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在母親的土地上找到了自己——席慕容和克什克騰

“父親曾經形容草原的清香,讓他在天涯海角也從不能相忘。母親總愛描摹那大河浩蕩,奔流在蒙古高原我遙遠的家鄉……”深情的歌詞,悠揚的旋律,這首《父親的草原母親的河》,唱遍了內蒙古大草原,成為了家喻戶曉、膾炙人口的歌曲。而這首歌曲的詞作者,便是臺灣著名詩人、散文家席慕蓉。


她在母親的土地上找到了自己——席慕容和克什克騰


說起席慕蓉,我們都非常熟悉。其作品抒情感人,語言美妙,令我們沉醉其中,久久回味。那麼,這樣一位成長、生活於臺灣的作家,緣何能夠將對草原的感情表達得那般淋漓盡致呢?因為她的根,就在那片遼闊的塞外大草原。


她在母親的土地上找到了自己——席慕容和克什克騰


席慕蓉出生於四川,成長於臺灣,原籍是內蒙古。席慕蓉是蒙古族,全名穆倫·席連勃。她的父親是席振鐸,字新民,蒙文名字是拉席敦多克。世居察哈爾盟(現錫林郭勒盟)草原之上,族姓席連勃。父親從北京輔仁大學教育系畢業後,曾任國民政府一至四屆參政員、立法委員。也曾與好友組成“安答”盟會(有人漢譯為“蒙古青年聯盟”),響應內蒙古自治運動,但是在戰亂中一切理想成空。去臺灣之後應聘赴德國慕尼黑與波昂大學兩校執教蒙古語文,1998年11月30日以八十八歲高齡辭世。


她在母親的土地上找到了自己——席慕容和克什克騰

席慕蓉的父親席振鐸


席慕蓉的母親蒙文名字是巴音比利格,漢名樂竹芳,出生於昭烏達盟克什克騰旗,在這裡度過了無憂無慮的童年及少年時期。曾是國民政府首屆國民大會蒙古察哈爾八旗群代表。其為人慎言務實,待人平和誠懇,個性則是溫柔而又剛強。對工作極為認真,對待朋友非常熱誠,對長輩尊敬,戚友和睦,從未有人論其是非。此外,巴音比力格對於子女教育極為注意,平日裡從來沒有疾言厲色,鼓勵重於訓斥,同時在溫婉言辭之中又有堅定的固執,使五個子女如坐春風,在善誘中知過必改。1987年5月3日,巴音比力格逝世於臺北寓所,享年七十二歲。在逝世之前已經中風七年,臥病期間,從行動不便到無法行動,表現出了驚人的毅力。遺憾的是,鄉關路遠,歸夢難圓。沒能再回到故鄉草原的懷抱,成為最後的遺憾。


她在母親的土地上找到了自己——席慕容和克什克騰

席慕蓉的母親巴音比力格


席慕蓉的外祖父穆隆嘎(漢名樂景濤)是民國國會議員樂山先生的長子。穆隆嘎自幼讀書,後在北平學習。清末民初時,他看到軍閥混戰,蒙古民族由於經濟、文化落後,備受欺凌,便產生了辦教育以振興民族文化的思想。1915年,他親手創辦了克旗第一所蒙古族小學校——萃英小學。穆隆嘎曾任克什克騰旗總管、內蒙古國民革命軍總司令、監察委員、國府委員等職。


她在母親的土地上找到了自己——席慕容和克什克騰

前排右三為穆隆嘎


對於故鄉的熱愛與眷戀,就像血液,流淌在每個人的身體裡,同時也刻在了心上。對席慕蓉來說,亦是如此。父母本是內蒙古高原人,年少時離開四川,之後在臺灣成長。政治原因導致的搬離,更讓席慕蓉對她的原鄉——內蒙古草原魂牽夢縈。雖生於內蒙古家庭,但在上初二以前,席慕蓉並不瞭解自己的家鄉。同學們說她屬於一個“很可笑的民族”,她也沒有反駁,因為那時她對蒙古草原也一無所知。對於草原的嚮往,早就在席慕蓉的心裡紮了根,這也成為了日後許多作品的靈感之源。


她在母親的土地上找到了自己——席慕容和克什克騰

童年時期的席慕蓉


其實,席慕蓉不僅在寫作方面造詣頗高,在繪畫領域,也有很高的成就。1964年,她到比利時布魯塞爾皇家藝術學院進修,入油畫高級班,後師從里昂·德浮斯教授。1965年,其作品入選巴黎第七十屆獨立沙龍,並參加第八十一屆女畫家聯合沙龍、第十屆國際婦女繪畫展等。1966年,席慕蓉在比利時艾格蒙畫廊舉行第一次個人畫展,曾獲比利時王國金牌獎、布魯塞爾市政府金牌獎等榮譽。


她在母親的土地上找到了自己——席慕容和克什克騰

席慕蓉與父親


即便獲得瞭如此成就,讓席慕蓉名揚天下的,還是她的詩。《七里香》《無怨的青春》《一棵開花的樹》等詩篇深受人們喜愛,成為了經典。席慕蓉的許多作品之所以打動人心,很大程度上是因為她的寫作“摺疊”著自己對原鄉的愛,對生活的愛,故鄉草原的基因,就像一條暗河,在她的靈魂深處緩緩流淌。在這樣的故鄉感情下,人生、鄉愁、內蒙古高原都在她筆下匯成詩歌,這些飽含對生命和故鄉摯愛真情的作品,影響了一代人的成長曆程。


她在母親的土地上找到了自己——席慕容和克什克騰


1989年,席慕蓉46歲,這一年,她終於第一次踏上了內蒙古的土地,開始尋找回家的路。“我感覺自己好像走在自己的夢裡,我是從我的身體、皮膚、直覺裡感覺到我真的來過”。然後她發現,此前自己多次重複畫下的素描——那棵拖著長影的孤獨的樹,真的長在父親的故鄉!而在那之前,“我的記憶裡真的一直都有這棵樹”。以前,她在自己的詩與畫中盡享浪漫,從這以後,她接過了父母的鄉愁。正如席慕蓉自己所說的那樣:“回到內蒙古之後,我的渴望更強烈了,力量更充沛了,我發現了一個全新的世界,我覺得這是我用46年的等待換來的,我陷入了狂熱的境地,我覺得我的心裡存在著一個內蒙古草原,我要把它寫出來,寫出一個和教科書上不一樣的內蒙古草原,把草原文化中美的東西寫出來。現在別人找我講課,講內蒙古我才去,講詩就不去。”


她在母親的土地上找到了自己——席慕容和克什克騰

族人向席慕蓉獻哈達


這一次回到家鄉,遇到許多感動的事情。“我第一個念頭是什麼呢?回去講給我臺灣的朋友聽。我在故鄉只有不認識的親人和第一次見面的朋友,還不知道將來會有怎麼樣的發展,但是我有幾十年的朋友在臺灣,我想告訴他們我的原鄉是什麼樣子的。”席慕蓉感慨說:“只有跟親近的朋友說了之後,我的原鄉才站出來、穩定、成型,才進到我的心裡面。”


她在母親的土地上找到了自己——席慕容和克什克騰


席慕蓉曾說:“故鄉就是在你年幼時愛過你,對你有期許的人,他們在哪裡,哪裡就是你的故鄉。而原鄉,是血脈裡的家鄉。”席慕蓉有很多家鄉,香港是她童年的家鄉,臺灣是她成長的家鄉。“但是到了內蒙古我才知道,我沒有生長在一塊屬於自己的土地上,我是‘插枝存活’的人,唯有內蒙古草原才是我唯一的原鄉。”


她在母親的土地上找到了自己——席慕容和克什克騰


席慕蓉被原鄉深深地吸引,它遼闊,壯美,直擊心靈。在《追尋夢土》中,她這樣寫道:“我一直想去重尋母親的記憶。在離開了父親的草原之後,我和朋友驅車直奔克什克騰旗,直奔我母親生長的土地,直奔那一條大河,直奔那河流的源頭,直奔那糾纏在我心中如波濤般起伏翻湧的渴望。那是母親曾經一再對我們形容過的無邊無際芳香滿溢的原始松林……站在西拉沐淪河的河水之中,只覺得有種強烈的和無法抵禦的歸屬感將我整個人緊緊包裹了起來,那樣巨大的幸福足以使我們淚流滿面而不能自覺,一如在巨大的悲痛裡所感受到的一樣。多年來一直在我的血脈裡呼喚著我的聲音,一直在遙遠的高原上呼喚著我的聲音,此刻都在潺潺的水流聲中合二為一,我終於在母親的土地上尋回了一個完整的自己。生命至此再無缺憾,我俯首掬飲源頭水,感謝上蒼的厚賜。”


她在母親的土地上找到了自己——席慕容和克什克騰

席慕蓉俯首掬飲源頭水


1999年,席慕蓉再次回到內蒙古。也正是在這次尋根之旅中,誕生了歌曲《父親的草原母親的河》。有兩位年輕人把席慕蓉這次的行程拍了一個紀錄片,在內蒙古衛視播出的時候,被著名歌唱家德德瑪女士在家裡看到了。德德瑪很受感動,所以就找人說,要見席慕蓉,就這樣,兩人聯繫上了。德德瑪老師在家裡熬奶茶、煮手把肉,按照蒙古民族的習俗,接待了席慕蓉。也就是這次,德德瑪建議席慕蓉寫《父親的草原母親的河》這個歌詞。


她在母親的土地上找到了自己——席慕容和克什克騰

席慕蓉與當地牧民


回到臺灣後,席慕蓉對歌詞前後修改了三次,每次都打電話徵詢德德瑪老師的意見,三次修改後,一首經典的歌曲終於誕生了。在2000年的內蒙古春節晚會上,德德瑪首唱了這首《父親的草原母親的河》。幾乎是一夜之間,這首歌像一陣旋風,呼嘯在遼闊的內蒙古高原。從銀屏到收音機,從歌廳、酒桌到校園,從城市廣場到牧民氈蓬,到處都在傳唱著,成了最流行的歌曲之一。


她在母親的土地上找到了自己——席慕容和克什克騰


如今,席慕蓉已經多次回到內蒙古。有一次在內蒙古師範大學作題為《詩與原鄉》講座時,她數度哽咽,“因為我回到自己的家鄉了,放鬆了。”不僅如此,席慕蓉還非常努力地去向其他地方的人宣傳自己的家鄉,或者說去“科普”自己的家鄉,因為很多人對內蒙古的認識是存在偏差的。對此她很驕傲,還說,如果現在還有人誤解草原,我終於可以用一些知識站起來反駁他們了!


她在母親的土地上找到了自己——席慕容和克什克騰


曾有人問席慕蓉,既然你這麼熱愛蒙古高原,為什麼不在那裡定居呢?她的理由出乎意料地簡單:怕冷。“我是在臺灣生長起來的一棵樹,不敢移植到蒙古高原上,就這麼簡單的理由。所以我春天來,夏天來,秋天來,冬天很少來。”那就請這位心中裝滿了草原與大河的人,在天暖時常回家看看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