了白花花的銀子。可慈禧太后一頓一百多道菜,一頓倒掉的菜,就夠明治天皇吃一年的。

總結:光緒活下來,也只能親眼見證清朝的滅亡。

清朝滅亡是世代的選擇,是人民的選擇,同時也是經濟的選擇。這就好比明朝的崇禎皇帝,他也是一位勤儉勵志的好皇帝,可是他的結局也不好,最終導致亡國,這是為什麼呢?

因為大勢所趨,崇禎時期的明朝政府已經腐朽到了極點,國庫裡沒有錢,可臣子們的腰包裡卻揣滿了銀子。

太平盛世是藏富於民,亡國滅種是藏富於官,這就是統治者的本質區別。試問一個清朝末年的首富,是李鴻章大人的昔日大秘書盛宣懷,這種藏富的手段,清朝還能長久嗎?


江湖小曉生


答案必然是否定的。

慈禧在光緒十歲的時候就把他帶在身邊,讓光緒學習處理政務。慈禧是希望光緒以後能挑起大梁的。 成為一代明君。但畢竟光緒不是康熙那樣的雄主。

光緒親政後具體表現。

甲午中日戰爭

甲午中日戰爭的慘敗光緒及其帝黨恐怕要佔百分之九十的原因。

帝黨翁同龢自接管戶部以來,便以國家度支艱難為由,暫停向北洋水師撥款。使北洋水師從光緒十六年(1890)到甲午中日戰爭前夕(1894)未得到一炮一彈的發展,使北洋水師逐漸落後於日本。

英國人曾經建議李鴻章,購買兩艘快艦,以防備日本。翁同龢不斷拖延,最終兩艘快艦為日本買去,其中一艘“吉野號”成為擊沉中國艦隊最多的戰艦。

甲午中日戰爭爆發之後,光緒皇帝著急用一場勝仗證明自己,隔過李鴻章指揮北洋水師,命令北洋水師強行找日軍決戰,最後全軍覆沒。北洋水師的情況,李鴻章作為直接領導肯定在清楚不過。李鴻章是一個功名心很重的人,如果能贏久歷兵事的李鴻章早下令出擊了。

百日維新

康有為的百日維新真正使慈禧生氣的是康有為提出“中日合邦”計劃,所謂中日合邦顧名思義就是中日合成一個國家。自康有為提出這個“奇思妙想”,在朝堂上得到不少人的支持。這其中就有當時的刑部主事洪汝衝。

洪汝衝當時向光緒提出了遷都、借才、聯邦三條建議。其中聯邦和康有為的"中日合邦"如出一轍。

所謂借才,便是借剛剛卸任前日本伊藤博文。甲午中日一戰,不但不記恨伊藤博文,反而請來為清朝效力。難不成,甲午海戰的水都進腦子不成?

事實上,慈禧並不是極力反對維新,而是知道合邦的打算,而光緒真把伊藤博文給請來了。慈禧明白光緒雖然沒同意,但也沒拒絕。萬一引狼入室,將愛新覺羅江山至於何處?慈禧遂發動戊戌政變,將光緒囚禁瀛臺。光緒政治嗅覺低可見一斑。

事實上,中日合邦就是所謂“大東亞共榮圈”的前身,之後臭名昭著的大漢奸汪精衛也曾用中日合邦這一理念給自己開脫過。

其實慈禧留給光緒的局面並不算差,最起碼要比咸豐時期好太多了。慈禧平定了聲勢浩大的太平天國、滅了捻軍。慈禧重用左宗棠,從英俄手上,搶回了新疆。光緒親政初期,國內各種大亂,已被慈禧平定,洋務運動,也初見成效,外國列強也暫時停止了對中國的瘋狂侵略。可光緒的表現著實讓人失望。光緒空有一腔熱血,並沒有挽狂瀾於既倒的能力。


史爭朝夕


光緒的性子太急,他要是活著,還沒到辛亥革命,清廷內部肯定就會先亂。

在戊戌變法中,光緒帝就表現出急躁的性格。他主張“乘積弊之後,挾至銳之氣,舉一切法而更張之。”說白了,光緒帝恨不得一天就把清廷翻一個底朝天。變法的主要參與人康有為,也是真麼急切:“非大變、全變、驟變不能立國”。於是,光緒在百日維新期間,便下了一百多道旨意。一天一道命令啊,怎麼可能落實啊?

《康有為政論集》:“日本改革三十年而強,而以我中國國土之大,人民之眾,變法三年而宏規成,五年而條理備,八年而成效舉,十年而霸圖定矣。”

光緒帝他們太理想化,以為自己下旨,下面人就要聽他的,跟著他幹。光緒帝根本不考慮國情,不顧及其他利益集團的態度:皇族、地方大臣、洋人,都不是省油的燈!而且,他還不掌握兵權。。。

於是,光緒帝下的旨意大多停留在形式上。

如果,光緒活的比慈禧長。以光緒的性格,在急切的改革下,清廷內部肯定會先亂。袁世凱等人可能會先於革命黨起義。到時候,中國連形式上的統一都沒有了。

(文|勇戰王聊歷史)


勇戰王聊歷史


首先光緒的死和慈禧有沒有關係這本來就很可疑!

就算慈禧死了,光緒繼續活著他也沒那個能耐帶清朝繼續走下去!因為光緒並不是一個有魄力的人,另外他雖然作為一個皇帝,但真正抓到手裡的權利幾乎沒有!就算他有心有想法有政策,下面的人陽奉陰違不幹實事,政策實施不下去也不行!

清朝到這個時候已經從上到下爛到骨子裡了。要想改革必須從最底層的老百姓做起,自下而上的改革,喚起最底層老百姓改革的慾望!把權利下方輔以好的政策並實施,從下往上大換血,清朝才有可能繼續走下去。

但是政策改革實施是需要官員配合的,首先要割的就是官員自己的肉流自己的血,已經腐敗到極點的清朝官員是不可能這麼做的!而光緒手裡的權力對此卻無可奈何!

我倒是覺得,要不是他兒子給他找事的話,袁世凱這流氓倒是有可能帶領清朝繼續走下去!不過那時候清朝就不是光緒的清朝了!



門口的柿子樹


1908年11月14日和15日,大清國皇帝光緒和實際掌權人慈禧太后,一前一後相繼去世。光緒帝年僅38歲。

帝國的兩個最重要的人物,一天內相繼去世,此事十分蹊蹺。一直以來,人們都懷疑是慈禧太后害死了光緒。前幾年,專家對光緒帝遺骨進行測定,證實光緒的確死於砒霜中毒,但也沒有確鑿的證據證明是慈禧乾的。

光緒一生活在慈禧太后的陰影中,他思想比較開明,短暫的親政期間,曾推動維新變法。假設慈禧死後,光緒還活著,必定要重推變法新政,但能不能使清廷繼續維持下去呢?筆者認為很難!

大清經歷了一系列內憂外患後,早已風雨飄搖,正處於五千年來未有之大變局之中,這種僵化的封建帝制與現代社會格格不入。光緒不放棄帝制的維新變法如同給行將就木之人穿上新衣服,雖外表光鮮,但掩蓋不了內在腐朽死亡的本質。

其實,清政府也有大廈將傾的危機感,實施了一系列新政。如:廢科舉、訓練新軍、預備立憲等等,但他們改良的目的只有一個,就是維護大清統治。光緒活著的話,即便維新變法,也是這個目的。但事實證明,隨著社會的發展,人民的覺醒,這種維持腐朽統治的所謂改良,人民早就不買賬了。

慈禧經歷了中日甲午戰爭、八國聯軍入侵、太平天國運動等一系列戰爭,尤其是太平天國運動,起義軍在南京建立了政權,與清朝對峙了十幾年。此時,只要許以高官厚祿,漢族的士大夫必定應者雲集,最後,通過漢族地主勢力的準私人武裝將太平天國消滅了。慈禧在最後幾年的時光裡,明顯的感覺到這一切都變了,尤其是1907年,光復會成員徐錫麟在安慶起事,對慈禧的震動很大。

1907年。光復會會員徐錫麟在安慶起事,刺殺了安徽巡撫恩銘,並帶領100多學生軍攻佔安慶軍械所。雖然起義失敗,但對清庭的震動極大。徐錫麟是四品道員,起義失敗後,徐在供狀中說道:"我本革命黨大首領,捐道員來安慶,專為排滿而來,做官本是假的,使人無可防備。滿人虐我漢族將近300年矣,觀其表面立憲,不過牢籠天下人心……滿人妄想立憲便不能革命…“

徐錫麟本為四品道員,又受到巡撫恩銘的器重,仕途不可限量,但他能拋棄這一切投身革命,證明大清所謂的高官厚祿已經難以收買人心了。據說徐錫麟的這次起義,讓慈禧感到非常的震驚和恐懼,一連哭了幾天,也許她已隱隱地感覺到大清國和她一樣,即將走到生命的盡頭。

綜合上述,即使光緒帝熬到慈禧歸天,也無法讓清朝廷繼續走下去,他唯一能做的也只有順應歷史潮流,還政於民!


秋水長天H


我們假設一下如果慈禧太后死後,光緒皇帝親政十一個什麼情況。光緒皇帝最為一個傀儡,真要把朝政大權給了他,光緒在朝廷裡面實際上是沒有屬於自己人的,朝廷重臣都是慈禧太后留下來的。
其中掌握軍權的實力派袁世凱和光緒皇帝是有過節,當年光緒皇帝主持的“百日維新”因袁世凱的叛變,導致了光緒皇帝被囚禁在瀛臺,成為一個徹徹底底的傀儡。有袁世凱以及慈禧太后的舊臣在,光緒皇帝恐怕是治理不好這個大清國了,內部鬥爭可能都會加速大清的滅亡,或許根本就不用等到辛亥革命,大清就已經分崩離析了。


浮沉的歷史


光緒皇帝是清朝倒數第二位皇帝,他在位34年,歷經中法、中日、八國聯軍侵華戰爭,力主推動維新變法,但遭到慈禧太后軟禁,因而引起猜想,如若這位有志革新的皇帝繼續在位,是否能夠帶領清王朝走向君主立憲而非共和,避免滅亡之路。 歷史不容假設,且唯物史觀認為,歷史是大勢所趨,並非一己之力可以改變,何況當時清朝統治下的中國面臨內憂外患的局面,更不容許光緒帝做更多的改變。



一、帝國主義劃分中國的狂潮已然掀起

光緒十三年(1887年),光緒帝親政,此時的大清並沒有大的威脅,但是處處充滿了隱憂。西北方向,左宗棠收復新疆,但沙俄勢力虎視眈眈,牽制了朝廷的海防大計;東南方向,福建水師慘遭法國海軍團滅,臺灣又一次有淪陷之險。但光緒很幸運,他還可以倚仗同治中興崛起的那批大臣,兩場戰爭下來,清朝並沒有像先前那樣割地賠款,損失太多利益,這是值得欣慰的。 只不過這同時也是發起變法的最佳時期,而不是甲午戰爭以後。



《馬關條約》簽訂以後,德國立刻就派軍艦侵入膠州灣,各國紛紛在中國圈劃勢力範圍,中國再無寧日。光緒帝有感甲午戰敗之恥,奮而發起變法,不僅缺乏掌權派慈禧太后的支持,還缺少安定的外部環境。可以看到,變法失敗以後,八國聯軍攻入北京,逼迫清政府簽訂更為喪權辱國的《辛丑條約》,鉅額戰爭賠款使得任何革新自救都成為徒勞無功,清政府自己也已淪為帝國主義奴役中國的工具,一個看似開明的皇帝是不太可能挽救危局的。



二、人民的反抗此起彼伏

自太平天國運動、捻軍起義失敗以後,國內還算太平。光緒帝如果有先見之明,理應積極鼓勵發展生產,將洋務運動推向深處,特別是學習西方經濟政治制度,主動改良朝政。然而光緒帝沒有珍惜這段短暫的“安逸時期”,而是完成大婚,準備慈禧太后大壽,直到日本挑起戰端,才匆匆忙忙調兵作戰,可惜為時已晚。



光緒元年(1875年)爆發了綿延四年的丁戊奇荒,天災加之清政府賑濟不到位,將近一千萬人餓死,暴露了清王朝底層社會人民的苦難深重。隨著帝國主義侵略加劇,尤其鉅額戰爭賠款、洋人與清政府相互勾結,飽受盤剝的窮苦百姓發起義和團運動,很快席捲直隸,清政府無力鎮壓,任憑團民裹挾盲目排外,結果陷入更深的苦難,光緒本人倉皇逃出北京城。而賑災和鎮壓,通常是封建王朝統治的基本手段,清政府在這兩次事件中的失靈,直接反應了帝國壽命不久矣。 果然,就在光緒本人推動維新變法時,另一群年輕人在檀香山創立了興中會,資產階級革命運動由此興起。有了理論指導的反清起義,在之後十年風起雲湧,並最終推翻了清朝統治。

三、光緒帝本人的侷限性

光緒皇帝和慈禧太后一樣,都代表了滿洲貴族統治階級,儘管光緒帝希望有所作為,但維護自身統治利益優先於中華民族利益。因此他在變法中設軍師大學堂、改革陸軍、科舉等制度,皆是以彌補清朝政體最顯而易見的疏漏,並沒有根本上觸及封建制度的弊端。



隨著變法失敗,光緒帝遭到了軟禁,這也證明了他權力的虛假性。親政到軟禁這十三年,光緒帝沒有掌握一兵一卒,也沒有朝中實力派大臣支持,變法僅憑一腔熱血和幾個初入仕途的讀書人,維新變法沒有成功,軟禁十年不發一語,等慈禧太后過世後再重新掌權推行變法,又怎麼能夠成功呢?



在光緒軟禁期間,慈禧太后也頒行新政,內容與戊戌變法大同小異,甚至超過了維新派的一些措施,派遣了五大臣出洋考察,並且預備立憲,與日本明治維新如出一轍,說明推行新政並非因為光緒開明,而是時勢所迫。新政毫無疑問也是以失敗告終,在光緒死後,整了個皇族內閣,明晃晃地逆行專政集權,揭露了新政的欺騙性,恐怕光緒皇帝心目中的新政也不過如此。



不過還是應當客觀評價光緒皇帝,儘管他在軟禁中失去了權力,但依然廣泛學習西方法律知識,而且他所推動的變法,也促進了資本主義在中國的發展,一定程度上解放了人們的思想。只不過把光緒捧到活到慈禧後突然大刀闊斧地改革,把大清從棺材裡扶起來的高度,就太過了。


春秋正義


首先,光緒之所以比慈禧早一天去世,不是因為身體不行,而是因為慈禧下毒。所以實際上是慈禧不允許光緒比他死得更晚。

關於光緒之死的爭論,在當時就引發了很多的爭議。有很多史料直言不諱的指出是慈禧將光緒毒死的。比如著名的德齡公主的回憶錄,瀛臺泣血路。但是長期以來爭論不休,直到上世紀80年代通過法醫學鑑定發現,光緒的遺骨當中,有高含量的砷元素,而這又是砒霜的主要構成。可見光緒確實是被毒死的,一樁歷史謎案,在現代法醫學的支持下有了定論。

但年深日久,法醫學已經不能夠告訴我們,究竟是誰殺死了光緒。當然就當時的政治環境和實際情況來看,慈禧無疑是最大嫌疑人。所以推論慈禧殺死光緒是比較合理的。當然也不排除其他人,比如說袁世凱的可能性。

其次,光緒本身在政治層面上不堪大用,就算僥倖活到了慈禧之後也很難力挽狂瀾。從戊戌變法的整個過程來看,光緒在政治層面上是非常幼稚的,既沒有意識到如何平衡滿清貴族的利益關係,也沒有意識到,光憑文牘是不能真正推動改革的。指望這樣一個政治能力上很薄弱,而且長期沒有政治實踐的人來帶領中國這樣一個典型的大國,實現艱難的社會轉型是不可想象的。

再次,清政府滅亡的根本原因,不是因為慈禧或者光緒的個人能力不足,而是因為清政府的統治根基,滿清貴族已經成為了中國社會發展過程當中最大的阻礙,不能與中國近代化的歷程同步,所以必須被去除。而一旦這個根基被去除,清政府自然也就不可能繼續存在。無論是戊戌變法還是之後的清末新政,在政治領域的探索都是極為有限的,已經不能滿足中國社會發展的需要,而之所以裹足不前,最根本的原因就是因為滿清貴族的反對。在這種情況下,要繼續中國的近代化歷程,勢必就要以推翻滿清貴族為前提,既然如此,作為滿清貴族在政權上的代表,清政府自然也就沒有理由再繼續保存下去。

最後,光緒雖然確實是慈禧毒死的,但以光緒的身體,就算死的比慈禧晚一些,恐怕也不會晚太多。根據清宮留下來的太醫院的檔案,不難發現,在這個時候,光緒的身體也是每況愈下,時日不長了。這其實是很多歷史學家在沒有法醫學檢驗之前,認為光緒確實是恰好死在慈禧之前一天的主要原因。這些檔案不可能系統性的造假,所以確實反映了,光緒當時真實的身體狀況。以這樣一個身體狀況來主持政治大局,恐怕也是不可能的。


用戶4325101516


很多對歷史感興趣的朋友,可能都思考過這樣一個問題,如果光緒可以熬到慈禧歸天,他是否能讓清廷繼續走下去?我的答案是:不能。

(光緒)

原因主要有以下幾方面:

一、外敵已經打到家門口,光緒沒有振興清朝的時間

慈禧去世是在1908年,當時的清朝已經遍地是列強。

1894年打輸了具有重要意義的中日甲午戰爭,簽訂了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割地賠款主權淪喪,中國的半殖民化程度被進一步加深;

1900年慈禧宣戰十一國,東南漢臣明確表示不奉諭,與列強訂立條約,實行“東南互保”,八國聯軍攻入北京,慈禧帶著皇室人員倉皇西逃。為了收拾局面,慈禧表示要“量中華之物力,結與國之歡心”,派慶親王奕劻和李鴻章為代表,與十一國簽訂了《辛丑條約》;

1904年日本和俄國在中國的東北開戰,清政府宣佈中立。大家想想這好笑不?兩個外國在本國開戰,本國卻選擇中立?這種情況還中立得了嗎?戰爭的結果是日本取勝。當然,無論勝利的是哪個國家,清朝都沒半點好處。

以上這些事情,都說明了一件事:清朝真正做主的已經不是皇室或權臣,而是西方列強。就算光緒活得比慈禧長,他也沒有振興清朝的時間。

(慈禧)

二、清朝從立朝之初,就有著嚴重的問題

假設光緒從一開始就掌握了朝政,他也未必能做到。因為清朝從根子上就存在很大的問題。

自秦始皇統一天下之後,帝制就成為古代政權的統治形式。但帝制雖然不變,每個朝代都比上一個時代有進步,文明程度一代比一代要高,到了明朝末年,已經出現了資本主義的萌芽狀態,在那個時代來說,無疑是先進的。

但到了清朝,一切退回去了。遊牧文明統治了更為先進的農耕文明,人數較少的族群統治了人數更多的族群,從社會學上來說,這都是不合理的。

而且旗漢之間的矛盾,從來沒有減輕過。“嘉定三屠”、“揚州十日”、“留髮不留頭”、改風易俗,這些事情漢人不會忘記。

反清復明的活動貫穿整個清朝,太平天國更是動搖了清朝的基石。

所以,哪怕沒有外來力量的侵入,清朝也長久不了。

三、最重要的一點,光緒能力欠缺,慈禧他都鬥不過,又怎麼可能力挽狂瀾?

無論當時還是後世,很多人對光緒寄予厚望。但遺憾的是,光緒從來不是大家想像中的那種英明之主。他有志氣,有雄心,意圖變法革新,重整河山,卻沒有相應的能力。

看看圍繞在他身邊的都是些什麼人吧,梁啟超、康有為、譚嗣同、劉光第、楊銳、林旭等等,這都是些思想開放的進步人士,但做為參謀可以,想倚靠他們贏得政治上的鬥爭無異於天方夜譚。

明朝建文帝朱允炆已經是前車之鑑,光緒卻沒吸取教訓。團隊如此,光緒本人也沒好到哪裡去,如果他夠有魄力,就應該在親政之後火速剷除慈禧及其黨羽,掌握政權。可他沒有,戊戌變法失敗,被慈禧果斷囚禁。

和趕走列強、改變社會現狀、變法強國比起來,慈禧無疑是最容易拿下的目標,光緒卻連她都鬥不過,又怎麼可能做到更難的事?

(光緒和珍妃)

總之,對於晚清來說,光緒比慈禧好一點,但好得也有限,無法讓清廷延續下去。這並不值得遺憾,因為舊時代已經無可救藥,只有徹底打破,才能建立更好的新世界。

【我是一粒沙,喜歡就關注我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