滕州所轄各村名的來歷及村史演變——官橋篇

一座現代化城市經久的魅力,不僅僅體現在城鐵、高架橋、摩天大廈、商業圈,更重要的是給後人留下多少這座城市特有文化延伸出的記憶和地理符號以及懷舊的印記。如同滕州的西門裡、書院街,接官巷,儘管這些老街在繁華如夢的年代顯得滄桑和落寞,但依然是這座城市懷舊情感的依附,溫暖的記憶的所在,是後人尋找這座古城歷史風貌的根系,是懷念和感慨的駐足之地。

村名是代表聚落實體的一種語言符號,同時也蘊涵著濃厚歷史文化和複雜的民俗傳承,與居民、民居和居住民俗都有相當大的關係。在聚落形成的過程中,人口由少變多,漸成村莊。1990年前後滕州市地名委員會在各村村頭立了村名碑,村名碑的背面都刻有村子的歷史演變和村名的來歷,小編費盡周折整理出滕州各鄉鎮、村莊名字的由來;即日起,陸續推送每個街道(鄉鎮)的村落名稱來歷。謹願給滕州留下記憶的符號,給滕州留住回憶的痕跡。


滕州所轄各村名的來歷及村史演變——官橋篇


官橋鎮

官橋

位於滕州南18公里,京滬鐵路東側,木石至曲房公路東南側。相傳,春秋戰國時期此處已有村莊,因近古薛城北門,為孟嘗君迎接門客的地方,為迎仙村;漢代於村南修橋,名固本橋,俗稱官橋,隋開皇八年(公元588年),始稱官橋鎮,後簡稱官橋至今,歷代為區、社、鄉、鎮駐地。

史莊

位於官橋東南2.3公里,官橋至三家林公路東側。明洪武二年(1369年),史姓自山西洪洞縣遷此建村,名史家莊,今稱史莊。

上魏樓

位於官橋南3.2公里,京滬鐵路東側,小魏河西岸。明中期(1460—1552年),魏氏自山西省汾陽來滕經高莊,遷此為佃,後聚居成村,名魏樓,1980年改稱上魏樓。

呂樓

位於官橋南2.5公里,京滬鐵路東側,小魏河西岸。清康熙年間(1662—1722年),呂氏由呂坡遷此建村,名呂家樓,今稱呂樓。

狄坡

位於官橋南偏西1.8公里,京滬鐵路東側,古薛城東北隅。明天啟年間(1621—1627年),狄氏由官橋遷此建村,名狄莊,1982年更稱狄坡。

後掌大

位於官橋南2公里,小魏河東岸。唐代(618—907年)建村,名安樂村,後改稱掌戴;明初(1368—1398年),李氏自山西洪洞縣遷入,相傳,某年災荒嚴重,村民“以吾村一掌之地,連年災荒,衣食無著”為由,求查免稅,被官府批准,因以一掌之地更名為掌大村,後經發展,村分為二,本村居北,稱後掌大。

前掌大

位於官橋南2公里,小魏河東岸。唐代(618—907年)建村,名安樂村,後改稱掌戴;明初(1368—1398年),李氏自山西洪洞縣遷入,相傳,某年災荒嚴重,村民“以吾村一掌之地,連年災荒,衣食無著”為由,求查免稅,北官府批准,因以一掌之地更名為掌大村,後經發展,村分為二,本村居南,稱前掌大。

西王莊

位於官橋南1公里,小魏河西岸。明天啟年間(1621——1627年),王氏自薛城遷此建村,名王家莊,1958年改稱西王莊。

西康留

位於官橋東1公里,小魏河東岸。相傳,唐代即有此村,名杏花村,元末毀於戰亂;明洪武年間(1368—1398年),孫氏由孫家崗遷來,繼有何、蔡等姓來此共建成村,後村分為二,本村居西,改名西康留,今稱西康留。

東康留

位於官橋東1公里,小魏河東岸。相傳,唐代即有此村,名杏花村,元末毀於戰亂;明洪武年間(1368—1398年),孫氏由孫家崗遷來,繼有何、蔡等姓來此共建成村,後村分為二,本村居東,改名東康留,今稱東康留。

太平莊

位於官橋東南1公里,小魏河東岸。北宋年間(公元960—1127年)建村,因居玉水河之官橋南,名河南村,亦稱橋南村,後因歷年河水上漲,村名從未受災,故取村名太平莊。

西王公

位於官橋東偏北8公里,薛河與溫水河之間。五代後唐期(公元923—936年),王、鞏兩姓遷此建村,取名王鞏村,漸演為王公村,後以村內大溝為界,析立為二,本村居西,稱西王公村。

東王公

位於官橋東偏北8公里,薛河與溫水河之間。五代後唐期(公元923—936年),王、鞏兩姓遷此建村,取名王鞏村,漸演為王公村,後以村內大溝為界,析立為二,本村居東,稱東王公村。

東洪林

位於官橋東7.5公里,薛河南岸。元至正年間(1361—1368年),楊氏由濟南章丘常旺莊前此建村,名東楊莊村,後因在洪家林東部,改稱東洪林。

中洪林

位於官橋東7公里,薛河北岸。明洪武年間(1368—1398年),倪氏來洪家林北建村,名為洪林,亦稱洪裡,明末以方位改稱中洪林。

西洪林

位於官橋東6.5公里,薛河東南岸。明末(1628—1644年),馮、陳、程三姓來洪家林西建村,名西洪林。

小河

位於官橋東7.7公里,東鄰溫水河,南瀕薛河。五代後唐時期(公元923—936年),黃姓來此建村,因村小而鄰溫河,故名小河。

望河莊

位於官橋東7.2公里,大山之陽,薛河北岸。明天啟年間(1621——1627年),楊姓來此建村,因背山面水,故名望河莊。

前管莊

位於官橋東偏南3.8公里,薛河北岸。南宋末年(1279年),管氏來此定居,以擺渡為生,名管家河口,後稱管家莊,亦稱管莊;明中期(1460—1552年),因村北又建一管莊,本村改稱前管莊。

北辛

位於官橋東5.5公里,薛河之陽,南與柴胡店小南辛相鄰。早在七千三百多年前的新石器時代前期,即有氏族部落聚居於此,唐代(公元618—907年),辛氏兄弟二人來此定居於薛河南北兩岸,各建一村,本村居北,名北辛,村北有北辛遺址。

軒轅莊

位於官橋東3.5公里,薛河故道之北。明成化年間(1465—1487年),軒轅氏由河南遷此建村,名為軒轅莊,弘治年間(1488——1505年),張氏由河北省河間府遷入,沿用原名,後一度稱為軒莊,1982年複名為軒轅莊。

良裡

位於官橋東6.5公里,薛河之陽。此處宋代即以成村,因居薛河北岸,河底築有許多捕魚的石圍子,俗稱樑子,故取村名為樑子村,後演為梁裡村,1982年更稱良裡。

王園

位於官橋東4.8公里,北、西兩面瀕臨薛河故道。明天啟年間(1621——1627年),王氏來此建村,名王家莊,1958年改稱東王莊,1982年更名王園。

大康留

位於官橋東2.7公里,北鄰薛河故道。戰國時期(公元前480—222年),奚仲後裔任氏分支來此建村,名倉留壩;唐末毀於戰火;宋代(公元960—1279年),任氏返故里重建,名康留;明初(1368—1398年),村西建小康留村,本村改稱大康留。

壩上

位於官橋東部5.7公里,東臨薛河。明洪武二年(1369年),周氏遷來薛河故道壩上建村,取名康留壩村,1956年殷家河口和祿村併入,統稱壩上村;1973年因煤炭開採,遷至今址重建新居,仍沿用壩上之名。

後管莊

位於官橋東4公里,薛河北岸。明中期(1460—1552年),狄、張、王、朱等姓遷來管莊之北建村,名後管莊,一度稱為後官莊,1982年複名後管莊。

前公橋

位於官橋東北2.5公里,西鄰小魏河。元至正年間(1341—1368年),楊氏自東洪林遷來公孫橋東建村,村以橋名,又一度稱為後公橋,1931年改稱東公橋,1984年村分為前公橋和後公橋二個村委會。

後公橋

位於官橋東北2.5公里,西鄰小魏河。元至正年間(1341—1368年),楊氏自東洪林遷來公孫橋東建村,村以橋名,又一度稱為後公橋,1931年改稱東公橋,1984年村分為前公橋和後公橋二個村委會。

西公橋

位於官橋東北2.2公里,木曲公路東側,小魏河東岸。明初(1368—1398年),李氏由夏邑縣遷來公孫橋西南側建村,名為大西莊,後改稱西公橋,沿用至今。

大韓村

位於官橋東北3.7公里,木曲公路東側,小魏河東岸。南宋時期(1127—1279年),韓氏遷此建村,名為韓村,後為區別於村北的韓村,本村改稱大韓村。

東萊村

位於官橋東北4.5公里,木石至官橋鐵路專運線東側。明成化年間(1465—1487年),張、周、時等姓來此建村,時因村東有蓬萊島,島上有蓬萊閣,故取村名為蓬萊村,簡稱萊村,後經發展,分為三村,本村居東,稱東萊村。

後萊村

位於官橋東北4.8公里,木石至官橋鐵路專運線東側。明成化年間(1465—1487年),張、周、時等姓來此建村,時因村東有蓬萊島,島上有蓬萊閣,故取村名為蓬萊村,簡稱萊村,後經發展,分為三村,本村稱後萊村,1968年因煤炭開採西遷至此,仍稱後萊村。

前萊村

位於官橋東北4.3公里,木石至官橋鐵路專運線東側。明成化年間(1465—1487年),張、周、時等姓來此建村,時因村東有蓬萊島,島上有蓬萊閣,故取村名為蓬萊村,簡稱萊村,後經發展,分為三村,本村稱前萊村。

北韓村

位於官橋東北4.5公里,長山東麓,木曲公路西北側。南宋時期(1127—1279年),韓氏遷此建村,名為韓村,後為區別於村南的韓村,本村改稱小韓村,明代,張姓遷入,更為北韓村。

中韓村

位於官橋東北4.5公里,長山東麓,木曲公路西北側。南宋時期(1127—1279年),韓氏遷此建村,名為韓村,因居大韓村與北韓村之間,本村稱中韓村。

前善莊

位於官橋北部偏東4.5公里,長山西麓。明初(1368—1398年),黃、嶽兩姓由山西洪洞縣遷此建村,初名惡莊,後覺不雅,改稱善莊,1984年分成前、後兩個行政村,本村居南,稱前善莊。

後善莊

位於官橋北部偏東4.5公里,長山西麓。明初(1368—1398年),黃、嶽兩姓由山西洪洞縣遷此建村,初名惡莊,後覺不雅,改稱善莊,1984年分成前、後兩個行政村,本村居北,稱後善莊。

時村

位於官橋北部偏西6.4公里,北與南沙河鎮馮莊為鄰,滕州至官橋公路東側。明洪武年間(1368—1398年),時姓由山西洪洞縣遷此建村,名時家村,今稱時村。

倪樓

位於官橋北偏西3.2公里,京滬鐵路東側,滕州至官橋公路西側。明永樂十三年(1415年),倪氏由江蘇東海昌閭縣遷此建村,因建有樓房,故稱倪樓。

渠村

位於官橋北偏西3公里,滕州至官橋公路西側,西鄰京滬鐵路,東近小蘇河。明洪武二年(1369年),渠氏自山西洪洞縣廣濟寺大槐樹遷此建村,以姓取名渠家村,今稱渠村。

蘇葉

位於官橋北3公里,西鄰小蘇河。明代(1368—1644年),蘇姓來此於蘇河淵子旁建村,名蘇淵;清初(1644——1661年),王姓由山西洪洞縣遷入,更名蘇葉。

東磨莊

位於官橋西北5.5公里,西鄰京滬鐵路。此處原有石磨交易集市,明洪武年間(1368—1398年),張氏自山西洪洞縣遷此建村,取名磨莊,後為區別村西之磨莊,本村稱東磨莊。

時店

位於官橋西北6公里,西鄰京滬鐵路,北與南沙河鎮馮莊為鄰。清初(1644——1661年),時姓由時村遷於驛道旁開店為業,聚居成村,名為時家店,今稱時店。

北吳莊

位於官橋北5.5公里,滕州至官橋公路西側,北鄰南沙河鎮境。明成化年間(1465—1487年),吳氏由郅縣遷此建村,名為吳家莊,1982年更為北吳莊。

志門

位於官橋北偏西4公里,京滬鐵路東側,滕州至官橋公路西側。明萬曆年間(1537—1620年),孟氏由鄒縣遷來建村,取名孟莊,繼有劉、倪、李、宋諸姓遷入,因近處為古滕、薛兩國交界之標誌門,故取村名為至門口村,簡稱至門,今稱志門。

巴莊

位於官橋北部4.6公里,滕州至官橋公路西側。明代(1368—1644年),巴、戴二姓來此建村,名為巴莊;清康熙年間(1662——1732年),劉姓由蘇疃遷入,沿用巴莊至今。

蘇疃

位於官橋西北4.3公里,西近京滬鐵路,東鄰滕州至官橋公路。宋代(公元960—1279年),劉氏由徐州來此建村,村民多從事蘇木製作,名為蘇疃,沿用至今。

金馬莊

位於官橋北偏西3.8公里,滕州至官橋公路西側。清康熙年間(1662——1732年),馬氏由望莊西馬村遷此建村,名為馬莊,1982年更名為金馬莊。

東鄭莊

位於官橋北偏東2.4公里,豐山西麓。明萬曆三年(1575年),彭氏自彭山口遷至正莊東首定居,繼有王、鄧二氏遷入,隨稱正莊,後演為鄭莊;後為區分西鄰之鄭莊,本村改稱東鄭莊,明末,馬氏遷入,沿用原名。

西鄭莊

位於官橋北2.2公里,西鄰小蘇河,東靠羅漢山。明代前期(1368—1459年),張、李等姓來此建村,名正莊,漸演為鄭莊;正德元年(1506年),王氏遷入定居,後為區分東鄰至鄭莊,本村改稱西鄭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