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時代農民幸福感的提升路徑

新時代農民幸福感的提升路徑

農家美食 (董滿永 攝)

袁 霞

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是黨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決策部署,也是全面提升農民幸福感的總抓手。據抽樣調查表明:經濟收入、身心健康、社會環境和家庭和睦,已成為新時代背景下影響農民幸福感的主要因素。筆者以奉化區大堰鎮相關做法為例,剖析農民民生幸福的時代內涵,探討新時代農民幸福感的提升路徑。

一、破解農民收入“少慢難”,做強“旅遊+”文章,從振興農村產業提升農民經濟收入著眼,增強農民的獲得感。

1、大力發展生態農業。近年來,大堰鎮依託高山氣候、環境優勢,大力發展生態農業種植,積極探索“綠色興農”路子。目前,大堰鎮有高山水蜜桃1萬餘畝,年產量8000餘噸。2019年成功引進大型企業銀泰集團與水蜜桃種植大戶等合作,把大堰高山水蜜桃打入大型連鎖超市。董家岙村形成了白茶產業鏈,奉鼎、嵩翠等白茶品牌已經逐步打響,帶領周邊100餘家農戶共同致富,給產業發展注入了一針強心劑。

2、積極探索旅遊興農路子。西畈村利用特有的梯田優勢,種植620餘畝的油菜花,發展花海經濟,舉辦形式多樣的活動,吸引區內外遊客赴堰遊玩。去年,鎮黨委政府提出發展“月光經濟”,讓更多的人夜晚住宿在大堰,吃喝在大堰,帶動大堰經濟發展與農民增收。

3、全力推動鄉村民宿發展。大堰村青山綠水,風光秀麗,堪為人居勝地,現在大堰村的大溪路已經成了民宿一條街,形成了琴海緣、花雨醉、雲水間等精品民宿38家、房間320個、床位596張,致力打造具有江南詩畫韻味的醉美鄉愁小鎮。

二、破解文明素養“陋弊缺”,爭創全國文明鎮,從塑造良好鄉風維護身心健康入手,提升農民的快樂感。

1、加強顯性文化引領。在村裡增設“家風家訓”,如大堰的王氏家訓,深入挖掘農耕文化中蘊含的思想觀念、道德規範,煥發鄉村文明新氣象,讓農民在潛移默化中提升道德素養和文化素養。

2、加快農村文明示範創建。大堰鎮結合小城鎮環境綜合整治和全域旅遊創建,綜合推進提升一線六村二十景“連山堰情”文明示範線建設,打造美麗鄉村特色品牌。同時開展文明有禮大堰人、最美大堰人等活動樹立先進典型良好形象。

3、聚力共建志願文明風尚。大堰鎮常照村開設“時間銀行賬戶”,村民參與本村兩委會核定的公益項目或當選“五贊模範”,賺取或獎勵的相應時間幣可以換取等時服務、置換福利,“時間銀行”的開設使用使“我為人人、人人為我”的氛圍逐漸濃厚起來。

三、破解村鎮面貌“醜亂差”,加快“百村景區化”建設,從提升生態品質改善社會環境發力,提升農民的滿意感

1、推進“廁所革命”。“廁所雖小,卻關係著大民生。”實施鄉村振興以來,鎮黨委政府大力推進“廁所革命”,努力補齊影響農民生活品質的短板。一期改造公廁13座,公廁改造結合鎮區風貌品質,改建後湖邊橋村的公廁,白牆、青磚、灰瓦成為3D壁畫村的一景。

2、實施“垃圾分類”。垃圾分類、用環保酵素將垃圾變廢為寶,箭嶺村率先掀起了“零汙染村”創建熱潮。全村推行運用“紅藍綠”垃圾分類法,農民的垃圾分類意識日益強化,環境保護意識日益提升。

3、深化“五水共治”。大堰是寧波二級水源保護區,黨委政府對於鎮區的環境保護工作下了壯士斷腕的決心。這些年來,全鎮搬遷各類企業180餘家,關停畜禽養殖場49家,取締家庭嫩竹造紙作坊360餘家,捨棄近3億元年產值,做到轄區內無一家汙染企業,持續深化推進“五水共治”。

四、破解社會治理“粗鬆軟”,強化基層法治新模式建設,從加強鄉村治理促進家庭和睦找點,提升農民的價值感

1、齊抓共管,把準整體聯動“支點”。一是“內挖外援”夯實基礎。對內抽調聯村幹部、鄉賢等組成鎮鄉風文明促進會,對外加強與政法委、民政等多個部門的聯繫,統籌抓好村規民約修訂工作。二是“試點先行”積累經驗。篩選常照、西堡岙等7個產業特色鮮明、班子認識到位的村先行試點,形成特色化、標準化村規民約“準法”。

2、寓教於樂,瞄準落地生根“堵點”。一是走家串戶送規約。結合“走村不漏戶,戶戶見幹部”活動,將“村規民約”宣傳版和扇子、雨傘等印在一起,製成“口袋書”“紀念品”等分發到每家每戶。二是文藝宣教潤無聲。組織村民將村規民約編成快板劇、家庭唱等節目向群眾宣傳。目前《吉祥三寶》《福星訓辭》等7個節目製成PPT、MTV、微電影等,讓村民、遊客“出門見約”“駐足知約”。

3、上下聯動,找準執行監督“痛點”。一是實行動態巡查機制。鎮級層面發揮綜合巡查中隊作用,對各村開展每日巡查;村裡組織老黨員參加義務行動隊,每週2次進行檢查,對村民違約行為,根據整改意見進行跟蹤式評價。二是建立積分管理制度。對村規民約獎懲實行積分管理,每雙月公佈“六贊六戒”家庭積分紅黃榜,給優秀家庭一定的物質獎勵。

(作者單位:奉化區委黨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