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震撼】絕不能錯過的十大交響樂名曲

【震撼】絕不能錯過的十大交響樂名曲


任何一部音樂作品中所發出來的聲音都是經過作曲家精心思考創作出來的,這些聲音在自然界是可以找到,但是沒有經過藝術家們別出心裁創作與組合,是不能成為音樂的。所以,無論是一首簡單的歌曲,還是一部規模宏大的交響樂,都滲透著作者的創作思維與靈感。隨便塗抹的線條和色彩不是繪畫,任意堆砌的語言文字不是文學,同樣,雜亂無章的聲音也不是音樂。構成音樂意象的聲音,是一種有組織有規律的和諧的音樂,包括旋律、節奏、調式、和聲、復調、曲式等要素,總稱為音樂語言。沒有創造性的因素,任何聲音都不可能變成為音樂。

【震撼】絕不能錯過的十大交響樂名曲

音樂也分很多種類,例如古典音樂、民間音樂、流行音樂、搖滾樂、交響樂、藍調,還有比較現代說唱等。但要說到規模之龐大就肯定是交響樂,交響樂是包含多個樂章的大型管絃樂曲,一般是為管弦樂團創作。交響樂就是大型管絃樂套曲,從意大利歌劇序曲演變而成。“交響樂”的名稱源出於希臘語,意即“一起響”。至十八世紀後半期發展成為獨立管絃樂作品,通常包含四個樂章,個別也有多於或少於四個樂章的。一個管弦樂團大多有70位以上的演奏家組成,有些甚至有上百位演奏家。所以規模之龐大可想而知。

【震撼】絕不能錯過的十大交響樂名曲

一般交響曲有四個樂章(有多於或少於四個樂章,但一般都是四個樂章),各樂章的體裁與奏鳴曲極似,只是規模較大,音樂主題有較大發展,管絃樂法也豐富些,適於表現戲劇性較強的內容。交響樂隊是近代大型管絃樂隊,按規模大小,分為雙管、三管、四管,即小、中、大等編制。通常由絃樂器、木管樂器、銅管樂器和打擊樂器等各組樂器組成。有時也根據作曲、指揮的創作意圖和具體要求,對樂器有所增減。下面我將推薦十首比較有代表性的交響樂作品。

1、貝多芬

【震撼】絕不能錯過的十大交響樂名曲

《第五(命運)交響曲》

Symphony No.5 in C minor, Op.67:1. Allegro con brio

Berliner Philharmoniker

Symphony No.5 in C minor, Op.67:2. Andante con moto

Berliner Philharmoniker

Symphony No.5 in C minor, Op.67:3. Allegro

Berliner Philharmoniker

Symphony No.5 in C minor, Op.67:4. Allegro

Berliner Philharmoniker


《第五(命運)交響曲》創作於1804—1807年,並於1808年12月22日由貝多芬親自指揮首演於維也納皇家劇院。一提到貝多芬的第五交響曲,人們就會想到一個聲音,這就是著名的“命運的叩門”。我們可以這樣理解,生活中的苦難,障礙,矛盾,可以作為命運的象徵,但是一個人應該是使命運順從他自己的意志,他應該成為生活和命運的主人,也可以認為在歐洲資產階級革命時代,人們通過鬥爭爭取自由,希望擺脫苦難掌握自身命運的堅強意志和決心。
貝多芬《第五交響曲》(命運)共分4個樂章,四個樂章之間有密不可分的關聯,它們被那個“著名的命運主題”貫穿為一體。不朽的命運主題——一個由4個音構成的簡短有力的音調在全曲一開始便轟然而鳴,這是全曲的核心動機。


“我要扼住命運的咽喉,它不能使我完全屈服”,這是貝多芬一生向命運抗爭的宣言,也是命運交響曲的音樂主題,一首英雄戰勝宿命的壯美讚歌,一次歷經黑暗達到光明的凱旋。恩格斯曾如此評價貝多芬的第五交響曲:“如果你還沒有聽過這首壯麗的作品,那你一生可以說是什麼都沒有聽過。”之所以用如此誇張的嚴辭來形容,是因為人類心靈深處隱藏很深的某種東西出來了,成為人主宰自己命運的人格力量。

2、柏遼茲

【震撼】絕不能錯過的十大交響樂名曲

《幻想交響曲》

Symphonie Fantastique, Op. 14: I. Rêveries-Passions

Constantin Silvestri;Paris Conservatoire Orchestra - Berlioz: Symphonie Fantastique, Op. 14

Symphonie Fantastique, Op. 14: II. Un bal

Constantin Silvestri;Paris Conservatoire Orchestra - Berlioz: Symphonie Fantastique, Op. 14

Symphonie Fantastique, Op. 14: III. Scène aux champs

Constantin Silvestri;Paris Conservatoire Orchestra - Berlioz: Symphonie Fantastique, Op. 14

Symphonie Fantastique, Op. 14: IV. Marche au supplice

Constantin Silvestri;Paris Conservatoire Orchestra - Berlioz: Symphonie Fantastique, Op. 14

Symphonie Fantastique, Op. 14: V. Songe d'une nuit de sabbat

Constantin Silvestri;Paris Conservatoire Orchestra - Berlioz: Symphonie Fantastique, Op. 14


《幻想交響曲》是法國音樂家柏遼茲完成於1830年,以充滿想象力的管絃語法,為音樂的浪漫主義開啟了決定性的大門。在當時,浪漫主義正從文壇、畫壇漸次席捲到樂壇,柏遼茲正好恭逢其會。只不過,法國人講究優雅細緻,不像德國追求的是嚴肅與厚重,因此在交響曲這樣講究形式結構的曲風上,法國人一向少有傑出的發揮。但柏遼茲這位鬼才卻創作了《幻想交響曲》,把守交響曲進入浪漫主義的第一個關口,也打破一般人認為“法國人不擅創作交響曲”的觀念。


柏遼茲的《幻想交響曲》不僅是柏遼茲個人的代表作,更是音樂史上極為重要的交響樂作品。《幻想交響曲》極富獨創性,特別是在音樂中直接引入了標題意義。本曲問世之後,一時造成了極大的轟動。柏遼茲具有多愁善感的性格,其帶有病態的夢想和燃燒著的熱情,使他擺脫了形式上受約束的古典交響曲,而創造出了一種全新的風格。他不像門德爾松那樣引用客觀的標題,而是大膽地使音樂成為標題的附屬品,並在這一交響曲中構成了自傳式的內容。全曲在結構、和聲與旋律方面都存在著大膽的創新,由此開創了自由浪漫主義音樂的道路。

3、貝多芬

【震撼】絕不能錯過的十大交響樂名曲

《第九(歡樂頌)交響曲》


IV. Presto, Allegro assai (第四樂章 急板,很快的快板)

June Anderson;Sarah Walker;Klaus Konig - Ode to Freedom - Bernstein in Berlin: Beethoven's Symphony No.9 in D Minor, Op.125 "Choral"


《歡樂頌》是在1785年由德國詩人席勒所寫的詩歌, 貝多芬為之譜曲,成為他的第九交響曲的主要部分。《歡樂頌》其實是《貝多芬第九交響曲》的終曲樂章。《第九交響曲》是於1822年秋天開始進入創作階段的,但貝多芬卻幾乎花了大半生的時間來醞釀、來籌劃,一直到完成了《莊嚴彌撒》之後,作曲家才開始動筆譜寫這部凝聚其一生力量和信念的宏篇鉅作。其實《歡樂頌》原本是德國詩人席勒的一首詩作,氣勢磅礴、意境恢宏。而貝多芬本人正是席勒的忠實崇拜者,這首《歡樂頌》也是貝多芬最鍾愛的詩作之一,席勒在詩中所表達出來的對自由、平等生活的渴望,其實也正是一直嚮往共和的貝多芬的最高理想。所以作曲家從年輕時就開始計劃著把這部詩作變成聲樂作品,根據專家的研究和史料的調查,在貝多芬早期的一些作品中確實就已經有了後來《第九交響曲》最後《歡樂頌》樂章並不完整、成熟的雛形。他曾經說過:“把席勒的《歡樂頌》譜成歌曲,是我20年來的願望!”


《歡樂頌》唱出了人們對自由、平等、博愛精神的熱望。當然貝多芬並沒有照搬席勒的原詩,而是以自己獨到的理念,配合音樂的需要做了一定的刪節和修改。在激動人心的歌詞和貝多芬超人般旋律的相互烘托下,在四個不同聲部人聲的獨唱、重唱以及大合唱團的合唱下,《歡樂頌》得到了昇華,欣賞的人們得到的是無與倫比的奮進力量和精神支柱。樂章的最後,這種氣氛被表現到了極致,整部作品在無比光明、無比輝煌的情景下結束。

4、德沃夏克

【震撼】絕不能錯過的十大交響樂名曲

《第九(自新大陸)交響曲》

I. Adagio, Allegro molto (第一樂章 柔板,稍快的快板)

Libor Pešek;The Royal Liverpool Philharmonic Orchestra - Dvorák: Symphonies 1-9 & Orchestral Works

II. Largo (第二樂章 廣板)

Libor Pešek;The Royal Liverpool Philharmonic Orchestra - Dvorák: Symphonies 1-9 & Orchestral Works

III. Scherzo - Molto vivace (第三樂章 諧謔曲 - 十分活躍的)

Libor Pešek;The Royal Liverpool Philharmonic Orchestra - Dvorák: Symphonies 1-9 & Orchestral Works

IV. Allegro con fuoco (第四樂章 火熱的快板)

Libor Pešek;The Royal Liverpool Philharmonic Orchestra - Dvorák: Symphonies 1-9 & Orchestral Works


《第九交響曲(自新世界)》是捷克作曲家德沃夏克所留下的九部交響曲的第九首,創作於1893年。1892年德沃夏克受美國紐約國家音樂學院創辦人珍妮特·瑟伯夫人的邀請,出任紐約音樂學院的院長。一踏上美國的土地,許多新鮮事物接踵而來:不同膚色的人群,快速轟鳴的機器,飛馳的汽車在街道上川流不息,港口的船舶穿梭往來,忙亂、紛繁、緊張……這是一塊嶄新的大地,到美國後三個月,德沃夏克開始為一部新的交響曲起稿。每日觀察這新奇世界的德沃夏克,這天散步來到紐約的貧民區。忽然,一陣深沉的女中音歌聲引起了他的注意,他馬上循聲尋找這個聲源。一個黑人姑娘,坐在一所破舊的小屋前,一邊洗衣,一邊歌唱,德沃夏克問她:“這是什麼歌?”“這是黑人常唱的歌謠,是對家鄉的追憶。”德沃夏克對她的聲音倍加讚賞,建議她去考音樂學院,黑人姑娘難過地說:“學院不收黑人。”德沃夏克回去後的第二天就找到創辦人交涉,他說:“如果不收這個黑人學生,我就辭職。”院方不得不收下了這個出色的女中音。《新世界》中那優美的、最感人的第二樂章主題,就是來自這個黑人姑娘的歌謠對他的啟迪。


樂章的引子部分由絃樂器、定音鼓和管樂器競相奏出強烈而熱情的節奏,暗喻了美國那種緊張、忙碌的快節奏生活。樂章的主部主題貫穿了全曲的四個樂章,其特性與居住於匈牙利和波西米亞境內的馬札兒民族固有的民俗音樂具有共通的性質。這一特殊主題靠著巧妙發展,轉達了不同於以往音樂世界的“新世界”的消息,具有強烈的震撼效果。德沃夏克當時背井離鄉,鄉愁蘊積,故而引用了他少年時期耳熟能詳的民俗歌曲特質,以遣思鄉念國的情懷。樂章中另一段優美的旋律透露出濃濃的鄉愁,恰是作者這種心情的體現。

5、莫扎特

【震撼】絕不能錯過的十大交響樂名曲

《第40交響曲》

Symphony No. 40 in G minor, KV 550: I. Molto allegro (G小調第40號交響曲,K. 550:更快的快板)

London Philharmonic Orchestra - Mozart: Symphony No. 40

Symphony No. 40 in G minor, KV 550: II. Andante (G小調第40號交響曲,K. 550:第二樂章 行板)

London Philharmonic Orchestra - Mozart: Symphony No. 40

Symphony No. 40 in G minor, KV 550: III. Menuetto & trio (G小調第40號交響曲,K. 550:第三樂章 小步舞曲與三重奏)

London Philharmonic Orchestra - Mozart: Symphony No. 40

Symphony No. 40 in G minor, KV 550: IV. Allegro assai

London Philharmonic Orchestra - Mozart: Symphony No. 40


《第40交響曲》是莫扎特最後的三首交響曲之一,三首交響曲都是完成於1788年夏天,只用了六個星期一氣呵成的,是莫扎特交響曲的三大傑作。莫扎特的創作卻是在難以想象的困境中完成的。當時妻子患病,沒有錢買藥,飢餓的孩子沒有面包。莫扎特在紙上寫的首先不是樂譜,而是訖求借債的信件。就在這年的六月,他在給他的富商朋友普赫貝格的信中寫道:“我堅信您是我真正的朋友,也因為您瞭解我是個正直的人,我才會向您傾吐我心中的曲折。並請您給予幫助。”但是他的朋友在讀完這封信後,只給了他極少的錢。正是在這種困窘悲憤的情況下,天才作曲家寫下了他的最後三部交響曲。其中《第40交響曲》用了兩個星期的時間。


這首交響曲的開始沒有再使用慢速度的引子。同時,莫扎特將曲調定為他很少使用的象徵傷感和痛苦的g小調。這是一部最陰沉,但也是莫扎特寫過的最豪放、最狂暴的作品。這部交響曲的所有樂章都是抒情性的。它的基調就是抒情風格加上悲愴氣氛,同時又充滿著憤懣激昂的精神。這部作品傾訴了作曲家的哀怨之情。但這並不是作曲家當時貧寒生活的直接反映,而是深深的凝聚了一個窮困作曲家的生活體驗。是他一生中所有悲慘遭遇和挫折的集中體現。是莫扎特含著淚水的微笑。雖然古典時代已經離我們而去。但是從這部作品中我們卻能清晰的感觸到莫扎特的呼吸,感觸到他“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的心靈孤寂。音樂理論學家愛因斯坦(物理學家愛因斯坦的堂兄弟)曾稱此曲為"室內樂宿命之作"。

6、勃拉姆斯

【震撼】絕不能錯過的十大交響樂名曲

《第一交響曲》

1. Un poco sostenuto - Allegro - Meno allegro (第一樂章 稍持續的,快板,速度轉慢)

Berliner Philharmoniker;Herbert von Karajan - Brahms: Symphony No.1

2. Andante sostenuto (第二樂章 持續的行板)

Berliner Philharmoniker;Herbert von Karajan - Brahms: Symphony No.1

3. Un poco allegretto e grazioso (第三樂章 稍快且優雅的小快板)

Berliner Philharmoniker;Herbert von Karajan - Brahms: Symphony No.1

4. Adagio - Piu andante - Allegro non troppo, ma con brio - Piu allegro (第四樂章 柔板,稍行板,不太快的快板,有活力的,稍快板)

Berliner Philharmoniker;Herbert von Karajan - Brahms: Symphony No.1


《第一交響曲》的作曲一共花了21年的時間(1855~1876),完成時,勃拉姆斯已經43歲。此曲的寫作之所以耗時長久,並不是因為作曲者忙於其他作曲工作,而是其態度十分慎重。勃拉姆斯本來就很嚴謹,在交響曲創作方面更是如此。他立志:要寫便寫出能和“不朽的九大交響曲”並駕齊驅的作品,以不辱前人風範。所以他不惜半生的推敲、琢磨,才寫出了這首能和貝多芬交響曲相提並論的,登峰造極、光芒萬丈的鉅作。


他的《第一交響曲》被世人稱為“第十號交響曲”。所謂“第十號”乃是指本曲續接於貝多芬“不朽的九大交響曲”之後,成為第十首著名交響曲之意。樂曲中充滿了鬥爭、煩惱、苦悶、失意、喜悅等人間七情六慾的交織,是遍歷人世滄桑者最偉大的精神安慰,也是勃拉姆斯留給世人的精神至寶。有趣的是,這部交響曲的最後一個樂章中某個主題與貝多芬d小調第九交響曲中“歡樂頌”的曲調極為相似,不負其“第十號交響曲”之美名。

7、貝多芬

【震撼】絕不能錯過的十大交響樂名曲

《第六(田園)交響曲》

I. Allegro ma non troppo (第一樂章 不太快的快板)

Kurt Masur;Orchestre National De France - Beethoven: Symphonies Nos. 2 & 6

II. Andante molto mosso (第二樂章 很快的行板)

Kurt Masur;Orchestre National De France - Beethoven: Symphonies Nos. 2 & 6

III. Allegro (第三樂章,快板)

Kurt Masur;Orchestre National De France - Beethoven: Symphonies Nos. 2 & 6

IV. Allegro (第四樂章,快板)

Kurt Masur;Orchestre National De France - Beethoven: Symphonies Nos. 2 & 6

V. Allegretto (第五樂章 小快板)

Kurt Masur;Orchestre National De France - Beethoven: Symphonies Nos. 2 & 6


《第六(田園)交響曲》是貝多芬的代表作之一,並由作曲者親自命名為《田園交響曲》,是他少數的各樂章均有標題的作品之一,也是貝多芬九首交響樂作品中標題性最為明確的一部。創作於1807—1808年,此時的貝多芬雙耳已經完全失聰,這部作品正表現了他在這種情況下對大自然的依戀之情,是一部體現回憶的作品。這部作品1808年在維也納首演,由貝多芬親自指揮,在首演節目單上,他寫到:“鄉村生活的回憶,寫情多於寫景。”整部作品細膩動人,樸實無華,寧靜而安逸,與貝多芬的第五“命運”、第九“合唱”交響曲同為世界上最受歡迎的交響曲之一。


從這部《田園交響曲》中,我們可以非常明顯的感覺到作曲家對於幸福的愛情生活、對於純樸的民風、對於美妙無比的大自然是如此的熱愛!是啊,雖然貝多芬依然在和耳聾疾病作著不斷的鬥爭,但是當時安逸的生活、美妙的愛情依然圍繞著他,出於一種對人生追求自然的天性,樂聖創作了這部作品。雖然缺乏《第三交響曲》的英雄氣概、《第四交響曲》的熱情如火,也沒有《第五交響曲》中的強烈旋律對比,但《第六交響曲》似乎用大交響的方式在向我們講述最平凡的景色和最樸實的生活。其實在貝多芬的創作隨筆當中,對於這部作品的創作思路有非常明確的記載,這就是一部反映鄉村、田園生活風貌及其風情場景的作品。如果說《命運》是通過敘述一個鬥爭的過程為表現手法,那麼《田園》則是通過描寫景色反映出貝多芬內心對理想生活的期待,讓更多的聽眾通過這種音樂描述,來遐想鄉間生活的樂趣。

8、柴可夫斯基

【震撼】絕不能錯過的十大交響樂名曲

《悲愴交響曲》

第1楽章 1st.Mov:Adagio-Allegro non troppo

西本智実;ロシア・ボリショイ交響楽団 - チャイコフスキー:交響曲第6番「悲愴」

第2楽章 2nd.Mov:Allegro con grazia

西本智実;ロシア・ボリショイ交響楽団 - チャイコフスキー:交響曲第6番「悲愴」

第3楽章 3rd.Mov:Allegro molto vivace

西本智実;ロシア・ボリショイ交響楽団 - チャイコフスキー:交響曲第6番「悲愴」

第4楽章 4th.Mov:Finale.Adagio lamentoso

西本智実;ロシア・ボリショイ交響楽団 - チャイコフスキー:交響曲第6番「悲愴」


《悲愴交響曲》大約在1893年八月末至九月間完成,是柴科夫斯基自認為這部交響曲是他一生中最成功的作品,也是他最得意的傑作。正如標題所示,強烈地表現出“悲愴”的情緒,這一點也就構成本曲的特色。柴科夫斯基音樂的特徵,如旋律的優美,形式的均衡,管絃樂法的精巧等優點,都在本曲中得到深刻的印證,因此本曲不僅是柴科夫斯基作品中最著名、最傑出的樂曲之一,也是古今交響曲中第一流的精品。本曲首演於同年的十月二十八日,六天之後,作者不幸染上霍亂,與世長辭。本曲終成為柴科夫斯基的“天鵝之歌”。


本交響曲旨在描寫人生的恐怖、絕望、失敗、滅亡等,充滿了悲觀的情緒,而否定了一切肯定、享受人生的樂觀情緒。作者在本曲中也刻意描寫了人們為生活而奔忙的情景,但他揭示了一個永恆的真理——死亡是絕對的、無可避免的,而生活中的所有歡樂都是轉瞬即逝的。作者所體現出的這類情緒,實際上反映的是在沙皇俄國末期,俄羅斯人民處於一種被壓抑狀況下的真實心態。本曲雖屬於標題音樂,但決不是針對某一特定事件或某一特殊個人的感情描寫,只是以抽象手法表現人類共同具有的悲愴情緒而已。因此有的樂評家認為,本曲不應視為純粹的標題音樂。

9、馬勒

【震撼】絕不能錯過的十大交響樂名曲

《大地之歌》

1. Das Trinklied vom Jammer der Erde (第1首 人間飲酒悲歌)

Fritz Reiner;Maureen Forrester;Richard Lewis;Chicago Symphony Orchestra - Mahler: Das Lied von der Erde

2. Der Einsame im Herbst (第2首 秋日孤客)

Fritz Reiner;Maureen Forrester;Richard Lewis;Chicago Symphony Orchestra - Mahler: Das Lied von der Erde

3. Von der Jugend (第3首 青春)

Fritz Reiner;Maureen Forrester;Richard Lewis;Chicago Symphony Orchestra - Mahler: Das Lied von der Erde

4. Von der Schönheit (第4首 佳人)

Fritz Reiner;Maureen Forrester;Richard Lewis;Chicago Symphony Orchestra - Mahler: Das Lied von der Erde

5. Der Trunkene im Frühling (第5首 醉春)

Fritz Reiner;Maureen Forrester;Richard Lewis;Chicago Symphony Orchestra - Mahler: Das Lied von der Erde

6. Der Abschied (第6首 送別)

Fritz Reiner;Maureen Forrester;Richard Lewis;Chicago Symphony Orchestra - Mahler: Das Lied von der Erde


《大地之歌》由馬勒創作於1908年,1911年由弟子布魯諾·瓦爾特初演於慕尼黑。作品雖是交響曲,卻未排入其交響曲的編號,按照馬勒作品的順序,這部作品應排為“第九交響曲”,而這被馬勒認為不吉祥,因為貝多芬、舒伯特、德沃夏克都是在寫完自己的第九交響曲後去世的,所以最後定名“大地之歌”。然而,他沒來得及寫完《第十交響曲》就與世長辭了。


當時擔任宮廷顧問的特奧帕特.波拉克贈送給他的翻譯詩集《中國之笛》,漢斯.貝多克用德文譯出7世紀至9世紀中國大詩人李白、錢起、王維、孟浩然等人的詩,一下子把馬勒給迷住了。中國古詩中以歌頌人間的悲歡離合為砥柱的東方思想,有如明鏡般地照亮馬勒當時的心境。儘管詩中有詠唱把酒當歌及時行樂的,也有抒發青春喜悅之情的,但從總體上來講,全都充滿了透徹的人生哲理。據阿爾瑪說,馬勒最初打算根據這本詩集創作像《漂泊的青年之歌》和《懷念已故的孩子之歌》那樣管絃樂伴奏的歌曲。但是,當他開始創作之後。規模逐漸擴大,終於寫成了交響曲。馬勒離開維也納之前就開始了這部交響曲的創作,1908年夏季進行了一大半,秋季完成。這部作品,它充滿激情、痛苦和絕望;但又充滿了祝福人類的別離和消逝的音樂。

10、海頓

【震撼】絕不能錯過的十大交響樂名曲

《第九十四交響曲:驚愕》

1. Adagio - Vivace assai

Berliner Philharmoniker;Herbert von Karajan - Haydn, J.: 6 "Paris" & 12 "London" Symphonies

2. Andante (第二樂章 行板)

Berliner Philharmoniker;Herbert von Karajan - Haydn, J.: 6 "Paris" & 12 "London" Symphonies

3. Menuet (Allegro molto)

Berliner Philharmoniker

4. Finale (Allegro di molto)

Berliner Philharmoniker


《第九十四交響曲:驚愕》是奧地利作曲家海頓作於1791年,作品之所以命名為“驚愕”,是得名於作品的第二樂章。據說海頓寫此曲的目的是為了嘲笑那些坐在包廂中的對音樂不懂裝懂,而又附庸風雅的貴婦人們,他故意在第二樂章中安詳柔和的弱奏之後突然加入一個全樂隊合奏的很強的屬七和絃。實際演出中,當樂隊演奏到那段旋律時,那些貴婦人們果然從睡夢中驚醒,以為發生了什麼重大的事情,甚至想逃出劇場,這部交響曲因此而成名,於是後人也就給此曲冠以“驚愕”的標題。


這部交響曲是海頓最為著名的交響曲之一,與海頓的其他幾部交響曲被認為是古典交響樂的豐碑,樂曲中充滿了生機盎然的民間歌舞氣息和明快歡樂的情緒。
這次推薦的只是一部分,當然還有很多很出色的交響樂。但想要聽到如此規模龐大的交響樂,不是隨時隨地都可以聽到。首先價格先不說,聽幾個小時最少也要花個幾百幾千元不等,這個很多人都可以消費得起,但時間上以及演出的交響曲團還有演奏場地,這些因素限制了不是想要聽就馬上就可以演奏給大家聽。不過隨著時代的不斷進步,現在也有了音響設備(指一整套可以還原播放音頻信號的設備)。很多時候都不需要到現場去聽,只要在家中也可以享受到交響樂帶來得震撼感覺。甚至有Hi-Fi音響產品能完美再現原著聲音,和現場聽一模一樣,這樣就方便了人們對音樂的追求。

【震撼】絕不能錯過的十大交響樂名曲

【震撼】絕不能錯過的十大交響樂名曲

歡迎預約試聽

廣州東方賓館 || 威傲音響 ||

試聽熱線 :020 - 8327 3835

試聽接待時間:

早上 10:30 - 下午 18:00

【震撼】絕不能錯過的十大交響樂名曲

體驗極致音響


廣州市流花路120號東方賓館1號樓大堂12號鋪 (地鐵2號線越秀公園站D1出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