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綽號”背後的故事

在社區防控一線

有這樣一群黨員

他們用自己的堅守

擔當起戰“疫”的急先鋒

成為了居民的貼心人

他們用自己的行動

贏得了一個個特別的“稱號”

醫患關係的解難人“仇大姐”

黨員仇淑鳳,豐臺區馬家堡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醫患辦主任,同事們習慣叫她“仇大姐”。中心15個一線科室,哪裡有糾紛,她總會第一時間趕到。沉著冷靜、熱心腸,是職工和患者對她的評價。

那些“綽號”背後的故事

疫情對許多人的日常生活造成了很大不便,也對人心理產生影響,遇到情緒激動、無法理解的患者,仇淑鳳主動把問題和難題轉接過來,充當起急先鋒做好矛盾化解工作。她說:“我是老黨員了,就要有黨員的樣子。”與患者溝通,答疑解惑,安撫情緒,經過她的疏導和處置,既平息了患者及家屬的怒火,同時還能令患者心平氣和地接受疫情防控期間的就診要求。

那些“綽號”背後的故事

仇淑鳳說:“很多患者及家屬因為疫情,精神處於高壓應激狀態,心理處於疲憊、壓抑、焦慮之中,我們要換位思考,多理解多尊重。同時,我更心疼我的同事們,工作多日來,他們始終奮戰在臨床一線,正承受著巨大的工作壓力,作為一名黨員,我就是他們堅強的後盾,一線職工和患者的訴求就是問題所在,也是我的工作方向所在。”


“社區鋼鐵俠”的硬核防疫

在石景山海二社區,工作人員們總稱呼社區書記李存霄為“鋼鐵俠”,他卻說:“什麼鋼鐵俠呀?我不知道,但是作為海二社區書記和一名共產黨員,這是我義不容辭的責任和擔當。”

那些“綽號”背後的故事

自從疫情防控工作開始,李存霄幾乎是住在了辦公室,每天從清晨到深夜,全身心投入到統籌指揮防控、協調轄區物業、排查返京人員、保障居家觀察人員各項需求、夜間巡查值守等各項工作中。“做好防疫工作,保證居民的身體健康和正常生活,這是咱們的職責所在!”這就是他在疫情防控期間最常說的話。

那些“綽號”背後的故事

李存霄帶領社區工作人員先後開展兩次“巡迴拉網式”全面排查,摸清摸準返京人員等各方面情況。他組織社區工作人員成立應急處置小組,及時解決居民家中的突發狀況和生活困難;聯繫蔬菜直通車定時定點開進社區,方便居民進行物資採買;定期上門探訪空巢老人、殘疾人,為他們提供生活用品代購和運送。他用行動踐行著“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的錚錚誓言,用自己的本心、真心,真正發揮除了“一名黨員就是一面旗幟”的先鋒模範作用。

那些“綽號”背後的故事


有著別樣美的“美書記”

史美麗,是房山區拱辰街道翠林灣嘉園社區黨支部書記、居委會主任,在這裡,大家都喜歡叫她“美書記”。有時,她是衝鋒一線的“美戰士”,一件軍大衣便是她的“鎧甲”,一隻口罩便是全部裝備。她帶領社區工作者,聯合物業公司,組織轄區黨員和志願者,築起肺炎疫情的強有力防線。

那些“綽號”背後的故事

有時,她是後勤保障的“美隊長”。2月5日,北京大雪,氣溫零下5度。一大早,史美麗和她的團隊紛紛奔向各個檢查點,查看值勤情況,瞭解進出人員登記信息。幾個檢查點走下來,已經是中午12點多,他們顧不上吃飯,又趕緊打電話核實了幾個返京人員情況。轉眼間已經下午2點,她走到角落,默默地給每個人泡了一袋方便麵。

那些“綽號”背後的故事

三十幾個晝夜,史美麗白天與工作人員一同值勤排查,晚上統計數據彙總資料,向社區居民展現了一種別樣的美。不少居民由衷地說:“居委會很辛苦,史書記更辛苦!”一位大媽看到她總是用方便麵湊合,自發把家裡煮好的第一鍋餃子端過來給她。

那些“綽號”背後的故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