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首宋詞,卻有三個作者,成為詞壇千古疑案

在古代,信息傳播的技術尚較落後,詩詞文章都是依靠口耳相傳或紙張記載。但口耳相傳總歸會流為訛傳或被遺忘,紙張書籍也很容易被水浸火燒蟲蛀最終化為灰土。真正能夠流傳上千年的詩詞,要麼流傳極廣,膾炙人口;要麼作者編纂了自己的詩集出版印刷,或被很多人抄錄成冊流傳於世。

不過即便如此,歷史上流傳下來的詩集詞集野史筆記摘錄也因版本眾多而謬誤頗多,甚至有的張冠李戴,有的訛傳成真,有的一首詩詞被收入多個詩人的集中等等。

一首宋詞,卻有三個作者,成為詞壇千古疑案


比如《唐詩三百首》中杜秋娘的《金縷衣》、《宋詞三百首》中黃公紹的《青玉案》,本都是無名氏所作,原作者已不可考,卻被張冠李戴入杜秋娘和黃公紹名下。

還有著名的《生查子元夕》既被收入歐陽修詞集中,又被收入朱淑真詞集中,至今都沒能考證出作者是誰,成為千古懸案。

一首宋詞,卻有三個作者,成為詞壇千古疑案


諸如此類的存疑詩詞比比皆是。譬如下面這首李清照的《浪淘沙》,就是一首撲朔迷離之作,存疑上千年,至今都不知到底是不是李清照所作。且先來欣賞這首佳作:

浪淘沙

李清照

簾外五更風,吹夢無蹤。畫樓重上與誰同?記得金釵斜撥火,寶篆成空。

回首紫金峰,雨潤煙濃。一江春浪醉醒中。留得羅襟前日淚,彈與徵鴻。

這首詞最早記載在《草堂詩餘》中,署名是無名氏。後來很多宋詞選本筆記陸續選錄了這首詞,但大多署名歐陽修。而至近代畫風突破,突然很多近代學者的著作中又稱其為李清照所作,卻又沒有任何考證根據。

一首宋詞,卻有三個作者,成為詞壇千古疑案


所以這首詞在現代雖仍被署名為李清照,卻被列為存疑作品。究竟作者是誰,只怕是再也弄不清楚了。不過,詞人撲朔迷離,詞卻是佳作。

詞中上闋起句“簾外五更風,吹夢無蹤”看似平淡實則沉痛。既是言風之來去無蹤,又似乎是主人公正做著好夢卻被風把好夢吹散,夢去無蹤。

而被風吹醒之後,詞人“畫樓重上與誰同”,形單影孤,登樓獨望。今昔對比,不由勾起了回憶:“記得金釵斜撥火,寶篆成空”!昔日與情人相伴的美好往事,俱都一起不復返了。更覺“與誰同”三字的深沉悲切。

一首宋詞,卻有三個作者,成為詞壇千古疑案


下闋轉而寫孤獨登樓遠望的情景:“回首紫金峰,雨潤煙濃”,無意中透露出漂泊離鄉的悲歡離合。而回首當年離鄉之景,如今已是細雨煙靄,遮住了目光。唯有不遠處“一江春浪”起伏,似乎讓詞人的愁思也為之起起伏伏,難以平靜。

結尾一句“留得羅襟前日淚,彈與徵鴻”悲中含憤,將國破、家亡的不幸全部付諸於溼了胸襟的淚水中,用力擰乾將它彈向鴻雁,似乎要將滿腔悲與憤、悽與苦都訴說給鴻雁,借鴻雁傳書!

一首宋詞,卻有三個作者,成為詞壇千古疑案


從詞意上看來,詞人似乎經歷了國破、離鄉、夫亡、家散等等悽慘之事。確實與李清照的個人經歷相似,且“金釵斜撥火,寶篆成空”等頗有些文化的閨帷趣事也與李清照的生活事蹟貼合。由此可見,說此詞為李清照所作倒也不是空穴來風。而若說是歐陽修所作,就顯得有些牽強了。只是究竟作者是誰,沒有明確的考據證據,卻是不能一言定之了,只能暫時歸為李清照的存疑詞作。


分享到:


相關文章: