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菜那麼多,你最喜歡的是哪裡的什麼菜?

穆馬


中國的菜系最有名的四大菜系,魯、川、粵、淮揚菜(蘇菜)。再分還有八大菜系之說,八大菜系之外東北菜近年也是“異軍突起”,還有什麼豫菜、陝、晉、清真菜等等。

要說從這麼多菜系裡,我最喜歡的菜系,那一定非魯菜莫屬

一,魯菜歷史悠久,是四大菜系裡唯一的原發菜系

  • 蔥薑蒜爆鍋,這個中式烹飪的最基礎做法,就是源自魯菜。
  • 第一把鐵製的大勺也是魯菜廚師的傑作。
  • 魯菜的高湯調味,在沒有味素和雞精之前,可以說影響著所有地方的菜品口味。
  • 魯菜鹹鮮適口,烹飪技法多樣,而且早在先秦時期就有記載。

可以說魯菜是其它的菜系的母親,很多菜系都是借鑑了魯菜的做法,然後加以改良用本地的特產演變出不同風味的菜品,從這一點來說,魯菜在中國烹飪界的地位無法撼動。

二,地域的原因

  • 因為我是北方人,自然喜歡魯菜的味道。因為魯菜支脈縱橫,京津和東北地區的人,基本都喜歡魯菜的鹹鮮口味。

  • 因為居住的地方靠海,所以喜歡吃海鮮。魯菜的海鮮做法特別適合北方人的口味,不像一些地方把海鮮加辣椒和一堆油來製作。吃不出海鮮應有的味道。

魯菜就如北方大漢一樣,古樸而拙實,雖然看是不顯山漏水 ,但是“大音希聲,大象無形”才是魯菜的精髓。

其實給我的感覺,現在菜系的劃分已經不是那麼重要。尤其近些年餐飲行業的快速發展,不管哪個菜系,出了自己的地盤以後。都會迎合當地人的口味做一些改變,川菜在這方面是做的最成功的!可以說是做到了“兼容幷蓄”


73神牛


我是正宗的四川人,到過全國很多省去過,有十幾個省吧,說起吃飯我覺得除了川菜外,還喜歡湘菜,有一年到張家界和鳳凰古城去玩,每天都很隨意在街上找的吃的,覺得都很好吃,在湖南吃過三下鍋,早餐吃過粉面之類的,還吃過農家小炒等一些家常菜,真的好吃,菜的感覺很鮮香,所以很喜歡。因為地道四川人,四川菜肯定也喜歡,請大家不要誤解,我們四川菜不都是麻辣的,四川菜60%以上都不辣啊,這是我平時燒的菜,給大家看看,做得不好,請大家指導。


花枝春滿1


中國菜那麼多,你最喜歡的是哪兒的菜?

第一,我最喜歡的肯定還是我們老家重慶的菜辣麻,第二是陝西的肉夾饃。最喜歡吃老家的麻辣魚,酸菜魚 ,回鍋肉,紅燒肥腸粉蒸肥腸粉蒸排骨粉蒸肉,還有我們老家的頭碗,各種滷菜,滷肉,都太好吃了😄花椒炒香了的話,可以直接吃,而且我覺得特別的好吃,喜歡裡面多放花椒,少放辣椒麻的嘴都在跳,太過癮了。

川菜開胃能把人的食慾大大的提高,每次吃魚的時候我們都能吃很多,而且吃的特別的開心😃讓人心情愉悅,我們家兩個大人,一個小朋友,一次可以吃掉3到4斤的魚,配上菜和米飯,簡直是太絕了,於是我們家經常吃的,回鍋肉和梅菜扣肉也都是我們家經常做,經常吃的特別的下飯,特別是老家的梅菜,做出來的梅菜扣肉,特別的香,在外面買來的梅菜都做不出來那個味道


愛吃魚的麗


在中國的八大菜系中,我最喜歡的還是四川菜,畢竟從小成長在西南的這塊土地上,川菜的味道就是家鄉的味道,媽媽的味道,兒時的味道,讓人終生難以忘懷。即使走到天南海北,也忘不了這種味道,會不時地懷念和牽掛這種味道。在川菜中,我最喜歡的菜品,不用說就是最有家庭味、最受川人喜歡的回鍋肉了。尤其是用豆瓣醬加新鮮蒜苗和少許黑豆豉炒出來的回鍋肉,端上桌時肉塊還漬漬冒著油,拈一塊放進嘴裡,那香味、那幸福感真的是難以名狀!除了回鍋肉以外,還令我百吃不厭的川菜有水煮肉片、鹹燒白、宮保雞丁、魚香肉絲、夫妻肺片這些家常菜,在幾乎所有川菜館的菜單上都能看到這些菜品,只是這些菜品的味道因廚師的烹飪水平而不同罷了!








一線天


中國菜那麼多你最喜歡的是哪裡的什麼菜?

中國菜那麼多我最喜歡的是四川的川菜

言歸正傳,話說如果火鍋算是一道菜的話,那這個應該排在川菜的首位,因為是最有名的嘛

② 排名第二的,應該是四川麻婆豆腐,名字裡都帶著四川二字,怎麼能不出名呢。普通人家裡麻婆豆腐料,撒上一點麻椒或者麻椒粉,雖然麻辣,但配上米飯,這個是絕好的下飯菜啊

③ 毛血旺

雖然這個名字挺起來有點高大上,但是一聽就知道這個菜裡的材料了,主料毛肚和鴨血,在配上其他自己喜歡吃的菜,比如萵筍,黃瓜,火腿,豆皮,甚至可以來一些青菜進行配色,當所有的菜都煮好,放到盆裡,放上辣椒花椒,澆上一瓢熱油一呲,飄上來的那個味道饞人喲。

④ 水煮魚

提到煮出來的菜,那就在這裡加上水煮魚吧,新鮮現殺的魚,片成薄薄的魚片,丟到鍋裡一燙,立馬打卷,稍微一煮,撈起放到盆裡,同樣的用油激上花椒和辣椒,鮮香誘人。

⑤ 水煮肉片

這個菜吧,和水煮魚的工藝基本相同,差別就在下的肉不一樣,同樣用這個做法,還可以做出水煮牛肉等等其他的水煮類的菜。

水煮類的菜裡邊,也是可以燙一些自己喜歡吃的青菜蔬菜啥的,覺得湯底不錯的,可以把魚肉吃完以後,給盛魚的鍋通上電,開始吃火鍋,想想也不免是一番樂趣啊。

⑥ 魚香肉絲

從這個菜開始,川菜又有了另外一種味道,魚香味兒,曾經有人問,為什麼我的魚香肉絲裡沒有魚,嗨,這還不是廚師技藝高超,用一種炒菜的手法就能“騙過”人嘛。

魚香肉絲裡,會加入豬肉,胡蘿蔔絲,木耳絲等等,做菜的時候加適量的糖是為了提鮮,這道菜裡,稍微多加一點點的糖,再配上其他料,這個魚香味兒就出來了,但是翻遍整個菜,都找不到一塊魚肉。

⑦ 宮保雞丁

嫩生生的雞胸肉,配上甜甜的胡蘿蔔,再加上炸的酥脆的花生米,勾上一點薄芡,能多吃兩碗飯呢。

⑧ 辣子雞丁

炸的連骨頭都是香的雞肉,甚至骨頭都能嚼碎,配上正宗的四川幹辣椒,加入幾顆花生米,爆炒之後,發現連花生米里都透著點點的辣,不喜歡吃辣的人,吃了這個菜,估計會辣到頭皮發麻。

不過這個菜吧,還是在家裡做比較合算,畢竟在外邊吃的話,叫辣椒裡邊找雞丁,哈哈,因為這個菜需要比較多的辣椒,雞肉呢,切小塊才能炸的比較香,所以,就,感覺外邊吃的辣子雞丁有點吃虧啊。

⑨ 冷吃兔

這個菜呢,是我自己加上來的,畢竟這個菜也是被很多四川的明星帶過流量的,像謝娜啊,還專門在嚮往的生活中做過這個菜,雖然只是加熱一下。。。

這個菜,一般是四川本土吃的比較多,其他地方的只能網購去嘗一下味道,其他地方在自己家做這道菜的很少,具體工藝嘛,我也沒吃過,沒法寫出來,反正就是很好吃就對了。說到兔子就想到一句話“兔兔那麼可愛,怎麼可以吃兔兔”,哈哈哈,一身雞皮疙瘩。

⑩ 回鍋肉

這個菜,是我最喜歡吃的菜,之一,作為一個不吃肥肉星人,回鍋肉裡的肥肉,經過熬製,一點都不膩。最喜歡吃的還是蒜苗回鍋肉,不過蒜苗要炒耙一點,不然會有點辛辣,配上四川的豆瓣醬,一個字,香。








葉綠綠


「南京探店」小潘記-來南京必吃的鴨血粉絲湯

第一次來南京,想吃碗正宗的鴨血粉絲湯,查了必吃推薦,最後選擇了這家小潘記。+小潘記特色鴨血粉絲湯女第一次去不知道點什麼的可以直接選28元的特色鴨血粉絲湯。配料豐富:鴨血、粉絲、鴨肉、鴨肫、鴨腸、鴨肝、鍋巴、滷蛋(送鴨舌一隻)端上來就滿滿一碗,先喝一口湯,入口很鮮美,沒有腥氣。粉絲軟滑和湯一起嗦入嘴裡,美滋滋。鴨血鮮嫩,就著香菜夾起鴨血真是很美味了~鍋巴香又脆,吸飽湯汁的部分有不同的口感更是好吃!鴨肉鴨肝給的多,到後面實在撐的都沒吃完國總之,是我吃過最好吃的鴨血粉絲湯了,值得去吃!小潘記鴨血粉絲湯 地址:南京珠江路275號-3 (人力資源保障局樓下)


所念皆美食


北京烤鴨,還有西安肉夾饃,這都是我的最愛!

北京烤鴨是一道享譽海內外的菜品,而北京烤鴨最著名的就是全聚德的掛爐烤鴨和便宜坊的燜爐烤鴨最為出名。曾在史料記載,南北朝時期宮廷就有了炙鴨。據記載,這道菜品的用料為優質肉食鴨北京鴨,果木炭火烤制,色澤紅潤,肉質肥而不膩,外脆裡嫩。

北京烤鴨的吃法也有將就,第一種說話據說以前的闊太太大小姐們來吃烤鴨,他們既不吃蔥,也不吃蒜,就喜歡將酥脆的鴨皮蘸著白糖吃,於是。全聚德的跑堂一看到女顧客,必定會在上烤鴨時上一碟白糖,這就是第一種吃法。而第二種吃法就是在荷葉餅上面加甜麵醬,再放上幾片烤鴨蓋在上面,再放上幾根蔥花,黃瓜條,將荷葉餅捲起來,這就是第二種吃法,美味極了。第三種吃法就蒜泥加甜麵醬,因為蒜泥可以解油膩,將片好的烤鴨蘸著蒜泥,甜麵醬吃,香氣中加了一起辣,也是獨特的風味!

肉夾饃,兩種食慾的絕妙組合,臘汁肉,白吉饃,兩者互烘托,將各自的滋味發揮到極致,饃香肉酥,肥而不膩,尤其好吃。臘汁肉歷史悠久,配上白吉饃,有著中式漢堡的美稱,深受大家的喜愛。臘汁肉夾饃有著三十多種調料精心製作而成。原料精細,運用陳年老湯,因此,色澤紅潤。香氣撲鼻。人人都喜歡一手拿個饃,一邊走,美味極了!








小瑤說美食


當然是北京經典小吃

北京風味小吃有輝煌的歷史,凡到過北京的人,說到吃,除了提及全聚德的烤鴨、都一處的燒麥外,都會對北京小吃頗感興趣。

北京小吃可分為漢民風味、回民風味和宮廷風味三種。在烹製方式上又有蒸、炸、煎、烙、爆、烤、涮、衝、煨、熬等各種作法,共計約有百餘來種。有人將北京小吃比作千年都城史的“活化石”;著名作家舒乙先生以“小吃大藝”四個字,言簡意賅地概括了北京小吃的內涵。有段歌詞中唱到“北京小吃九十九,樣樣叫你吃不夠”。

中文名

北京經典小吃

主要原料

各類小吃

適宜人群

所有

愛窩窩

介紹

愛窩窩,北京傳統風味小吃,每年農曆春節前後,北京的小吃店要上這個品種,一直賣到夏末秋初,所以愛窩窩也屬春秋品種,現在一年四季都有供應。

愛窩窩歷史悠久,明萬曆年間內監劉若愚的《酌中志》中說:“以糯米夾芝麻為涼糕,丸而餡之為窩窩,即古之‘不落夾’是也。”

但為什麼後來又成為愛窩窩呢?在清人李光庭的《鄉諺解頤》一書中找到了說明。因為有一位皇帝愛吃這種窩窩,想吃或要吃時,就吩咐說:“御愛窩窩。”

後來這種食品傳入民間,一般百姓就不能也不敢說“御”字,所以省卻了“御”字而稱“愛窩窩”。此小吃在明代已流入民間,明代《金瓶梅》中記錄當時流行的美味中就有愛窩窩。

愛窩窩外皮用的糯米是已經蒸熟的,餡也用桃仁、瓜仁、芝麻仁和白糖事先炒好,所以做得之後就能食用。

故《燕都小食品雜詠》中說:“白粉江米入蒸鍋,什錦餡兒粉面搓。渾似湯圓不待煮,清真喚作愛窩窩。”還注說:“愛窩窩,回人所售食品之一,以蒸透極爛之江米,待冷裹以各式之餡,用麵粉團成圓形,大小不一,視價而異,可以冷食。”

做法

糯米洗淨浸泡,爾後入籠屜蒸熟,晾涼後揉勻,揪成小劑,摁成圓皮,包上桃仁、芝麻仁、瓜子仁、青梅、金糕、白糖,拌和成餡,就成了明萬曆年間稱之為窩窩的食品。

蜂糕

介紹

蜂糕是用麵粉或米麵加糖、果料等蒸制而成的一種糕食小吃。因為這類糕食掰開後,內中有較多蜂窩狀的小孔,故名蜂糕。

紅白蜂糕用麵粉發起成稠麵糊狀,發好的面均勻地兌上鹼揉勻,上面放上小棗、桂花、松仁、葡萄乾等果料,然後將和好的面上籠蒸,果料在上面,刷一層油,蒸麵時用筷子在面上捅幾個出氣孔,蒸熟即成。做紅蜂糕用標準粉加紅糖,做白蜂糕用富強粉加白糖。紅、白蜂糕味香甜,鬆軟利口。

碗蜂糕用富強粉和麵發酵,然後對鹼和白糖揉勻,用小碗洗淨,裡面刷上油,把和好的面放入碗內,上面放五粒紅棗,用旺火上籠蒸熟即成。碗糕成碗形,上邊開花,利口鬆軟。

做法

米麵蜂糕實際上也是碗糕,不過它的原料不是麵粉,而是粳米粉。它用粳米淘洗乾淨,用涼水浸泡4至5個小時,瀝盡水後,碾成粉過細籮,用一個盆將老酵撕碎,倒入溫水調稀,然後加入米粉攪拌均勻,蓋上蓋發酵,待發好酵後用鹼揉勻,趁熱倒在發麵盆內,加白糖、桂花、鹼面,使勁攪拌成糊狀(放鹼面注意鹼要對得合適,使酸鹼中和,恰到好處)。將對好鹼的米糊盛入小碗,碗內先刷油,上旺火蒸後取出,上面撒青梅、瓜子仁、京糕丁,也可擺成圖案即成。米麵蜂糕呈乳白色,配以紅綠果料,顏色美觀,口軟疏鬆,滋味香甜。因為中有蜂窩,故也稱米麵蜂糕。

扒糕

介紹

是北京小吃中的夏季小吃。扒糕與涼粉一般同時出售。出售時攤販不時的吆喝:“扒糕筋道……酸辣涼粉兒喲……”

《燕都小食品雜詠》中稱:“色惡於今屬扒糕,拖泥帶水一團糟。嗜痂有癖渾難解,醋蒜燻人辣欲號。”並注稱:“熱天之扒糕,用蕎麥麵蒸成餅式,浸涼水中,食者以刀割成小條,拌醋、蒜、醬油等食之。色灰黑,見之慾嘔,色惡不食,於扒糕吾雲亦然。”看來《燕都小食品雜詠》的作者不喜扒糕,要按孔子“食惡不食”的教導行事。但很多老北京人雖視其色惡,乃至被醋蒜辣子的酸辣味燻得要號叫,但仍鍾情於扒糕。大概是源於扒糕的原料蕎麥有上乘的營養價值。《本草綱目》中就說蕎麥“實腸胃,益氣力,續精神,能煉五臟滓穢。作飯食,壓丹食毒,甚良”。今人經科學驗證,認為蕎麥含有磷、鈣、鐵及氨基酸、脂肪酸、亞油酸多種維生素的營養食品,是心臟病、高血壓病、糖尿病患者首選的食品之一。《本草綱目》稱養麥“甘,平寒,無毒”,還說:“酸微寒,食之難消,久食動風”,故不可多食。

做法

扒糕用蕎麥麵製成,鍋內燒開水,倒入蕎麵,快速攪拌,蕎麵熟透後,盛在盤內拍平晾涼,切成小塊,再將小塊扒糕削成兩頭薄中間厚的長條薄片盛在碗內,澆上用麻醬、醬油、好醋攪拌的汁,加上紅鹹胡蘿蔔擦的絲,澆芥茉或辣椒或蒜末均可。

白水羊頭

介紹

是北京小吃中的精品,它是羊頭用白水煮熟切片,撒上椒鹽的一種吃食。色白潔淨,肉片薄而大,脆嫩清鮮,醇香不膩,佐餐下酒皆宜。北京過去賣白水羊頭肉的很多,但最出名的是宣武區前門外廊房二條推車擺攤的馬玉昆,家傳6代,他製作的白水羊頭,清脆利口,講究夏天用冰鎮,冬天帶冰凌,越涼越好吃,羊頭肉分為羊臉子、羊眼睛、羊耳朵、羊舌、羊腦、天梯(上顎軟骨)等6個部位,任客選要,隨要隨切,撒上的椒鹽也很考究。

馬玉昆在解放後的社會主義改造中,改行當了名運輸工人了。“南來順”在菜市口開業時,當時任經理的陳連生到處尋覓,在市區領導的支持下,終於請回來重操舊業。馬玉昆因為白水羊頭做得出名,尊稱為“羊頭馬”。

馬玉昆當年手推小車,去廊房二條,車一到人即滿,一是品嚐風味獨到的白水羊頭,二是看他手握大片刀片肉的絕技,肉片得極薄,片片透明,而且每片肉中均帶皮。《燕京小食品雜詠》中稱馬家六代的白水羊頭:“十月燕京冷朔風,羊頭上市味無窮。鹽花灑得如雪飛,薄薄切成與紙同。”詠詩道出了白水羊頭的口味及技藝,堪稱一絕。可惜的是馬玉昆未將技藝留傳後人就乘鶴西去了。

做法

一律是白毛的山羊頭,都必須是一歲半左右的蒙古產的、被閹割過的白山羊,挑選出來後,放入涼水中浸泡2個小時,用板刷反覆洗涮頭皮,刷得越白越好,但不能刷破頭皮,還要掰開羊嘴,來回刷舌根,用水將口、鼻、耳內的髒物衝出,再用淨水來回洗幾遍瀝乾。用刀從頭皮正中至鼻腔處劃一長口後,按老嫩程度逐個放入鍋中,倒入涼水,漫過羊頭10釐米,用旺火燒沸,煮一個多小時,到七成熟時取出,趁熱從頭皮正中劃口處將頭肉扒向兩邊,拆下顱骨,將羊眼用手捅出,並將顱骨劈開,取出羊腦,然後從頭上切下雙耳和天梯,並完整地拆下兩塊羊臉子和羊舌,再全部放入涼水中浸泡1小時,使肉質脆嫩,色白,好切。隨後取大鹽放入砂鍋,靠在微火旁慢慢(火靠)幹;花椒也如法泡製研成碎末後,加丁香粉、砂仁粉攪拌成的椒鹽,裝入特製的不跑味的牛角制的容器內,吃時現切現撒現吃,以防羊頭肉軟塌不筋道。

百果年糕

介紹

是北京春節的傳統小吃,早在遼代,據說北京的正月初一,家家就有吃年糕的習俗。

年糕有黃、白兩色,象徵金銀,並有“年年高”的吉祥如意的寓意。所以前人有詩稱年糕:“年糕寓意稍雲深,白色如銀黃色金。年歲盼高時時利,虔誠默祝望財臨。”

北京的年糕一般為清真回民小吃店供應,除年節大量供應外,平時亦有供應,但數量和品種都比春節時少。年糕是清真回民小吃,也是滿族跳神用的祭品。滿族名字叫飛石黑阿峰。清代沈兆(衤是)有詩一首:“糕名飛石黑阿峰,味膩如脂色若琮。香潔定知神受餉,珍同金菊與芙蓉。”自注說:“滿洲跳神祭品有飛石黑阿峰者,粘穀米糕也。色黃如玉,味膩如脂,糝假油粉,蘸以蜂蜜頗香渚,跳畢,以此偏饋鄰里親族。又金菊、芙蓉,皆糕名。”可見年糕至少在清代就是滿族的小吃品種了。

做法

其實追溯年糕的歷史,早在中國的周朝就有記載。面加各種輔料蒸制而成。年糕品種多,有棗年糕、豆年糕、年糕坨等。精細的年糕有白果、什錦、水晶、如意等,烹製方法多為蒸,也有用油炸蘸白糖吃的,均有香甜粘糯的特點。

爆肚

介紹

是北京風味小吃中的名吃,多為回族同胞經營。爆肚早在清乾隆年代就有記載。過去和現時,每當秋末冬初,北京的清真餐館和攤販就經營爆肚。北京天橋有“爆肚石”,門框衚衕有“爆肚楊”,還有“爆肚馮”、“爆肚滿”等最為出名。

爆肚是把鮮牛肚(指牛百葉和肚領)或鮮羊肚洗淨整理後,切成條塊狀,用沸水爆熟,蘸油、芝麻醬、醋、辣椒油、醬豆腐湯、香菜末、蔥花等拌制的調料吃,質地鮮嫩,口味香脆。

羊爆肚的吃法在過去很講究,要按羊肚部位選料加工成肚板、肚葫蘆、肚散丹、肚蘑菇、肚仁等,顧客願吃哪個部位,隨便選擇。爆熟的時間因部位的老嫩程度不同而有差異,最鮮嫩的部位幾秒鐘即熟。近年來由於食者人眾,又加肚子全是鮮貨,不易保管,加上鮮肚貨源難以解決,因此分部位供應的餐館或攤販,幾乎絕跡。

爆肚除肚子要新鮮外,功夫全在“爆”。爆的時間要恰到好處,欠火候或過火候,會出現過生或過熟而不脆,甚至咬不爛。故《燕都小食品雜詠》中詠:“入湯頃刻便微溫,佐料齊全酒一樽。齒鈍未能都嚼爛,囫圇下嚥果生吞。

爆肚過去幾乎全部是回民經營,用的羊肚必須回民宰殺,收拾得也十分乾淨,有異味的肚子棄之不用,因此很有信譽,特別是梨園界的名角無不十分鐘情爆肚。梅蘭芳、馬連良、小蘑菇、小白玉霜、李萬春等名流無不喜食。爆肚又脆又鮮,不油不膩,據說還可治胃病。吃爆肚的人如會喝酒,總要喝二兩,喝完酒,吃兩個剛出爐的燒餅,確實是一大快事。所以老北京都歡喜吃爆肚,特別是農曆立秋之後,北京人講究“吃秋”,就有“要吃秋,有爆肚”之說。

做法

以小方塊之生羊肚入湯鍋中,頃刻取出,謂之湯爆肚,以醬油蔥醋麻醬汁等蘸而食之,肚既未經煮熟,自成極脆之品,食之者,無法嚼爛,只整吞而已。”因此,它的質量標準是“脆嫩”,不同的部位要掌握不同的火候。

冰糖葫蘆

冰糖葫蘆

介紹

是冬春之夜消閒的著名蜜餞。從大小蜜餞店、乾鮮店,到街頭小販都製做。而且除名店以外,小販製品質量超過一般的店家。老北京寧吃街頭小販所售,不吃一般乾鮮果店所制。每年的九月底開始,就有小販走街串巷,有挑擔的,有扛稻草樁子的,上面插滿冰糖葫蘆,一路吆喝著:“蘆冰糖,蜜嘞糖葫蘆……”《食物百詠》中稱:“葫蘆穿得蘸冰糖,果子新鮮滋味長。燕市有名傳巧制,籤筒搖動與飛揚。”注說:“冰糖葫蘆為北平名產,各樣鮮果均可穿蘸。早年抽籤之賭,北平不甚流行,唯售冰糖葫蘆者,率多帶有籤筒。”

冰糖葫蘆的製法是用竹籤一根,將選好的果串成一串,一般五枚。然後用冰糖熬成糖汁(定要用冰糖),將成串果子在糖汁中一蘸,立即提起。糖汁遇冷即凝,成為果子的一層薄薄糖衣,晶瑩光潔,通體澄澈,取其形名日糖葫蘆。出售時,按串排列在大盤中,罩上玻璃罩,或提小籃;或捧木質方盤,沒有玻璃罩也要蓋一塊潔淨紗布。

許多名店還用去皮的整隻核桃穿成串,或用單隻鮮果做花球,每支一枚,不成串,精工細做,如獅子頭、花籃等形。這是糖葫蘆最佳之味,用其裝匣送禮最宜。

在舊時的北京,糖葫蘆是冬春之季最受歡迎的食品,除小販挎籃串街叫賣外,還是信遠齋、九龍齋所制最出名。有資料說信遠齋最有名的是“豆沙冰糖葫蘆”,即將每個山楂都橫剖為二,去核,在中間夾上豆沙,再用冰糖去蘸。梁實秋在《雅舍談吃》裡回憶,冰糖葫以信遠齋所製為最精,不用竹籤,每一顆山裡紅或海棠均單個獨立,所用之果皆碩大無比,而且乾淨,放在墊了油紙的紙盒中由客攜去。梁先生最後說:“離開北平就沒有吃過糖葫蘆,實在想念。”

做法

糖葫蘆所用的果子,不下十餘種。同是一種,可以翻出很多花樣。有些名店或考究點的小販,還能在果面上排出各種精巧的圖案,絢爛多彩可以欣賞。果子中以大山裡紅、大白海棠、山藥為主,其它如葡萄、山藥豆(籽)、紅海棠、橘子瓣、荸薺,都可做糖葫蘆。果子部用鮮的,只有山藥、山藥豆要蒸熟。有些用果子煮熟以後加工做成花樣,如山植扁、海棠扁、果脯扁、山藥扁。所謂“扁”,就是將果子煮熟壓成扁型再蘸糖,便於在上面做圖案。作為點綴花樣多用乾果,如剝皮的核桃仁、花生仁、瓜子仁、松仁,各種果脯、蜜糕、青梅等都是排圖案的原料。花樣中最可喜的是鑲嵌,比如大山裡紅欄腰一劈為二,去核,兩爿之中嵌上白色山藥泥,或黑色豆沙。面上磨光用瓜子松於排成梅花、菱形圖案非常美觀。這樣,在一串串糖葫蘆上,可以顯示出翠綠(青海)、粉紅(山渣糕)、棕黑。豆沙)、白玉、大紅等不同色彩。

薄脆

介紹

北京傳統風味小吃。薄脆,故名思義,即薄又脆,但薄而不碎,脆而不艮,香酥可口。二十世紀三、四十年代,在北京吃早點,常向賣炸油餅的要個薄脆。

清康熙年間,西直門外一里許廣通寺南,大道旁有一茶館億祿居,當時即售制“大薄脆”。億祿居的大薄脆與眾不同,是用香油所炸,分鹹甜兩種,火候適度,既香又脆,馳名於京城內外。這個小茶館遂被人們稱為“大薄脆”,而不稱其正名。當時有一諺語:“西直門外有三貴:火絨、金糕、大薄脆”。其它兩項已無可考,惟億祿居的大薄脆,據記載馳名將近二百餘年。《北京瑣聞錄》中記載,康熙曾微服遊圓明圓,路過此地吃了一頓大為讚賞,以後,他傳旨按期進奉,成了清宮御膳房的一種野味食品,從此,這家“大薄脆”更加馳名遠近。

霍達在《穆斯林的葬禮》中多次提到了薄脆。如“倆人每人啃著一張薄脆,倚著垂華門,你看我,我看你。”還有“妹妹,薄脆好吃嗎?”“好吃,這是我吃過的最好吃的東西!”

做法

薄脆酥脆焦香,可以現制現吃,也可以捏碎與菜餡拌和當素餡的原料,是人們非常喜愛的小吃。現在通常放在煎餅中,與口感綿軟的煎餅相得益彰。現在還有製作的名店有南來順、大順齋等。

茶湯

介紹

看過《四世同堂》電視劇的觀眾,都會記得齊老太爺到地攤上買兔兒爺的場面,其中有一鏡頭,就是賣北京小吃沖茶湯的在吆喝。一把大茶湯壺冒著熱氣,大銅壺金光鋥亮,壺身鑄有游龍,壺嘴是一個龍頭的造型,龍頭上面繫著兩朵絲絨花球,顯示它的古雅。大銅壺肚膛內點煤炭,沿著肚膛盛水,茶湯就用燒得滾開的水直接衝入放有茶湯原料的碗內。盛水的大銅壺有40公斤重,沖茶湯的手藝人不僅要有勁,而且要有熟練的技巧,否則茶湯衝不好,還要被燙傷。一般都掌握不好,因此需要下大功夫練。清宮光祿寺的御膳房內就列有茶湯。

茶湯除用糜子外,還可用白粘高粱磨成粉作為原料,但質量不如用糜子好。兒童喜食茶湯。《食物百詠》中有詩為證:“大銅壺裡熾煤柴,白水清湯滾滾開。一碗衝來能裹腹,香甜最好飽嬰孩。”並附註稱:“茶湯有擺攤者,有挑擔者,其唯一之標識,則大銅壺是也。此物尚甜,鹹食者殊不見,小兒多喜食之。”茶湯味甜,筋道可口。但不知還能品嚐到真正新糜子面為原料的茶湯否!

做法

沖茶湯要技術,茶湯原料也很講究。它要用糜子面放碗內,用熱水調勻,然後用銅壺的開水衝入碗內衝熟,撒上一層紅糖,中間放一撮白糖。它的質量要求是,衝得的茶湯把碗反過來朝下,立即下墜,掛在碗邊,用手拍動,鬆軟抖動,不能從碗內掉下。目前茶湯供應,似乎還達不到這個標準。原因在於沒有或買不到真正的糜子。糜子屬禾本植物,屬黍類的黍稷型。糜子是我國最古老的五穀之一,也稱穄,穄子,赤黍。《呂氏春秋·本味》載:“飯之美者……陽山之穄,南海之糜。”秦代李斯《倉頡篇》說:“穄,大黍也,似黍面不粘,關西謂之糜。”糜形如小米,色淡黃,磨粉可作糕。中醫認為其味甘,微寒,可止瀉,利煩渴,除熱,治咳,逆上氣。穄也就是糜子,由於產量低,種植不多,故市場供應甚少。

炒肝

介紹

是北京早點的名小吃。每日清晨,賣炒肝的店攤眾多,愛喝這一口的人也很多。炒肝那醇厚的美味,真是一大享受。然而炒肝是怎樣興起的,連一些老北京人也都不一定知道。

1900年,當時《北京新報》的主持人楊曼青去前門外“會仙居”吃飯。這家飯館當時賣白水雜碎,楊曼青見桌上、地下扔了不少豬心、肺等下貨,就給掌櫃的出招兒說:“你們乾脆把白水雜碎中的豬心、肺去掉,只留肝、腸,再加上醬色,然後勾芡,起名叫炒肝。這些日子我在報上為你們宣傳一下。”掌櫃一聽連聲叫好。於是按楊先生的辦法做,又加上大料、生蒜、黃醬等佐料,最後用口蘑湯勾芡。用這種原料和調料做出的炒肝,香氣撲鼻,濃郁可口,大受顧客的歡迎。“會仙居”和炒肝就出了名,紅火了幾十年。1956年公私合營“會仙居”併入“天興居”。炒肝成了北京小吃中的精品。清末民初的《燕京小食品雜詠》中就寫了一首炒肝的詩:“稠濃汁裡煮肥腸,交易公平論塊嘗。諺語流傳豬八戒,一聲過市炒肝香。”炒肝是怎樣烹製的呢?這首詩後的註解說:“炒肝以豬之小腸,臠切成段,糰粉汁燴之,……名為炒肝,實則燴豬腸耳。既無肝,更無用炒也(間有肝塊,亦非炒過者),京諺有豬八戒吃炒肝,自殘骨肉之語,故詩中雲雲,炒肝香二字,則賣者吆喝聲也。”這個解說已很清楚,炒肝實為燴腸,不過有幾塊肝為點綴而已。儘管如此,炒肝乃不失為是一美味。

目前做炒肝的店家甚眾,喝炒肝的也多,質量次也有人喝,因此炒肝質量每況愈下,特別是腸子洗得不淨有異味,捨不得用口蘑水浸泡,簡單一洗就算洗過了,沒有鮮味,澱粉更次,勾出的芡不是稠糊就是稀湯掛水,沒有亮度。因為有些吃炒肝的人,並不知道它應有的質量標準,多麼次的炒肝也有人吃,質量自然就下降了。因此真想做生意的店家,就應規範操作,才能保證北京炒肝的聲譽。

做法

它的製作關鍵是精心細作。如洗腸子時,要扎住腸頭,翻過來,用醋、鹽、礬揉搓後,用水反覆漂洗。乾淨後,再扎住另一頭,再翻過去漂洗。乾淨後,剪掉兩頭,才無異味,保證了它的鮮美。用肝雖不多,但要選用肝尖的部位一製作時要用上等好醬油。澱粉要先衝一碗,看是否透明清亮。衝出後混濁即不能用,因此正宗的炒肝,鮮香清亮不混濁,口感極佳。

炒疙瘩

介紹

很多人都愛吃,但不少人並不一定知道炒疙瘩是怎樣形成和發展的。如果您在品嚐北京這個特有的風味美食時,又知道它的來歷和一些趣聞,定會增添不少情趣。

民國初年,北京宣武區虎坊橋東北的臧家橋,開了一家名叫廣福館的麵食鋪,店主姓穆只有母女倆人,供應麵食均為低廉品種。一天幾位常客對母女倆說:“麵條都吃膩了,能否改一個吃法?”母女倆照顧客要求,將面揪成疙瘩煮熟後撈出拌蝦醬吃,覺得不夠味兒,又炒著吃味道果然不同。炒疙瘩由此初步形成。此後母女倆精心製作,並在配料上進行改進,終於使炒疙瘩名聲大振。廣福館地處臧家橋南端,是堂子街、韓家譚、五道廟、楊梅竹斜街的五道路的路口,儼如一座寨子,店主姓穆又無男性,於是一些文人雅士戲稱廣福館為“穆家寨”。廣福館逐漸被人們遺忘了,穆家寨炒疙瘩名聲鵲起。到琉璃廠多為文人,逛完琉璃廠,不少名流也紛紛光顧。當時一位名書法家品嚐後,專潑墨題詩稱:“甘載蜉遊客燕京,每餐難忘穆桂英。寄語她家女招待,可曾親手去調羹。”名畫家胡佩衡、於非闇也贈字畫,對炒疙瘩備加推崇。1952年,女店主去世,廣福館因無人繼承而停業。

穆家寨的炒疙瘩生意興隆,不少家飯館紛紛仿效,以前門外李紗帽衚衕(現大力衚衕)的“東恩元居”最為著稱。恩元居的創辦人是河北河間縣的馬東海兄弟倆,1929年到京學習炒疙瘩的方法,並有創新和提高,也很快聞名京都。炒疙瘩用上等麵粉,加水和勻揉成麵糰切開,搓成直徑為黃豆粗的長圓形後,再用手揪成黃豆般大小的圓疙瘩,倒入沸水中煮熟,開鍋後隨即撈出,放入溫水中浸泡三五分鐘撈出,選用牛羊肉的鮮嫩部位,切成絲用油及佐料煸炒,然後將煮熟經溫水浸泡後的疙瘩倒入,加香油炒成金黃,根據不同季節配上蒜黃、菠菜、黃瓜丁、芽豆、青豆等同炒,出鍋裝盤,黃綠相間,香味撲鼻,引入食慾。由於風味獨特,又具有主副合一、經濟實惠的特點,問世之後,就成為北京風味小吃中的佳品,得到人們的青睞。

做法

目前不少餐館,仍有炒疙瘩供應,但風味與“穆家寨”的相比,相差甚遠了。原因在於製作上圖省事,如過去店家客人進店後,問清吃多少,現制現揪,現在是用機器軋出,煮後就放在涼水中浸泡,客來了,從涼水中撈出來炒,已糜爛無筋道的口感了,配料也不講究,因此信譽下降,已沒有炒疙瘩味了。

春餅

介紹

立春時吃的春餅,又叫荷葉餅,用兩小塊水面中間抹油後擀成薄餅烙熟,可揭成兩張。春餅是用來卷菜吃的,菜包括熟菜和炒菜。熟菜是訂來的蘇盒(一種硃紅色金漆扁圓木盒,內有方格,用來盛菜),如果是講究的人家,通常極為豐盛:梁實秋在《薄餅》一文提到的蘇盒,就包括切得細細的醬肘子、燻肘子、大肚兒、小肚兒、香腸、燒鴨、燻雞、清醬肉、爐肉等等。

做法

家裡也要自備炒菜,通常有:攤雞蛋,切成長條;炒菠菜;炒韭黃肉絲;炒豆芽菜;炒粉絲。若是韭黃肉絲、粉絲、豆芽菜炒在一起便是“和菜”,上面蓋上一張攤雞蛋,便是“和菜戴帽兒”了。此外還要有用來佐食的一盤蔥一盤甜麵醬,蔥選羊角蔥最好,細嫩。

春捲

介紹

立春這一天,民間有吃春捲的習俗。宋代有一種“卷煎餅”,是春餅與春捲的過渡類型。

做法

餡料用羊肉或豬肉,另用蔥白或筍乾之類,裝在餅內卷作一條,兩頭以麵糊粘住,油煎,吃時蘸調味汁。元朝時候已出現將春餅卷裹餡料後油炸而食的“春捲餅”,也可以說就是春捲。到明清之時,春捲一詞已經出現了。

褡褳火燒

介紹

“門框衚衕瑞賓樓,褡褳火燒是珍饈。外焦裡嫩色味美,京都風味譽九州。”這是一位家住郊區的老翁得知瑞賓樓恢復這一北京名食供應後,特讓兒孫陪同專程到店品嚐時,欣然提筆寫下的詩句。

提起褡褳火燒,“老北京”沒有不知道的。它不僅歷史悠久,而且風味獨特,因而一直享有盛譽。1876年,順義人氏姚春宣夫妻倆在東安市場內擺了一小食攤,首次供應。它是一種油煎食品,色澤金黃,焦香四溢,鮮美可口,原來它的製作與眾不同。。姚氏夫妻因此成名致富。後在東安市場內開設了瑞明樓,但傳至第二代,因經營不善而倒閉。當時店內的羅虎祥和郝家瑞精於此道,於1934年取每人名字中的一字相聯,合資在門框衚衕內開設了祥瑞飯館,現改名為“瑞賓樓”,專供褡褳火燒。製作也愈加精細,一時名噪京都,成為北京家喻戶曉的名食。

做法

褡褳火燒要將和好的面揪成小劑擀平,裝進用海參、蝦肉、肥瘦豬肉和各種佐料加好湯拌制的餡兒,摺疊成長條。放入平鍋中油煎至金黃色後,起鍋上桌,趁熱食用。吃褡褳火燒時配用雞血和豆腐條製成的酸辣湯,鮮香酸辣並收口中,餘味無窮。褡褳火燒因製作成形後,酷似舊時人們腰帶上的“褡褳”,因而得名

豆餡燒餅

介紹

豆餡燒餅又名蛤蟆吐蜜,是北京小吃中的常見品種,因其以豆沙為餡而得名,在烤制過程中,因燒餅邊上有自然開口,吐出豆餡,掛著燒餅邊上,所以人們就形象地稱這種燒餅為蛤蟆吐蜜。

豆餡燒餅四邊粘芝麻,口感酥軟、香甜。

做法

它的製作程序:先用白麵加少許小蘇打用水和麵成麵糰,取麵糰一塊,搓長條,揪小劑,擀成餃子皮狀,包上豆餡(一般豆餡重量要超過麵糰重量,如17.5克的皮,要包進37克豆餡),將口捏緊按扁成燒餅,燒餅四周沾上點水粘上麻仁,麻仁要密而勻,然後入烤箱,因高溫餡兒膨脹,從燒餅邊自然開裂一個小口,吐出豆餡。

豆汁

豆汁

介紹

舒乙先生一次在“南來順”喝豆汁,敘說了一位香港導演胡金銓說過的話:“誰不能喝豆汁,誰就無資格研究老舍。”無獨有偶,京劇表演大師梅蘭芳也很喜歡喝豆汁。抗戰期間居住上海留須不出,無豆汁可喝,思之若渴,弟子言慧珠自京赴滬演出,特帶4斤裝大瓶灌滿豆汁,以尊師長,傳為佳話。一次梅葆玥、梅葆玖在“南來順”用餐,筆者詢問核實。梅氏姐弟稱確有其事,並說:“當時無塑料瓶,用的是玻璃瓶。”土得不能再土的豆汁,居然有慰藉外地老北京人思鄉的魅力。這魅力也可從北京出生的西部歌王王洛賓仙逝前,喝完一口豆汁後,才乘鶴歸去而得到證實。

把喝豆汁說成是一種享受大有人在。可第一次喝豆汁,那猶如泔水般的氣味使人難以下嚥,捏著鼻子喝兩次,感受就不同一般了。有些人竟能上癮,滿處尋覓,排隊也非喝不可,難怪《燕都小食品雜詠》中說:“糟粕居然可作粥,老漿風味論稀稠。無分男女齊來坐,適口酸鹽各一甌。”並說:“得味在酸鹹之外,食者自知,可謂精妙絕倫。”喝豆汁必須配切得極細的自制的醬菜,一般夏天用苤藍,講究的要用老鹹水芥切細絲,拌上辣椒油,還要配套吃炸得焦黃酥透的焦圈,風味獨到。

豆汁歷史悠久,一說它早在遼宋時就是民間大眾化食品。另一說是乾隆十八年(1753),北京一粉房偶然發現發酵後粉漿生食酸甜可口,熬喝更好,於是有人上殿奏本稱:“近日新興豆汁一物,已派伊立布檢查,是否清潔可飲,如無不潔之物,著蘊布招募豆汁匠二三名,派在御膳房當差。”於是源於民間的豆汁成了宮廷的御膳。無論何種說法,北京人喝豆汁的歷史都很悠久了。

豆汁作為一種民族飲料頗有開發前途,特別在洋水湧進的今天,經營小吃的店家在熬製質量上狠下功夫,保持它濃稠適度,加上功夫到家的鹹菜絲和焦圈,生意一定紅火。

做法

豆汁何許物也?說起來未免掉價,它竟是製作綠豆澱粉或粉絲的下腳料。它用綠豆浸泡到可捻去皮後撈出,加水磨成細漿,倒入大缸內發酵,沉入缸底者為澱粉,上層飄浮者即為豆汁。發酵後的豆汁須用大砂鍋先加水燒開,兌進發酵的豆汁再燒開,再用小火保溫,隨吃隨盛。不要看其貌不揚,出身卑微,但一直受到北京人的喜愛,原因在於它極富蛋白質、維生素C、粗纖維素和糖,並有祛暑、清熱、溫陽、健脾、開胃、去毒、除燥之功效。它還有富者不嫌之卑微,窮者不覺之價高的優點,在舊社會西服革履者與拉車賣漿者同桌共飲,並無貴賤之分。從中亦可見,豆汁是貧富相宜、雅俗共賞、極普通的風味食品了。

墩餑餑

介紹

餑餑是北京人對面制點心等食品的一種稱謂。在客人來了要擺餑餑、煮水餃,稱煮餑餑,因此北京糕點店也稱餑餑鋪。餑餑一詞明代楊慎的《升庵外集》中說:“北京人呼波波,南人訛為磨磨。”波同餑音,可見餑餑在明代就有。清以後的宮廷御膳房專門設有餑餑局,為皇室做美點,北京城內的餑餑鋪專營滿族糕點。

墩餑餑顯然是麵食製品的一種,但它不屬餑餑鋪的糕點,而是北京小吃的一個品種。除墩餑餑外,稱餑餑的種類很多,如硬麵餑餑也稱餑餑,大概是一種移植和借用了。

墩餑餑顏色白黃,鬆軟有彈性,味甜潤。墩餑餑宜涼吃,所以烤熟後要晾涼,最好放在木箱中悶軟,適於老人食用。

做法

墩餑餑做法極簡單,用酵面加鹼、白糖、桂花揉在一起,搓條揪小劑,並摁成中間稍薄周圍稍厚的扁圓形,先用餅鐺用微火烙,兩面成黃色後,碼入烤盤,入爐烤熟。

茯苓餅

介紹

又名茯苓夾餅,是北京的一種滋補性傳統名點。南宋《儒門事親》中:“茯苓四兩,白麵二兩,水調作餅,以黃蠟煎熟。”,到了清初,時人講究“糕貴乎松,餅利於薄”,後來的餅就越來越薄。隨後添加多種果仁、桂花和蜂蜜調製的甜餡,把兩張餅合起來,中間夾餡的茯苓餅。既有濃郁桂香,又營養豐富,且有安神益脾等滋補之功。

相傳,有一次慈禧太后得了病,不思飲食,廚師們絞盡腦汁,選來幾味健脾開胃的中藥,發現其中產於雲貴一帶的茯苓,味甘性平,且有益脾安神、利水滲溼的功效。九十年代以前,一直與果脯作為出差來北京的必購之物。舊京的茯苓餅以前門外大柵欄聚順和最為著名。

做法

以松仁、桃仁、桂花、蜜糖為主要原料,配以適量茯苓粉,再用上等澱粉攤烙成外皮,精工細作製成夾心薄餅。慈禧吃後,很滿意。並常以此餅賞賜宮中大臣。因此,茯苓餅更加身價百倍,成了當時宮廷中的名點。後來這種餅傳入民間,成為京華風味小吃。

缸爐燒餅

介紹

缸爐燒餅原為河北省小吃,後進入北京,成為北京小吃。它的特點是用缸做成爐子,將燒餅生坯貼在缸壁上烤制而成,故名缸爐燒餅。

缸爐燒餅色澤淺黃,外皮酥內瓤層次分明,筋道利口。

做法

缸爐燒餅的製作是:用清水加鹽化開,放入白麵和成冷水面團,再用油加熱後晾溫,最好用驢油,放小米麵和均勻,成為油酥瓤,然後將冷水面團上案,揉成長條,壓扁按平,擀成長條、50釐米寬、厚薄均勻的大片,將油酥瓤均勻抹在大片上,由外向裡捲成卷,抻成長條,揪成8釐米長、3釐米寬的劑子,擀成橫8釐米,豎18釐米,前後摺疊三層,再橫擀成8釐米,豎12釐米,前後摺疊,中間搭茬,茬處為三層,兩邊為兩層,用擀杖在搭茬處中間輕壓合縫,成長8釐米、寬 6.5釐米的生坯,然後撒勻芝麻,翻過來灑些水,在案板上磨出漿水,即可上爐。上爐時生坯橫放在手上,自右至左把缸口貼滿,再自上而下貼滿缸壁,間距 0.5釐米,貼完後,蓋上蓋,稍等一會兒,把火撥開一半,再過3至5分鐘把火全部捅開烘烤,燒餅呈虎皮色時即可出爐。






柳小亮


我喜歡粵菜!

因為在老廣的餐桌:寧可食無肉,不可飯無湯。老火湯在廣東非常出名,現在到了乾燥的秋、冬季更要多喝湯。那麼廣東寒天煲什麼湯呢?不同季節喝的湯水不一樣,秋、冬季湯水要滋陰潤燥!下面東哥為您介紹下。


廣東秋冬季煲什麼湯?


廣東氣候水土多熱多溼,生活在此的人們根據季節變化和自身身體情況,用藥材搭配肉、骨頭和菜乾等煲湯燉湯,以達到食療效果。到了秋、冬,人體燥熱,自然湯水要滋陰潤燥。


此時以無花果、霸王花煲豬肺等清潤的湯水為宜。花旗參水鴨湯、銀耳雪梨瘦肉湯、淮杞燉水魚、沙參玉竹煲老鴨湯等一些清潤去燥的湯水往往也是這個季節人們的首選。下面推薦幾款秋季養生湯的做法。



1、西洋菜南北杏燉陳腎湯


秋天天氣乾燥,最舒服就是喝潤肺健脾的西洋菜湯了。接下來正是西洋菜比較嫩的季節,南北杏潤肺止咳,陳腎(臘鴨腎)能清熱下氣,而且帶出西洋菜湯的甘香。


此湯做法極其簡易:西洋菜洗淨,豬骨汆水。陳腎三個及陳皮數片浸泡至軟身。羅漢果四分一個、南北杏、蜜棗適量,略清洗。瓦煲內注入適量水份,冷水放入陳腎、羅漢果、陳皮、南北杏、蜜棗。武火煲至水滾後加入西洋菜、豬骨,再次滾起後轉文火煲兩小時即可飲用。陳腎本身帶鹹,先不要放鹽,試味後再決定。





2、羅漢果霸王花煲豬肺


秋日湯飲宜潤燥清肺,今日靚湯宜羅漢果霸王花煲豬肺。羅漢果為廣東民間所喜愛,到秋日時總是說“羅漢果、祛痰火”。霸王花入湯時味清潤而潤燥除肺熱,還宜加入南、北杏和蜜棗、陳皮等,氣味更清潤可口,且能潤燥化痰、滋陰養肺,且男女老少皆宜。


羅漢果半個、霸王花60克、南杏15克、北杏10克、蜜棗4個、豬肺1個、陳皮13個、生薑3片。豬肺從喉部灌水,反覆揉搓淨,切塊,置鑊中稍炒片刻。餘各物洗淨,浸泡。一起下瓦煲,加清水2500毫升(10碗量),武火滾沸後改文火煲2小時,下鹽便可。





3、銀耳雪梨瘦肉湯


銀耳味甘性平,能養陰潤肺,生津潤腸,滋陰止血;雪梨性寒味甘,有潤肺止咳、降火清心等作用;豬瘦肉滋陰滋燥;蜜棗亦有滋陰之用。適用於咽喉乾涸,肺燥乾咳或痰帶血絲,心煩不寐,大便乾結等。


銀耳3克、雪梨50克、瘦肉100克、蜜棗1個。將豬肉洗淨飛水切塊,再與洗淨的銀耳、切塊的雪梨和蜜棗放入燉盅內加清水300ml,隔水燉1小時即可。





4、沙參玉竹煲老鴨湯


沙參玉竹老鴨湯是廣東名菜,用北沙參、玉竹和老鴨肉三料製作而成,具有清熱去火、開胃、清熱解暑、降血脂,治療糖尿病的功效,特別適用於病後體虛或糖尿病屬陰虛者。


北沙參20克、玉竹24克、姜5克、鹽3克。把北沙參,玉竹洗淨;老鴨剔除內臟後洗淨;全部放入鍋內加適量清水和生薑,用大火煮沸後,再用小火煲兩小時左右;加入鹽調味即成。





5、茅根雪梨豬肺湯


茅根有涼血、清熱、利尿的功效,雪梨有清熱化痰之效;豬肺味甘,性平,可補肺虛,止咳嗽。中藥茅根和雪梨煲豬肺都具清肺熱的功效。這道茅根雪梨豬肺湯對於秋冬季身體養生滋補、潤燥生津有很好的作用。


做法是提前將5克陳皮用水浸軟,1副豬肺洗淨並放入開水中煮5分鐘,4個雪梨洗淨切塊,200克白茅根切段,最後將用料一齊放入湯煲,先大火煲滾後,改用文火煲2小時即可。





6、田七蠍子燉瘦肉湯


都市人大多有空調病,又愛吃辣,田七蠍子湯清熱解毒去淤,正好在入秋前好好清理一下溼毒。一般蠍子入湯會有點腥羶味,這裡的蠍子入湯盅之前用小火烘烤闢羶,蠍子可以當湯渣嚼,沒羶味且帶甘香,湯水亦是清甜。


取蠍子50克,田七20克,丹參、玄參各25克,豬瘦肉400克,生薑3片。蠍子用開水燙,排清尿液,洗淨;各藥材洗淨;豬瘦肉洗淨,切塊。一起與生薑放進瓦煲內,加入清水2500毫升(約10碗量),武火煲沸後,改文火煲2小時,調入適量食鹽便可。





大部分北方人認為湯要加香料,諸如蔥、蒜、花椒、大料、雞精、味精、料酒等等~~~事實上,廣東人煲湯的經驗來看,這些香料大可不必。如果需要,一片姜或陳皮足矣。喝湯講究原汁原味,一道時間與食材的碰撞、味道自然會飄溢。



冷水東哥


我是四川人,我特別喜歡吃四川的川菜。火鍋和水煮麻辣魚。口味麻辣鮮香,那個麻辣味我是非常的喜歡,四川的火鍋底料非常的豐富:有牛油(這是靈魂所在),生薑,蔥,大蒜,幹辣椒,花椒等。涮涮毛肚,鴨血,牛肉非常的安逸,在搭配上放有香菜,大蒜泥,小蔥,耗油,特製麻油的調料蘸著吃,真的很香。

水煮麻辣魚,那個魚片非常的嫩滑,吃著很鮮嫩,味道麻辣入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